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闹的阜外关厢
热闹的阜外关厢



何为“关厢?《明史·食货志》载:在地曰坊,近城曰厢。过去城门又叫城关,城门外大街及其附近地区称为关厢,也就是泛指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居民聚集地,是由居民和店铺组成的。早年间老北京城的城门外都有关厢,有的街道长些,居民和店铺较多,称大关厢。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还具体描述了元大都关厢的总面貌及规模、建筑、功能、居民等状况。从元代兴建大都城,直至民国,关厢是老北京人最熟悉的地方,出了城门就是关厢。
明清北京城西有阜外关厢、西直门关厢,东有东直门关厢、朝阳门关厢,北面只有德胜门关厢,安定门外是坟地没有关厢,南面只有永定门关厢,还有西便门关厢和广渠门关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老城门逐渐被拆除,城里城外连成一片,关厢的概念被人们逐渐淡化,多称某某门外大街,如今天的朝阳门外大街过去叫朝外关厢,德胜门外大街叫德外关厢。
有关关厢,早年间京城还有几句俗话:朝阳门外关厢铺开幸福大道,德胜门外百姓叫苦连天,西便门外只可远观不可近看,永定门外一座村庄没钱拆迁。这四句话概括了京城四处关厢的特点。
朝阳门外关厢为何成了幸福大道?这是因为朝外关厢为元明清三朝的漕运之道和去南方必经之地,特别是京城的粮食皆从南方经运河运至东便门外大通桥,再经陆路运至朝阳门内各粮仓,所以朝阳门成了粮食入城之门。其城门外的关厢一带也成为京东最为繁荣的地区,店铺众多,且生意兴隆,不少店铺是日进斗金,商家们能不幸福吗?也许正是因为店铺众多,又位于朝阳门外关厢之东,所以才有了关东店之称。
下图是民国时期朝外关厢东边的坟地,破烂不堪的红墙是日坛的西围墙。低洼的水坑现在变成日本驻华大使馆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了,北面是北朝鲜驻华大使馆。


德胜门外关厢的老百姓为何叫苦连天?原来在明朝以前,德胜门关厢所处的位置是在元大都城内。明朝大将徐达攻占了元大都之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往南移了五里,于是北边原本城内的五里地被划到了城外,老百姓也由城里人变成了乡下人。这里的区域最大,居住人口最多,但生活最苦,不仅吃喝穿戴不如城里人,而且整天提心吊胆,生怕盘踞在北边燕山山脉里的元军再杀回来。
西便门外关厢何以只可远观不可近看呢?原来西便门关厢只有几十米长,是外城七处关厢中最小的一处,远处有数十块白色的石头,周围荒草丛生,人们从远处看去好像是一群白羊在吃草,但走近了才发现是一堆汉白玉石头,故有西便群羊之说。至于这些石头的由来,谁也说不清。
关厢大都正对城门,但有一处关厢却是斜的,这就是永定门外关厢。原来在修建永定门之前,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村子,叫做花庄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永定门之后,应在城门外设置关厢,由于当时凑不足搬迁花庄子村的费用,便绕过花庄子,把关厢向东偏了150多米,俗称斜关厢
京城的关厢历经元、明、清三代和民国时期,数百年风雨沧桑,而今已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有德外关厢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被标注在北京的地图上,由此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旧日,阜外有条阜外北街,这才是正规的阜外大街,西到二里沟,直通西山门头沟。1953年阜外地区建设轻工业部、华侨补习学校、解放军胸科医院(阜外心血管医院)、解放军军械处(解放军报社)等建筑,修建了现在的阜外大街。原来的阜外老街,改称阜外北街。
阜外大街与阜外北街之间属于阜外关厢,有五条南北走向的横胡同。旧日旧阜外大街路宽一丈二,是标准元代大道标准所建。解放后阜外北街回民经商户较多,由于占到盖房,道路变得越来越窄,从阜外护城河边关厢到铁路不到600米长,到2000年只有不到5米宽了。目前你还有一百多户平房区居民居住在这里等待拆迁。
阜外北一巷,呈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全长120米,均宽4米。原有清真寺,俗称礼拜寺。1965年定名阜外北一巷。19902003年被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阜外北二巷,呈南北曲折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至阜外北一巷,全长50米,均宽2米。原称四眼井,因井而得名。1965年定今名。19902003年被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阜外北三巷,呈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全长100米,均宽2米。原称一土坑,因位于礼拜寺西,故称后大坑。1965年定名阜外北三巷。19902003年被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阜外北四巷,呈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东通阜外北二巷,全长100米,均宽2米。原称孔王坟,因位于礼拜寺西,故称后大坑。1965年定名阜外北三巷。因为是环形路,后北部改建成楼房,建起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小区。
阜外北五巷,呈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全长50米,均宽2米。原称二眼井,因井而得名。1965年定名阜外北五巷。19902003年被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老北京人张国庆在回忆旧日阜外大街商铺时,可谓是写得淋漓尽致。
过去阜外大街是从阜成门吊桥(现立交桥位置)算起至甘家口,约有4里地左右。展览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辟,初称展览馆路)南口(这里原有从西直门经广安门至丰台的铁路)迤东为关厢,迤西为西关或称下关,关厢地段繁华热闹,特别是从教场口(现北营房中街西侧便道位置)往东,店铺鳞次栉比。依次有:饭馆酒馆和茶庄,羊肉床子(铺)猪肉杠(铺);大菜市(月坛牌楼下有菜市场)小菜床(旧时小菜店也称菜床子),馒头切面烧饼香(旧时有的牛羊肉铺带蒸包子、烙烧饼、豆馅烧饼、罗丝转儿等);油盐店大酱园,回汉糕点隔街望;豆腐房烙饹馇房,旁边紧挨铁工厂;水果店干果铺,和生米庄面粉厂;建材店山货庄,绒线麻绳大醋缸(山西人开的麻绳铺带售山西老陈醋);布店百货中药房,当铺门小有高墙;剃头棚理发馆,牌楼对面有澡堂;轿子铺挨棺材铺,冥衣烧活对杠房;煤铺带卖碎劈柴,草料铺里铡刀忙;张家店学孟尝,粥厂魏记名声响;教场口里清真寺,政府公安驻庙堂。
可能有人会说了:前边的这段顺口溜绝大部分都明白,阜外大街关厢地段还真热闹,吃穿使用、生老病死、红白喜事,在这儿全能解决了。可是,最后一句“政府公安驻庙堂”是怎么档子事呀?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还很困难,一穷二白。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大多没有单独兴建自己的办公用房,尤其基层单位更是因陋就简。堂堂的一个街政府在破庙里办公,仍然做了大量工作,为国操劳,解民忧愁,实在令人感动。
50年代中期以前,整个阜外大街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月坛菜市了。头天晚上,各菜行接菜车的伙计扯着嗓子的互相招呼声,卖夜宵的摊贩的吆喝声、拉菜车的各种牲口的叫唤声,此起彼落,能吵到小半夜。第二天天蒙蒙亮,各菜行的职工、各机关团体学校的采购人员、趸菜的小贩、逛早市吃早点的人们又喧闹起来,声传老远,每天都是到10点多钟才渐渐消停下来。这一曲分早晚两个“乐章”的“马拉松式混声大合唱”一直“唱”了有三四十年。到50年代中期,阜外大街和月坛周边地区开始大规模改造建设工程,菜市搬迁到北礼士路内,这里才“曲终人散”。
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街景和满街筒子飘溢着的各种香味,同样让人难以忘怀。春三月炸黄花鱼、炸大虾的香味和夏天里烧牛羊肉的香味,不管你是穷是阔,这两种香味儿都会一个劲儿地往你鼻子里钻。秋天各种水果的香气,冬天烤白薯、煮麦茬小白薯、糖炒栗子和粘糖葫芦、吹糖人儿、画糖画时熬糖稀散发出来的甜蜜味儿,引得人用鼻子可着劲儿地闻——反正闻多长时间也不用花钱。年根儿底下,整个关厢地段几乎成了一个大集市。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摆的、送的,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平时少见的现写现卖春联、斗方和代写平安家信的,“挂钱儿”和年画也是到过年才有。从早到晚,人们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令人回味无穷的还有:大年三十、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这几个夜晚,街上又成为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的大舞台。天上的星、月与地上的灯、花(花炮、焰火)交相辉映。真是:天上人间,人间天上。
当然,我也忘不掉解放前每到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的季节,街角、旮旯,时有“倒卧”出现的惨景。那是饥寒交迫流浪街头冻饿而亡的呀!解放以后就再也没有了。
往西一过铁道,景象就大不一样了。路北侧紧挨着铁道有一个硕大的黄土坑,土质特好。一些城市贫民或四乡农民常在此挖取黄土,用排子车或小驴车运到大街小巷去卖,以此养家糊口。这就是旧京365行之一“卖黄土的”。当然,也有自挖自用的。此处即为现今宽阔的展览路南口的原貌。路南侧紧挨着铁道的是一个硕大的苇坑,叫杜家坑。北京开始有无轨电车那年,苇坑被填平,修建了北京市无轨电车一场,现为三里河东路北口。由这两个大坑往西有两条隔街相对的胡同,分别叫南露泽园、北露泽园(旧称漏泽园)。两条胡同口分别有两、三家小店铺。胡同内曾经分别有几座古刹。南有普济药王庙、泰山圣母宫;北有关圣庙、扣钟庙、黑塔寺等。在解放以前均已圯废,但是,解放后好长一段时间还保留着扣钟庙、扣钟北里、塔寺等地名。上世纪90年代,因拓宽展览路,北露泽园彻底消失了。而南露泽园早在50年代末就盖起了楼房了。
由南、北露泽园再往西至甘家口就成了穷乡僻壤了。距南露泽园不远的路边有两座穆斯林风格的青砖大墓相邻。一座是京剧马派艺术创始人马连良大师之父马西园老先生的坟,旁边是马家自建的小礼拜寺专供纪念老爷子用。另一座是筛海坟——“筛海”是伊斯兰教中德高博学、教义精深的学者。两座大墓迤西、迤南,是一块挨一块的私家坟地,地名叫洪茂沟。而马路北侧,史书上记载的古刹保留到解放初期的有慈悲院、倒影庙。50年代初,在这里开办的华侨补习学校一度小有名气。据史书记载,甘家口及佐近还曾有过报恩寺、天仙圣母祠、广福禅林、大悲庵等,在解放前就早已无存了。
阜外关厢还是一处回民聚居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开办了只收回民子弟的初级小学(一至四年级)——育生小学。1951年夏,我从该校毕业。这所学校后来扩建成完小(一至六年级)。“文革”中清真寺被拆毁,现在的北营房中街就“穿”寺而过。前边的顺口溜中提到的和生米庄、张家店就都是回民开办的。粥厂魏记也是回民但不是买卖字号,而是开粥厂舍粥。魏家富有,那两座并肩立于路南的房屋高大青砖到顶的四合院,在阜外关厢属于鹤立鸡群的建筑,前廊后厦,院墁方砖,真有“天棚鱼缸石榴树”,而没有“先生肥狗胖丫头”。魏家乐善好施,常在冬季开粥厂舍粥,过年还增添馒头、窝头。而且,不论回民、汉民,来者人人有份儿,因而,有“粥厂魏”之誉。和生米庄,因门窗的木框和明柱都涂以绿漆,而被习惯地称为绿门粮店,简称“绿门儿”,是阜外大街唯一一家专营粮食的买卖。老东家李贯一老先生是北京昌平西贯市人。他为人豪爽仗义,不仅买卖真正做到质好量足,童叟无欺,而且对贫困者、危难者多有照顾。因而,在家乡和阜外地区的回民中很有威望。一次,粮店失火,老先生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指挥伙计们用杂合面、豆面,甚至白面及时扑救,抢在救火车到来之前将火扑灭,因此没有造成太大损失,更没有殃及左右相邻的店铺。此事一时传为美谈。1956年,和生米庄参加了公私合营。张家店是阜外及以西广大地区最大的旅店货栈,开业于清末。第一代东家张松山老先生祖籍山东济南济阳县。该店在大街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大四合院,共数十间房。北院客人以拉骆驼的、赶大车的,推小车的等脚行人居多。南院多投宿文人墨客、下层官吏、普通过客。张老先生及其后人均平等待客,一视同仁。更应该称道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平西根据地进城执行任务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不少进城前都在张家店落脚,受到热情接待和掩护。该店还被当做地下党组织向山区运送医药等物资的中转站,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1956年,张家店公私合营。
1953年阜外大街和月坛周边的大规模改造建设开始起,一切都变了。先是月坛菜市迁移到北礼士路内,月坛牌楼被拆除。继而开辟出与旧大街并行的新马路,旧大街一度改称为阜外北街,所有的破庙相继被拆除,路南率先建起了高楼大厦。60年代,老的南礼士路开始改建,并移至现在的位置,并且最终由新路完全替代了老路。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诸如一眼井、大葫芦胡同汇入阜外大街,更多的盲肠(北部均不通行)似的短巷,均被冠以同一个字头。其中,四眼井和二眼井被改称为阜外北二巷和五巷。后大坑改为阜外北三巷。二眼井、四眼井以及已然消亡的一眼井,均同水井有关。而位于原四眼井胡同东头的阜外北一巷,原称礼拜寺胡同,顾名思义和伊斯兰教有关。这个寺建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949年以后,先是被西城区豆浆厂占用,后又称西城运输公司的起重安装厂。
70年代中期,铁道被全部拆除,开辟并通车了十多年的展览路与三里河东路贯通。90年代初,北礼士路南口也移到现在的位置,南、北礼士路又贯通了。1996年,阜外北街与新马路之间的狭长“孤洲”上的包括张家店、粥厂魏记大四合院在内的所有民居和店铺全部拆迁,两路打通成现在的样子。有数百年历史的阜外大街建成为两侧高楼林立、具有多条车道、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大道,彻底地旧貌换新颜了。

ruiren4911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话说丨漫谈老北京的街道称谓
漫谈老北京的街道称谓
阜外关厢:骆驼多 煤栈多 煤黑子多
阜成门外,曾经只有西郊大影壁吗……
世界读书日 | 为北京寻找 “读城人”
乡愁里的老城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