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松芳:前清亡而旗袍兴
摘要:民国肇兴,革命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迎风猎猎,可是,反讽的是,不久就兴起了旗袍。曹聚仁说:“前清亡而旗袍兴,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变化。”(《上海春秋》,三联书店2007年)然而,这一变化的内容及其过程,至今纠缠不清;认为旗袍是一种新式服装,与满清旗装没有多大关系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这种观点,不过是割断历史、一叶障目。
周松芳专栏 民国衣冠
民国肇兴,革命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迎风猎猎,可是,反讽的是,不久就兴起了旗袍。曹聚仁说:“前清亡而旗袍兴,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变化。”(《上海春秋》,三联书店2007年)然而,这一变化的内容及其过程,至今纠缠不清;认为旗袍是一种新式服装,与满清旗装没有多大关系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这种观点,不过是割断历史、一叶障目。
大家最喜欢引用旗袍起源的文字是张爱玲的《更衣记》:“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汉民族的传统是上衣下裳,裳外再加裙而已,袍是爷们的专利,娘们够不着。张爱玲也说,“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也想着要穿一截的袍子。“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其实,汉族女子之想穿袍子,是因为这满族妇女之袍乃贵种的象征。如申左瘦梅生的竹枝词:“簇新时派学旗装,髻挽双双香水香,拖地花袍宫样好,宽襟大袖锦边镶。”(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女子如此,男子亦然。当然敢于模仿还得等到晚清式微之际,而且也只有在上海租界才敢。味灯室主人的《沪北新乐府·红风兜》则对这种现象加以讽刺:“绛云朵朵飞街头,十人而九红风兜。风兜虽红镶似锦,捐票官阶非极品。虽非极品,已非小民。职方如狗都督走,朝廷名器无乃轻。况复红为妇人女子服,非官而红反嫌辱。不嫌辱,威风足。赢得乞丐呼老爷,乡愚见之亦瑟缩。”(葛元煦《沪游杂记》)
曹聚仁的说法值得重视:“旗袍的产生,大约在1914年到1915年间,风会的中心,就落在上海这个东方城市上。旗袍的式样,年有不同,它是从满清女子的服装发展出来的新鲜式样。最初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即马甲伸长及足背,以代替原来的裙子,加在短袄上。到了北伐军北进,旗袍就风行一时。”有意思的是,在汉人效仿旗装老早以前,“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嘉庆)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张爱玲《更衣记》)。后来,旗人的旗装早已弃如敝屐:“北京街头不见梳大板头装束的妇女,不是从一九一二年元月一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时开始的,而是从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五日,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开始的,在北京几百年来旗人妇女梳大板头的风气,到这时根本绝迹了。”(《旧京人物与风情》肖伯青《旗袍六十年》,燕山出版社1996年)
时代乱,时尚也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时:民国时期“钗光鬓影”的似水流年
历史上的旗袍女郎,真像剧里一样千娇百媚吗?
专栏 || 陈嘉瑞:心里穿旗袍的女子
【名家有约】杨栋||美人最爱是旗袍
图志丨中国女子服饰:一幅艳美的历史画卷
80多年前,旗袍曾是正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