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鼓楼商业街--袁家方

        商业名街北最盛━━清代鼓楼商业街

鼓楼商业街区的店铺,清初中期的有关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倒是清末(以至民初)时的有关记述较多。尽管如此,于中也能看到鼓楼商业街区的基本情况,它:一是个综合性的商业街区,二有餐饮名家辈出,三是娱乐业名噪京城,四是休闲业出了个茶馆名家“天汇轩”。

按照朝鲜使臣金昌业康熙五十九年(1720) 遍游京城后的记述,“城中市肆北最盛”,“市肆,北京正阳门外最盛,鼓楼街次之”,鼓楼一带的商业,总体上与前门相当,有着综合性商业街市的特点。甚至,“城内人家无空隙,皆瓦屋,而路旁人家虽僻巷尽开铺子”,即主要大街两厢的胡同里,也有很多店铺(金昌业:《燕行日记》,载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32册第39115116页,第317页;第35册第444页。引自《清代北京旗人社会》,刘小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月第1,第339页、第83)

尽管《万寿盛典图》没有鼓楼商业街区的内容,但就图中所绘街区的场景,也能推想到鼓楼一带的商业,与《盛典图》所绘,应是大体相当。换言之,《万寿盛典图》中所绘西四牌楼一带的临街店铺,有粮店、饭铺、糕点铺、杂货铺、布店、烟铺、酒店、油漆店、钱庄等,鼓楼也当有。期所绘西华门至西直门,有菜局(即菜店)、糕点铺、酒铺、杂货铺、布店、裁缝铺、中药铺、香料铺、蜡烛铺、金店、当铺、钱庄银号、佛具店、刻书铺、古玩铺、油漆店及大车店等,鼓楼也不会例外。鼓楼大街上,除了坐商,也会有小商小贩的走街穿巷。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中说:地安门外大街,……道咸前后,有很多著名店铺,如伟仪斋帽店、陈一贴药铺、桂英糕点铺、庆和堂饭庄等。在鼓楼前曾有万年茶园,乾嘉时“常以名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日下新讴》)。后来有乐春芳戏园。紧邻地安门大街的风景幽雅的什刹海,夏日“湖中荷花颇盛,消夏尤宜”(《藤荫杂记》卷四),被视为都城“消夏第一胜地”。为接待游人,开了许多酒楼饭庄。著名的有乾嘉时的天香楼,道咸以后的会贤堂、庆云楼、一曲湖楼等。一曲湖楼还被称为“都中酒楼第一家”(《越缦亭日记》卷二五)。商业闹市与风景区结合,相辅相成,成为鼓楼街区市场的一大特点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侯仁之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5月第1版,第244)

就总体评价言,清末震钧所撰《天咫偶闻》中的一句话或可作为概括━━“地安门外大街最为骈阗。北至鼓楼,凡二里馀,每日中为市,攘往熙来,无物不有”(《天咫偶闻》卷四)

从这些记载看,清代的鼓楼商业街区:

这里的商铺,有生活必需品、百货服装、珠宝首饰、餐饮及文化娱乐等各类行业,堪称“无物不有”,因而,是个“综合性”商业街区。

       八窗都为酒人开━━清代鼓楼商业街

倚伴着什刹海的波光荡漾,鼓楼商业街区的餐馆酒楼自然名家辈出。

乾嘉时,有“天香楼”。得硕亭《草珠一串》有一首竹枝词就写到了天香楼:“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坐,酒阑人醉雨丝丝”。词中有“酒楼在莲池北岸”的小注(《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1月出版,第57)。与曹雪芹过从密切的张宜泉所著《春柳堂诗稿》中,有两首诗在标题上直接写出“天香楼”,一首题为《 和欧阳先生会饮天香楼原韵二首》,另一首为《九日戏寄郑恒斋被人约饮天香楼》。

道咸以后,有庆云楼、会贤堂、一曲湖楼等。特别是这些酒楼饭庄坐落在什刹海湖畔,引得人们沉醉于“四座了无尘事在,八窗都为酒人开”的氛围中。及至饮罢,还能三五友好“小步湖(CHUN,水涯),荷香柳影,致足撩人”(《天咫偶闻》卷四)

看来,餐饮消费中讲究吃“环境”、饮“环境”的事儿━━是“古已有之”。而且,这是唯其在鼓楼,在什刹海,所能体验、享受到的。京城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这种闹市与风景区的结合

除了大饭庄外,还有京城著名的小吃━━后门桥灌肠。这就是后门桥北侧路西火神庙旁的合义斋灌肠铺,约于光绪二十年(1884)开业;桥东对面的福兴居灌肠铺,创办于合义斋开业之后。两家小铺面对面地唱起了对台戏,和后来的美国肯德基、麦当劳似的。尽管福兴居的生意一直没有火过合义斋,但“后门桥的灌肠”就在两家的竞争中,创出了享誉京城且传扬至今的名气。

还有走街穿巷及摆浮摊的小吃游商。今天著名的“烤肉季”,王永斌先生在《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一书中说,其创始人通州的季德彩先生,咸丰年间“推独轮车在什刹海一带卖烤羊肉。到他儿子季宗斌时,因为摄政王载沣爱吃季家的烤肉,小季还曾推着烤肉车子去王府伺候(参见《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王永斌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2月第1版,第27)。所以,烤肉季可说是独轮车推出来的餐饮名家。

     茶园歌呗亦喧阗━━清代鼓楼商业街

在鼓楼前曾有万年茶园,乾嘉时“常以名班演剧,如遇无戏之日,则陈杂耍”(《日下新讴》)(《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侯仁之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5月第1版,第244)。名为“茶园”,是茶馆与戏院的结合。后来则有乐春芳。

《天咫偶闻》卷七云:“京师内城,旧亦有戏园。嘉庆初以言官之请,奉旨停止,今无知者矣。以余所及,如隆福寺之景泰园、四牌楼之泰华轩皆是,东安门外金鱼胡同、北城府学胡同皆有戏园。余髫年时,如泰华轩、景泰轩,地安门之乐春芳,皆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其剧多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话、嘌唱之类”。

《天咫偶闻》的作者震钧,生於清咸丰七年丁巳(1857),卒于民国九年(1920)。他说自己小的时候曾在包括地安门之乐春芳在内的戏园子看过杂技演出。假定那是他612岁的事,则当为同治三年(1863)至同治八年(1869)之间。即地安门这个“乐春芳”,至迟到同治三年,就已经存在了。

乐春芳是什么样的“戏园”?震钧说“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其剧多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话、嘌唱之类”。“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即今天所谓杂技、魔术;“平话”即今评书;“嘌唱”即鼓曲。如此说来,乐春芳是个演出杂技曲艺的“剧场”,即震钧所谓“戏园”。

从康熙朝开始,历经雍、乾、嘉、道、咸、同、光七朝,不准八旗王公、官员、兵丁往茶园戏楼看戏听曲,更不准粉墨登场参加演出的朝廷禁令,可谓连篇累牍。嘉庆四年(1799)四月,以城内戏馆日渐增多,八旗子弟争逐歌场,皇帝谕旨内城戏院一概永远禁止。这是清廷担心八旗子弟沉溺游乐,荒疏国语(满语)骑射,而玩物丧志,影响到八旗军队的战斗力而采取的措施。内城没了“戏园子”,但人们生活中要有娱乐,而且要“就近消费”,就鼓糗出了“万年茶园”、“乐春芳”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就在天子脚下、皇宫之后。又是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茶馆名家天汇轩━━清代鼓楼商业街

清代的鼓楼,休闲业出了个茶馆名家“天汇轩”。

现在的地安门外大街后门桥南路东,还有个“天汇大院”。那是当年天汇轩大茶馆的旧地。地名上都没有忘记“天汇轩”,可见其在鼓楼商业街区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天汇轩的始创,无确载。有说是清中叶,也有说是道光年间的。还有说其存世约140年,那就是乾隆三十年左近始创了。 成善卿先生在所著《什刹海的民俗风情》一书中说:“天汇轩大茶馆开业于清道光末年,1912年‘壬子兵变’时曾遭兵燹,1921年歇业,其遗址形成地安市场,小吃、百货杂陈,兼有摆地卖艺者。市场颓败后,五方杂处,始称天汇大院”(《什刹海的民俗风情》,成善卿著,什刹海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6月第1版,第195)

金受申先生《大茶馆》文中记:“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便发达起来”。“北京以先的大茶馆,以后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后毁于火,今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东安门外汇丰轩为次大”(《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著,北京出版社198912月第1版,第157)

天汇轩建有房屋上百间,有雅座、庭院,还有为茶客制作满汉饽饽的炉房,以及停放大鞍车的停车场。

天汇轩的茶客,“以步军统领衙门胥吏为多数。因为步军统领衙门就在附近的帽儿胡同(),所以,大多数官员和差役都是在天汇轩喝了早茶,吃过早点,再去到衙门当差” (《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王永斌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2月第1版,第19)。下班之后,又会约上三五同仁友好“二返头堂”,再到茶馆侃山。得硕亭《草珠一串》有竹枝词云:“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芳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其自注中说:“内城旗员,于差事完后,便易便服,约朋友茶馆闲谈,此风由来久矣”(《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1月出版,第50)

天汇轩的茶客里,还有“宫里当差的”。如御膳房的厨师、皇宫的车夫、工匠等。这些顶尖级的能工巧匠在天汇轩品茶、闲聊,无形中就把不同地方与民族的一些技艺、绝活传布到民间。同时,又把民间的技术、工艺带到宫内。天汇轩成了个宫廷与民间交流的“枢纽”。会贤堂、致美斋等饭庄,就得过御膳房的厨师的“真传”,最初“传经送宝”的地方,就在天汇轩。

 


      图 西洋版画:热闹的大茶楼。刊印年代1881年,出处《画报》

  图片来源:互联网

 

天汇轩更是老北京鸟文化、虫文化的“要地”。

成善卿先生在“天汇轩大茶馆”一文中写道:“清晨的天汇轩茶馆,既是人的乐土,又是鸟的乐园。茶桌上、屋檐下、窗户前,入眼皆是鸟笼,入耳均为鸟鸣。”“各种妙啭之音,此起彼伏,争鸣不已”。茶客们谈茶经,论鸟道,让鼻烟,叙家常,聊新闻,沉醉其间。“每年春秋两季,天汇轩掌柜均以花笺红封请帖邀请养有套子活鸟者莅临茶馆,轮流主持‘串套’,为众人所养之一般鸟‘押音’(亦称‘押口’)”。“平时人声鼎沸的茶馆,此时此刻竟无敢喧哗者,无论老少皆静心细听每一套叫音的内容与微末变化,咀嚼其中的韵味”。冬天的天汇轩,又有鸣虫“赛会”。“一张张八仙桌上面,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五彩斑斓的葫芦”,“数以几百计的蟋蟀、蝈蝈儿、油葫芦……此起彼伏地叫起来”。满堂的茶客听得如痴如醉。

光绪末年,天汇轩由茶馆改为戏园,名曰天汇茶园,约集京剧名角轮流演唱;同时,还加演评书和单弦。“单弦大王”荣剑尘(满族健锐营人),经常在天汇茶园演出。如此说来,天汇轩在北京评书、单弦的发展上,还做过历史性贡献。(《什刹海的民俗风情》,成善卿著,什刹海研究会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6月第1版,第195207页,“天汇轩大茶馆”)

清末民初,后门桥南的天汇轩,每天茶客盈门,熙熙攘攘。这里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的汇聚之地。常客里,有官面上的、提笼架鸟的、撂跤练把式的,还有算命先生、“跑合儿”的经纪人、打鼓儿的小贩。时不时的,还会有商界头面人物、古玩书画界的名人,总之,什么来头的人都有。

如此看来,茶馆是人们逛商街歇脚的地方,更是京城人消闲解闷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族不分满汉蒙回,人不分天南地北,进得茶馆,相聚就是缘分,转眼便成好友,谈天说地,从家长里短到宫廷秘闻朝中大事,再及赏鸟斗棋、戏曲鼓书、武术拳法、撂跤技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海阔天空,云山雾罩。说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的人全神贯注,目瞪口呆。侃得来了兴致,还会离座而起,带着手眼身法步,来几句高腔激昂,婉唱低回,有板有眼,声情并茂。便是行家里手,也当刮目相看。大约这就是“北京城什么人儿都有”、“北京人什么都敢说”的清代版本。在茶馆闲侃神聊,听书品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茶馆文化也就由元而明,明而清,渐次养成,因了京城里才有的内容、特点,出落成“北京味道”,文词儿说这是“京味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安门外大街
楼前山后 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与风景(组图)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竟然是这里!
最有老北京风味的地方 竟然不是天桥、前门、大栅栏 | 北晚新视觉
什刹海的闸门儿冰、蛤蜊及其他——忆事拾零(三)
地安门外大街随拍随忆(路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