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鹰浅说--杨聚
     舞罢青天舞白云,九天神雕下凡尘。历尽沧桑放鹰汉,当年草原牧马人。这是京城风筝玩家“蒙古王”在2000年即兴所作。京城中热衷盘鹰风筝的人齐集通洲文化广场,因有百人以上参与,遂称为百鹰竟翔。以后又连续举行数次,虽名称不一,有的称为群英(鹰)荟萃或斗鹰沙龙。至今参与者已超过数千人次。  
本人亦很痴迷盘鹰,于是便对它的产生、演变、盛行产生了极大兴趣,愿将其所理解登于网上,供盘鹰爱好者们交流,因知识浅薄,望有知识的文人一起探讨、交流、批评指正。  
 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外储说》有两段这样的记录:“故墨子为木鸢,讴癸筑武宫。夫药酒用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也。”“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车輗者巧也,咫只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 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这里有关论述主要是宣传墨子为天下人谋福利的思想。其主要论据,却为我们研究“盘鹰”风筝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佐证。 
早在两千多年前,东周时期的墨翟以超人的智慧,利用鸟类飞行原理,模仿制造出了“木鸢”,这种原始飞行器使古人的飞行理想部分得以实现。 涉及“盘鹰”起源的,便是有人提到竹木制作的“老鹰”。关于这段历史,除了墨子之外,后世诸家亦多有提及,或云墨翟,或曰鲁般。同述一事,说法不一:“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列子.汤问集》。“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三日而不集。”《论衡.儒增篇》。“鲁般墨子作木鸢而飞之,三日不集。”《淮南子.齐俗训》。“又六国时有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太平广记》。 “纸鸢一块去飘绵,不及三朝扬木鸢。更有大风君信不?能翻磨扇上青天。”《徐文长全集》。  
 唐朝(公元618-907)学士张鷟撰著《朝野佥载》一书中更记载了鲁般以竹木做载人“老鹰”的传说故事:“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可见这种模拟大型飞禽飞行姿态的“木鹰”“竹鹊”早在2400多年前,已被古人所创造。模拟鸟类飞行形式,大体以滑翔,翱翔为主,而鸟类扑翼,应以排除。  
我们看滑翔,鸟类最简单的飞行方式,如老鹰掠过空中,燕子掠过水面,都属简单滑翔飞行。这时它们的两翼几乎是不动的。而翱翔,应该鸟类飞行中形式比较特殊的。它们利用上升气流的功能,两翅展开不动而长时间停留在空中。根据大陆上层及海洋上空气流移动性质的不同,山岳旷野上空翅膀宽而有力的雄鹰,万倾波涛之上翅膀长而有力的海鹰、海燕,均是在做形态优美的翱翔飞行。这时侯它们的翅膀也是不动的。  
 我们的祖先正是根据大型飞禽的结构特点及其飞行形态,通过观察猛禽滑翔和翱翔的飞行动作及造型特点,创造出了这种类似我们今天“盘鹰”的原始飞行器。 说“盘鹰”是风筝之鼻祖,当不算过分吧…

历史这种模仿鸟类翱翔飞行形式的“盘鹰”风筝有过盛行。 宋朝王明清撰著《挥尘录.后录》中记录了北宋皇帝赵佶戏放风筝的趣闻:“公元1101年赵佶即位之处,政事归大臣管理。一日赵佶技痒,在宫禁中戏放纸鸢,断其线后纸鸢翱翔飘落民间,遭到大臣指责。新君嗣位,应专事国政。”确于宫禁之中戏放纸鸢,为大臣反对,应属应该。但所记录赵佶“戏”放纸鸢一节,对我们了解“盘鹰”史提供了佐证。在赵佶主持编辑的《宣和风筝谱》中我们看到所记类别均为模拟鸟类的软膀类和适于打斗的排子类。 宋朝著名画家苏汉臣在其《百子戏春图》中,生动描绘了小儿戏放风筝欢快的场面。 可见那时的人们在放飞风筝时是多么的喜爱以动作为主的风筝啊!!!(不知今天那些不以动作为意的京城大师们是如何想) 古诗曰:“共仰高风不可攀,几回放去便收还,丝纶何必全施设,骨相从知邂险艰。飘若素云浮碧汉,翩然白鹤度青山,春光远览应无限,勘破飞腾只等闲。浮游踪迹等云萍,御气凭虚赋物形,荡荡飞空无阻碍,萧萧透透自清宁。丝联绳引终须断,律改春归毕竟停,法界依然舒旷望,清除点缀湛青冥。孤骞稳架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谁道致身无羽翼,回春高举绝红尘。” 多么生动的描写,诗人在这里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写人们争奇斗巧,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百鹰竟翔的那一天。美不堪言。  
 又古诗云:“自负云霄早致身,安排线索靠他人,摩天手段乘风展,掉尾精神逐日新。暂耸观瞻喧里巷,终嗟破碎委埃尘,牵来拽去成何用,骤雨淋头断送春。谁解风云继点狂,鸢鱼飞跃见天章,悬丝续命能冲举,一叶横空入混茫。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神游八极求归宿,斗帐虚窗藉纸张。” 由此可知,由于放飞工具丝盘和纸质材料的出现,以模仿老鹰飞行形式而制作的“盘鹰”已在那时流传极为广泛。否则是不会有“牵来拽去成何用”“鸢鱼飞跃见天章”和“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的情景出现了。  
 明代文学家徐渭(公元1521-1593)的多首风筝诗,对“盘鹰”风筝的描述则更为详近和生动逼真。“村庄儿女竟鸢嬉,凭仗风高我怕谁。自古有风休尽使,竹腔麻缕不堪吹。缚竹糊腔作鸟飞,崩风坠雨烂成泥。明朝又是清明节,斗买饧糖柳市西。” 徐文长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提示,那就是立体或半立体的“盘鹰”形制,而徐文长则理应属于一位明朝有代表性的“盘鹰”玩家,否则是不会吟出“缚竹糊腔作鸟飞”“竹腔麻缕不堪吹”这样生动形象的诗句吧!可惜的是有关他的绘画作品未能存留下来。 时至今日,徐渭的“盘鹰”诗,仍旧为我们增添无比丰富的内容和情趣:“鸢于儿孙何相关?若要风高九万抟;无限片帆当此际,钱塘江上雪如山。”(注“这里的抟,即大鹏”)。“我惊南海飓风年,屋瓦飞空搅蝶眠;试取纸鸢当此际,可能背去负青天。受看钻天鹞子高,不知前后只知跑;风吹昨夜棠梨折,卧刺如针伏板桥。一方纸鹞一丝提,四个金刚四块泥;我亦谁家红顶塔?一天风雨看鹏飞。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到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每读到此处,我不禁感慨万千,如此美妙的诗句,如此丰富的意境,不是诗人的亲身体验岂能写的出来。所以说在那时玩“盘鹰”已经相当普及。然而,这种有益而又有趣的“盘鹰”在明代末期不幸遭到禁止……

这种有益而又有趣的“盘鹰”在明代末期不幸遭到禁止。 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作如下记载:“燕旧有风鸢戏,俗曰毫儿。今已禁。” 刘侗为明末举人,于奕正为崇祯年秀才,以二人学者身份,耳闻目睹本朝之事,当不会有误。 统治者为何禁止,无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有趣的“盘鹰”风筝在民间确得以流传。 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中言道:“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 今天的“盘鹰”在爱好者中再度盛行,百姓美不堪言。 这种以一根提线就能操纵其各种动作与各种飞行方法的“盘鹰”,再次得民青睐,人之欢乐,国之荣耀也。 “盘鹰”是中国唯一仿真系列的运动风筝,外国友人认为是神奇的风筝,当属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已经在我国生存了二千四百多年, 它不仅为风筝中的一颗明珠, 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扪心自问,我们北京城的掌门人是否看到,并挖掘、或保护呢? 无论在民间工艺评比和全国风筝赛事均无“盘鹰”的身影。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京城中所有以做沙燕为荣的艺人们,或是“大师”或者“工艺师”,有些人还以艺术家自诩。 我们常常听到这些人在谈论这种风筝时, 一副高深崇拜的样子说:“太深,深不可测”, 这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沙燕仅存在几百年的历史。 关于沙燕将在下一章中集中讨论,它是硬膀类风筝的精品,值得书写!!!而忽视有2400多年历史的“盘鹰”风筝, 则不仅是风筝爱好者的悲哀, 亦是中国人之悲哀。 最后借用徐文长之“盘鹰”诗作为本文结尾:“剪楮披篁重几分,横天直去搅风云; 风云去搅犹可言, 误杀低头看鸭人。” 又有现代京城“盘鹰”玩家“蒙古王”2002年即兴所作诗一首以祝雅兴:“薄暮霞光荡微风,青山草地飞盘鹰;此时此地心情好,不思赌博获新生。”  

 全文完 北京 杨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筝的别称为什么叫纸鸢
老鹰的天敌是什么?号称鸟中“平头哥”,体型却只有麻雀大小
头顶盘旋的老鹰会不会飞累?
老鹰风筝遇上“真鹰”,天空中上演精彩“双鹰嬉戏”
草长莺飞二月天,来听大诗兄的音频微讲座!
史上最大的老鹰,专吃恐鸟的哈斯特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