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实秋 魂牵梦萦的内务部街20号--贺勇
  正房,梁家长辈的居所。
  梁实秋出生、成长的西厢房。
  梁实秋作品书影。
  梁宅门墩上刻着牡丹、金鱼,象征“富贵有余”。
  窄窄的巷道是否还记得昔日的主人?
  北京内务部街梁实秋故居掠影
  李伦 绘
  梁实秋像
  梁实秋被誉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以《雅舍小品》闻名于世,读者往往以为“雅舍”就是他的故居。其实,“雅舍”是他抗战时期在重庆的临时住处。后来到了台湾,他又以在台北的书斋命名为“雅舍”。梁实秋真正的故居则在北京内务部街20号院(现为39号院)。

  西厢房下旧时光

  京城东四往南,穿过几条胡同,拐进一条僻静的小街,即“内务部街”。虽说叫街,其实不过是一条胡同,原名“勾栏胡同”,后来因为清朝将内务部设在这里,人们改称为“内务部街”。街道两旁,一溜灰墙,一色青砖平房。

  来到20号院门前,大门已经拆掉,据说准备安装防盗门。门上原来写着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已不见踪影。门口放着一对门墩,青石表面泛着青光。步入大门,里面成了个大杂院,住着20来户人家。虽然院子里搭建了许多小棚屋,但原先的老屋仍在,乃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民宅。梁家原住北京东城根老君堂,梁实秋的祖父梁芝山在广东做官后,手中有了些钱,返回北京买下这幢有30多间房屋的老宅——内务部街20号。

  我来到西厢房,这里已成几家合住之地,历经风风雨雨,柱子、门窗脱尽油漆,廊下堆满杂物,十分凌乱。然而在梁实秋看来,内院的西厢房最亲切,也最温暖。1903年1月6日(旧历的腊八),他就降生在西厢房那条温暖的大炕上。“这西厢房就是我的窝,夙兴夜寐,没有一个地方比这个窝更为舒适。”他依偎在父母身边,在西厢房嬉戏玩耍,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童年时光。

  直到步入晚年,每当想起西厢房,他还禁不住心情激动,老泪纵横:“我生在西厢房,长在西厢房,回忆儿时生活大半在西厢房的那个大炕上。炕上有个被窝垛,由被褥堆垛起来的,十床八床被褥可以堆得很高,我们爬上爬下以为戏,直到把被窝垛压倒连人带被一齐滚落下来然后已。”

  绿叶青枣寄深情

  在20号院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梁实秋考入了清华学校,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旅美归来,梁实秋投入了与鲁迅旷日持久的论战。

  1937年北平沦陷,梁实秋逃往昆明,后转重庆。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雅舍小品》。那些文字,读来让人感觉如同在冬日煦暖的阳光下品一杯芬芳的红茶。1949年,梁实秋去了台湾。1974年,老伴程季淑因偶然被梯子砸中头部而去世,相伴48年的恩爱夫妻从此生死两隔。随着韩菁清的出现,梁实秋摆脱了丧妻之痛,他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然而北京的旧宅始终让梁实秋牵挂。

  “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据说他晚年曾无数遍地吟咏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982年秋,梁实秋的次女梁文蔷得到了一个去北京探亲的机会。归来时,姐姐文茜在内务部街20号故宅的一棵枣树上剪下一束枣枝,交妹妹带给父亲。在台北,文蔷把这一特殊礼品送给梁实秋时,他兴奋得热泪盈眶。他亲切地端详这从生身之地携来的枣枝,见上面还有一个枣子,梁实秋抚爱良久,惆怅地写道:“长途携来仍是青绿,并未褪色,浸在水中数日之后才渐渐干萎。这个枣子现在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干皱的红枣的样子,却是我唯一的和我故居之物质上的联系。”

  跨海寻梦终难圆

  故园让梁实秋魂牵梦绕,一道海峡,却无情地阻挡住了梁实秋的归途。他写道:“人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生在一个四合院里,喝的是水窝子里打出来的甜水,吃的是抻条面煮饽饽,睡的是铺席铺毡子的炕,坐的是骡子套的轿车和人拉的东洋车,穿的是竹布褂,大棉袄、布鞋布袜子,逛的是隆福寺、东安市场、厂甸,游的是公园、太庙、玉泉山,——能说我不是道地的北平人么?”那一腔炽热的真情,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为之泪下。

  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允许岛内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梁实秋心情大快。他离开北京近40年了,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岁月。故园时常在他的梦中,那里有他的亲人,有他的骨肉同胞,有他的同窗学友,有他青年时代许许多多的朋友。

  梁实秋希望韩菁清为他回大陆、回北京探亲访友打前站,韩菁清也已收到在祖国大陆的侄子、侄女——哥哥韩德厚子女的信,他们都希望尽快与久别的亲人见一面。尤其是梁实秋,耄耋之年更是思乡深切,他怀念北京内务部街的故居,他回忆小时候在北京喝豆汁儿的情景:“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他写信给在北京的长女文茜,希望给他带点豆汁去。

  然而,“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正当他的夙愿即将实现的时候,11月1日晚11时,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11月3日8时20分,梁实秋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带着他未曾实现的还乡梦离世了。

  

  人物小传

  梁实秋(1903年—1987年)现代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笔名秋郎等,浙江杭县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1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赴美留学,留学期间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26年回国,发表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中国新文学应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任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学院教授。他的散文,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融会古今中外的实例和名言轶事而得其自然与熨帖,不炫耀,有真色。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看云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43-内务部街~(老阿带您胡同游之四十三)
内务部街
梁实秋在台湾的日子:老泪纵横的游子,魂牵梦萦北京内务部街20号
2022.10.24 北京 东城 内务部街、本司胡同与礼士胡同
面包树下的乡愁
巴蜀游· 曾被鲁迅大骂八年的重庆梁实秋故居“雅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