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的北京:春夏秋冬--陈平原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对于自己长时间居住的城市,你应该对它感兴趣,关注它的风土人情、历史记忆、文学想象,不单是趣味,也是责任。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需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当年许多青年人看不起周作人等,觉得他们只顾自己安逸的生活,精神萎靡,格局太小。可过了几十年,我们明白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之间的缝隙,了解政治与审美的距离,也明白崇高与幽雅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学界对于激进而粗粝的革命想象,开始有了几分认真的反省;同时,对于周作人之强调文化上的精致,也有了几分同情之理解。

周作人的文章很有特点,用他自己话说,就是“涩”,真的很像苦茶,不呛口,有余甘,能回味,经得起咀嚼。

写文章最怕轻车熟路,你刚开口说第一句,读者就猜到你下面会说什么。周作人的文章相反,有时候用典,有时候插入大段顾问,有时候东拉西扯,有时候跳跃前进,总之,就是不让你感觉“滑”,非要你停下来琢磨琢磨不可。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在危机中崛起,很急迫地往前赶路,确实是走得“太慌张了”,缺少一种神定气闲、天马行空的精神状态。因此,整个文化艺术显得有点“急就章”,不够厚实,也不够腴润。所谓的文化积累,需要金钱,需要时间,更需要良好的心境。

周氏文章的特色,基本上是个人化的表述,拒绝成为公共话语,你说他文章有没有寓意,有,但点到为止,若隐若现,只能心领神会,不好过分坐实。

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多地方,都将迅速失落。

我要求学生们,除了上课以外,培养一种业余兴趣,带上相机,大街小巷随便游荡,即使将来不专门做北京研究,也都保留一点对于这座正在迅速转型的都城的感觉和印象。这种感觉和印象,以后要读很多很多书才能获得的。

实验性太强的小说家,或者说关注人的灵魂的小说家,跟某个特定历史时空的关联度反而小。因此,假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从城市生活的角度,通俗小说家很可能提供了更多精彩的细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雨天的书
南方的写作
陈河的“甲骨时光”:小说家如何发现历史
金宇澄:上海是一座深不可测的森林,我一直在雾中
读书|普通人在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历史研究应该反思的问题
京彩的北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