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时丰台花乡与城内花厂--周系皋

    丰台花乡,旧有“丰台十八村”之称。但,是哪十八村?历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柳村、管头、樊家村、刘村、纪家庙、张家路口、黄土岗、赵家店、马家楼、玉泉营、镇国寺、中顶村、造甲村、白盆窑、铁匠营、万泉寺、丰台、史家寺。
这个说法显然也不确切,因为我们知道的养花名气很大的几个村子,并没有包括进去,如夏家胡同、草桥、郭公庄等。当年花乡建有两座花神庙,以求神灵保佑鲜花产销双收。一座在镇国寺村,一座在夏家胡同。夏家胡同的花神庙,又是丰台各处花行会馆所在地,每年阴历二月十二日,丰台各村花厂经营人员和花农来此聚会,联系业务。在花乡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村子怎能不列入“十八村”呢?这显然不妥。再说草桥。草桥至少在明崇祯年间养花的名气就很大了,因为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专有《草桥》一节。书中写道:“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以下便介绍一年四季草桥所产花卉的种类。还列出了几位诗人写草桥出产鲜花的诗。如金孺瞻《秋日游草桥》:“蝶衰蜂少草虫辰,老圃如农赛社神。除却菊花俱入窖,人间秋矣地中春。”这样的养花大村也未出现在“十八村”名单中,就更让人费解了。
因此我想,“丰台十八村”很可能是一个概数,并非确数。也正因此,“十八村”的说法版本不一,也就可以理解了。
甭管多少村吧,花乡各村养花,经营的花卉品种很多。清末民初,由于各村买花的顾客不同,便逐渐形成既种养各种杂花,又突出生产本村单一品种花卉的情况,并产生了许多种花高手,得到顾客的公认而远近闻名。如马家楼村花农卢庭熹对养佛手、桂花、金不换、藿香、麦冬等鲜中药材很有研究,了解它们的习性,很好地掌握了它们的栽培技术。当年北京城的鹤年堂、千芝堂、庆仁堂等多家中药铺,都用卢庭熹的鲜中药材。据说,慈禧太后就很喜欢卢庭熹栽养的佛手(佛手既是药材也是观赏品)。大太监李莲英时常派小太监去马家楼卢庭熹处挑选佛手购买。
卢庭熹和各村花农们栽种的各种花卉,用什么办法推销呢?大部分是花农赶着牲口车送货上门。城里城外挑担卖花的小贩则从花乡各村趸来各种花卉,进城沿街叫卖。《燕都风俗杂咏》有一首方元的诗《花担平明尽入城》:
婪尾春开卷陌情,红腔听过一声声。
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
古代宴饮时巡至末座,名为婪尾。丰宜门在金中都南垣中部,丰台之东。这首诗写出了挑担小贩卖花进城的情景。
清代文学家汪述祖的《北京杂咏?花市谣》写了花农进城卖花后购得生活用品回家的情景:
下斜街畔日逢三,花翁卖花香满篮。
花卖匆匆出城去,白盐黄酒一肩担。
赶牲口送货也好,挑担在街巷叫卖也好,只能在春、夏、秋三季天暖天热时进行,严寒的冬季则不可,因为花木怕冻。因此花厂,也就是专门卖花卉的店铺,就在城内出现了。清富察敦崇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写成的《燕京岁时记》就记有隆福寺、护国寺“两寺花厂尤为雅观。春日以果木为胜,夏日以茉莉为胜,秋日以桂菊为胜,冬日以水仙为胜。至于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于严冬开放,鲜艳异常,洵足以巧夺天工,预支月令。”此外,崇文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土地庙,西单,前门外劝业场和王府井东安市场,都有花厂子。宣武门外下斜街也有花厂子。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写了一首诗,题目是《下斜街花厂见梅》:
何日已舒萼?梅花春未阑。
风尘见标格,冰雪自心肝。
乡远思前动,天清韵共寒。
无因近台鼎,全脱竹篱酸。
清诗人李静山的《增补都门杂咏》中,也有一首写下斜街花厂的诗:
下斜街里景如何?万紫千红绵绣窠。
怪道寻香人不绝,瑞春厂内好花多。
以上这些花厂子有的是花乡的花农开设的,也有的是城内商人开办的。其货源绝大多数是来自花乡。这样,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天气,花乡的花卉都能畅销京城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纠个错!丰台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花乡“18村”真的有这么多村吗?︱北京地名44
花乡溯源
古城“花边”花圃
草桥,马上就变成“金桥”了!
丰台有个地方叫草桥,这地儿可一点儿都不“草”,相反还很“厉害”!
丰台这地铁站名背后有何典故由来?您可能不一定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