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北京灌肠--李俊玲

北京人说灌肠一定要说成“灌肠儿”,这才能体现出地道的北京味儿。记得80年代初那会儿,总爱去隆福寺,东口有家卖灌肠儿的,好像叫丰年灌肠店,生意极好,一个大饼铛稍微有点倾斜地放在灶上,油总在铛的低处,灌肠儿在这半边炸好后,铲到铛的高处控油,有人买时便给装上一盘,窗口有砸好的蒜汁儿,根据个人口味,加多加少自便,过去是用竹签子扎着吃,现在都改用牙签儿了。

北京卖灌肠的大多是街头挑担小贩,有诗为证:“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这种摊子在老天桥也是随处可见,他们多半都是挑一个挑子,一头是一个矮炉子,上面放着铁锅,另一头是一个上面有提梁,下面有底座的方木盘,上面放着佐料罐、碟子等。挑子随着人走,在哪都可以开张。早先天桥的的灌肠不是现在我们吃的“灌肠”,现在的灌肠过去有人叫它“煎闷子”。最早的灌肠有两种做法,将猪肠子里面所有的东西弄干净,一种是用粉子糊与肝肥油加各种香料搅拌后一起灌到肠子里,另一种是只往里灌粉子糊,灌完后用绳子捆好,在放好各种锅里煮,取出晾凉就成了半成品,吃的时候把半成品削成薄块,用油爆得焦脆了,沾着盐蒜汁吃别有滋味。前一种只有在小饭铺或单独的灌肠铺里才可以吃到,天桥是绝对没有的,灌肠摊都是卖后一种,因为价格便宜,又不是很油腻,来逛天桥的人都喜欢吃上一口。

其实,这灌肠儿是从满族人吃的炸鹿尾演变而来的。清代中期以前,满族人吃的还是真正的炸鹿尾,但后来不知道是关东进贡的鹿肉少了,还是满族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了,反正真鹿尾是不炸了,而改良成一种将肉沫灌到肠衣里,切成片炸,也有将肉沫与猪血,和着淀粉一起灌到肠衣里,从形、色两方面模拟真的鹿尾,经油炸后还真能以假乱真。这就是北京灌肠的原形。也是《故都食物百咏》中所提到煎灌肠:“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后来,小贩为了降低成本,又别出心裁,用淀粉灌在肠衣里,油炸后出售,就像前面所说的“煎闷子”。再后来,索性连肠衣都取消了,直接用淀粉揉成条状,有人为了模仿鹿尾的颜色,还在淀粉中加上些红色,上锅蒸熟晾凉,就成了我们现在吃的“北京灌肠儿”。

每当春节逛庙会时,你会发现这里的灌肠摊比比皆是,许多游客一只手托着盛在一次性纸盘里的灌肠,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牙签,在那儿津津有味儿地品尝“老北京风味”。

其实,咱大可不必如此不雅,在家制作灌肠儿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超市、稻香村等食品店,都有做好的灌肠坯子,买回家后,先把大蒜捣碎,加盐,加水,做成蒜汁儿,把买来的的灌肠,切成薄片,饼铛上火烧热,加油,以前煎灌肠用的是荤油,现在一般都用素油,煎灌肠关键在火候,煎老了太硬,嫩了又没嚼头,我一般煎到两面稍稍变硬时就装盘了,蘸着调好的蒜汁一吃,既感到外酥里嫩,又满口留香。尤其春季,借着吃灌肠儿,再吃上点儿蒜,还能起到预防春季传染病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份火了四十多年的老北京炸灌肠是什么样的?
老字号应该死去
老北京炸灌肠的演变
讲述北京|老北京的灌肠
又毁一个!你不得不承认,北京的老字号,正在消失!
旧京寻味|卤煮炒肝熘肥肠,在老北京吃“肠”您一准儿是门外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