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杆烟袋贯中西 --访烟袋斜街--阵雨

走过路过烟袋斜街,应该说有十次之多了,单独造访这条232多米长、四海汇聚、东西相会的弯弯斜街,记忆中也已不下两次。这条兼具文化古韵、传统工艺以及时尚创意的斜街,任何一家店,哪怕就是稍稍变化一下装潢,稍稍变换一下门面,也会惊动人们的目光。

说此话可能有点夸张,不夸张地是,烟袋斜街作为北京十大胡同之一,确实有着很高的声誉,行在其间,即使不了解烟袋斜街的历史与文化,只要细心观察它的位置走向和行在斜街弯弯路上熙熙攘攘、不同肤色的人群,你便会相信,这条斜街不愧中外驰名。而作为经常闲逛京城胡同的我甚至敢说,烟袋斜街在北京的胡同中,是游人最多、最受青睐的胡同之一。

201496日,当我再次来到烟袋斜街时,来自欧美国家十几个年轻的俊男靓女,引起了我的注目。只见他们是那样的快乐,尤其对有着北京特色的建筑和那些店铺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充满着极大的兴趣。通过翻译了解到,他们是刚刚来京不久的外国留学生,来北京前,他们在各自国家的媒体上,早已被北京的胡同所吸引,尤其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这些名声远播的胡同,给他们留下了深深印象,他们早就盼望着能够一睹为快。为此,当他们此次来京刚刚在学校报到后的第一个周末,便首先兴致勃勃地来到烟袋斜街参观。看到他们新鲜好奇和快乐的样子,我倏然感到北京胡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那样值得自豪与骄傲。我还了解到烟袋斜街的不少店铺,很多家甚至还上过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在一些国际著名的网站,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诸如解放前经营米粮、而今改卖器具和古玩的利通商店,其主人杨老爷子,还被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专程采访过呢。一条200多米的斜街,可谓名贯中西,这里的任何一家店,只要你认真探访,或是于网上搜索,哪一家不是有迹可循呢?

望着烟袋斜街的泱泱人潮,望着那些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语言的外国客人,望着那些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口音的四海乡亲,我思忖着烟袋斜街这“一杆烟袋”,怎就有着如此的魅力呢?

烟袋斜街的魅力,来自于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据史料介绍,自元代开始,这条街就已经发展成为商业街,至今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烟袋斜街原名“鼓楼斜街”,到了清朝,因为当时居住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渐渐“鼓楼斜街”一门一户便开起了烟袋铺子。到了清末,“鼓楼斜街”便改名烟袋斜街了。熟悉这条斜街的老人们告诉我,早先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高台阶,门前大多竖着木制的大烟袋锅子招揽生意。

遥想当年,一条斜街,竟是车水马龙,往来南北的商贾官客擦肩接踵。其中原因,一则是烟袋斜街毗邻具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神韵的什刹海,二则烟袋斜街本身的烟袋烟草生意特别火爆。

那天,自烟袋斜街东口走进,到烟袋斜街西口走出,我细心观察烟袋斜街的走向,又何尝不是人们描述的、东口为烟袋嘴儿,西口为烟袋锅儿的一弯烟袋呢?只不过烟袋斜街经过近800年的变迁,人们往往复复经过这里,有的贵为富有,有的命为贫穷,有的出身望族,有的则是一介草民。但天长日久,而今都已经化作过往云烟。但有一点必须要说,烟袋斜街的今天虽已物是人非,但它的存在,却恰如北京胡同文化窖藏的一坛美酒,让人们向往并享受其中。

烟袋斜街的魅力,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熟悉烟袋斜街走向的人都知道,其东临钟鼓楼,再向东延伸不远便是南锣鼓巷,国子监、孔庙、雍和宫距此也不是很远。其西濒什刹海,什刹海不远处的北海、恭王府、广化寺、宋庆龄故居等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虽然方位不同,但均也是咫尺之远。清初著名诗人宋犖有《过银锭桥旧居》一诗曰:

 

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

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

旧时院落松槐在,仙境笙簧岁月闲。

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

 

诗中虽然心有所动,情有所思,内涵丰富,但“鼓楼西接后湖湾”一句,已经将烟袋斜街的位置描摹的非常清楚了。

想想若去烟袋斜街东西方位不同的风景名胜,自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谁又能舍弃烟袋斜街这条即近距离又充满文化与艺术享受的捷径呢?

走在这条斜街之上,其实有时真的不用走进一家家风格迥异的店铺,只要你用心去领略一家家店铺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及他们的特色门面、橱窗充满古韵、也可能是时代特色的各类商品,那绝对是一种享受。你还可以享受在一些流动的风景中,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节假日或是周末来临,烟袋斜街一准儿会有各色各样的美女徜徉其中,她们像香风一缕缕,一定会在你的心湖,吹皱起美丽动人的涟漪。

烟袋斜街的魅力,来自于鳞次栉比的特色店铺。我多次来到烟袋斜街,虽没有细数过这条街到底有多少个店铺,但这里的店铺,有的具有浓浓的古意,有的则充满着当代社会流行的时尚之风。

烟袋斜街有一家鸿运兄弟店,据说是两个兄弟开的,里面经营着各种类型的烟袋和烟草。轻轻走进,眼见各式烟袋的同时,淡淡的烟草香味儿,也已进入鼻孔。我一生不吸烟,但对烟草的香味儿是不拒绝的,虽然我永远不想感觉有些吸烟人描述吸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在鸿运兄弟店,只有一两个人在观赏形态各异的烟袋,真正买烟袋的人很少很少。我发现,就是有人买,大多也不是为了抽烟,而是为了收藏,说得好听点儿,也许是为了烟袋文化的延续传承。即使有人用于抽烟,我枉猜真正想法不过是摆谱儿、显范儿。试想,今天吸烟的人们大多抽烟卷儿,用烟袋锅子抽烟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不是摆谱儿显范儿,又是什么呢?因此,烟袋店相比斜街里泱泱的人群,就显得冷清了许多。这种现象,斜街里的老店“麟童阁”也是一模一样。但是有一点,斜街的烟袋店表面虽然不温不火,但一旦卖出一杆烟袋,价钱还是不菲的,因为他们经营的与其说是烟袋烟草,不如说是烟袋工艺、烟袋文化。

在为数不多的烟袋里,我发现那些烟袋除了形状不同之外,制作材料也有所不同。烟袋杆儿有乌木的、桃木的、硬杂木的、犀皮漆的……烟袋锅儿有黄铜的、白铜的、蒙古式带花纹的……烟袋嘴儿则有料器的、玉石的、白瓷儿的……其中的大小长短也不尽相同。

看到眼前的一支支烟袋,我倏然想到一张老照片,那是一张让我印象深刻的老照片。画面前景是一个老年妇女左手拿着一支长长的旱烟袋,身后的屋门里侧,一个老年男人手中端着一支水烟袋倚门而立。想到那长烟杆儿与弯弯的水烟袋,我仿佛穿越到了满清时期四合院,并看到了一杆杆烟枪吞云吐雾的画面,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烟袋斜街烟幌飘荡的场景。

烟袋斜街的特色店铺真的太多了,除了烟袋店之外,永兴阁是吸引我长时间驻足的地方,我深深感到这家小店,无论从门脸儿到店中,所有的物件,都彰显着老北京的特色。这种感觉,可以说是在心中久久地弥漫。

这个店铺不大,却绝对隽秀迷你。细观慢品,褪了色彩的红漆门略显破旧,但隔成的十字的玻璃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和一些种类不同的工艺品。隔着花格子窗棂,当我看到那些简单却极有韵致的雕饰以及很有老北京味道的工艺品时,内心滋生着无尽的美感。走进店铺,里面更加丰富的物件,更迅速令内心充满了无尽的享受。

在烟袋斜街,这种美感和享受,仿佛无穷无尽,当你走出永兴阁,又会有别样的美感和享受生成并漫延。

中国好礼原创商品馆便是一家漫延着美感和享受的一家店。从古今之,八方汇聚,东来西往,礼轻意重,这是中国人的美好传统。基于这一点,中国好礼原创商品馆,荟萃了来自全国各地,兼具文化底蕴、传统工艺、以及时尚设计的众多礼物。在这家店,我看到宽敞的空间里,一巨幅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特写悬挂店中。地板上若隐若现的书法墨迹是寄嘱人们宽大胸怀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个字。放眼望去,全国各地的工艺精品闪耀其间,异彩纷呈、夺人眼目。我自心想,曾经的数百年前,烟袋斜街作为漕运码头与商品市场的通道,来自全中国最好的贡品及物品,都汇集在这里,再散至各地王公与商贾的手里。而今天,这里依然承继着曾经的繁荣景象,这里依然通过不同渠道或不同交通方式,汇聚着全中国最美最精致最稀罕的礼品,假若将这些礼品形容成一片片儿羽毛,那羽毛飞入的决不只是“王公商贾”手里,也会飞日中国乃至世界普通人民的手中。

烟袋斜街充满古意的店铺,而今保存的还真是不少,除麟童阁、永兴阁等店铺之外,具有江南特色风情的“梵野上海女人”店,具有北京特色的“老北京剪纸”、“国粹京剧”、“北京故事”店以及“中国红”、“凤羽桃源”、“火柴世界”等等店铺,可谓林立斜街,风韵独具。

记得我曾光顾过“中国红”,其店面虽然也很小,但其中的小物件让我高兴得心跳。我看到了皮影、剪纸、脸谱儿、布偶、兔爷以及很多很多民族银饰品等种类决不重复和相同的小物件,还有的便是各式各样的装饰画了,每样东西,即精致又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我看到在店里的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个劲儿地翘指说好。

充满着浓浓古意的烟袋斜街,也有着当今时代的创意时尚商品。很多店铺紧

跟时代的时髦创意商品,同样吸引着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目光。

“有声有设”就是这样一家有着时尚创意的一家店。在这家店铺,当我看到玻璃门里的一件又一件印着“小公主”、“毛主席夸我灰常帅”、“活着真是个奇迹”、“霸气”、“本宫”、“朕”、“得瑟”、“纯爷们”、“小姑奶奶”、“小萝莉”等字样儿的文化衫时,我觉得好笑的同时,也在担心如此的创意商品,会助长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浮躁与肤浅。

担心归担心,“有声有设”店内的商品,有些确是充满着无尽的创意和想象力的。诸如两只袜子不一样的颜色,重金属搭配卡通……我惊叹“有声有设”店

似乎出售的不是商品,而是灵感和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

烟袋斜街吸引人的地方真的太多了,我甚至感到位于斜街中段的大清邮政信柜,未来一定会成为中国邮政的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1896320日,大清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自此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为了配合烟袋斜街的老北京文化,同时展示北京邮政的悠久历史,地安门邮电局什刹海邮电所,遂以“大清邮政信柜”命名。邮电所内除既有的古色古香的陈设,还有几个尚存和已消失的地标性遗迹,进而展示着北京邮政从晚清至民国年间的发展历程。而今的“大清邮政信柜”每天早10点至下午6点开门迎客,游客们可以买到一些具有什刹海地域特色的邮政产品。这里还可以寄信、寄明信片、盖风景日戳,因此,每天进进出出的游人络绎不绝。

徘徊在只有60平方米的“大清邮政信柜”,各种稀罕的邮政物件井然展现在眼前:元代邮递员专用的腰牌、盖有戳记的清朝信件、慈禧夜宿榆林驿的故事、榆林驿古城墙遗址、户部街邮政大楼、打磨厂内的民信局、光绪年间民信局条规、小报房大清第一邮务局的由来、北京邮政的第一辆邮运汽车、北京行动邮局三轮车、北京汽车邮局、新式邮亭等内容丰富的图片、模型和文字说明,仿佛带着我穿越着时空,见证着曾经的北京邮政的历史景象。

徜徉在烟袋斜街,也会有音乐从店铺里飘出,偶尔也有漂亮的女孩儿就于店铺外台阶上,吹响着精巧别致的陶笛。我惊叹从未听过的陶笛声也是那样悦耳动听。

这是一家叫做“陶笛公社”的店铺。店主人叫阿志,本名游学志,台湾人,是一名因陶笛改变命运的音乐家。2003年,他的音乐专辑《陶笛奇遇记》、《陶笛异想乐园》创下了超过十万张的销售佳绩,在非主流唱片界中写下传奇的一页。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上百场陶笛体验活动得到了全国数十万人人热情响应,自此陶笛进入了国民乐器行列。

那天在“陶笛公社”,听着女孩子吹着的美妙音乐,看着摆设在台架上各种奇形各异的陶笛,我真的醉在其中了。尤其看到一个漂亮高挑的女孩儿在挑选陶笛的情景,我甚至异想天开起来:假如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多好,若是如此,自己一定用心买一件音色最好、形态最美的陶笛挂在女朋友的颈项,闲时可赏,亦可以听。

走出“陶笛公社”,不远处便是始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的广福观,看到这座大门紧闭、并未开放的宗教场所,心想刚刚被陶笛洗耳的我,何时才能听到自道观传出的步虚之声呢?

想着想着,脚步已经走近庆云楼。庆云楼紧邻面向什刹海,是烟袋斜街只此一家的美食饭庄。因“一枝独秀”,其二楼平台又可欣赏湖光山色,因此被人戏称“红杏出墙”。红杏出墙也好,一枝独秀也好,悄悄翻阅庆云楼的菜谱儿价格,我明白了这里显然不是平头百姓的消费场所,于是饱赏什刹海的美丽景观之后,我便溜之大吉。

出烟袋斜街西口,难舍难离的情绪氤氲在心里,当我慢慢走上银锭桥时,恰一轮残阳就要落山。于此我默念起当代诗人叶宝林先生游完烟袋斜街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

 

后海波寒柳雾凉,一根烟袋点残阳。

银桥已载西山重,老店犹飞爆肚香。

梦落鼻壶闻烂醉,魂游瓦巷转悠扬。

斜街更比枪竿短,几步明清岁月长

 

念着念着,残阳渐渐落山,什刹海的霓虹开始旖旎,而我依然回望着身后的烟袋斜街。心想烟袋斜街之所以名贯中西,是源于她自身的历史与文化魅力,也源于有人在为她不停地用心传播。看到倒映在什刹海的影子,我深信自己也位在其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它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斜街,也是最新潮的“网红”
烟袋斜街的旧京风情
北京烟袋斜街
逛胡同……手机片
《我与中轴线》征文——绘制《烟袋斜街旧影》纪
烟袋斜街旧影:“旧京传统”的集中展示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