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到原点”记录北京变迁--轩燕龙
在北京饭店顶楼拍中轴线 刘锦标摄(2011年)
中轴线 规划院赵树强提供(1954年)
民族饭店 刘锦标摄(2011年)
民族饭店 侯凯源摄(1959年)
新华侨大厦 刘锦标摄(2009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华侨大厦 侯凯源摄
永定门 刘锦标摄(2011年)
永定门 规划院赵树强提供(1958年)
国家大剧院 刘锦标摄(2011年)
国家大剧院 刘锦标摄(2000年)

  谈及北京变化,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或欣喜或感怀。城市的建筑作为城市最典型的标记,往往最容易被人记住。没有对比,自然也就没有变化,没有更新,也就谈不上怀旧。此刻,或许很多新的工地仍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北京城也在继续着它的自我更新。有这么几个人,他们一直在搜寻着历史的足迹,他们回到当年曾经拍摄照片的地点,从同一个角度俯瞰这座城市,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他们并不知道,一段横跨半个世纪的北京变迁史就这样被记录了下来。

  7万张老照片记录北京建筑

  刘锦标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的一名摄影师,在他办公室的铁皮柜中,7万多张50年前的北京影像被细致地分门别类保存着。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大多由刘锦标的4位师傅们完成,这几位师傅都是建国初期北京规划局的老摄影师。如今,4位老前辈中,已有两位静静地离开了,但记录北京城的工作仍在继续。 “人有档案,城市也是一样……”这是彭真任北京市市长时说过的话。而这句话也是50年前,北京规划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前身)的第一批摄影师工作的原动力。

  “那个时候,我的师傅们就是很纯粹地记录,老北京城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现在的二环路以内,师傅们就是随走随拍。”刘锦标一边与记者聊天,一边整理着新近拍摄的照片。“有的照片就是空洞的房子,没有行人,没有参照物,很纯粹的历史资料图片。”

  整理照片时有了惊人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末,刘锦标进入了摄影行当,开始拍摄工程图片。“上世纪90年代前后,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很多老建筑被拆除,很多新建筑拔地而起。我这个人比较怀旧,那个时候,除了工作摄影之外,我看到一些可能要被拆除的老建筑,就随手拍了下来。”在师傅退休离岗之后,记录历史的拍摄工作也由他继续着。

  1999年,刘锦标为了做照片展,开始整理过去的照片,当他把师傅们的照片和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时,惊讶地发现,北京城的变迁史就这样被悄悄地记录了下来。这时,一个想法从他的脑子里蹦了出来通过拍对比照片记录更多的历史变迁。

  除了工作,当时的刘锦标也会经常参与一些摄影圈子里的活动,交流摄影心得,修炼摄影技巧,这让他结识了不少摄影爱好者。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之后,正是这些“影友”最终帮他完成了心愿。

  对比照片主题定为“回到原点”


  刘锦标说,“我是建筑设计单位的,本身就对建筑比较敏感,再加上新中国的北京城建筑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自己单位设计的,遇到是自己单位设计的,就会多留意一下,多拍一些。那个时候刚开始有这个对比意识,但是因为工作比较多,真正用于拍摄自己想拍照片的时间并不充裕,所以在北京城转悠的时候,我就是有意无意地拍一些。有空闲了,我就开始翻资料,整理过去的照片。”

  随着照片越来越多,刘锦标看到了更多的对比照片。慢慢地,想法多了,他开始专心拍摄这些对比照片。而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赵树强,同为当年资料照片的拍摄者,开始帮着刘锦标整理照片。赵树强从7万多张照片中,挑选出一些可以复拍的照片,为刘锦标提供了拍摄基础。刘锦标也确立了这组对比照片的主题回到原点。J207

300组照片构成现实版“穿越”

轩燕龙

  如今,刘锦标已拍摄了近300组对比照片,他把这些照片分成4类:第一类是原点原建筑,同一个地点的相同建筑,时间在变建筑未改;第二类是原点新建筑,老建筑因为种种原因被拆除后重建,但建筑的地点未变;第三类是古建筑,一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北京城的建筑,有的还在,有的则已完全消失;第四类则是建筑上的原点,这些建筑曾经存在于某个地方,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被移动到了其他地方重建。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北京式“穿越”,也有人说勾起了他们儿时的回忆。

  “原点”多在二环路以内

  由于当年师傅们拍摄的建筑大多是在二环以内,这也让刘锦标在拍摄“回到原点”时省了不少力。“一个草帽、一台相机、一部电动车,我就上路了,有时候甚至就坐几站公交车。”刘锦标告诉记者,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很多照片的拍摄地点如今都已经有了新建筑,有些地方则是需要一些单位的许可。

  “一些公共场所或者医院、街道上的拍摄地点都比较好办,有时候怕人起疑,我就特意打印了一些对比照片,如果遇到有人阻拦,就给人看看照片。很多人都比较理解,比如我在拍东直门医院时,原照片的摄影地点是在医院门外,但现在那个地方是个二层的楼房,我就只能上二楼拍摄,结果有一位大姐过来问我找谁,我就给她看了照片,人家二话没说,还尽量帮我找当年的摄影角度。”

  刘锦标说,当年的很多照片都是俯拍,而这些俯拍作品大多数都是在一些当时的高楼楼顶完成的。“比如我要拍摄复兴门时,当年我师傅他们是在广电总局的大楼楼顶拍的,现在这个地方已经不让人上了,但多亏了当年结交的影友,他们开始帮我联系各种关系,如果没有影友的帮助,很多照片根本没法完成。”

  翠微商场

  多年前就是几栋平房

  最近几年,特别是最近这5年,刘锦标拍摄的时候,已经有了侧重点,在拍摄对比照片时,尽量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天气、同一摄影角度和地点,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保持画面中人物、车辆的步调近似。在他为记者展示的一组北京饭店的新旧对比照片中,北京饭店门前的路口都有交警站岗,自行车、汽车也都在穿行。

  拍摄的时候,刘锦标尽量选择一些有历史故事的建筑或是著名建筑,因为这会让他的对比照片更具故事性。“有的照片都让你完全想不到,比如翠微商场,很多年前就是几栋平房,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迹。有些照片拍摄的时候确实是乐趣无穷。”

  “回到原点”

  旅程还在继续

  按照最初的计划,刘锦标打算每年拍摄几组照片,重点是那些与共和国同龄的建筑。而他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也只是实现个人的想法,他当年并未想过发表甚至是出摄影集。

  “我们单位的同事看到我拍摄的这些对比照片之后,觉得还不错,就帮我传到了我们自己杂志的微博上,当时单位领导也很支持。没想到,照片得到了微博网友的认同,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北京式'穿越’,也有人说勾起了他们儿时的回忆。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于是我原本的自娱自乐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我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有了分享的想法之后,刘锦标便希望这组作品能够更细致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于是,单位的同事开始帮他做文案。刘锦标前前后后共计拍摄了近300组对比照片,他从中精心选择了30多组可以写成故事的对比照片,并开始向一些专业的摄影杂志、报纸投稿。随着《大众摄影》刊登了他的“回到原点”的作品,一些出版商也开始联系他。

  “上海有一个编辑,做了一个小开版的'上海百变’摄影集,他的这个集子和我们的'回到原点’很是类似,但他的图片源多来自翻拍,而我们的这个图片源都是当年的胶片照片,图像非常清晰。”刘锦标告诉记者,由于上海的这个出版商制作的摄影集版式过小,再加上他非常珍惜自己的作品,所以他婉拒了这位出版编辑的出版请求。“我觉得师傅们留下这么珍贵的资料不容易,要出摄影集就要好好弄,更何况,这是咱北京,讲述北京的变迁、北京的故事,绝不能草草了事。”

  如今,刘锦标还在继续着他“回到原点”的旅程。这些他和师傅们留下的照片、资料都是北京这座城市的档案,记录着京城的曾经和现在。或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对着照片向孩子们讲述过去的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老照片折射北京城巨变两代人艰辛记录一座城
两代摄影师,一座北京城
老照片l 穿越到60年前,这座北京城你认识吗?
相隔11年,他在香山顶拍下两幅北京全景图,对比变化太大了!
1909年,一个美国人潜入中国,拍到了真实的清朝照片
《老照片,清末的北京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