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祝智庭老师谈创新

    对于教育技术界的大家,我向来是抱以“高山仰止”的态度,非常崇敬,既瞻仰他们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又为他们人格的魅力而深深折服。听闻黎老师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老师做报告,将与师生共交流探讨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交流过后,自然是感慨良多,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待回来后仔细梳理,写下这些作为珍贵的记录。
一、祝老师印象

  与祝老师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有过几次接触,项目组每次举行专家会议时,总因为有风趣幽默的祝老师,和激情洋溢的黎老师,气氛显得格外的轻松、平和,话里行间、举手投足都能彰显他们的智慧和亲切,这些都帮助我去掉了很多心灵上的隔阂和芥蒂,感觉不那么紧张,能和大师一起心平气和的对话。

  大师善于站在宏观的角度,以思想的高度驾驭生活。又能从平实的生活中悟出许多真理,作为生活的向导。这一点我非常敬佩祝老师,去杨浦小学参加项目活动时曾有过一次在车上深入的交谈,倍感亲切,其间谈到了研究生的素养,看待人中生活中时空跨度如何处理的问题,很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受益非浅。

二、悟道

  曾看过祝老师的很多报告,后面都有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感悟: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乐山,仁者静。智者动,信息技术多变,非智者不可为;仁者静,须知技术是偏方,人本是正道。善于用哲学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问题,这也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特点,因为他能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颠扑不破的真理,来指导实践。

  也许在海量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很多人置身其中,感到迷茫和浮躁,追踪着教育改革的一个又一个热点,追赶又上却不甘落后。有潜心研究者,有大声呼吁者,却仍没有把教育问题摆平。智者,懂得把握技术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途径,而不是一味的吹捧技术,奉技术至上,关键,还是以人为本,通俗点说,就是把学生当人看。祝老师举了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每个孩子的父母亲,都是真正以孩子为本的人,而教育者,并不完全是。所以他提出技术是偏方,人本是正道,这也为我们如何处理好技术与人本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航。

三、关于创新的诠释

  为什么要研究?祝老师认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问题,他对于创新的诠释非常独到:用老方法研究新问题,是思路上的创新,因为能提出新的问题;用新方法去研究老问题,是方法上的创新,因为能提出创新的方法;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那就是双重创新了。

  通常我们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是突破不了,超越不了,所以难以创新。因为科学的发展需要*实验,讲究的是实证性。理论是根据一定的前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前提推导出结论来。现代社会提倡创新,我们这个领域更提倡原创性的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原创性的东西需要突破,而突破光*逻辑思维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结论隐含在前提里面,没有新的东西可以突破。祝老师的很多创新的理论,都是通过很长时间的积累,进行思考方式的转变,然后顿悟而获得的。这使我想到了王国维“治学三境界”,最后一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为寻了千百度,积累了很多资料,最后突破带有偶然性,并且可以从别的领域得到启发。如李白所说,“夫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者有代之过客。”

四、创新的四个窍门

  祝老师的很多报告及文章都有大量的图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图不文章。用图表方式对知识进行转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沌的东西清晰化,揭开迷雾,凸显真知。他的创新方法主要有四点:

  结构化的思维。祝老师用了一种很幽默恢谐的方式来表达:搞关系,搞对象。任何研究都有对象,对象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把握要素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一维二维的图表来构建关系图,不同对象以某种关系组合成结构。专家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此,普通人只能看到直接的、显性的关系,而专家却能看到隐性的、间接的、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关系。专家的视界更大,视域更广一些。

  半开放系统。既不能教师全部灌输,也不能全部开放,得留白,给人遐想的余地。他将教学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变量都从封闭到开放,构成了不同的范式。有模式,但又无模式,很有“大道无形”的感觉,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运用这些不同的范式,根据自己的开放与封闭的权重,去迁移并构建自己的教学系统。如在问题化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主导的教学,教师预设的问题与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协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把握主要问题,引导学生生成问题。以半开放的系统,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组织好教学。

  可视化的知识表征。祝老师的思想和理念都在这些图中清晰的表达出来,并且他认为自己人生的一大乐趣就是去创造这些图表,因为这个过程是思想的浓缩和升华,也是二次加工和提炼的过程。这与概念图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高明的地方在于,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的知识表征的工具,只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而他的这些图,表征的是他独道的见解和思想,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种更灵活更人性化的东西。

  适当的隐喻。教育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科学的一部分需要结构化表达,而艺术则要通过隐喻才能达到。就像许多小故事却能揭示大道理一样,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祝老师关于教学改革的“农民哲学”隐喻。他把增肥、密植、复种、自动化温室、宏观农业和生态农业来隐喻复习资料、高强度训练、家教复习班、网络教室、全空间学习、多元智能和素质教育,技术路线的改革思路,则以从愚公移山到穿山隧道来作隐喻,这样使人乍一看便记忆深刻,浅显而内涵丰富,更好的达到启示的作用。

五、上帝留给中国人的恩物——联通主义

  在祝老师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的协同学习: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中,他们提出了协同学习系统(SLS)元模型。在协同学习框架内,学习过程体现为一种协同的信息加工及知识创建过程,其中个体与群体的信息加工及知识创建相互关联。在详细分析了这个模型后,祝老师提出了他们的原创理念:联通主义。提出了集体信息场、集体信息聚合等概念,学习的定义是网络创造的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现在的网络却是有联而不通。他们从学习理论的思路里找到这个研究的空白,发展联通主义,并将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原创理论。

六、做学问要实在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研究要抱着实干的精实,不能空搞理论研究,把教育随意的变成自己的观点,闭门造车,拍脑袋去做学问,然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拿去强加在教育的实验田里,而是应该从项目实践出发。现在研究生队伍里有很多学术上的主观武断行为,应通过充分的调查分析,与社会协商,改变文风,改变研究方法,他非常反对研究生做所谓的理论研究,只关心写论文,只关心论文发表的数量,而不在乎自己真正做了多少实事,多少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解决了多少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话外音:

  黎老师向我们透露祝老师就是艰苦出英雄的现身说法,他的笔记本电脑里存有四百多个专题,也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一个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的例子。期间穿插了祝老师经历的很多小插曲,都昭示着命运青睐有准备的人。从远观,到面对面接触,也许这背后还有广阔的我们无法触及的高深的思想和行为,但对于今天俯首倾听的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决心,一个默默作下的决定。同时,也期望着能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一个脱离了功利主义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理解数学教育中问题的开放性——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舒尔茨教授(徐斌...
语文病句归类练习30例及答案(转载)中考语文频道
【引用】怎样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与全省研修学员的对话摘要
资治通鉴178:智者,预判规避问题的能力远大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与“术”之关系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