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省土地整治工作巡礼:重整梁峁拓沃野 田畴万顷惠民生

 

重整梁峁拓沃野 田畴万顷惠民生

——全省土地整治工作巡礼

  孙海峰

  提起甘肃农村,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一个个贫瘠、落后的影像。对我省来说,农村经济的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田块零乱分散、高低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受地域限制,农业机械难以“走进”田间地头,农民不得不延续几千年来的传统耕作方式,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则是制约我省农业经济的一个又一个瓶颈。

  自2000年以来,我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要求,制定目标、任务、规划。

  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据相关规划,明确全省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科学计算评价土地整治投资和效益,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着力做好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我省各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在我省大部分农村,顺畅的灌溉渠道,笔直的机耕道路,成排的防护林带,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已成为现实。

  在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昔日的戈壁荒滩已被开垦为片片良田。

  在张掖市甘州区,曾经的小块田地被开辟为条田沃野,在这片绿洲上,设施农业已逐步取代传统耕作方式唱起了主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在金昌市八一农场,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条田上,各种农业机械轰鸣耕作,展示着现代农业的独特魅力。

  在武山县北顺村,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被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过去的广种薄收的坡地,成为了丰产丰收的梯田。

  ……

  这些,都只是我省土地整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缩影。让我们用一组数字来了解这些成就吧。

  ——20002010年,全省共投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45.5亿元,建设规模270万亩,新增耕地60万亩。

  ——20112013年,全省已投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66.49亿元,是前十年投资的1.5倍,建设规模380万亩,新增耕地40万亩。

  十余年来,我省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已遍及全省85个县市区,惠及农民近210万人,川塬平地经整治后呈现出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格局,山区的旱坡地变成了梯田,小田改成了大田,耕地的立地条件和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

  我省地处西北内陆,是中国唯一跨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和西北干旱区三大自然区域的省份,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土地24亩,人均耕地3亩,均高于全国平均数。2013年末,全省耕地保有量达到80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64%,其中水田、水浇地有2001万亩,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余均为旱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显示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别比全国低3.24等,亩产量低于150公斤的低产田占68.83%150300公斤的中产田占21.64%3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仅占9.53%。全省土地资源虽然总量大,但质量差,利用率低,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多年以来,为改变我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省委省政府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不懈兴修水利、平田整地,相继出台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政策文件,尤其是2009年下发《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由省级统一征收,按二八比例分配,80%由市县负责安排整治项目,20%由省级统一安排整治项目;民族地区全额下达,由州县负责安排整治项目。使土地整治资金渠道日趋稳定,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市县政府的积极性,靠实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耕地保护责任。1999年,我省金塔县列为国土资源部首批(14个县)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拉开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的序幕。民乐县、凉州区、泾川县被列为全国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基本农田建设成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工作从开发未利用地为主逐步转向整治现有农田、提高耕地质量。20002010年,全省共投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45.5亿元,建设规模270万亩,新增耕地60万亩。

  2011年以来,我省土地整治工作步入了快车道,省上出台了《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甘肃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十几个管理办法,确立了土地整治项目从申报立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到竣工验收等全流程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构建起了以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土地整治政策制度体系,同时确立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公告制和合同制等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具体制度;制定《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等技术标准,为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省、市、县、乡四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省、市、县三级土地整治规划自上而下层层落实,通过规划调控指标、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实施措施实现对各级土地整治工作的管控和引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土地整治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模式,着力整合各方面资金项目,努力扩大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规模,注重发挥综合效益。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土地整治资金为主体,引导和聚合其他部门的涉地、涉农资金,共同投入土地整治,提高土地整治资金使用效益,通过重点向示范区、示范县倾斜,实行资源和资金的更好结合,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体、国土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20112013年,全省已投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66.49亿元,是前十年投资的1.5倍,建设规模380万亩,新增耕地40万亩。

  统筹推进助推三农

  今天,走进瓜州县广至藏族乡,举目四望,随处可见建设得整整齐齐的一排排大棚,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在这里茁壮生长,附近的田地里,棉桃含苞待放、油葵欣欣向荣,田地里的生机昭示着农民生活正在逐步改善。

  不过,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茅草丛生的地方。

  由于土地板结严重,离开家乡来到这里的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傻眼了。在分配到户的27579亩耕地中,适宜种植的只有2000亩地,其余耕地均为新垦荒地,板结盐碱严重,靠当地政府和移民自己改良,难度非常大。

  分配给自己的土地,种不出庄稼,移民们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在实地查看了广至乡的土地情况和听取了瓜州县的汇报后,省国土资源厅投入2000万元资金,在广至藏族乡新垦1万亩耕地置换重度盐碱板结地,逐步解决耕地问题,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让广至移民“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实地调查,并请专家反复论证,省国土资源厅决定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改良土壤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耕地进行改良,提高项目区土地生产能力,加快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土地整理与改良项目的实施,让广至移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了致富的信心。卓园村二组村民包世俊家的15亩地经过改良后,全部种上了棉花,今年仅棉花的收入就达到两万多元。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一年能有这么多收入,在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土地改良,让我们全家人重新有了生活的信心,我们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土地整理与改良项目的实施,也让广至移民扎根广至的决心越来越强。走进卓尼村二组村民杨永红家,干净整洁,一家6口人正围坐着看电视。今年他家改良后的18亩棉花,长势全部好于往年,毛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杨永红说:“土地改良后,庄稼的长势和在老乡镇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扎根广至的信心更足了。过不了两年,我们也会走上富裕的道路。”

  截至目前,广至移民乡通过土地整理与改良面积已达23113.75亩,据测算,项目改良区域内的卓园村、卓尼村、洮砚村、岷县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以上,起到了促生产、增收入、稳移民的作用。

  这里满山满坡梯田流韵,洋芋花开赛牡丹,玉米抽穗绿油油;这里沟岔梁峁郁郁葱葱,沙棘侧柏绿泛黑,红豆苜蓿青又嫩;这里塘坝涝池碧波涟涟,顽皮孩童正戏水,群鸭鸟雀悦耳鸣……

  是哪里这么美?是定西市安定区。

  昔日的安定区并不是上述的那种景象,而是一片实实在在的“苦瘠甲于天下”的薄土,“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令人愁。”农民过着“草皮做燃料,一天两顿粥”的贫苦日子。一遇干旱,政府组织大量汽车从远处拉水,渴急了的牲口一听到汽车喇叭声,便疯狂地奔向汽车,就连飞鸟也常常尾随水车低翔。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后,还作出了“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结论。

  定西属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地形多由梁、峁、沟、坡组成,田块破碎窄小、分布零散,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是不但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提高了土地保水保肥能力,使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项目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土地单产净增加30%以上,提高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项目集中连片实施后为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供了条件,为产业结构调整搭建了前期平台。例如:通渭县陇川乡菜子村项目建成了“高效农业基地”,陇西县首阳镇水月坪项目区建成了“陇西县文冠果良种繁育基地”,有效推动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三是项目的建成使得田、水、路、林、村得到了综合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全面改善,为新农村建设硬件设施的完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土地整治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使整治后的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30100公斤,新开发土地亩均单产普遍在150350公斤,自2000年以来全省整治的耕地年增产粮食70万吨以上,可供养200万人。

  正是由于全省国土资源部门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改善环境的要求,以基本农田整治为重点,立足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所占比重,将土地整治与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整体设计,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才促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逐步加快,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项目带动加速发展

  20131111,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在庆阳启动,项目建设规模148.62万亩,新增耕地20.7万亩,建设期5年,总投资27.28亿元。项目涉及庆阳、平凉、天水和定西四市22个县、61个乡镇、413个行政村。目前2013201430个子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西峰区肖金镇纸坊村,记者看到了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的一角。

  “过去我们这里都是坡地,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业机械爬不上来,农用三轮车也开不上来,只有用牲畜才行。坡地产量低,好多产业也没法开展。没有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也上不去,人均收入只有1200元。”纸坊村村支书张志军说。

  “不光坡地,河滩地也不好种,地里不是坑就是梁,一家两个人种五、六亩地,全部身心都得投入进去才行。”村民郭捷军接过了话茬。

  “现在好了,托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的福,坡地变成了梯田,河滩地的沟填平了、梁铲掉了,耕种方便多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前推不开的产业,现在都争着搞。我们村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甜瓜生产基地,以后日子一定越过越好。”张志军说。

  “土地整治以后,高标准农田建设起来了,使用机械也方便多了。以前只能用牲畜耕种的土地,现在农业机械都能直接到地头,实现了机械化。不仅如此,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也都成倍增加,土地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我就流转了600多亩地,还成立了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有800多社员呢。”昌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亚峰说。

  纸坊村的变化只是冰山一角,在庆阳、平凉、天水和定西四市22个县、61个乡镇、413个行政村中,随处可以见到类似的景象。

  从武山县马力镇麦卜梁村,到榆盘乡徐黄村,一路走来,呈现在眼前的是:田成方,路相连,树成行。马力镇位于武山县的西南部,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全乡沙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大,农业配套设施少,部分农民只能靠着龙川河和漳河吃饭。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以后,该乡1万余亩分散凌乱、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渠道不通的土地,变成了田块平整、渠道畅通、交通便利的优质高产农田。

  正在玉米地里劳作的麦卜梁村村民张宝华说:“我家种了3亩多地,秋季玉米每亩收了600多公斤,小麦每亩540公斤,两季加起来,每亩产量是1140多公斤。我种了几十年地,从来没有过这么高的产量。”

  “旱能浇、涝能排。近两年,县国土资源局在我村搞了土地整治建设,现在农作物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小。”张宝华说,“要是在土地整治之前,遇到旱涝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实施麦卜梁和王沟村1万余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徐黄村是榆盘乡的洋芋种植专业村,但因部分良田分散凌乱、高低不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洋芋种植产量。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以后,全乡洋芋种植面积达26000多亩,收入达8600多万元,成为全乡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今年全乡的洋芋种植面积要达到3万亩以上,全乡适宜种植洋芋的地方全部实现了梯田化,洋芋种植还有扩大的空间。乡上还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建立良繁基地,发展洋芋深加工,延长洋芋产业链,让‘榆盘洋芋’赢得更大的市场。”对于今后的发展,榆盘乡徐黄村村民石天祥显得信心满满。

  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不仅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且在促农增收方面显现出不小的威力。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甘肃东部高标准农田整治重大项目工程已惠及70万农民,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700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土地整治,是个“集成”概念。不仅仅是平整土地,也不仅仅是土地复垦。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对我省而言,土地整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助推三农、统筹城乡、复耕复垦、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一重大战略中。以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可达9.9万公顷;土地复垦率将由整理前的48.59%上升为57.04%;绿色植被覆盖率(林草地面积+农作物面积)将由整理前的86.78%提高到90.20%

  在全省,土地整治项目区抵御干旱、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灾害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据调查测算,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后,梯田较坡耕地减少水土流失85%以上,河西地区配套建设的防风林带和护田林网对降低风沙侵袭、减少水分蒸发和盐渍化危害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所显现的效益,正如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蒲志强所说的:“通过土地整治既补充了各类建设占用的耕地,又弥补了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等减少的耕地,更提高了耕地质量,全省连续14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省政府耕地责任目标全面落实。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土地整治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总体上呈现出‘规模扩展、内涵延伸、品质提升’的发展态势,社会关注和认知程度不断提高,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耕地表土剥离再利用,上海走通全流程
全市土地复垦“双整治”评审会顺利召开
全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编制提纲
新时期我国存量建设用地整理的动力和实现路径
关于我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几点思考
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