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1712年生于日内瓦,并终身以自己是日内瓦公民而感到自豪。卢梭是不幸的。首先他的生命就是他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卢梭生下来身体孱弱,是他的姑母的精心照料才使他得以幸存。卢梭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钟表匠,他酷爱幻想和读书,在卢梭年幼时就经常带着卢梭读书,有时竟通宵达旦。这一爱好不但从小培养了卢梭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卢梭爱自由的思想和性格。后来卢梭的父亲因与人发生纠纷而离开日内瓦远走他乡,卢梭就此成了孤儿。他的舅舅把他托付给一个乡村牧师,在那里他学习了拉丁文和一些他并不喜欢的科目。他在牧师那里待了两年。这是他个人仅有的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两年之后,他就开始了学徒生涯。他16岁那年,在一次礼拜之后,他和一群孩子出去玩得太晚,因害怕再次遭到师傅的毒打,他不得不逃跑,从而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流浪生涯。后来他到了法国的巴黎。在巴黎,卢梭和许多哲学家有了交往,特别是和狄德罗成了密友。经过狄德罗的介绍,卢梭和不少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霍尔巴赫、达朗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卢梭和他们都决裂了,但是卢梭自己也认为,和他们的交往使他获益匪浅。1749年夏天,狄德罗因发表了《盲人书简》而被囚禁。卢梭为了安慰这位好朋友,经常去看望他。在一次探望狄德罗的路上,卢梭买了一份《法兰西信使报》(一说为《法国水星杂志》),偶尔在上面看到了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他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宇宙”,心中多年郁积的思考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他很快就写出了他的应征论文并在论文中对这一题目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起了伤风败俗的作用。对于这篇作品,他自己后来这样评价道:“这篇作品虽然热情洋溢,气魄雄伟,却完全缺乏逻辑与层次。在出自我的手笔的一切作品之中,要数它最弱于推理,最缺乏匀称与谐和了。”然而就是这篇他后来并不满意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荣誉。1750年他的这篇论文获得了第戎科学院的奖金,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纷纷起来反驳他的论点,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笔战。卢梭一时成了巴黎乃至法国的名人,成了人们盼望结交的社会名流。他继续写他的剧本和进行他的哲学思考。1753年法国第戎科学院又一次征文,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这个题目让卢梭心头为之一振,他很惊讶第戎科学院居然敢把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他想道,“它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提,我也就有这样的勇气写”。为了自由自在地思考这一重大题目,卢梭到凡尔赛附近的一个风景区作了为期约一周的旅行。在那一周里他经常钻到树林深处去苦思冥想。他把自己冥思的结果写下,成了不朽的政治哲学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深知第戎科学院设置奖金绝不是为了征求这种文章的,但由于这是为了应征而写的,他还是寄了出去。结果果然不出卢梭所料,他这篇论文没有获奖。历史往往会作弄人,并不如意的作品却获奖,而流传于世的不朽名篇却与奖无缘。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总共有六部分,包括献辞。序、本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作者附注。该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自然人和自然状态 

卢梭认为要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必须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而认识人类本身又必须从人类的原始状态即从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开始考察。在卢梭看来,自然人就是原始人或野蛮人。他们漂泊于森林中,既没有农业、工业,也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自然人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伤害意图,甚至他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这样的野蛮人没有多少情欲,过着孤独生活,所以他只有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情和知识。他所感到的只限于自己的真正需要,所注意的只限于他认为迫切需要注意的东西。而且,他的智慧并不比他的幻想有更多的发展。即使他偶尔有所发明,也不能把这种发明传授给别人和后代,因为他连自己的子女都不认识。偶尔的技术发明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灭。在这种状态中,既无所谓教育,也无所谓进步,一代一代毫无发展地繁衍下去。每一代都从同样的起点开始。“许多世纪都在原始时代的极其粗野的状态中度了过去。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第107页) 不难看出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具有先验的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道德基础。卢梭一生始终具有浓厚的宗教道德救赎情怀。这是他自己认为他和其他启蒙思想家最后分道扬镳的根源。虽然卢梭一再说明自然人和儿童一样,是非道德的,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既不会去侵害别人,也不会对别人加以报复,只知道自我保存,一有危险迅速逃离,但是卢梭认为自然人具有天然的怜悯心,不忍看到其他有感觉的生物、特别是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或灭亡的打击。这种怜悯心其实就是道德当中的善的表现。而且自然人的孤独也隐含着这样的含义:自然人不会去于涉、侵害其他人的自由,完全服从自己的自然的善良的本性。因此卢梭的自然人是一种道德理想下的个人的抽象。卢梭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地保护自然人,其实就是要保存他的道德理想。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也就是人类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原子的个体,彼此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在自然状态,没有奴役也没有屈服,“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卢梭在此书中多处用抒情的笔凋,赞扬了自然人和自然状态,以致伏尔泰看了卢梭的书后给卢梭写道,看了你的书后真想四肢伏地而行。

显然,自然人和自然状态是卢梭的一种抽象。因为卢梭认为要认识社会必须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而要从人类现有性质中辨别出哪些是原始的、自然的,哪些是人为的、发生了异化的,并非易事。卢梭在近代科学影响下想到了实验法。然而,要达到认识自然人的目的,必须做什么样的实验呢?在社会中,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这些实验呢?卢梭认为即使是大哲学家也无法进行或指导这种实验,最有力的执政者也不能进行这种实验。但是卢梭认为,这种方法是解决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真正基础的认识上无数困难的惟一方法、因此,他采取了“理想实验”方法,用想像的方法,剥去了社会加于人身上的一切(正如伽利略在头脑中用想像排除物体运动所受到的阻力一样),设想出了人的自然状态和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人。“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一切事实撇开,因为这些事实是与我所研究的问题毫不相于的。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所能着手进行的一些研究认为是历史真相,而只应认为是一些假定和有条件的推理。这些推理与其说是适于说明事物的真实来源,不如说是适于阐明事物的性质,正好像我们的物理学家,每天对宇宙形成所作的那些推理一样。”(第71页)因此卢梭完全是从思维出发,从想像出发,空想出现在并不存在、过去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永远不会存在的自然状态和自然人。这种抽象本身就隐含着结论。因为抽象必须有抽象的原则,即抽取什么、舍弃什么的标准。卢梭的标准就是人生而自由、平等。 

实际上,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并非卢梭首创。早在卢梭之前,不少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就提出过自然状态来为自然法奠定基础:如格劳修斯认为自然法就是以人的本性为根据的,它是人们达成建立国家政权的协议的基础;斯宾诺莎曾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就已经互相合作。在这种基础上,人们缔结社会契约,成立国家。国家的成立并未完全消灭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自由,但却是互相伤害的自由。因此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签订协议,把自然状态下的个人的权力转让给最好的统治者,由他来保障社会和个人安全,这样就产生了国家。因此在他看来君主专制是最好的国家制度;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的一种和平、自由和互相帮助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自由,但必须遵守自然法。自然状态也不是理想状态,没有权力来裁决是非。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权利,人们便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国家的最高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最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

卢梭深受上述哲人的影响,也把自己的政治理论建立在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基础之上。但是卢梭又不赞同他们关于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观点。卢梭批评洛克、霍布斯用现代社会的人来代替自然人,指责洛克和霍布斯一样,虽然论述的是野蛮人,而在文章中描述的却是文明人。因此,为了和前人相区别,也为了寻找人和自然的原初联系,卢梭从自己构想的自然人概念中彻底抽掉了人的社会性,以便和现代社会中的人区别开来。 

实际上,在卢梭的自然人概念中,人是孤立的自然原子,是作为本原的、先验的、前杜会的或前历史的存在物。在卢梭那里,个人的价值始终以自我主义为中心。卢梭的“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凭空捏造,而是18世纪的资产阶级个人的一种反映。马克思曾经指出,18世纪是产生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反映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就是卢梭的'自然人’,反映在经济学领域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迫切需要具有人身自由的个人,无论是作为资本家还是作为雇用劳动力都是如此。这种孤立的个人,除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之外,不受任何束缚,是完全“自由”的。卢梭的“自然人”正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人自由的要求。因此德拉一沃尔佩认为,“自然人一一其绝对性或固有的自主以及随后的'自由事业’都使它具有独有的特征一一具体地说,即普通的资产阶级人的特征”。

既然在自然状态的自然人是平等的,那么这种平等是如何失去的呢?卢梭认为,虽然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下过着自由、平等、宁静的生活,然而在自然人的本性(尽管是抽象的本性)中却具有破坏自然状态的否定因素——自我完善化能力。由于人类自身具有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由于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人类无法永远停留在自然状态。当人类进人社会之前,随着人类的繁衍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的需要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人类已经获得了很多的技巧和知识。随着人和动物、人与人的接触,人开始有了对这些关系的“知觉”,开始出现自尊感。随着与同类交往的增加,人类获得了有关的观念。这些变化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些初步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发达和各种技巧的完善。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发明了石斧,建起原始的住所,不再居住在洞穴。“这就是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家庭的区分,从此便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许多的争执和战斗也就从而产生了。”(第115页)也就是说,正是这种自我完善化能力在偶然因素作用下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科学技术导致人类走向文明的同时,也促使人自身发生异化,在道德上走向堕落。也就是说,人类在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变成了邪恶的生物。 

虽然卢梭一再强调人类脱离自然状态的原因在于人类本性中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和外部偶然因素,但他还是看到了许多来自人类自身感性活动的客观的因素,如“需要”、“技巧”和“知识”(外部偶然因素实际上也是客观因素)。虽然卢梭在此并没有说到劳动的出现,而实际上发明石斧、建造原始住所就是人类劳动。因此卢梭实际上是猜到了劳动促进了家庭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卢梭事实上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也猜测到了导致人类劳动产生的前提:人类的繁衍和交往。而且卢梭始终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从人类劳动一出现就注意到了其中的异化因素——“许多的争执和战斗也就从而产生了’,卢梭在这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劳动的两面性: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劳动会促使人类发生异化。 

卢梭认为这时人类尚未进人文明社会,而是进入了人类真正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是人类幸福最持久的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人们生活简朴,交往很少而且需要很有限,享受着较多闲暇。人们利用闲暇为自己安排舒适的享受,这是无意中给自己带上第一个枷锁,给后代留下痛苦的根源。随着社会的建立,语言的产生,人类的一切都开始改变了面貌。当人们仅从事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时,他们还能过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了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第121页)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已经意识到必须从经济上去寻找社会异化、人的异化,寻找人类不平等的原因。当生产劳动从“一个人能单独操作”发展到“需要另一个人帮助”时,也就是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的时候。当“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也就是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观念,开始积累财富的时候。卢梭已猜测到了异化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形成和转化为现实。卢梭在此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依赖性,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欣欣向荣的田野是用人的血汗灌溉的,劳动既培育了田野中的农作物,也为劳动者带来了奴役和贫困,也就是说劳动本身产生异化。卢梭进一步指出,引起这种人的异化的是人们的生产技术——冶金术和农业技术及其劳动产品。“使人文明起来,而使人类没落下去的东西,在诗人看来是金和银,而在哲学家看来是铁和谷物。”(第121页)因此,从卢梭的描述看来,卢梭已朦胧意识到,引起人和人类异化的原因是劳动规模的扩大、劳动技术的发明和劳动产品出现富余。劳动既使人类“文明起来”,又促使人类“没落下去”。这里,卢梭实际上已经接近从生产的发展来解释人的异化,解释历史的发展,解释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过在这后面又始终留有一个抽象的尾巴——“人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这说明卢梭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劳动的概念。 

卢梭也意识到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社会的分工的出现。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像动物那样以采摘天然食物为生的历史,使人类进一步向着自然的主人地位迈进。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开始由游牧生活方式转为定居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的社会交往也逐渐增多,社会联系也更为稳定。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要获得丰收,必须有季节的知识。要有季节的知识,又必须有天文地理知识。农业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冶金术的发展。各种技术部门的形成逐渐导致了劳动者的分工。分工使得人类分化为不同的职业。分工促进了劳动产品的交换。这时个人的生产开始转化为社会的生产。个人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是渐渐转化成以交换为目的。“为使人类致力于农业,其他各种技术的发明就是必要的了。自从必须有一些人从事熔铁和打铁工作的时候起,就需要另外一些人来养活他们。工人的数目越增多,从事供给公共生活资料的人数就越减少,但是消费生活资料的人口井没有减少。而且,因为必须给某一些人若于生产品来换取他们的铁,另外一些人终于发明利用铁来增多生产品的秘诀。”(第122-123页)这种关于生产发展会产生分工的描述也可看成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发展导致分工的思想的接近。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生产力的发展,只要它不仅仅是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分工会导致人的异化。 

此外,卢梭还意识到劳动必然导致私有制。要发展农业,就必须保障耕种者收获其劳动产品的权利。只有耕种者的收益权得到保障,农民才会去忍受耕耘的艰辛,才会去用血汗灌溉欣欣向荣的田野。而卢梭认为这种对个人劳动产品的权利的保障必然导致私有制。因此卢梭指出:“上地的耕种必然导致士地的分配,而私有一旦被承认,也必然会产生最初的公正规则。”(第123页)因此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产生是必然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它是合理的,是“最初的公正原则”。早在卢梭之前,就有许多学者试图解说私有制的起源。格劳修斯和普芬道夫认为:首先发生的是土地的分配或占有,所有权是根据协议,由先占权延续而来的。而洛克认为,私有制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L的。卢梭实际上采取了洛克的说法,同时又融人了格劳修斯和普芬道夫的观点。卢梭认为,“我们不可能撇开劳动去设想新生的私有观念。我们不能理解一个人要把原非自己创造的东西据为己有,除了因为添加了自己的劳动以外,还能因为添加了什么别的东西?只有劳动才能给予耕种者对于他所耕种的上地的出产物的权利润此也给予他对于土地本身的权利,至少是到收获时为止。这样年复一年地下去,连续占有就很容易转化为私有。”(第123页)因此卢梭认为劳动产生私有制,私有制又进一步弓;起人和社会的异化,造成人类的不平等。但马克思并未笼统地认为一切劳动必然导致私有制,而是认为只有异化劳动才会导致私有制。“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人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宇)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总之,卢梭认为人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劳动的产生,而劳动必然产生分工,劳动也必然产生私有制。

三、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的不平等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自然状态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各种社会邪恶现象也都接踵而来。首先,在私有制出现后,产生了统治和服从、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从前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由自在的人,成了受人支配的奴隶或支配人的主人。人类的天赋自由消失了,社会中的不平等也发展起来了。其次,由于私有制和不平等的出现,人的本性也发生了异化。一部分人变得奸诈和虚伪,“一方面是竞争和倾轧,另一方面是利害冲突,人人都时时隐藏着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同时也是新产生的不平等的必然产物。”(第125页)在私有制下,劳动进一步加深了人的异化,导致财产的不平等。卢梭认为,由于生理上的差异,人们存在自然的不平等。而在私有制下的劳动却把这种自然的不平等转变为社会的不平等。因为在劳动中,身强力壮者能做较多的工作,心灵手巧者能在相同的劳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聪明的人会想方设法改进劳动工具、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因此虽然大家都同样劳动,但所得收获不同,有的人获得很多报酬,有的人却难以维持生活。这样,自然的不平等在私有制条件下就不知不觉地转化为社会的不平等。

卢梭认为,在文明社会中,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的平等已经荡然无存。社会的人根据其财富、地位、权势和成就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种不平等最后归结为财富的悬殊。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社会的人普遍渴望声望、荣誉、特权和财富。而为了满足这些渴望,社会的人不断地锻炼着、较量着他们的才能和力量。在不断的刺激下,文明人顽强地追求着自己日益增多的欲望。因此在社会状态中,所有的人都相互竞争、对抗,把他人视为自己潜在的或公开的敌人。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竞技场,无数野心勃勃者在此决斗、拼杀,每天都有许多失败、成功和灾祸。在社会状态中,由于各种不平等,社会人的财富、地位、权力的差异越来越大。社会的人开始分成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等级间又形成对立的两极。卢梭认为这两极的对立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富人和穷人的对立、强者和弱者的对立向主人和奴隶的对立的转化。在文明社会中,一小撮有钱有势的人达到了富贵的顶点,而群众却匍匐呻吟于黑暗和贫困之中。富人们不劳而获,穷人们却终日辛劳,有时还要冒着死亡的危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富人们经常由于食物的过于考究而消化不良,穷人们则饥肠辘辘,忍受着饥饿之苦。总之,卢梭写道:如果我们用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来看人类社会的话,它首先显示出来的似乎只是强者的暴力和弱者的受压迫。因此,卢梭认为异化的人是处于各种对立关系之中的人,是分化为富人穷人、强者弱者的人,是不平等的人。而且,在卢梭看来,人的异化还会导致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在文明社会,人成了人类自己和自然界的暴君。总之,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用人的异化思想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丑恶现象,指出阶级(尽管他未使用这个词汇)对立的不平等现象就是人的异化。

卢梭在他所有的政治著作中不止一次地强调,私有财产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卢梭认为,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就开始出现了许多争执和战斗。随着农业的发展,奴役和贫困也就随之而来。以前是自由自主的人,现在由于无数新的欲望,已不得不受自然界的支配,不得不受自己同类的奴役。人们为了一己的利益,把原来相安无事的世界变成了空前激烈的战场。人人怀着损人利己之心,在社会这个战场中相互竞争、相互倾轧。由于有了私有制,富人和穷人之间产生了统治和奴役、暴力和掠夺。富人一旦尝到了统治的甜头,就像恶狼尝过一次人肉再也不想其他食物,而只想吃人了。总之,有了私有制后,“堕落而悲惨的人类,再也不能从已踏上的道路折回,再也不能抛弃已经获得的那些不幸的获得物,同时他们努力以赴的只不过是滥用使自己获得荣誉的种种能力,从而为自己招致恶果,并终于使自己走到了毁灭的边缘。”(第126页) 

卢梭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人的真正的人性。人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但在社会状态中,这种天生的自由、平等让位于各种异己力量的控制。“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他看来,文明社会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人的纯朴本性的人和人为的情欲的集合体。 

卢梭认为,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经济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直接导致政治的不平等。因为现在的国家和法律都是对富人有利的,是富人的保障、穷人的桎楛。自从国家与法律出现,天赋的自由和平等就永远丧失了。因此卢梭在论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情欲和私有制
人物 | 让-雅克·卢梭的政治思想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础》读后感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自由系列04】人生而自由吗?卢梭和洛克的自由观,有什么根本性差异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地位不同的根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