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鉴赏常识(下)

六、其它表现手法:有起兴、比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讽剌、幽默等。

七、语言特色:

1、【一般特点】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出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诗、赵树理的小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有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刘白羽的散文等。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歌,魏巍的散文等。

(5)含蓄。有时也称蕴籍。春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鲁迅的杂文、杨朔的一些散文。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鲁迅的小说,闻一多、艾青的新诗。

2、【一般表述】简洁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色彩丰富、词藻优美、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平字见奇等。

3、【谐音】谐音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另一个词的意义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如下面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同“情”]––––(刘禹锡《竹枝词》)

“梧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梧子”谐同“吾子”(心上人)] ––––(南朝《子夜歌》)

4、【叠字】叠字的使用能更好地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或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刻画神态,字字含情] ––––李清照《声声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景象,铺叙抒情] ––––崔颢《黄鹤楼》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绘景象,诗中有画]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描写景象,真切传神] ––––杜甫《曲江二首》

5、【诗眼】诗眼只是一字、一词,有语言上的因素,但从作品来说,应从形象体系的构成与诗意的深化来鉴赏。脱离了具体的语句与诗意,是没有诗眼的。这样,诗眼也是一首诗词整体艺术境界的一个部分。请欣赏下面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6、【考查内容】

考题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选词炼句(比如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韵律性)

②风格特点(比如朴素、自然、清新、典雅、含蓄凝炼、豪放飘逸等)

八、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给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着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这首诗的意境。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该诗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也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以启迪。

九、思想内容:

1、思想内容的评价内容:

所谓思想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内容材料,即上文提到的构成意境的景、物、人、事等。

(2)借助这些景、物、人、事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其中思想感情又可分为:

A.情绪(短时内的情感表现)

B.心境(一般时间内的心理表现)

C.感情(较固定的思想感情,比如爱国忧民之情,思乡恋友之情,亲情,爱情等)

(3)生活态度或思想观点

所谓评价,就是对以上三方面的是非,优劣的认定。

2、思想情感的具体表现:

思想情感既是个人的心声,又是时代的产物,古代诗歌中常爱流露的思想情感有:

(1)思乡怀友     (2)爱国忧民    (3)歌咏山河

(4)怀才不遇     (5)建功立业    (6)修身养性

3、常用题材:

古代诗歌中,常爱选用的题材有:

(1)边塞(写边关战事、风光和将士的生活、思想情感等)

(2)田园(多写归隐山林的生活场景)

(3)怀古(借历史典故讽喻现实)

(4)官场(揭露官场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

(5)战乱(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或家国破败之情景)

4、评价要求:

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最后,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从诗歌中的“情”来说,作品中的情往往与诗人的个人经历、生活,及个性品格密不可分,使作品读来真切感人。但作品的情如能传达出一个阶层、或社会的共同情感,则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同,激起更多人心灵的共鸣。如行旅诗所表现的旅途寂寞和思乡之情,山水诗所饱含的对自然、对美好景象的热爱,怀古诗所表达的对古代某一事件的观点、情感,对历史兴亡的思考,等等。

再从诗人个人来说,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感,白居易诗中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情怀,岳飞、辛弃疾、陈亮等人词中对收复失地、统一河山的壮怀激情,等等,都有其广泛的社会意义。

可以说,诗词中的小“我”,只有能充分体现大“我”的思想感情,做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统一,作品的情感思想更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因此,在分析和鉴赏作品的思想感情时,应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其真实程度和深刻程度。

十、风格流派:

1、【风格】由于作家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所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通俗明了,王维的山水诗色彩明丽,自然清新,李商隐的诗则多用典故,词语丰富,耐人寻味,有时又隐晦难懂;鲁迅的作品犹如一座座内部正在沸腾的火山,冷峻中饱含热情,郭沫若的作品则如咆哮的大海波涛汹涌,热情奔放,气势磅礴;赵树理的小说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孙犁的作品则清新隽永,美不胜收。总之,凡是成熟的作家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例如,诗歌的流派以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的作家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同为豪放派,苏词高旷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①唐诗流派:

从唐诗来说,应主要了解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行旅诗、边塞诗等。

A.【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有些山水诗,单独来看,也是单纯地描写景物,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若结合诗人的经历、思想及整体创作风格,则可能就有了某方面的思想内涵。如王维《辋川集》中的代表作,大都写得如诗如画,苏轼有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作玲珑精致,情景秀美,是山水风景诗的杰作,但如从总体来分析,这其中自然带有诗人隐逸思想的痕迹。

B.【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范成大的田园诗比较有名。辛弃疾词中也有一些写田园风光的,如: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以流畅的文笔,用抒情的笔调勾画出了一幅春日农家生活图:低低的小茅屋,青青的溪草;一对老夫妻用亲切悦耳的南方话在交谈,大儿二儿在干农活,小儿子没事干(无赖、无聊,闲得没事可干),躺在小溪边剥莲子。这首词不着力于劳动场面的描写,而主要以清新轻快的笔调,描绘出了自然的环境,朴实的人物,简朴的生活,和谐的情趣,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一种朴素的感情。

C.【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常常达到“物”与“我”不即不离,物我合一。有时有两种情况:一是侧重写物,但物中有我;一是以我为观物,移情于物。总之,“物”中自有“我”的形象、个性和思想。

D.【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E.【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福,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再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情谊真诚,信念坚定。

F.【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G.【边塞诗】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其诗多描写塞外奇异景色,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具有浓厚浪漫色彩。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内容有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2、宋词流派

从宋词来说,主要就是豪放派、婉约派。

①【豪放派】与“婉约派”对举的宋词流派。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重要作家还有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等。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故能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凡抒情、状物、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又敢于突破格律束缚,“不喜裁剪以就声律”,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阔大,风格豪迈奔放,语言流丽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均为此派代表之作。

②【婉约派】与“豪放派”对举的宋词流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继承南唐词的风韵,发扬柳永词铺叙、描写的特色,又吸取东坡词个性鲜明的长处,融为一体,形成“词人之词”的正宗。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多以艳情为题材;在形式上则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一剪梅》(红藕香残)、《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均为此派代表之作。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小结:

要说明的是,对于诗人个人而言,其风格只能说是以某一方面为主,而不能绝对化。如豪放派的苏轼也写过清丽徐舒的《蝶恋花(花褪残红)》,婉约派的李清照也写了具有豪放风格的《渔家傲(天接云涛)》,等等。这就要求既要把握诗人整体风格,在具体分析鉴赏作品时,又必须结合其作品实际,不能一概而论之。

十一、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储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十二、音乐曲调

古诗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2002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名称: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十三、天文地理

【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二十四个时期,它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分黄道为三百六十度,取“春分点”为零度,由此算起,每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四季分“二十四季气”。正月有立春、雨水;二月有惊蛰、春分;三月有清明、谷雨;四月有立夏、小满;五月有芒种、夏至;六月有小暑、大暑;七月有立秋、处暑;八月有白露、秋分;九月有寒露、霜降;十月有立冬、小雪;十一月有大雪、冬至;十二月有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秦汉时期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根据。

【十二月别称】一月称“正月”、“陬(zōu)月”、“孟陬”、“孟春”;二月称“如月”、“杏月”、“仲春”;三月称“寎月(bǐng)”、“桃月”、“季春”;四月称“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称“臬月”、“榴月”、“蒲月”、“端月”、“仲夏”;六月称“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称“相月”、“桐月”、“巧月”、“霜月”、“孟秋”;八月称“壮月”、“桂月”、“仲秋”;九月称“玄月”、“菊月”、“季秋”;十月称“阳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称“辜月”、“葭(jiá)月”、“仲冬”;十二月称“涂月”、“腊月”、“嘉平月”、“季冬”。

【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晚上。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聚会。后有妇女在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乞巧,即于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大小不同的七根针眼,就算很“巧”了。杜甫《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人日】正月初七日。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三九】即三九天。从冬至第二天起,每九天为一九,至九九止为八十一天,称“数九寒天”。冬至后第三个九,即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为“三九天”,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伏】阴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共十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共十天(另一说二十天);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共十天合称“三伏”,共三十天(另一说四十天)。时值阳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中伏至后伏,温度尤高,因此有“热在中伏”的说法。

【干支】即是“甲子”,亦称“六十花甲”。由“天干”和“地支”依次组合成六十单位。“干”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支”是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国从商代开始就用此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纪年的组合方法:①六甲:由“甲”开头与地支的单字(一、三、五……十一)组成,依次为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一甲十年,共六十年,称“六十花甲”。②每甲十年的干支组合:用“甲”后的字和“甲”与地支相配字的后边的字逐一相配,天干的字配完刚好十年,如“甲子”开始,后边依次为:乙丑、丙寅、丁卯、……壬申、癸酉;“甲寅”开始,后边依次为:乙卯、丙辰、丁巳……壬戌、癸亥。

【上元】正月十五日,旧俗以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亦称元宵。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洗除不祥,叫做修禊(xì)。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元旦】原指正月初一日。现在多指阳历每年开头的第一天。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以救其母。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就有在塘堰里放纸灯、烧钱纸祭鬼、施饿鬼等迷信行为。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秋季的正中。晚上,月圆桂香,旧俗全家大团圆,备上各种瓜里、熟食品、吃月饼赏月。传说,元朝末年,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动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馅儿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也因此更为广泛地流传下来。

【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作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比一天长,叫做“冬至一阳生”。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也就快到了。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总称为三伏。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是一个大节日。一般伏日是指初伏。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张演《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故称重阳。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人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乱降临,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一种植物),缚于背。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可以避乱。桓景照此办理,晚上回家,家里的鸡、狗、羊果然全部死了。从此,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囊、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个。”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清明】清明节。古人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腊日】一般解释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至今还有吃“腊八粥”的风俗。腊是祭名。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元稹《连昌宫词》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端午】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是纪念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传说伍子胥死后变为涛神,民间在这一天迎涛神后又与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据说五月五日屈原愤然投进了汩罗江,人们为表示拯救屈原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使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便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竹竿挂鱼等传统习俗。这风俗也传到国外,至今日本某些地方还有这些习惯。

【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

【三吴】古地区名。始见于六朝时记载。《水经注》说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元和郡县志》说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这两种说法比较接近原意。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宜兴,苏州以南以及浙江北部地区。

【三都】东汉时的“三都”为东都雒(luò)阳(即洛阳,今洛阳东北)、西都长安(汉城在现在西安市西北)、南都宛(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以及京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所说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和魏都邺。

【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合称“三楚”。西楚为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现在的豫东、皖北和江苏西北部一带。秦亡以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建都,国号为“西楚”。东楚大约为现在的江苏(除西北部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约相当今安徽西部及江西、两湖一带。

【五京】唐代的“五京”,指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北京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南京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市)、西京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中京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

【中原】泛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也指称黄河流域或其中下游。又称“中州”、“中土”。

【四海】①中国四面环绕着的海。《礼记》提到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具体所指也说法不一,如《左传》中的北海指渤海,苏武牧羊的北海是贝加尔湖。②四方。泛指海内之地,如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相对中原属江外,故古代称江表。

【关内】秦汉唐在陕西长安定都的王朝,指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京都附近的地区。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也称“关内”。

【关外】唐以前,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明清称山海关以外的地区,今天的东北三省。

【关西】古代泛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两京】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长安。宋代则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阳)为两京。明代永乐以后,两京指京师顺天府(今北京市)和南京应天府(今南京市)。

【两都】班固《两都赋》所说“两都”,指东都雒阳(东汉的国都)和西都长安。唐代的两都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西都长安;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准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河东】秦汉指今山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该地在黄河以东,秦设河东郡,唐设河东道。宋设河东路。

【剑外】四川北部剑门关南的蜀中地区。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

【秦中】相当今陕西中部平原即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又名关中。白居易曾作《秦中吟》。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范围是长城以北,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话|唐诗宋词
《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诗歌的语言与风格流派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必备
璀璨的星——唐诗(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