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格五十种(一)

对格五十种

邹宗德 湖南

(1-11)  

   对联辞格是对联的修辞技巧。是指属对的过程中,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利用各种语言技巧,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包括它表述意义的准确性、谐趣性、通融性和感染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楹联的格式、体律逐渐完备,修辞技巧很多。其它文体所使用的修辞手段和方法,特别是诗词中的对偶辞格几乎都可以运用于对联。另外,其自身还具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能够起到强化对联主题、增强对联表现力的作用。在对联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所以用字的技巧也有很多讲究,使之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对联的用字技巧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而生发的,由此产生的名堂和花样是人们孜孜以求、津津乐道的东西,既是联家借以彰显自己高明之处的手段,又是“刁难”他人的法宝。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修辞技巧的人,是难以对出令人叫绝的对联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得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语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本书只简要的介绍一下对联中独特的一些辞格,一般文体所通用的辞格,如比喻对、数字对、夸张对、设问对、顶真对、用典对、对比对、借代对、比拟对、排比对、双关对等等在此不一一论及。
    1、串对
    又叫流水对。一般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的对仗上联和下联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别独立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联如流水一般,它的前后两个句子通常表承接关系,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一副对联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或串对。关于流水对,有这样的说法:“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如: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无心。(清 郑板桥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长沙岳麓山联)
    已过三万八千日;
    方知四十九年非。(古人五十自寿)
    2、正对
    又称真对、的对。对联中上下两句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近或相关,上下联各言其是,两句并列,但两者有形成十分和谐统一的整体。如:
    两岸晓烟杨柳绿;
    一园春雨杏花红。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阅尽人情知纸薄;踏穿世路觉山平。(古格言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格言联)
3、反对
    所谓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意思相反,就形成了上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如: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清朝徐宗干咏炭联)
    此对联描述的事物是煤,上下联分别描述了煤的两种形态。又如:
    贫穷说话牙无力;
    富贵骄人鼻有声。
    “贫穷”对“富贵”、“无力”对“有声”,对比鲜明,亦为对比修辞。古人将反对也叫背体对,背体对一名,首见唐·皎然《诗议·诗有八种对》,曰:“背体对,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进”、“退”为反义词。又如唐·崔曙《途中晓发》:“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疾”与“迟”互为反义词,相互对偶,造成背体对。
    古人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正对,常易犯“合掌”之忌,而反对,不会犯合掌之忌;正对要拓开思路较难,通常都顺着上句下去,而反对则至少要从反向着眼,很容易拓开思路。古人从多数例句进行过考察,也结合自身的体会,自然得出了“反对优于正对”的结论。所以对联中的反对很多,如: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此联一是说明代解缙对父亲联,一是说清代梁启超对父亲联。“大”与“小”、“暗”与“明”、“藏”与“察”互为反义词,相互对仗,是为背体对。
    4、逆挽对
    逆挽对,是指对偶两句语意有先有后,把后发生的先说,先发生的后说,两句前后语意顺序颠倒。将未发生的事先写,是因为此事重要,能够一开始就给人一个强烈印象;把先发生的事在后面写,既可以衬托出句,介绍前事产生的原因、背景。凡违背时间先后顺序或事物发展因果关系写出的对偶句,就好像逆水行舟一般,其间阻碍甚多,行走也十分困难,所以一定要请人助力,拉纤挽绳。“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这种对格与流水对相反,如清·纪晓岚联:
    今日门生头叩地;
    昨宵师母脚朝天。
    5、互成对
    互成对是指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或近类词语,再两两对举的偶对格式。可以将其分为实字互成对、虚字互成对和虚实互成对三种。这实际上是当句对的一种。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此为宋·文天祥《南安军》中诗句,“山”与“河”相对,“城”与“郭”相对。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如今辨伪真。
    此为杭州西湖岳墓联。“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
    向宝幼时应对塾师联: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日”与“月”、“天”与“地”,“诗”与“书”、“圣”与“贤”分别相对。 

6、谐音对
  利用汉字语音相谐的特点创作出来的联语。谐音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谐音字全部在联语的字面上,如明代才子唐伯虎对画儒张灵句: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和“假倒”读音相同,意思不同。贾岛酒量不好,说自己不是假倒,而是真醉了;“刘伶”与“留零”谐音,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酷爱饮酒,“刘伶饮尽不留零”正是取其饮酒必尽之意。
  鸡饥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此联传说是宋代贾仁赴京赴考途中,见几只鸡偷食稻谷,被儿童用竹筒赶走,他灵机一动,吟出上联;后来,在一个夏日的中午,他躺在旅店的床上休息,忽然一阵咳嗽,几只在屋脊上嬉戏的老鼠受惊躲了起来,于是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了久思不得的下联。上例中上、下联各用了3组谐音字。
  第二种情况即部分谐音字不体现在字面上,下面一联传说是解缙对某友联:
  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上联字面上是钉孔打在船尾,谐音寓意孔子生于周末(周朝末年),下联指闪电光舞动于天空(汉为云汉的意思),寓意汉光武帝是汉朝的中兴之主,或者说汉光武帝是两汉时期的人。“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此联传说为祝允明(枝山)对某友联。“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祝枝山《猥谈》载陈恰八岁时对父联也有几分相似:
  两艇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7、变读对
  利用汉语词汇中同音异字的特点作联,从与联句同音的字中理解作另一种或几种含义,但这种含义必须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来实现,否则就是谐音对或双关对。如唐?李群玉应塾师对: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如果只凭读音的节奏和语气变化可以理解为“庭前种竹先生损”、“庙后栽花长老姿”或“庙后栽花长老知”。它与双关有相似之处,但双关是利用语音语意特点故意使联句具明暗双重含义,字面是一层意思,但仔细琢磨又有另一种意思。而变读格的特点在于变读即能玩味出另一层意思。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和清·褚人获《坚瓠集》中有联曰:
  栗绽缝黄见;
  藕断露丝飞。
  出边说炒栗,绽缝裂壳得见栗黄,谐音暗寓“凤凰现”。对边举席间食品,藕茎折断,藕丝飘飘,同样谐音暗喻“鹭鸶飞”。读本义时节奏应该是“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飞”,变读时节奏稍有不同:“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飞”,重点落在了“缝黄”和“露丝”上,变成了“凤凰”和“鹭鸶”。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行伕子笑颜回。
  此联一说是宋代苏轼对农夫句,一说清代李调元对农夫句。联中“重泥”谐音“仲尼”,“伕子”谐音“夫子”,所以这两处属于谐音。子路、颜回又分别是孔子的两个弟子的名字,而“拦子路”中,子作你的意思,即“拦你的路”,节奏出现了变化;“笑颜回”中,颜作面容的意思,即“欢颜而回”,节奏也出现了变化。
  变读对与双关对的区别在于变读对中有同音异字,而双关没有。从前,广东有个县令叫叶初春,为人刻毒,百姓恨之入骨。一年元宵节,灯棚上有一联曰:
  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
  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
  此联是双关对。“老叶”、“初春”都是一语双关,但没有同音异字,故不是变读对。
  8、析字对
  就是将一个字的偏旁、笔画拆开或者拼合或者省略使用,以出新意和趣味。析字可分为解字、拆字、合字和离合字四种情况。
  解字就是通过对某一字的字形进行分析,对字义进行解释,创作成联。相传古时有一位姓尤的医师应对一位姓史的塾师,互相以自己的姓析字为对:
  尤郎中直脚便为犬;
  史先生脱口不成人。
  上边对“尤”字与“犬”字的形态特点加以分析,下边对“史”字与“人”字形态的特点加以分析,以产生谐谑。又如传说无名氏联:
  钱有二戈,伤坏几多人品;
  穷只一穴,沉埋不少英雄。
  上联解“钱”字,下联解“穷”字。析字有时甚至可以只讲一个字的一部分。例如: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这副对联传为乾隆皇帝和刘墉游独乐寺时所题。上联只讲头三字的左边,下联只讲头三字的上部。一点、两点、三点,是说“氷”(而今写作“冰”)是一点水,“冷”是两点水,“酒”是三点水。百头、千头、萬(万的繁体字)头,是说“丁”是“百”字头(“—”),“香”是“千”字头(“丿”),“花”是“萬”字头(“艹”)。
  拆字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也是化整为零的手段。《杨文襄公遗事》记载,相传明代内阁首辅杨一清(号邃庵)在翰林时,应对一学士联: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又如古代某李氏女骂浪荡子方氏兄弟联:
  李氏姑娘,腹怀十八子;
  方家子弟,头断一万刀。
  李由“十八子”组成,“方”字上边一点是“头”,下边是“万”字,“万”字又由“一”字和“刀”字组成。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例如: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又添丁。
  这是一副潘、何二姓婚联。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
  合字也叫拼字,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耍谈经》上记载了一副郑板桥对樵夫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组成“柴”字,“山山”组成“出”字;“因火”组成“烟”字,“夕夕”组成“多”字。且句意也理解得通。又如古戏台联:
  虚弄干戈原是戏;
  又加装点便成文。
  戏的繁体字可拆开为“虚、戈”,又上加一点就是一个“文”字。袁世凯称帝时流传这样一副讥讽联: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上联“園”和“國”都得用繁体才能表示出来。拖出“園”字中的“袁”,换成“或”字,就成了“國”字,而且含义十分深刻。下边亦然。
  离合对,是指联文中的字时而由两个以上的字合为一字,时而由一字拆成两个以上的字。也就是拆字对和合字对同时蕴于一联之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九说:“离合,字相拆合成文,始汉孔融。”如流传很广的一副古绝对:
  妙人儿倪家少女;
  混小子孙氏三昆。
  “妙”拆为“少女”,“人儿”合为“倪”;“混”拆为“三昆”(昆,兄弟),“小子”合为“孙”。又如某善对神童对一位叫冯驯的知府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尹是商初大臣,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古代官员乘马车,县令以上用四匹马拉车,知府的车再加一马。“伊有人”即“伊”字有人字旁,“尹无人”即“尹”,是“伊”没了“人”字旁;“冯二马”即“冯”由“二”字(两点水)和“马”字组成,“驯三马”即“驯”由竖写“三”字和“马”字组成。“冯驯”二字共五匹马。冯驯是知府,故乘的是五马车。
  9、衔字对
  衔字对,即同一个字在句中连续使用,再两两相对的格式,但又不构成重叠关系,而是互相衔接。衔字对与连珠对相近而不同。连珠对中所用的叠音词,是一个词,不是两个字;衔字对中用的是两个字,不是一个词。如清末杭州西泠印社创社人之一叶铭撰题孤山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前面的“面面”和“心心”是重叠关系,后面的“山山”和“水水”则是衔字对。又如杭州西湖“断桥残雪”联:
  断桥桥不断;
  残雪雪未残。
  “桥桥”、“雪雪”就是衔字对。无锡双忠祠有一联曰: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双双”、“二二”也是典型的衔字对。
  10、掉字对
  掉字对,是指一句之中两个相同之字彼此间隔连用,再两两相对的格式。如杨大年对寇准联: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联语中的“月”字和“人”字属于掉字。也有双字掉字的,如清骆照题保定浙绍会馆戏台联: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曲,燕王台作越王台。
  联语中的“乐府”、“王台”就是掉字。
  11、复辞对
  复辞,亦称“重言”、“复说”,制联手法谓之绞连,修辞学则称为“反复”。这种对联要求联中有一个或几个字(词)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以满足突出某种感情或表现某种内容的需要。复辞与叠字、衔字,既同且异,相同之处是某些字词需重复出现。不同之处则在于:叠字、衔字联重复出现的字必须紧紧相连,中间不得分开,而复辞联则正好相反。与掉字对也有区别,掉字对只有两个相同的字间隔连用,而复辞对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的字间隔连用。相传,有一次,苏轼来到一座寺庙中休息。庙里主事的和尚见苏轼衣着平常,对他很冷淡,随便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说:“茶!”待与苏轼交谈后,和尚觉得苏轼才学过人,来历不凡,便将苏轼引至厢房中,客客气气地说道:“请坐”,并又对小和尚说:“敬茶。”后来和尚才知道来客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坐”,让苏轼进客厅,并吩咐小和尚说:“敬香茶。”茶毕,和尚恭请苏轼为寺庙题联,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和尚看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此联上下边的“坐”、“茶”分别重复三次。《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万雪斋家的“慎思堂”大厅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上边四个“好”字间隔连用,下边四个“难”字间隔连用。广东榕城关帝庙联曰: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上联中“师”“友”二字各两次复用,“龙”字四次复用,下联中“兄”、“弟”二字各两次复用,“德”字四次复用。巧用了刘备、张飞、赵云的字、诸葛亮的号,强调了关羽其人,师友均非一般,兄弟都是贤德之人。又如另一副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未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联中“赤”、“青”分别复用四次。还有词组复用的情况,如阮元贺刘文清太夫人寿联:
  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
  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
  “祝期颐”、”为宰相”分别在上下边复用三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名妙对佳联集锦
点评 古今经典绝妙对联
浅谈机关联
对联中的汉字修辞
钱圣南:对联修辞之管见
【理论探讨】 巧“借”善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