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100首写作技巧(二)

想象

想象就是人们在现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在诗歌创作中想象是诗人依托已有形象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诗歌中的想象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奇想。对生活中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某一细节、某一特征等的奇特想法,大多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7.《钓竿篇》

期(唐)

朝日敛红烟,垂钓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

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

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芒四射,在它的照耀下,红霞已渐渐消退,我手持钓竿慢步到绿水边开始垂钓。看那白云倒影在水中,人在水上小舟之中就如同坐在天上一样。河水被阳光照耀,鱼儿慢游就像悬挂在明亮的镜中清澈可见。阵阵浆声划破水边的宁静,有的鱼儿受惊时时跳出水面,有的对着鱼钩揣测、试探,最终还是抵挡不住香饵的诱惑,被牵了上来。江河垂钓,水流湍急的地方,难以施手,而潭深水静的地方流速缓慢,鱼易聚集,正好下钩。钓鱼嘛你学姜子牙只怕是遇不到周文王的。虽然明君招贤纳士,我也并非郭隗、乐毅那样的人才。你我又不是怀才不遇,还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呢?垂钓是乐趣无穷的事情,钓者专心致志志地看着香铒被鱼儿吞下,鱼儿又禁不住香铒的诱惑,纷纷抢食铒料上钩入筌,真是人欢鱼跃啊!

这首五言排律,写的是“纶钓嬉游”之事。全诗格调流畅而谐趣,内容朴实而清丽,既洋溢生活气息,又饱蕴人生哲理。“情多、兴远、语丽”。诗的前八句咏钓,生动描画出一幅垂纶绿川,鱼跃人欢,趣味横生的游钓图。尾联“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夹叙夹议,照应题目收结全篇。“为看”二字说明了观鱼人专心致志,“贪得”二字描摹出鱼儿抢食的神态。两句诗构成一幅鱼跃人欢谐趣横生的游乐图。当然也可理解为贪得利禄者,难免要被世网所牵。巧妙地以鱼喻人,警诫世上求王取金、夺取私利的贪婪之徒难免不被世网所牵。

诗中“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把坐在船上的情境想象得何等奇妙有趣!

又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想象成“剪刀”,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成剪刀剪成,奇特新巧。陈与义《中牟道中》“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凉风,招人喜爱,尘沙令人讨厌,于是就想到和凉风商量,叫它不要和尘沙一起来,想象大胆而奇特。

(二)幻想。由现实生活激起的一种不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

38.《空囊》

杜甫(唐)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被窝寒冷,我一大早就醒了,躺在冰冷的床上,肚子咕噜噜直叫,今天早上到底有什么可以吃呢?翠柏怎样?虽说味道很苦,但还是可以充饥的吧。透过窗户,天上灿烂的朝霞,一片一片,红艳艳的,心想那也是可以吃的吧。一般的人都苟且偷生,而我追求忠勇报国的大道乃至生活艰难困苦。没米下锅做饭,也就不必去打井水任其冰封好了。既没米又没衣,真是饥寒交迫,夜寒难御。虽然自己很穷,但怕面子上过不去,还留有一个小钱装在口袋里看家呢!

这首诗成功地使用了“以有见无”的手法,这里的“有”,其实就是对“无”的另一种说法。因为谁也不会根据这“一钱”之“有”,去得出杜甫生活富裕的结论;反倒因为老杜硬着头皮“留”下这“一钱”,而体会到他的生活艰难和心情的难堪。

文中“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属幻想,把诗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程度表达到了极至。

又如杜甫《大麦行》中“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在老百姓遭受敌兵侵扰,不能回家收割庄稼时,诗人幻想他们自己能象鸟儿一样飞回去。唐代诗人司空图《杂言》中“女娲只解补青天,不解煎胶粘日月”,女娲只知炼石把天补好,可是她没有想到炼胶把太阳和月亮粘住,让岁月不要流逝。这种幻想,表达了作者嫌光阴似箭的强烈感受。

(三)联想。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进行的想象。

39.《陇西行》

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为了扫除匈奴的侵扰,战士们士气高涨,不顾生死,勇往直前。五千穿着貂锦服装的将士在与胡人的激烈战斗中英勇牺牲,鲜血洒在胡尘之上。战死的将士们尸体横卧于荒凉的无定河边天长日久变成了无数具骷髅。可怜这具具凄惨的白骨,他们家乡的妻子哪里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已经死了,在梦中还仍然时时想念着他们生龙活虎的样子。

这首诗由“河边骨”联想到“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一个是可怜,一个是犹是,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通过将士们战死沙场,与家乡梦中“活蹦乱跳”的强烈反差,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此诗运用了对比联想的方法。

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从马骨形状的瘦,联想到声音的清脆,运用了相关联想的方法,借马写人,用骨带铜声来形容人刚强的性格

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从露水想到珍珠,从月亮想到弯弓,运用相似联想的方法,创造出多么和谐、多么宁静的意境!

北宋诗人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运用因果联想的方法,从结果联想到原因,赞美了梅花像雪一样高结,又不同于雪的幽香的品格。

(四)设想。站在某人某物的立场上着想,或者把自己就想象成某人某物。

40.《月夜》

杜甫(唐)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在泸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的妻子一定是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我那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许正在他母亲的身旁嬉戏游耍。夜雾浓重浸湿了妻子那散发着香气的秀发,清洌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不免发出了片片寒意。什么时候才能和妻子一起倚着窗帷依依话旧,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这首诗主题是写诗人想妻之切,但他并不是直叙自己在月夜里是如何想念自己的妻子儿女,而是反过来设想自己的妻子如何在月光下想念自己,先作反叙,以曲笔引人入胜。再行旁衬,“言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更增加了妻看月时的狐独感。复设想象,因思情很深,进而写其妻月下久立时的情景。后作照应,以“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对“独”“看”,可谓无笔不曲。文中一至六句均为设想。

又如金代诗人元好问《客意》:“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诗人本来是自己归心似箭,却说儿女们翘首以待,默算归期,把自己这种急迫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曲折感人,显得婉转而深切。

 

比喻

 

比喻是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在于使事物更生动,更具体,更易于理解。在古诗中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用常见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很常见的事物,使读者易于理解。

41.《兰溪棹歌》

戴叔伦(唐)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的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多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了浅滩。

此诗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全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给人如临其境的美感。结句尤为精神,仅一笔勾勒,就使整个画面鲜活,充满蓬勃的生机。

诗中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又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用容易理解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容易理解的事物,使之委婉含蓄。

42.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远望回乐城东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排烽火台。丘陵下的一片片沙地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冷意。近看高城之外到处充满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又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种笛声不知来自何处,但却更加唤起了在外征人不尽的望乡之情。

这首诗先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再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洪波。其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中以沙子比喻白雪,以月光比喻秋霜,表达了征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李贺《将进酒》中“况是青春日将幕,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谢落的桃花漫天飘坠,比为下起了一阵红雨,非常生动并易于理解。

(三)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43.《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在世,四处行走,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这也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一样偶然!但人生的坎坷经历却不一样,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鸣叫。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象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就拿爬山道上,骑驴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然多见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追求。全诗比喻新奇,寓含哲理,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又如三国时曹操《步出夏门行》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比喻“烈士墓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

  (四)以人喻物。在描写某一事物时,通过人的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来作比方,使形象更加生动。

44.《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北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空蒙山色就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就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其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诗构思巧妙,概括性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晴雨皆宜美景的全面感受。文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

又如明代政治家、军事家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把自己比喻为石灰,表达了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五)博喻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种状态或某一种特质,构建“聚焦”之美,增加审美感受的曲折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比喻。

45.《百步洪》(节选)

苏轼(北宋)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百步长洪地势陡峭,水流湍急,落入潭中,激起了万丈高的波浪,我与法师乘着轻舟南下,船儿像投出去的飞梭一样一泻千里。船夫极力地吆喝着来缓解人们紧张的情绪,水鸟受惊纷纷飞向了天空。船只在乱石堆中穿梭摩擦,只留下一线的空隙,允许船只相擦而过。水势快得如奔逃的兔子,如高空中落下捕食的鹰隼,如骏马从千丈高的陡坡上冲下来,似断弦“嘣”的一声飞离琴柱,似弯弓脱手射出的箭矢,像闪电从缝隙中掠过,像露珠从荷叶上滚落。四面的高山天旋地转,耳边的风声呼呼而过,只见水势激湍生出万千个旋涡。

这首诗是妙用博喻的典范,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惊心动魄,笔墨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作者滔滔不绝连用七个比喻来形容同一对象,而且无一不生动贴切。“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奔下”三个比喻已经够快够妙的了,而“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中闪过、水珠从荷叶上滚落”四个比喻则更快更妙,快的是只有一刹那、一瞬间,妙的是用一刹那一瞬间的事情来比喻百步洪的奔流不息,将刹那和永恒统一了起来。读这样精彩的诗句,就像在百步洪中行舟,乘一泻千里的节奏劲射而下,在贴切的连续用比,具体的白描和高妙的夸张中跳动飞跃,一喻去势方劲,另一喻紧接而来,诗速急剧增加,读者的耳中浪骇波激,水师呼叫,凫雁惊飞,乱石劈舷,山岳幻化成魅影,风声急抢向背后,旋涡在浪花中妖啸,经历诗中的旅程,分享作者的昂扬和快意,无不险中得乐,心胸为之大爽。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诗人描写公孙大娘舞剑的动作从霍、矫、来、罢四个侧面着墨,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性质、不同侧面或部分,使其浑脱潇洒之剑舞形象栩栩如生,神态毕现。

夸张

夸张是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其作用在于突出地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描写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对事物的形象和特征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9.《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那迷人的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这瀑布从三千尺高的地方飞流下来,其奇妙的景观,恍惚中让人疑惑它就是银河从九重之天上倾泻下来的啊!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方法,将瀑布壮美的景观写到了极致,给人以力和美的双重感受。诗人以香炉生烟为比喻,来描绘香炉峰上的缭绕云雾,令人不但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美感,而且也有一种亲切感。以三千尺的夸张来壮写山高水急,瀑布飞湍,一泻如万马奔腾之势,使人仿佛亲耳听到“冰崖转石万壑雷”的巨响。又以瀑布比作银河,想象奇特,一个“落”字,把天上地下的自然景观连在一起,使景物顿生立体之感,读来韵味无穷。

又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中说到“白发三千丈”、“潭水深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会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

(二)对事物的范围或数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50.《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莺歌燕舞,只见无边的绿色映衬着鲜艳的红花,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招展。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金碧辉煌,屋宇重重,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增添了蒙胧迷离的色彩。 
 诗人在浓缩千里于尺幅的画面中,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是晴天的景色,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写出了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色。后两句是雨天的景色,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无数的亭台楼阁,香烟缭绕,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之中,则又是另一番风光。  
 又如唐代诗人李贺《梦天》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把大地上的九州看成九点烟尘,把东海看成是打翻了的一杯水,以缩小夸张描绘了从月宫上看到的大地上景物的情形。 

(三)对事物的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51.《长信秋词》

王昌龄(唐)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清晨金殿初开,我就拿着扫帚打扫殿堂;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姑且手执团扇来回慢步,消磨时光。抬头一看,只见一只乌鸦从天边飞来,不觉思绪万千,我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现在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乌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君王的日影,而我却远离皇帝一直受不了恩宠。

这首诗写主人公深沉的怨恨。其怨恨有三层意思:一是她怨恨自己非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二是她怨恨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使读者增强了感受。因为如果都是玉颜,虽则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三是她怨恨寒鸦犹带日影,日影既是实写景色阳光,又隐喻皇帝的恩宠,而自己却隐居深宫,这就又多了一层曲折。凡此种种,一唱三叹,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文中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其实非常深沉的怨愤。

唐代诗人杜甫《潼关吏》中“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以飞越过去,极言战备的防卫能力极强。

 

借代

借代是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语言简练而含蓄。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以事物之特征或标帜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52.《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维(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
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早朝前宫中官员各尽职守,卫士头戴红巾象雄鸡高唱报告天明,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官员正把绣有彩饰的皮衣捧进宫廷。早朝中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蔽日的障扇被晨曦照临着向前移动;香炉的轻烟依傍着皇上的龙袍升腾。朝拜后皇上就要召见贾舍人用五色纸起草诏书;只听到贾舍人服饰铿锵的声音他已回到中书省接受任务去了。

这是一首描写朝廷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全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其诗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文中“佩声归到凤池头”,“佩声”是指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这里代人,具体代指贾至。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表官吏,以“冕旒”代表天子,也是以标帜代替事物的借代方法。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借代为富贵之家。

(二)以事物之所属或所在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53.《琴歌》

李颀(唐)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主人置备了上等的好酒,宴请大家乐醉今宵。邀请了一位琴艺高手轻轻弹奏广陵曲谱为酒助兴。外面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好一派凄冷肃杀之气!室内钢炉中的炭火熏染檀香,明亮的华烛闪烁生辉。艺人先弹一曲《渌水》后奏一曲《楚妃》,曲曲美妙动人。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醉。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不知不觉苍茫的高天之上,星星越来越少,天就要放白了。想到自己奉命出使清淮,将离家万里,怎不暗自潸然垂泪?仕途之累何苦要如此奔波辛苦呢?还是辞官归隐好了。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有条不紊,收放自然。最让人赏玩不已的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全诗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通过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刻画心理,使读者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了琴歌之美。

文中“四座无言星欲稀”,以“四座”借代为四座上之人。

又如白居易《望月有感》中“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干戈”为作战工具,借代为战争。

 (三)以所要表达事物的部分代替事物的全体。 
 54.《望天门山》 
 李白(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气势非常壮阔。江水滔滔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站在远处船上看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我乘着一片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越来越靠近天门山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不仅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并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文中的“帆”代指船,更加形象生动。 
 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以“娥眉”代指女人杨妃。  

(四)以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

5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此诗充满奇情妙思,是主要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千古名句。这句实写冬雪,却以春花的形式写出,既形象又生动。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了景象的繁荣壮丽。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是借代手法,并列三种乐器,虽不写音乐本身,却能间接地传达出了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

又如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闭居赠裴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以“落日”代夕阳之余光。王维《过香积寺》中“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以“钟”代指钟声,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留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通感

通感即是打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的限制,使眼、耳、鼻、嘴、皮肤之间的感觉可以无障碍的沟通,从而使描写的对象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修辞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通感。

56.《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唐)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同隔着彩霞一样从天上传来,我在家中真不知道这吹笙的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寻声望去只见外面一道道大门紧锁着实在是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都开满了万紫千红的鲜花。

此诗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说笙曲似从天而降,并用“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不说声如彩霞,而说声自彩霞之上而来,间接地烘托出了吹奏笙乐的明丽环境。“不知墙外是谁家”,这悬揣语气,不仅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透露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委婉地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何等繁褥绚丽的景象!一个“疑”字,写出了如幻如真的感觉。

此诗第三句紧承第二句,第四句紧承第三句又回应首句,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诗人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非常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上独具一格。

又如大宋才子黄庭坚《才韵公秉》中“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灯是无声的,但因灯的多亮而形成一种沸沸扬扬的热闹听觉。唐朝诗人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将“促织声”的听觉感受转化为“针”的视觉与触觉感受,以针的形状来比喻促织声。这些都是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通感。

(二)触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57.《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唐)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草木凋零飘落的季节,我登上古老的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伤痕累累的怀乡心情。这里荒山野寺,人烟稀少,山高水长,与世相隔。西斜的夕阳映照着当年的战垒依依不去,清冷的钟磬声在空荡的山林中久久回响。想起南朝的不少往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过去,不觉满腹惆怅;唯独这长江水依然奔腾不息,滚滚东流。

这首诗通过对登台所见的秋声、古台、野寺、夕阳、故垒、寒馨、空林等荒凉瑟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兴衰之慨。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寓情,寄慨遥深。

文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依”字下得极雅,用于绘形,极有韵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寒”字用于摹声,属通感手法,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把听觉的“馨”转化为触觉的“寒”,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不仅如此,还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中“晨钟云外湿”一句,清晨的钟声远扬,穿过雨幕,显得湿麓麓的,将听觉转化成了触觉。

(三)视觉与嗅觉间的通感。

58.《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一枝红艳艳的牡丹因为沾了露水的香气也变得凝重了,眼前的杨贵妃就象这花中的极品一样神韵无比。楚王梦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神女不过是虚无飘渺,徒然折断愁肠的东西,哪里比得上实实在在的美人呢!想想汉宫里有谁能够比得上这朵娇媚的牡丹花更受君王宠爱呢?那可爱的赵飞燕,称得上是绝代佳人了吧,据说她身轻如燕,能够站在由人托着的盘子中跳舞。不过,她的美貌还得依靠浓妆淡抹方敢面君,哪里比得了杨玉环不施粉黛,便花容月貌的“天生丽质”呢!

这首诗着重从传说与历史两方面着笔,抑古尊今,令人信服地说明杨玉环真乃是天下绝色,而唐玄宗当然也就是天下最有福的天子。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用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嗅觉,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后三句用神女和飞燕的故事反衬眼前的国色天香和花容月貌。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人与花浑融在一起,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自然使人觉得描写的牡丹,实际是美人玉色。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把视觉的“雪花”转化为嗅觉“香”,从而使描写的对象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视觉与触觉间的通感。

59.《过香积寺》

王维(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今天我要去寻访香积寺,却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穿行数里后,我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只见古树参天的丛林里,杳无人迹,也没有可供人行的小路。正在这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钟声,在深山里回响,仿佛在告诉我所要寻访的香积寺就在附近。泉水在嶙峋的石岩间艰难地穿行,像人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阳光穿过青翠浓密的松林,似乎变冷了许多。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时分,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犹如禅定一样身心安然,所有欲望、邪念顿时消散云中,心灵也随之得到了超脱。

这首诗诗中藏画,以画表意。首先是远近结合,层次清晰。“数里入云峰”是远景,“古木无人径”、“日色冷青松”是近景,“薄暮空潭曲”是眼前景,在结构上将远近景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先见其画,后会其意。其次是视听结合。泉石的“咽”,从声音出发,青松的“冷”,从色彩出发,相印成趣,既有听觉效果,又有视觉效果,读来使人恍惚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全诗“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完美地将诗、画、乐融为一体,读其诗如观画听曲,妙不可言。

文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咽”、“冷”二字,用得非常传神。山中危石耸立,泉水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发出的声音就像人的呜咽一般,细小、低沉。这样微弱的声音还能被人听见,更可见山之幽、山之深。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层层叠叠的松叶上,泛出一片青绿、幽暗的冷光,日色似乎也因而显得阴冷了许多,可以想见,这里的松林是如何茂密幽深!“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将视觉日色变成了触觉“冷”的感受。“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又如宋代诗人石柔《绝句》中“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说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唐代诗人李贺《蝴蝶飞》中“杨花扑帜春云热”,杨花在春风中飘落,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这些都是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手法。

对仗 

对仗亦称“对偶”或“俪词”,是指将相似或相反的之意思,用相同字数和笔法以构成华美词句的修辞方法。其好处在于匀称、平衡、圆满并兼具映衬效用。

(一)连珠对。指句中两个重叠复沓的词语而形成的对偶。

60.《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度步真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座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打猎的高手带着鸟兽奔驰而去。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孤独无依只好放声高歌,追怀古代的隐士,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此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文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为连珠对,是诗人对眼前景物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秋色,起伏的山峦只见到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牧的生活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了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四句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静态与动态的映衬,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滟》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连珠对,极力渲染了一种雄浑、寥廓而又萧杀、凋零的气象。

(二)互成对。一句之中连用两个同类词语,再两两相对而形成的对偶。

61.《汉江临眺》

王维(唐)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雄浑壮阔的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它连接着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又与长江九派支流汇合在荆门一带。远望江水滔滔,浩瀚的波涛一直涌流到了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时隐时现。这里的城郭楼阁隐隐约约,仿佛在前方的江面上漂浮,汹涌澎湃的波涛浪拍云天,又好像震荡着遥远的天空。襄阳城风和日丽,景色优美,我多么想停留一下,像晋代曾镇守襄阳的山简那样,在此痛饮一醉。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了汉江的浩瀚汹涌,远山的苍茫迷蒙,展现了诗人登高眺远时所见到的壮丽浩淼景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互成对,意境悠远苍茫,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千古名句。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虽淡淡几笔,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是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风雨》中“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句中“风雨”自对,下联“管弦”自对,进一步抒写了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

(三)流水对。两句只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的对偶。

62.《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佳节,我和朋友一道自带美酒,登上苍翠碧绿的齐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往下望,江水清澄,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犹如江水把秋景包容在了自己的怀抱里。值此好友聚会登临之际,尽管我们思绪千端,无法平静,但也难得高兴起来,笑口常开,只能效仿先贤的做法,插着满头的菊花尽兴而归。斟起酒来喝吧,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不要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去为夕阳西下和人生的迟暮而感慨怨恨。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规律,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对着牛山独自伤感流泪呢?

全诗一开始面对秋景,兴致勃勃,接着感叹人生愁多乐少,继而惜乎光阴易逝,旷达中寓自勉,最后两句委婉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感慨。语言清爽自然,情感复杂跌宕,抑郁与旷达交织,积极在消沉中凸显。文中“江涵积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两句,“涵”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明与空灵;“翠微”二字,写出了齐山的翠绿与秀美。诗人节日登临的愉悦,都在这空灵秀美的齐山秋景中体现了出来。“古往今来只如此”,表面看来,诗人此次登高心绪坦荡,对自己的怀才不遇,似乎有点超然物外的意味。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其内心并不超然。“只如此”三字,“醉也如此,不醉也如此;怨也如此,不怨也如此。既然这样,何必萦怀”的无奈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怀才不遇、同病相怜的感愤,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文中“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为流水对,表明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存在内心的郁闷。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野望》中“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为流水对,意思是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的身体,却没有丝毫贡献来报答朝廷,感到非常惭愧。

(四)问答对。以一问一答方式形成的对偶。

63.《贫女》

秦韬玉(唐)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自己从小生在蓬门陋户,粗衣布裳,从未有过绫罗绸缎沾身。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俗只重富贵而不重品行,有谁来欣赏贫女的意态娴雅和品行高洁呢?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俭朴的梳妆呢?我所自恃的是,我有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品格,调愈高,和愈寡。眼看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我伤痕累累的心灵啊!

这首诗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其内心深处的苦痛。未嫁贫女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文中“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为问答对,表现了贫女自伤自叹,自矜自持的内心世界。

又如北宋诗人苏轼《侄安节远来夜坐》中“永夜思家在何处,残年知汝远来情”,也属问答对,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与堂兄之间的深情厚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浅谈现代诗歌的写作
写诗的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区别
古诗词阅读表达技巧题之“修辞手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