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9)
900.【陵】

(一)大土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阜fù:1.土山。2.大。3.肥硕。4.盛多,丰富。5.生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焉。”(殽yáo:1.山名,后作“崤”,在今河南、陕西交界处。2.通“肴”,菜肴。3.通“效”,效法。4.“淆”的异体字。)引申为陵墓,帝王的坟墓。李白忆秦娥词:“汉家~阙。”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乐游原上望昭~。”

 (二)登上,升。张衡西京赋:“~重巘。”(巘yǎn:山峰。)引申为乘,陵驾。曹植洛神赋:“~波微步。”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勇气~云。”

 

(三)侵陵,欺陵。左传隐公三年:“少~长。”礼记乐记:“迭相~谓之慢。”

 

(四)[~迟]原指山势的坡度愈下愈缓,引申为衰微。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反衰世之~迟,继周氏之绝业。”也作“~夷”。汉书成帝纪:“帝王之道,日以~夷。”

 

注意:“陵”的(二)(三)义也写作“凌”或“淩”,参见“凌”字条。

 

901.【津】

 

(一)渡口。论语微子:“使子路问~焉。”庾信春赋:“三日曲水向河~。”王勃滕王阁序:“舸舰迷~。”

 

(二)津液,口水。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液。”

 

902.【浦】

 

(一)水边,河边,江边。诗经大雅常武:“率彼淮~。”(率:沿着走。)

 

(二)水港,港口。江淹别赋:“送君南~,伤如之何!”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杜甫朝诗:“~帆晨初发,郊扉冷未开。”周邦彦兰陵王词:“渐别~萦迴,津堠岑寂。”(堠hòu:1.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2.记里程或分界的土堆。)

 

903.【畴】

 

(一)麻田,田。孟子尽心上:“易其田~。”(易:治,耕。)陶潜归去来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

 

(二)谁。尚书舜典:“~若予工?”(若:顺。谁能顺我百工之事?)

 

(三)[~昔](1)昨天。礼记檀弓上:“予~昔之夜。”苏轼后赤壁赋:“~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2)从前。潘岳夏侯常侍诔:“~昔之游,二纪于兹。”杜甫遣闷奉呈严公诗:“~昔论诗早,光辉仗钺雄。”

 

904.【陌】

 

田间的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引申为路。曹操短歌行:“越~度阡。”陶潜咏荆轲诗:“素骥鸣广~,慷慨送我行。”江淹别赋:“闺中风暖,~上草薰。”

 

905.【晡】

 

申时(等于现在下午四时)。杜甫徐步诗:“荒庭日欲~。”“三晡”二字连用,表示傍晚。庾信春赋:“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未醉莫还家。”

 

注意:“晡”本作“餔”,指申时食。[~食]吃第二顿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吾未~食。”

 

906.【曛】

 

黄昏。李华吊古战场文:“风悲日~。”杜甫信行远修水筒诗:“日~惊未餐。”

 

按:“曛”字是中古以后的字。

 

907.【块】

 

(一)土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珠砾。”

 

(二)孤独。楚辞九辩:“~独守此无泽兮。”杜甫送重表侄王殊诗:“~独委蓬蒿。”[~然]孤独的样子。刘琨答卢谌书:“~然独立,则哀愤两集。”

 

908.【砾】

 

小石,碎石。韩非子内储说下:“僖侯浴汤中有~。”楚辞惜誓:“相与贵夫~石。”杜牧阿房宫赋:“金块珠~。”

 

909.【掇duō】

 

拾取。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之。”(芣苢fóuyǐ:车前草。古人以为它的子实可以治妇人不孕。)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澒hòng洞:连续不断的样子。)

 

910.【控】

 

(一)拉弓。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弦三十万。”曹植白马篇:“~弦破左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将军角弓不得~,都护铁衣冷犹著。”

 

(二)勒马。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忌,抑纵送忌。”(忌:句末语气词。抑:句首语气词。磬:骋马。)引申为控制。王勃滕王阁序:“~蛮荆而引瓯越。”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五剧三条~三市。”

 

911.【扪】

 

持。诗经大雅抑:“莫~朕舌。”引申为摸。史记高祖本纪:“乃~足曰:‘虏中吾指。’”李白蜀道难诗:“~参历井仰胁息。”

 

912.【把】

 

(一)握持,攥。史记殷本纪:“汤自~钺以伐昆吾。”杜甫别房太尉墓诗:“对棋陪谢傅,~剑觅徐君。”又奉济驿重送严公诗:“几时杯重~,昨夜月同行。”苏轼水调歌头词:“明月几时有?~酒问青天。”现代有双音词“~握”。

 

(二)捆成束的。杜甫园官送菜诗:“清晨送菜~。”

 

(三)介词。将,把(后起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欲~西湖比西子。”

 

913.【挑】

 

(一)读tiāo。挠,拨动。庄子大宗师:“孰能登天游雾,挠~无极?”(无极:指宇宙。)白居易长恨歌:“孤灯~尽未成眠。”又特指弹奏乐器的一种指法(后起义)。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撚niǎn:1.践踏。2.弹琵琶的一种指法。3.撵,驱逐。4.“拈”的异体字。)现代双音词“挑拨”,“挑剔”,“挑选”,都由拨动的意义发展而来。引申为以尖状物挖取。杜荀鹤山中寡妇

 

诗:“时~野菜和根煮。”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剥榆树飧,~野菜尝。”(飧sūn:1.晚饭。2.熟食。3.用水泡饭。)

 

(二)读tiǎo。刺激对方以引起战斗。史记项羽本纪:“则汉欲~战,慎勿与战。”司马迁报任安书:“横~强胡。”

 

(三)读tiǎo。引诱,打动〔别人的心〕。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詈之。”(詈lì:骂,责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以琴心~之。”

 

(四)读tiǎo。用棍棒的一端插着或挂着(晚起义)。雎景臣高祖还乡套曲:“明晃晃马镫枪尖上~。”

 

(五)读tiāo。担着(晚起义)。桃花扇余韵:“山松野草带花~,猛抬头秣陵重到。”(秣陵:地名,今南京。)

 

914.【搔】

 

挠,用手指甲轻刮。诗经郑风静女:“爱而不见,~首踟蹰。”杜甫春望诗:“白头~更短。”也可指以足轻蹴。枚乘上书谏吴王:“足可~而绝。”[~头]簪。刘禹锡春词:“蜻蜓飞上玉~头。”白居易长恨歌:“翠翘金雀玉~头。”

 

915.【投】

 

(一)抛掷,抛向。诗经卫风木瓜:“~我以木瓜。”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以暗~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韩愈进学解:“~闲置散,乃分之宜。”引申为抛弃,扔掉。王勃滕王阁序:“有怀~笔,慕宗悫之长风。”

 

(二)投入。史记滑稽列传:“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之河中。”曹植野田黄雀行:“见鹞自~罗。”成语有“自~罗网”。引申为投合,迎合。元好问赠答刘御史云卿诗:“胶漆本易~。”成语有“~其所好”,“臭味相~”,“情~意合”等。

 

(三)投靠,依讬。南史王懿传:“有远来相~者,莫不竭力营赡。”(营赡:供养。)引申为到……住宿。杜甫石壕吏诗:“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又为到,接近。王安石观明州图诗:“~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916.【掷】

 

抛向。本写作“擿”。史记刺客列传:“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引申为抛弃,扔掉。庄子胠箧:“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杜牧阿房宫赋:“弃~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按:“掷”字旧读入声。

 

[辨]投,掷。“投”和“掷”是同义词,但是“投”字较多用于抛向的意义,“掷”字较多用于抛弃的意义。

 

917.【递】

 

(一)交替。楚辞招魂:“二八侍宿,射~代些。”(些:句末语气词。)杜牧阿房宫赋:“秦复爱六国之人,则~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副词。交替地,一个接一个地。庄子齐物论:“其~相为君臣乎?”吕氏春秋先已:“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用。”

 

(二)运送(后起义)。旧唐书郭虔瓘传:“一万行人诣六千余里,咸给~驮,并供熟食。”(瓘guàn:古玉器名。)现代传递的意义由此发展而来。

 

(三)[迢~]辽远的样子。左思吴都赋:“旷瞻迢~。”杜甫春日江村诗:“迢~来三蜀,蹉跎又六年。”温庭筠更漏子词:“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

 

[辨]递,迭。在交替的意义上,“递”和“迭”没有分别。但“迭”字不能用于传递的意义,“迢递”不能说成“迢迭”。

 

918.【蹈】

 

(一)踩,踏。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火不热。”伪古文尚书君牙:“若~虎尾。”引申为顿足,跺脚。孟子离娄上:“则不知足之~之,手之舞之。”又双音词有“舞~”,成语有“手舞足~”。“蹈河”连用,指跳河或投河。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申徒狄~雍之河。”

 

(二)行,行走。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使我高~。”(高蹈:远行。)后代“高~”连用,表示隐居。张协七命:“玩世高~。”用于抽象意义表示实践,实行,遵循。荀子王制:“故明君不~也。”今成语有“循规~矩”。

 

919.【蹑】

 

(一)踩。史记淮阴侯列传:“张良、陈平~汉王足。”引申为踏上,登上〔位置〕。左思咏史诗:“世胄~高位,英俊沈下僚。”引申为跟踪,追随。三国志魏志邓艾传:“欣等追~于强川口。”(欣:杨欣。)

 

(二)穿〔鞋〕。古诗焦仲卿妻:“足下~丝履,头上玳瑁光。”

 

[辨]履,践,蹈,蹑。“履”和“践”都是“行走在……上”的意思。“蹈”则是踩踏的意思,常带有冒险的意味,如“蹈火”,“蹈海”,“蹈河”等。“蹑”是有意识地踩上去,所以能引申出登上、跟踪的意义来。

 

920.【升】

 

(一)量名,一斗的十分之一。庄子外物:“君岂有斗~之水而活我哉?”

 

(二)上升,登。跟“降”相对。诗经小雅天保:“如日之升。”论语先进:“由也~堂矣,未入室也。”白居易长恨歌:“~天入地求之遍。”日升的意义后代写作“昇”江淹石劫赋:“日照水而东昇。”后来一般升登的意义也都可以写作“昇”。杜甫多病执热诗:“奇峰硉兀火云昇。”(硉兀lùwù:突兀。)韩愈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引申为升进,升迁〔官职〕。旧唐书马周传:“欲有擢~宰相,必先试以临人。”这个意义也可以写作“昇”。杜甫寄岳州贾司马诗:“每觉昇元辅,深期列大贤。”后来于升迁的意义多写作“陞”。金史陈规传:“朝授一官,暮陞一职。”[~平][昇平]太平。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蒸庶欣欣,喜遇~平。”(蒸庶:蒸民,老百姓。)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建昇平之业。”

 

[辨]升,昇,陞。三字同音,除升斗的意义以外,三字原则上可以通用。即以“陞”字而论,尔雅释畜:“騉駼枝蹄趼,善陞甗。”(騉駼:良马名。趼yàn:蹄下平正。甗yǎ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陶制或青铜制,山形似甑,上大下小。)但是,近代升迁的意义在习惯上写作“陞”。

 

921.【缘】

 

(一)衣边饰,古代的一种花边。礼记玉藻:“缁布衣,锦~。”现代有双音词“边~”。引申为沿。陶潜桃花源记:“~溪行,忘路之远近。”

 

(二)攀援。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木而求鱼也。”李白蜀道难诗:“猨猱欲度愁攀~。”(猨:即“猿”字。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三)循,靠着。荀子正名:“则~耳而知声可也,~目而知形可也。”引申为因为。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穿~民不悦,起弑灵公。”杜甫客至诗:“花径不曾~客扫。”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四)机缘,缘分。韩非子二柄:“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以侵其主。”谢灵运还旧园作诗:“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杜甫清明诗:“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

 

922.【偃】

 

(一)仰卧。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在床。”又:“或栖迟~仰。”引申为向后倒。跟“仆”相对。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且射子鉏。”(毙:倒下。鉏:即“锄”)再引申为一般的倒伏。尚书金縢:“禾尽~。”(縢téng:1.封笺。2.缠束。3.绳。4.绑腿布。5.口袋。)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成语有“~旗息鼓”。又为栖息。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胡为慕大鲸,辄拟~溟渤?”

 

(二)停息,特指不用干戈。伪古文尚书武成:“乃~武修文。”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干戈未~息,安得酣歌眠?”又同元使君春陵行诗:“狱讼久衰息,岂惟~甲兵?”

 

923.【仆】

 

向前倒。汉书贡禹传:“诚恐一旦蹎~。”(蹎diān:跌倒。)又梁孝王传:“即诈僵~,阳病。”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或立或~。”后世向后倒也叫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今成语有“前~后继”。

 

924.【毙】

 

倒下去(指因伤因病)。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于车中。”又定公八年:“与一人俱~,偃,且射子鉏。”(鉏:即“锄”字。)用于抽象意义时,表示失败或垮掉。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引申为死。左传僖公四年:“与犬,犬~;与小臣,小臣亦~。”现代汉语有“枪~”。

 

[辨]偃,仆,跌,僵,毙。“偃”“僵”是向后倒,“仆”是向前倒,“毙”是倒下去(包括偃仆),“跌”是失足跌倒,跟偃、仆、僵、毙都不同。所以扬雄解嘲说:“不知一跌,将赤吾族也。”“偃”与“僵”虽同是向后倒,但向后倒只是“偃”的引申义。偃卧、偃息的意义则不是“僵”字所能代替的。“僵”的引申义是僵硬,跟“偃”的意义距离更远了。

 

925.【倾】

 

(一)倾斜,歪。荀子非十二子:“端然正已,不为物~侧。”曹植洛神赋:“日既西~。”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嵚qīn:形容山高。)李华吊古战场文:“布奠~觞,哭望天涯。”引申为倾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葵藿~太阳,物性固莫夺。”

 

(二)颠覆,危。论语季氏:“安无~。”荀子儒效:“齐一天下而莫能~。”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下塞上聋,邦其~矣!”引申为排挤,压倒。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欲以~魏其诸将相。”

 

926.【聆】

 

听。张衡思玄赋:“~广乐之九奏兮。”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倾耳~波澜。”

 

[辨]听,聆。“听”和“聆”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区别。“听”是一般的听,而“聆”是倾耳细听。

 

927.【眺】

 

望,远望。礼记月令:“可以远~望。”张衡思玄赋:“流目~夫衡阿兮。”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举目~岖嵚。”(嵚qīn:形容山高。)

 

928.【睇】

 

微微斜视。楚辞九歌山鬼:“既含~兮又宜笑。”赵至与嵇茂齐书:“龙~大野,虎啸六合。”王勃滕王阁序:“穷~眄于中天。”引申为瞄。班固幽通赋:“养流~而猿号兮,李虎发而石开。”(养:指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猿号:据说诸人射猿,都不中,养由基一拉弓猿就吓得哀啼。李: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善骑射,一次出猎误认石为虎,一箭射去,连箭羽都透入石中。)

 

929.【眄】

 

斜视。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者。”王勃滕王阁序:“穷睇~于中天。”

 

930.【瞻】

 

视,看。诗经邶风燕燕:“~望弗及,伫立以泣。”又雄雉:“~彼日月。”又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楚辞离骚:“~前而顾后兮。”现代有双音词“~仰”。

 

[辨]瞻,眺,睇,眄。“瞻”“眺”是一类,“睇”“眄”是一类。“瞻”是看,但不是一般的看,而是往远处看,往高处看,等等。“眺”是远望,常常用于看风景。“睇”和“眄”都是斜视,差别不大,但是含情的斜视就只能说“睇”,不能说“眄”。

 

931.【迴】

 

转,掉转,回转。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陶潜读山海经诗:“穷巷隔深辙,颇~故人车。”王维终南山诗:“白云~望合,青霭入看无。”引申为回来。杜甫佳人诗:“侍婢卖珠~。”[萦~]迂迴曲折的样子。王勃滕王阁序:“穷岛屿之萦~。”又指水的旋迴。周邦彦兰陵王词:“渐别浦萦~,津堠岑寂。”(堠hòu:1.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2.记里程或分界的土堆。)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瀠洄”。

 

[辨]回,迴。“回”与“迴”同音同义,“迴”是后起字。凡旋转的意义和回还的意义,既可写作“回”,又可写作“迴”。惟有“奸回”的“回”不能写作“迴”。

 

932.【还】

 

(一)回去,回来。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也。”鲍照拟行路难诗:“~家自休息。”李白蜀道难诗:“问君西游何时~。”“而还”二字连用,等于说“以来”,表示过去某时直到现在。李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多事四夷。”

 

(二)交还。周礼秋官司仪:“致饔饩,~圭。”(饔yōng:熟食,亦专指早餐。饩xì:1.供给人的粮食,饲料。2.赠送〔谷物〕。3.活的牲口。)引申为偿还。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租庸。”

 

(三)副词。还,更。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发~吹帽。”陆游黄州诗:“迁流~叹学齐优。”

 

933.【逝】

 

去。论语阳货:“日月~久。”司马迁报任安书:“则长~者魂魄私恨无穷。”陶潜咏荆轲诗:“萧萧哀风~,淡淡寒波生。”苏轼闪赤壁赋:“~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现代双音词“逝世”由“长逝”发展而来。

 

[辨]逝,往,去。“往”是有目的地的,只是“往”字后面不说明目的地罢了。“逝”是没有目的地的(上下文都江堰市不提到目的地),略似“遂辞平原君而去”的“去”。但“逝”和“去”也不一样,因为“逝”字常带感情色彩,有一去不复返的意思。

 

934.【分】

 

(一)分开。论语泰伯:“三~天下有其二。”又季氏:“邦~崩离析而不能守也。”江淹别赋:“造~手而衔涕。”引申为分给。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人。”又为分享。扬雄解嘲:“~人之禄。”又为分辨,分别。论语微子:“五谷不~。”庄子齐物论:“周与胡蝶则必有~矣。”[~明]清楚。贾谊论时政疏:“等级~明。”杜甫新婚别诗:“妾身未~明,何以拜姑嫜?”

 

(二)读fèn,等级制度中规定给每人的义务,本分,职分,名分。礼记礼运:“男有~,女有归。”陶潜自祭文:“乐天委~,以至百年。”韩愈进学解:“投闲置散,乃~之宜。”今成语有“安~守己”。

 

935.【诀】

 

辞别,告别。江淹别赋:“沥泣共~,抆血相视。”(抆wěn:擦。)又:“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之情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不忍便永~。”按:“诀”字本作“決”。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武決去。”又:“因与武決。”“诀”是后起字。

 

936.【悸】

 

心跳。汉书田延年传:“使我至今病~。”引申为胆战心惊。楚辞九思悼乱:“惶~兮失气。”王延寿灵光殿赋:“心偲偲而发~。”(偲偲sǐsǐ:不安的样子。该字为反犬旁加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忽魂~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怳:即“恍”字。)

 

937.【恸】

 

悲哀过度。论语先进:“颜渊死,子哭之~。”庾信拟咏怀诗:“惟彼穷途~,知余行路难。”

 

[辨]痛,恸。二字古不同音(恸,徒弄切,音洞),意义也有分别。疼痛的“痛”不能说成“恸”。即以悲哀的意义而论,“痛”与“恸”也有程度的不同。

 

938.【怅】

 

心中有所失,不称心,不痛快。楚辞九歌山鬼:“怨公子兮~忘归。”王维渭川田家诗:“即此羡闲逸,~然吟式微。”杜甫咏怀古迹诗:“~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惆~]心中有所失的样子。楚辞九辩:“惆~兮而私自怜。”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惆~难再述。”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三秦父老应惆~,不见王师出散关。”

 

939.【慨】

 

(一)叹息,叹气。荀子宥坐:“孔子~然叹曰。”(宥yòu:1.宽恕,赦罪。2.通“侑”,劝人饮食。3.通“囿”。4.通“右”,右边。)张衡东京赋:“~长思而怀古。”杜甫秦州杂诗:“万方声一~,吾道竟何之?”现代有双音词“感~”。

 

(二)[忼~][慷~]壮士激昂的样子。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忼~。”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之士乎?”陶潜咏荆轲诗:“慷~送我行。”今成语有“慷~激昂”。注意:现代“慷慨”又有“不吝啬”的意义,古代“慷慨”不当“不吝啬”讲。

 

940.【警】

 

(一)使警惕,使知所戒。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天或者大~晋也。”孟子滕文公下:“洚水~余。”(洚jiàng:又读hóng,洪水。)李商隐蝉诗:“烦君最相~。”这个意义又写作“儆”。伪古文大禹谟:“降水儆予。”(谟mó:计谋,计划。降水:即“洚水”,也就是洪水。)现代有双音词“~戒”、“~告”。

 

(二)戒备,特指军事上的戒备。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撤~也。”引申为需要戒备的事件或消息。曹植白马篇:“边城多~急,胡虏数迁移。”现代有双音词“~报”。

 

941.【惕】

 

提心吊胆,担心。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若厉。”(乾乾:健强不息。若:如同。厉:危。)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现代有双音词“警~”。[怵~]提心吊胆,害怕。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恻隐之心。”李白古风:“行人皆怵~。”

 

942.【欲】

 

(一)及物动词。想要得到,希望有某事。论语季氏:“夫子~之。”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庄子大宗师:“父母岂~吾贫哉?”又能愿动词。想,想要。庄子秋水:“庄子来~代子相。”李白蜀道难诗:“猨猱~度愁攀缘。”(猨:即“猿”字。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引申为将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之洛阳,道见彭王。”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断肠。”

 

(二)名词。愿望。庄子马蹄:“同乎无~,是谓素朴。”又天地:“无~而天下足。”“欲”字常用于贬义,表示欲望,贪欲。孟子离娄下:“从耳目之~。”刘伶酒德颂:“不觉寒暑之切肌,利~之感情。”这个意义又写作“慾”。论语公冶长:“棖也慾,焉得刚!”(棖chéng:申棖,人名。)

 

943.【感】

 

使人心动,令人心情起变化。周易咸卦:“圣人~人心而天下和平。”荀子乐论:“其~人深。”刘伶酒德颂:“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情。”引申为感触,感动,感伤。谢灵运登池上楼诗:“祁祁伤豳歌,萋萋~楚吟。”杜甫春望:“~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激](1)感动激发。后汉书朱穆传论:“专诸荆卿之~激。”(2)感谢。宋书范晔传:“皆~激旧恩,规相拯拔。”

 

944.【酌】

 

舀酒(自己喝或给别人喝)。诗经周南卷耳:“我姑~彼兕觥。”(兕sì:古代犀牛一类的野兽,一说雌犀牛。)苏轼前赤壁赋:“洗盏更~。”汉书盖宽饶传:“无多~我,我乃酒狂。”陶潜读山海经诗:“欢言~春酒。”引申为舀水喝。王勃滕王阁序:“~序贪泉而觉爽。”[斟~]斟酒。左思吴都赋:“仰南斗以斟~。”昭明文选所录苏武诗:“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叙此平生亲。”引申为考虑取舍或损益。国语周语上:“而后王斟~焉。”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今有“~办”,“~减”等。

 

945.【酹】

 

以酒沃地。这是古人祭神的一种仪式。后汉书张奂传:“以酒足饭饱~地。”苏轼荔支叹诗:“无人举觞~伯游。”又念奴娇词:“一樽还~江月。”

 

946.【酣】

 

酒喝得很快,半醉。战国策燕策一:“即酒~乐,进热歠。”(歠chuò:1.饮,喝。2.指羹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饮酒~,夫起舞属丞相。”白居易轻肥诗:“食饱心自若,酒~气益振。”引申为尽量或尽情从事某种行为。淮南子览冥:“战~日暮。”

 

947.【觉】

 

(一)读jiào。睡醒。跟“寐”相对。诗经王风兔爰:“尚寐无~。”(爰yuán:1.改换,更动。2.曰,为。3.乃,才,于是。4.于。5.何处,哪里。6.姓。)庄子齐物论:“~而后知其梦也。”李白蔚蓝色游天姥吟留别诗:“唯~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注意:古代说“睡觉”是指睡醒的意思,与今天所谓“睡觉”不同。

 

(二)读jué。觉悟,省悟。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后知,使先~~后~也。”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叔术~焉,曰:‘嘻!此诚尔国也夫!’”引申为发觉,觉察。汉书高帝纪:“有而弗言,~,免。”(免:指免职。)“发觉”连用,表示事情被发觉,泄露。史记高祖本纪:“赵相贯高等事发~。”汉书霍光传:“会事发~,云、山、明友自杀。”

 

(三)感觉到,觉得。伪古文尚书说命下:“厥德修罔~。”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宇宙之无穷。”又:“酌贪泉而~爽。”李商隐无题诗:“夜吟应~月光寒。”

 

按:旧时于(一)读去声或入声,于(二)(三)读入声。

 

948.【央】

 

(一)[中~]中间,中心,正中。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庄子天下:“我知天下之中~。”又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之帝为浑沌。”(儵shù:很快地,忽然。)淮南子天文:“中~之土也。”注意:“中央”是双音词,不能简称为“央”;又“中央”表示正中的意思,常与东西南北并举,并不是所有用中字的地方都可以说成“中央”。

 

(二)尽,完了。这个意义一般只出现在“未央”这个词组里,并且一般只和“夜”“欢乐”发生关系。诗经小雅庭燎:“夜未~。”曹丕燕歌行:“星汉西流夜未~。”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欢悦诚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嗟盘之乐也,乐且无~。”(这是以“无央”代“未央”。)有时也和一般时间结合。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

 

949.【阑】

 

(一)门前的栅栏。史记楚世家:“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八角亦不得为门~之厮也。”(仪:张仪自称。)后来“门阑”二字连用就表示门。杜甫李监宅:“门~多喜色,女婿近乘龙。”引申为栏杆(后起义)。柳永玉蝴蝶词:“凭~悄悄,目送秋光。”周邦彦满庭芳词:“凭~久。”这个意义又写作“栏”。杜牧阿房宫赋:“直栏横槛。”辛弃疾摸鱼儿词:“休去倚危栏。”[~干]叠韵连绵字。(1)纵横交错的样子。曹植妾薄命行:“腾觚飞爵~干。”(觚gū:1.古代盛酒器。长身,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2.有棱角的器物。3.古代写字用的木简。4.剑柄。)左思吴都赋:“珠琲~干。”(琲bèi:成串的珠。珠十贯为一琲。)杜甫彭衙行:“相视涕~干。”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干。”(2)栏杆。李白清平调:“沈香亭北倚~干。”柳永八声甘州词:“争知我倚~干处,正恁凝愁。”这个意义又写成“栏杆”。

 

(二)[~入]没有符籍(通行证)而擅入宫门。汉书高祖功臣年表:“平阳侯曹宗~入宫掖门。”又成帝纪:“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入尚方掖门。”

 

(三)尽,晚。常用于谈及酒和时令的时候。“酒~”,表示酒喝得差不多了。史记高祖本纪:“酒~,吕公因目固留高祖。”杜甫九日诗:“酒~却忆十年事。”“岁~”,表示一年将尽。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白露凝兮岁将~。”杜甫废畦诗:“绿霑泥滓尽,香与岁时~。”(霑:即“沾”字。)“夜~”,表示夜深。杜甫羌村诗:“夜~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又放船诗:“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珊]叠韵连绵字。衰落的样子。白居易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珊。”李煜浪淘沙词:“春意~珊。”

 

950.【清】

 

清洁,特指水清。跟“浊”相对。楚辞渔父:“沧浪之水~兮,可以濯吾缨。”引申为天气清爽,不冷也不热。李商隐晚晴诗:“春去夏犹~。”柳永八声甘州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秋。”又为清白。李商隐蝉诗:“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又为清平,太平。常以“清世”或“清时”二字连用。吕氏春秋序意:“盖闻古之~世,是法天地。”李陵答苏武书:“策名~时。”(策名:名书于简策,指仕宦。)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诗:“~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951.【澄】

 

清,特指水清。淮南子说山:“从莫鑑于沫雨,而鑑于~水。”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江静如练。”引申为使浊水澄清。三国志吴志孙静传:“顷连雨水浊,兵饮多腹痛,令促具甖缶数百口~水。”(甖:即“罂”字。)“澄清”又用于抽象的意义。后汉书范滂传:“登车揽辔,慨然有~清天下之志。”(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辨]澄,清。在水清的意义上,“澄”与“清”是同义词。但是“澄”字不像“清”字有那么多的引申意义。又在使浊水澄清的意义上,用“澄”不用“清”。

 

952.【浑】

 

(一)浊,浑浊。老子十五章:“~兮其若浊。”杜甫示从孙济诗:“汲多井水~。”

 

(二)混同合为一体。汉书刘向传:“贤不肖~殽,白黑不分。”(殽yáo:1.山名,后作“崤”,在今河南、陕西交界处。2.通“肴”,菜肴。3.通“效”,效法。4.“淆”的异体字。)孙绰游天台山赋:“~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浑万象:指将自身与万物浑然合为一体。冥观:不作明细的观察。兀:无知的样子。)引申为未加工的,自然状态的。晋书王戎传:“尝目山涛为璞玉~金。”后代“~朴”、“~厚”等双音词由此发展而来。

 

(三)副词。完全,简直。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欲不胜簪。”

 

(四)[~~](1)源泉涌流的样子。旧读gǔngǔn。也写作“混混”。荀子富国:“财货~~如泉源。”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2)水势大的样子。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无涯。”(3)混浊的样子。陆云九愍:“世~~其难澄。”(愍mǐn:1.怜悯,哀怜。2.忧患,凶丧。)

 

953.【安】

 

(一)安。跟“危”相对。论语季氏:“盖均无贫,和无寡,~无倾。”曹植洛神赋:“若危若~。”“安”又用于使动意义,表示使安,使免于灭亡。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刘氏者必勃也。”庚信咏怀诗:“~齐独未~。”引申为舒服。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韩愈进学解:“~坐而食。”又为安放(后起义)。周邦彦满庭芳词:“歌筵畔,先~簟枕,容我醉时眠。”

 

(二)疑问代词。何,什么。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傅?”又用作状语。怎么,哪里。论语先进:“~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扬雄解嘲:“又~得青紫?”

 

954.【闲】

 

(一)栅栏,养牛马的圈。汉书百官公卿表:“又龙马~驹。”引申为道德的范围。论语子张:“大德不逾~,小德出入可也。”

 

(二)防止,防闲。周易乾卦:“~邪存其诚。”左传昭公六年:“是故~之以义。”

 

(三)熟练,熟习。诗经秦风驷铁:“四马既~。”又大雅卷阿:“君子之马,既~且驰。”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娴”。

 

(四)安静,镇静。淮南子本经:“~静而不躁。”贾谊鵩鸟赋:“貌甚~暇。”(这里的“闲暇”是镇静不惊的意思。)引申为文雅,不浮躁粗俗。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妖:艳丽。)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娴”。

 

(五)清闲,空闲。跟“忙”相对。论衡纪妖:“常~从容步游下邳、泗上。”李白侠客行:“~过信陵饮。”韩愈进学解:“投~置散,乃分之宜。”这个意义本来作“閒”。

 

[辨]闲,閒。在清閒的意义上,“闲”与“閒”同义。但是要注意:唐诗中许多“闲”字都应该解作安闲,而不应该解作清閒。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种“闲”字解作清閒就错了。

 

955.【乖】

 

悖谬,相反,不协调。左传昭公三十年:“楚执政众而~。”荀子天论:“则父子相疑,上下~离。”楚辞七谏怨世:“吾独~剌而无当兮。”陶潜饮酒诗:“疑我与时~。”引申为不顺适。元稹遣悲怀诗:“谢公最少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黔娄:古代的穷士。)

 

[辨]乖,舛,戾,剌(là)。这四字是同义词。“乖”与“舛”意义最近,所以“乖互”又可以说成“舛互”。“戾”的本意是曲,乖戾只是它的引申义。又暴戾的“戾”更与“乖”“舛”不同。“剌”字一般只用于双音词中,如乖剌,剌谬等。

 

956.【互】

 

(一)交互,交错。京房易传:“阴阳交~。”[回~](迴互)双声连绵字。交错的样子。萧颖士蓬池宴序:“洲岛回~。”杜甫宿花石戍诗:“四序本平分,气候何迴~?”[乖~]错乱。后当书乐恢传:“天地乖~,众物大伤。”

 

(二)副词。互相。沈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节。”

 

957.【繁】

 

繁多,多种多样。左传昭公三年:“于是景公~于刑。”楚辞离骚:“佩缤纷其~饰兮。”萧统文选序:“自兹以降,源流寔~。”(寔:即“实”字。)引申为繁杂,繁冗。(冗rǒng:1.闲散。2.多余的,没用的。3.繁杂,烦琐。4.繁忙。5.繁忙的事务。6.离散。)跟“略”相对。又跟“简”相对。文心雕龙镕裁:“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之体。”又为密。周邦彦满庭芳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弦。”[~华]奢侈豪华的生活。杜牧金谷园诗:“~华事散逐香尘。”

 

958.【烦】

 

(一)烦躁。素问生气通天论:“~则喘喝。”引申为烦闷。史记仓公列传:“病使人~懑。”(懑mèn:1.烦闷。2.愤恨,气愤。3.们。)楚辞哀时命:“惟~懑而盈匈。”(匈:胸。)引申为烦扰。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入耳而不~。”

 

(二)麻烦。左传僖公三十年:“敢以~执事。”李商隐蝉诗:“~君最相警。”

 

(三)繁多,烦琐。淮南子主术:“法省而不~。”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蠲削~苛,兆民大说。”(蠲juàn:1.除去,免除。2.显示。3.清洁,干净。)

 

[辨]繁,蕃,烦。三字同音。在繁多的意义上,这三字有共同之处。所以“蕃盛”也可以作“繁盛”,“蕃庶”也可以作“繁庶”,“蕃殖”也可以作“繁殖”,“烦文”也可以作“繁文”,“烦细”也可以作“繁细”。大致说来,“蕃”与“繁”通,“繁”与“烦”通,而“烦”与“蕃”却很少相通。

 

959.【急】

 

(一)性情急躁,没有耐心。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乎?”庄子人间世:“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

 

(二)迫切,紧急。跟“缓”相对。孟子尽心上:“当务之为~。”荀子王霸:“今君人者~逐乐而缓治国。”(君人:给人做君,统治人。)曹植白马篇诗:“边城多警~。”今双音词有“紧~”,“危~”。又指迫切需要的生活资料,生活困难。论语雍也:“君子周~不继富。”(周:通“賙”。)

 

(三)快,赶紧。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击秦军。”又为急促。周邦彦满庭芳词:“~管繁弦。”

 

“急”字旧读入声。

 

960.【忽】

 

(一)不注意,不重视,无视。汉书王嘉传:“~于小过。”又贾谊传:“愿幸毋~。”文心雕龙情采:“采滥~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至理,君岂弃此物?”现代有双音词“~略”,“~视”,“疏~”。

 

(二)突然。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已,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焉。”(悖:通“勃”,勃焉,突然的样子。)论语子罕:“瞻之在前,~焉在后。”按:在最初的时候,常常是以“忽焉”二字连用来表示突然,后来变为单用“忽”字。楚辞离骚:“~反顾以游艺室目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迷花倚石~已暝。”

 

(三)[~~]心里迷迷糊糊的样子。宋玉高唐赋:“悠悠~~,怊怅自失。”(怊怅:同“惆怅”。)司马迁报任安书:“居则~~若有所亡。”又说成双声连绵字“恍忽”。宋玉神女赋序:“精神怳`,若有所喜。”(怳:同“恍”。)后来又写成“恍惚”。

 

“忽”字旧读入声。

 

961.【但】

 

只,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见老弱及羸畜。”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未遒耳。”李白蜀道难诗:“~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杜甫客至诗:“~见群鸥日日来。”李商隐无题诗:“晓镜~愁云鬓改。”注意:在古代汉语里,“但”字不当“但是”讲。“但是”的意义用“然”、“然而”或“而”来表示。

 

962.【星】

 

星。王勃滕王阁诗:“物换~移几度秋?”[~歴](~曆)天文曆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曆,近乎卜祝之间。”[~辰]泛指星空。有人以为“星”指火水木金土五星,“辰”指二十八宿。尚书尧典:“曆象日月~辰。”

 

963.【辰】

 

(一)十二支的第五位。用来纪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庚~,将殡于曲沃。”后来又用来纪年,纪月,纪时。又十二支总称为十二辰。“浃~”二字连用,表示十二日。左传成公九年:“浃~之间,而楚克其三都。”

 

(二)时,特指时运。诗经小雅小弁:“我~安在?”(弁biàn:1.古代贵族戴的一种皮革做的帽子。2.戴弁。3.置于最前面。4.武官。5.颤抖。6.徒手搏斗。)又大雅桑柔:“我生不~。”“良辰”二字连用,指好日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良~。”又指好时令。柳永雨霖铃词:“应是良~好景虚设。”

 

(三)星名。北极称为北辰。论语为政:“譬如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王勃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远。”按朱熹说,北辰是北天中心无星处。这是天文学的严格说法。其实古人是依一般的说法,以北极星为北辰。周秦时代的北极是小熊座β星,今天北极则是小熊座α星,又特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称为“大辰”。简称为“辰”。也叫“商星”。法言学行:“吾不睹参~之相比也。”(辰星是夏季出现,参星是冬季出现,所以不能“相比”,并列天空。)按:二十八宿中的房宿、行星中的水星也称“辰星”。

 

(四)通“晨”。早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夜。”(不能分辨早晨和夜晚。)

 

964.【岳】

 

山之尊者。古人以泰山(岱)为东岳,衡山(霍)为南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合称四岳。再加上中岳嵩山(太室),合称五岳。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崧:通“嵩”。山大而高为崧。)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又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965.【丘】

 

(一)小土山。庄子胠箧:“夫川竭而谷虚,~夷而渊实。”(胠qū:从旁边撬开。箧qiè:小箱子。)又则阳:“是故~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引申为山。汉书司马相如传:“以登介~。”(介丘:大山。)陶潜归园田居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又归去来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峦崩摧。”

 

(二)废墟。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兮。”(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王勃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墟。”

 

(三)坟墓。常以“丘墓”连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墓乎!”

 

“丘”与“邱”本有分别:“丘”是山丘,“邱”是邑名。后来因避孔子讳,山丘的“丘”也写作“邱”,俗又作“坵”。

 

966.【岭】

 

山腰。本作领。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隃领。”(隃:同“踰”。)引申为山。韩愈山石诗:“清月出~光入扉。”又为一条山。(不是独立的峰)。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为连绵不断的山,山脉的干系。王羲之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五岭”二字连用,指大庾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在今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处。汉书张耳传:“南有五领之戍。”后来“岭”字独用,也特指五岭,而岭南、岭表则指今广东省。晋书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南之弊。”又晋书滕修传:“修为广州牧,宿有威惠,为~表所服。”

 

[辨]山,岭。“岭”字作山腰或一条山讲的时候,与“山”大有区别。“横看成岭侧成峰”,其中的“岭”不能解作“山”。但是,“岭”的引申义则与“山”差不多。“崇山峻岭”的“岭”也可以说是“山”的同义词。

 

967.【栈】

 

(一)棚车,用木条横排编成车厢的轻便车子。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有~之车,行彼周道。”又写作“轏”。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

 

(二)方格的木架,放在马房地上防湿的。庄子马蹄:“编之以皁~。”(皁:即“皂”)。颜延之赭白马赋:“岁老气殚,毙于内~。”

 

(三)栈道,在山上用木材架起来修成的道路。汉书张良传:“良因说汉王烧绝~道。”白居易长恨歌:“云~萦纡登剑阁。”

 

注意:古代“栈”字不解作货栈或客栈。

 

968.【阁】

 

(一)复道,用木材架于空中以为道路。战国策齐策六:“为栈道木~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剑阁即因阁道得名。白居易长恨歌:“云栈萦纡登剑~。”引申为楼与楼之间的架空复道,人们经过复道从此楼到彼楼。谢眺和江丞北戍瑯琊城诗:“春城丽白日,阿~跨层楼。”引申为一种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楼式建筑。王勃滕王阁序:“飞~流丹,下临无地。”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

 

(二)收藏书籍的房子,建在高地上,或者是楼房。汉书扬雄传:“时雄校书天禄~,上治狱事,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上自投下,几死。”李白侠客行:“谁能书~下,白首太玄经。”

 

(三)官署。西汉时官府办公处所称“阁”。也作“閤”。汉书朱博传:“于是府丞诣閤,博乃见丞。”陆机答张士然诗:“絜身跻祕~。”(絜:洁。跻jī:登。祕:即“秘”。祕阁:指祕书省。)按:汉时官府机构中的长官居阁(閤)上,吏役在阁下。如汉书朱博传:“閤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曰:……”后世尊称人为“阁下”,意思是“阁下的办事人员”。这是表示不敢直称其人,而以“阁下办事人员”相代。与“执事”、“陛下”性质相似。

 

(四)小门。古诗上山采蘼蕪:“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去。”(蘼蕪míwú:一种香草,也叫江蓠。缣jiān:细绢。)引申为妇女所居的房屋。周邦彦齐天乐词:“深~时闻裁翦。”又特指未婚女子所居。木兰诗:“开我东~门,坐我西~床。”后世女子出嫁叫“出~”。[闺~]“闺”、“阁”都指宫中的小门,连用指宫禁。司马迁报任安书:“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按:后世“闺阁之臣”专指宦官。“闺阁”又指未婚女子所居的地方。

 

(五)放下,搁置(后起义)。新唐书刘知几传:“~笔相视。”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搁”。引申为存贮,积存。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我见他~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六)忍,禁受(晚起义)。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不住泪眼愁眉。”

 

[辨]栈,阁。在栈道的意义上,“栈”与“阁”是同义词。分开来说,“栈”是平铺的,“阁”是架空的。

 

969.【甸】

 

王国四郊之外,周围五百里为甸服。尚书禹贡:“五百里~服。”引申为郊外,郊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喧鸟覆克洲,杂英满芳~。”

 

970.【藩】

 

篱笆。周易大壮卦:“羝羊触~。”(羝羊:公羊。)“藩”又用于比喻,表示藉以保障、保卫国家的人或地。诗经大雅板:“价人维~。”(价:大;价人,大德之人。)左思咏史诗:“吾希段干木,偃息~魏君。”又写作“蕃”。左传昭公九年:“文武志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镇]唐代于地处边境的州设置十节度使,统辖军政,以便防御外患。安史之乱后,内陆也普遍置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阀势力。李尤函谷关赋:“~镇造而惕息,侯伯过而震惶。”苏轼指掌图序:“~镇强梁于河北。”

 

971.【苑】

 

天子游乐田猎的广阔场所,其中种植花木,豢养禽兽(不是关起来饲养)。司马相如上林赋:“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囿之大。”(囿yòu:1.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有围墙的园地。2.菜园,果园。3.事物聚集的地方。4.拘泥,局限,指见识不广。)杜甫哀江头诗:“忆昔霓旌下南~,~中万物生颜色。”

 

[辨]囿,苑,园,圃。“囿”“苑”是一类,“园”“圃”是一类。囿、苑是帝王穷奢极侈的游乐场所。先秦叫“囿”,叫“苑”。汉以后多叫“苑”,“囿”和“苑”是同义词。“园”和“圃”是农民所有:种树的叫“园”,种菜的叫“圃”。浑言则园圃无别。潘岳闲居赋序:“灌园粥(鬻)蔬,以供朝夕之膳。”可见“园”也可以种菜。后来“园”字用来表示贵家的花园,才和“圃”分开了。

 

972.【陇】

 

(一)地名。陇山(在陕西、甘肃交界处。当属天水郡)。汉书五帝纪:“遂踰~。”陆游观长安城图诗:“日暮风烟传~上。”又泛指山。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鸣驺入谷,鹤书赴~。”(驺zōu:1.古代养马驾车的官。2.骑士。3.随马的走卒。4.通“骤”。5.姓。)也作“垄”。孔稚珪北山移文:“于是南岳献嘲,北~腾笑。”一本作“垄”。

 

(二)田地分界的高处。史记项羽本纪:“乘势起~亩之中。”这个意义也作“垄”。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按:后来于(二)义在习惯上写作“垄”。(一)义的地名不能作“垄”。

 

973.【堑】

 

坑,沟。左传昭公十七年:“环而~之及泉。”后汉书耿弇传:“城中沟~皆满。”(弇yǎn:覆盖,遮蔽。)引申为护城河。史记高祖本纪:“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勿与战。”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南北。”陆游观长安城图诗:“穿~环城笑虏孱。”

 

974.【坟】

 

(一)大堤。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

 

(二)水中高地。楚辞九章哀郢:“登大~以远望兮。”(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

 

(三)坟墓。吕氏春秋首诗:“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三百。”(郢yǐng都:楚国的都城。)张衡思玄赋:“睹有黎之圮~。”(有黎:即祝融氏。圮pǐ:1.毁,断绝。2.破败,倒塌。3.摧伤。圮坟:毁坏了的坟墓。)杜甫别房太尉墓诗:“驻马别孤~。”

 

(四)经典,远古的书籍。相传最古的书是“三坟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五典八索九丘。”所以远古的书籍又称“典~”或“~籍”。陆机文赋:“颐情志于典~。”(颐:养。)萧统文选序:“概见~籍,旁出子史。”

 

[辨]丘,墓,坟,冢。在坟墓的意义上,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丘”与“墓”常常通用,而且常常二字连用。区别开来说,平者为墓,高者为丘。“坟”当“墓”讲时,“坟”与“墓”的分别也是高和平的分别,所以礼记檀弓说:“古者墓而不坟。”“冢”是大坟。杜甫曲江诗:“苑边高冢卧麒麟。”“丘”是大冢,所以赵武灵王的墓称为“灵丘”,吴王阖闾的墓称为“虎丘”。

 

975.【蹊】

 

人走出来的小路。庄子马蹄:“山无~隧,泽无舟梁。”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文心雕龙情采:“夫桃李不言而成~,有实存也。”

 

976.【径】

 

(一)小路,不能容车的步道。论语雍也:“行不由~。”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杜甫客至诗:“花~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二)直。枚乘上书谏吴王:“~而寡失。”引申为直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尚有~寸之珠。”左思咏史诗:“以彼~寸茎,荫此百尺条。”南史刘穆之传:“一字~尺无嫌大。”

 

[辨]道,路,途,蹊,径。道、途是一类,都是通车的路。“途”容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泛指则没有分别。蹊、径是一类,都是不能通车的路。“径”常常是直而近的小路,可以通牛马,而“蹊”则比“径”更小,只是人们经常践踏而成的。

 

977.【汀】

 

水边平地。楚辞九歌湘夫人:“搴~洲兮杜若。”(搴qiān:1.拔取。2.取。3.通“褰”,揭起。4.姓。)王勃滕王阁序:“鹤~凫渚,穷岛屿之萦迴。”李商隐安定城楼诗:“绿杨枝外尽~洲。”陆游夜泊水村诗:“卧闻新雁落寒~。”

 

978.【洲】

 

水中陆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王勃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苏轼卜算子词:“寂寞沙~冷。”

 

979.【渚】

 

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王勃滕王阁序:“鹤汀凫~,穷岛屿之萦迴。”杜甫登高诗:“~清沙白鸟飞迴。”

 

980.【皋】

 

水旁高地。楚辞离骚:“步余马于兰~兮。”孔稚珪北山移文:“虽假容于江~,乃缨情于好爵。”“东皋”二字连用,常常表示隐士躬耕的地方。陶潜归去来辞:“登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孔稚珪北山移文:“骋西山之逸议,驰东~之素谒。”王绩野望诗:“东~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981.【涯】

 

水边。尚书微子:“若涉大水,其无津~。”引申为边,边际,尽头。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而知也无~。”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天~]天边,辽远的地方。李华吊古战场文:“布奠倾觞,哭望天~。”马致远天净沙:“断肠人在天~。”[生~]生活。杜甫杜位宅守岁诗:“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

 

“涯”字有三种读音:(1)音宜(yí),支韵。如吊古战场文押知、疑、之、涯、悲、依、离、斯、夷。(2)音牙(yá)麻韵。如进学解押华、家、涯、牙、夸、葩。(3)音岩(ái),佳韵。第三种读音比较少见。

 

982.【塘】

 

(一)堤。本作“唐”。吕氏春秋尊师:“治唐圃。”淮南子主术:“若发堿决唐。”(堿xián:也是堤)。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池~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庾信哀江南赋:“连茂苑于海陵,跨横~于江浦。”唐书地理志:“绕州郭有堤~百八十里。”按:地名如钱塘、瞿塘、横塘,都是一种堤坝。

 

(二)水塘。国语周语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汙庳,以钟其美。”(陂bēi:1.山坡。2.池塘。3.堤岸。4.边缘。5.倾斜。汙:即“污”字。庳bēi:1.低下。2.矮。又读bì,有庳: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太平御览卷七四引荆州记曰:“水从下注~,一日再减盈缩,因名为朝夕~。”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

 

983.【垠】

 

边,边际。楚辞远游:“其小无内兮,其大无~。”李华吊古战场文:“平沙无~。”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施及无~。”

 

[辨]岸,涯,垠。这三个字是同义词。“岸”的本义是高的水涯,在一般的用途上,“岸”也就是“涯”。但“涯”的引申义是“岸”所没有的。“垠”的本义也是“岸”,但常见的只有边际的意义,而且只用在“无垠”这个组合里。“无涯”与“无垠”不同:“无涯”比较多用于抽象意义,而“无垠”比较多用于具体意义。

 

984.【辇】

 

(一)用人推挽的车。战国策赵策四:“老妇恃~而行。”秦汉以来专指帝后乘坐的车。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玉~纵横过主第。”(主第:公主的府第。)杜甫哀江头诗:“昭阳殿里第一人,同~随君侍君侧。”宋史寇准传:“琼即麾卫进~,帝遂渡河。”(琼:指高琼。麾:指挥。)[~下]帝辇之下。指京城。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弟诗:“尊前岂解愁家国,~下唯能忆弟兄。”也“辇毂下”连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毂下。”

 

(二)〔用车〕运载。诗经小雅黍苗:“我任我~。”(任:背或扛。)陆游闻虏乱次前辈韵诗:“~金输虏庭。”又为乘坐。荀子大略:“诸侯~与就马。”杜牧阿房宫赋:“辞楼下殿,~来于秦。”

 

985.【毂】

 

车轮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的部分。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也指称车。汉书食货志:“转~百数。”(百数:指数量多。)“辇~下”连用时,指称京都。司马迁报任安书:“待罪辇~下。”

 

986.【辕】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庄子达生:“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委蛇wēiyí:鬼物名。)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北~就泾渭。”今成语有“南~北辙”。[~门]古代在军营前面用两乘车仰放着,使车辕相向以表示营门,叫做辕门。汉书项籍传:“见诸侯将入~门。”

 

987.【辙】

 

车轮轧出的痕迹。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不知其不胜任也。”王勃滕王阁序:“处涸~以犹欢。”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官渡又改~。”现代有双音词“覆~”,又有成语“如出一~”。

 

988.【簪】

 

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时也用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绾wǎn:1.系。2.把长条物盘绕成结。3.发髻。4.控制。5.挽。6.卷起。7.挟。)古代男女都用簪。孔稚珪北山移文:“昔闻投~逸海岸。”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用作动词。辛弃疾祝英台近词:“才~又重数。”[~缨]指贵人的冠饰。杜甫赠严武诗:“身上媿~缨。”(媿:即“愧”字。)

 

[辨]笄jī,簪,钗。“笄”就是“簪”。仪礼士冠礼:“皮弁笄。”(弁biàn:1.古代贵族戴的一种皮革做的帽子。2.戴弁。3.置于最前面。4.武官。5.颤抖。6.徒手搏斗。)郑玄注说:“笄,今之簪。”是笄簪一物。因昏礼和礼记曲礼上都有“女子许嫁笄而字”的说法,所以后世多以“笄”称女性之簪。“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与“簪”不完全同义。“钗”专用作妇女的首饰,而“簪”则在许多情况下指男人的首饰,这更使“簪”与“钗”区别开来了。

 

989.【缨】

 

(一)系冠的带子,结在下巴的.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扬雄解嘲:“戴縰垂~而谈者,皆拟于阿衡。”(縰xǐ:1.古时束发的布帛。2.通“屣”。拖着〔鞋〕。)“长缨”二字连用,表示:(1)长的冠带。陶潜咏荆轲诗:“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2)贵官的服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赐浴皆长~,与宴非短褐。”(3)系颈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成语有“请~”。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等终军之弱冠。”

 

(二)马胸前的革带。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鞶pán:绅带。厉:下垂的带端。游:通“斿”,旌旗的饰物。)

 

990.【绂】

 

(一)读fú。系印的丝带(其颜色依品级而定)。当书匈奴传:“授单于印~。”又:“解故印~奉上,将率受。”曹植求自试表:“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印系于肘后的腰间,所以说“俯愧”。朱绂:诸侯王的服色。)

 

(二)礼服(祭服、朝服)之一种,用来蔽膝。用熟皮革制作。易经困卦:“朱~方来。”这个意义原写作“芾”或“韍”。诗经曹风候人:“三百赤芾。”汉书王莽传:“服天子韍冕。”

 

991.【绶】

 

用来系印的丝带,绂。史记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于要。”(要:腰。)白居易轻肥诗:“紫~悉将军。”江淹别赋:“君结~兮千里。”

 

992.【衾】

 

被子。诗经小雅小星:“抱~与裯。”(裯chóu:单被。)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枕昧节候。”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寒谁与共?”

 

[辨]衾,被。小被叫“寝衣”,大被叫“衾”。泛指则“衾”“被”没有分别。但是,在先秦多说“衾”,汉以后用“被”的情况才多起来了。

 

993.【襦rú】

 

短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征褰与~。”(褰qiān:1.揭起,撩起。2.折叠成裥jiǎn。3.套裤。)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杜甫新婚别诗:“罗~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994.【袂】

 

袖子。左传宣公十四年:“投~而起。”王勃滕王阁序:“今晨捧~,喜讬龙门。”白居易长恨歌:“风吹仙~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995.【羹】

 

上古时代的一种肉食。牛肉、羊肉、猪肉都可以做羹。有五味羹:这是肉中;加菜、醯(醯xī:醋)醢(醢hǎi:1.肉酱。2.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盐、梅。伪古文尚书说命下:“若作和~,尔惟盐梅。”也有不加菜的羹,叫做huò(该字为月旁加隺)。又有不加任何调味的羹,叫做大羹(太羹)。礼记乐记:“大~不和。”左传隐公元年:“未尝君之~。”此外又有一种菜羹,是穷人吃的。孟子万章下:“虽蔬食菜~未尝不饱。”韩愈山石诗:“铺床拂席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粝lì:粗粮,糙米。)按:上古的羹,一般是带汁的肉,而不是汤。到了中古以后,羹和汤就差不多了。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汤。”

 

996.【飧sūn】

 

晚饭。孟子滕文公上:“饔~而治。”(饔yōng:熟食,亦专指早餐。)引申为熟食,饭菜。杜甫客至诗:“盘~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醅pēi:没过滤的酒。)

 

997.【丝】

 

(一)丝。战国策楚策四:“方将调饴胶~。”(饴yí:1.用麦芽制成的糖浆。2.通“贻”。赠送。3.通“饲”。给人吃。)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方尽。”[游~]虫类所吐的丝,在空中飞荡,叫做游丝。庾信春赋:“数尺游~即横路。”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百丈游~争绕树。”也省称丝。杜甫雨诗:“天晴忽放~。”

 

(二)弦乐。八音之一,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匏póo:1.匏瓜,葫芦的一种,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开可以做水瓢。2.八音之一,指笙、竽一类乐器。)刘禹锡陋室铭:“无~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非竹。”

 

998.【管】

 

(一)管乐器之一种,竹制,六孔,像笛。诗经周颂有瞽:“箫~备举。”(瞽gǔ:1.瞎子。2.眼瞎,双目失明。3.古以瞽者为乐官,故为乐官的代称。4.比喻没有观察能力,没有见识的。)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籥之音。”(籥yuè: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状像笛。)引申为泛指管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悲~悲惨逐清瑟。”杜牧阿房宫赋:“~弦呕哑。”周邦彦满庭芳词:“急~繁弦。”又泛指管状的器物。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

 

(二)古代的一种钥匙。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引申为掌管,主管。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崔杼淖齿~齐。”(淖齿:人名。)汉书食货志:“~在县官。”辛弃疾祝英台近词:“都无人~。”

 

999.【弦】

 

(一)弓的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常佩~以自急。”史记李将军列传:“度不中不发,发即应~而倒。”曹植白马篇诗:“控~破左的,右发摧月支。”引申为指弦形的月亮。杜甫初月诗:“光细~初上,影斜轮未安。”有上弦,有下弦。杜甫月诗:“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

 

(二)琴瑟的弦,弦乐的弦。论语阳货:“闻~歌之声。”庄子徐无鬼:“鼓之,二十五~皆动。”这个意义又写作“絃”。李端听筝诗:“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絃。”周邦彦满庭芳词:“急管繁絃。”

 

[辨]弦,絃。“弦”与“絃”本是同一词。原写作“弦”。后人区别开来,弓弦的弦写作“弦”,琴瑟的弦写作“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用词(十三) 96字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高三语文课外名句100句(含出处和解释)
御选唐诗卷二十
贤难〔一〕第五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字学典 卷四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