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季范与他的孙女王海容:一个成就了毛泽东,一个被毛泽东成就

原创2022-04-29 16:42·寻春秋

前言:

对于王季范,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的:“王季范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可以说,没有王季范,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

王季范逝世后,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亲自出席,毛泽东也专门献上花圈,上面题写着:“九哥千古 毛泽东敬挽”。

王季范的病逝,令毛泽东很是伤心。

“九哥”王季范如何改变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王季范出生于1884年的湖南湘乡,他的母亲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而在同辈人中,王季范排行老九,所以毛泽东一直称呼王季范为“九哥”。

王季范出身于一个小康家庭,自幼师从湖南宿儒萧竹轩学习,熟读古代经典,国学功力深厚。后来他考入湖南优质师范学校,成了较早一批进入新式学堂的中国人,思想因此较为开放,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有很深的思考。

从湖南优质师范毕业后,王季范进入湖南第一师范任教,由于其学识渊博,工作能力出色,不久后他就成了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监。

王季范比毛泽东年长9岁,一直都很受毛泽东的敬重。毛泽东17岁时,他的父亲打算将他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为将来接手自己的生意做准备。

但毛泽东却从表哥文永昌那里得知了湘乡东山小学堂正在讲授新学,当时毛泽东受到了一个名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的影响,并已经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样的书籍,他对去东山小学堂读书非常憧憬,思来想去,毛泽东决定邀请家里一些有威望的长辈们去说服父亲。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据官修《毛传》记载,这些长辈中除了有毛泽东的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钟外,还有他28岁的表哥王季范。

王季范在得知表弟毛泽东的想法后,立刻放下了身边的工作,专门去了韶山冲拜访姨夫毛顺生,并以自己的见闻说服了他,毛顺生因此觉得儿子进洋学堂可能也是件好事。

在王季范等亲属的支持下,毛泽东踏出了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第一步——离开闭塞的韶山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少年毛泽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步对自己的重要性,临行前,他难掩激动情绪,改写了一首诗,并将其夹在父亲每日必读的账簿内。这首诗我们如今已经耳熟能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进入东山高小后不久,就兴奋地给表哥王季范写了一封信,详述了自己在东山高小的见闻,这里的新知识、新观念让求知若渴的毛泽东如同久旱逢甘霖。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很感谢王季范的。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以一篇名为《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的文章成功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毛泽东之所以要考取湖南四师,一是因为它不收学费,食宿费很低,二是因为当时毛泽东觉得自己毕业后最适合当一个教员,而四师许诺从该校毕业后就可担任教师。

一年后,湖南四师被合并到了湖南第一师范,该校的规模、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力是毛泽东之前读过的所有学校都无法相比的。当时,杨昌济、徐特立、王季范、方维夏等“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格高尚”的老师都在一师执教,而在毛泽东的同学的中,也有蔡和森、周世钊、李维汉、萧子升等青年俊杰。

这里浓厚的湘学士风激励了毛泽东的成长,给毛泽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湘学既重内圣之道(理学)又重外王之道(实学),不仅推崇理性,更注重经世致用,躬身践行。在这种学风的熏陶下,湖南养育了一系列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比如魏源,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等等。

毛泽东受这种学风的影响,几乎走遍了湖南,养成了调查研究的作风,也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为青年。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联合这批有志青年成立了著名的新民学会。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在就读第一师范期间,毛泽东和九哥王季范又有了另一重的关系——师生。据载,王季范当时对毛泽东等家境清贫的学生多有帮助,而这种帮助又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1915年,一师爆发了驱逐校长张干的“驱张运动”,毛泽东亲自执笔,写了一篇酣畅淋漓的《驱张宣言》。后来张干要把以毛泽东为首的闹事学生开除,王季范联合杨昌济、徐特立等人成立教职员大会,为学生们撑腰,毛泽东等人因此才没有被开除。

后来的毛泽东曾多次提起王季范当年主持正义,开明办学的事迹,可见毛泽东对王季范的感谢之情。

王季范痛失独子,毛泽东:有事情找我,我们是一家人

王季范的办学方针很快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不久后,他被迫离开了自己工作十数年的湖南一师。

离开一师后,王季范依旧坚信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湖南积攒的威望,出任了湖南名校长郡中学校长一职。

该校在王季范的经营下声望日隆,成了当时湖南名列前茅的名校,该校也可谓人才辈出,前后共出过10位两院院士。王季范在长郡中学工作了8年,这是他教育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季范联系了自己当年在湖南一师的同事徐特立(时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并把自己的独子王德恒交给了他,不久后徐特立安排王德恒去了延安。

此时王德恒的女儿王海容才一岁多,儿子刚刚出生。

徐特立

王德恒到达延安后不久,被安排进入抗大学习,并在他的另一位表叔——毛泽民的安排下加入了共产党。此后,王德恒被派回家乡湖南做地下工作。

1941年,王德恒坐船过江时被国民党特务发现,王德恒想跳水逃走,却被子弹击中不幸牺牲,当时王德恒只有30岁。由于此事涉及机密,毛泽东并没有第一时间把这个噩耗告诉王季范。王季范此后依旧坚持给毛泽东和王德恒写信。

渡江战役后,王季范以湖南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身份参加了长沙地下党的“迎解放活动”,积极推动湖南社会贤达和名流支持湖南和平解放,对促成湖南和平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秋,毛泽东邀请王季范及其儿媳、孙女孙子一同来北京。家宴上,毛泽东拉着王季范的手,向自己的家人介绍道:“这是我九哥,他家在湘乡,是我的姨表兄。”他随后接着说道:“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家宴后,毛泽东才告诉了王季范儿子牺牲的消息,他安慰王季范说:“你要多多保重,照顾好他的儿女,他们是烈士遗骨。有事情找我,我们是一家人。”

1962年是毛泽东的农历70岁大寿,毛泽东没有大操大办,只邀请了自己的家人和4位湖南老乡,这四个人是章士钊、王季范、程潜和叶恭绰。章士钊带来了自己的女儿章含之,王季范带来了自己的孙女王海容。

此时的章含之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教师,而王海容则是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的学生。在这次宴会上,毛泽东邀请年轻的章含之给自己当英语老师,这个决定改变了章含之的人生轨迹。

章含之

对王海容这个后辈,毛泽东也多有提携,1964年王海容从北京师范毕业后,又进入北外进修英语。毛泽东专门委托“章老师”多多关照王海容,每星期给她补两次英语课。

两人后来都进入了外交部工作,成了新中国外交界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二。

毛泽东: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

王海容的名字是她爷爷王季范取的,“海容”二字取自林则徐的名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看得出来,王季范对自己的孙女寄予了厚望。

王海容和毛泽东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建国初期,当时王海容以后辈的身份给“主席公公”(湖南称祖父为公公)写了一封信,当时的王海容才11岁,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她大胆地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愿望——她想要一个篮球。但是不知为何,此时却没有回音。

王海容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南海丰泽园颐年堂,王海容表现得无惧无畏,毛泽东笑着问她:“你这个人挺怪的,第一次见我也不害怕?”

王海容说:“我怕你干什么,你也不会吃我。”

毛泽东接着说:“你之前给我写过一封信,我忙,所以没有给你回信。”

王海容说:“我还想向你要篮球,你也没有给我。”

亲戚们听到这番老少对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段对话出自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采访王海容的记录,载于《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王海容后来常和祖父王季范一起进入中南海,她和毛泽东也渐渐相熟。

1957年,王海容在高考中落榜,未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此前王海容的人生规划是当一名优秀的化学工程师,这个理想短期内怕是无法实现了。

王海容不顾家人劝阻,放弃了复读,决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她悄悄联系了北京化工厂,成了该厂的一名徒工。

王海容在北京化工厂工作了3年,三年的工厂生涯,让王海容得到了很大的锻炼。1960年,王海容决定把自己这三年的经验和观察写成文章,文章写好后,王海容斗胆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我想让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点点时间替我修改一下……”

这封信发出去过了一段时间,王海容才接到通知,说毛泽东看了她的信,要亲自见她,王海容于是再次进入了丰泽园。

对于这个后辈成为一位光荣的劳动者,毛泽东是非常高兴的,他对王海容的文章进行了很多修改,有的段落甚至是毛泽东本人重新写的。毛泽东给这篇文章重新起了标题《我的经验》,并给她起了一个笔名“王波”,还写了一长段的编者按。

毛泽东对王海容说:“要是别人知道了我给你写编者按,别人找你怎么办?你就写徒工王波吧,波浪的波。”

不久后,这篇经过毛泽东润色的文章被《中国青年》杂志收录。

也就是这篇文章发表的同一年,王海容考进了北京师范学院,在俄语系学习,之后又进入北外英语系。

1964年,王海容根据北外教学改革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信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感觉王海容又成长了,在信后写下批语:“此人叫王海容,是个女孩子,很有些志气,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儿……”

毛泽东把这封信转给了当时负责分管文教工作的副总理陆定一,让他看看王海容的意见。

1965年11月,王海容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毕业后周恩来亲自安排她进入外交部工作,主要负责文件的收发,也负责编写一些外交通告。1971年王海容在外交部历练多年后,升任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一年后再次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这一年,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7月14日,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郭沫若主持,王季范在湖南一师的学生周世钊(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校长,被毛泽东称为“第一师友”)致悼词,周恩来等人出席了这次追悼会。

又一年后,王海容成为外交部副部长,这代表着王海容在毛泽东的培养下终于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女外交家。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后来的王海容。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溘然长逝,王海容面对这位领袖和长辈的遗体痛哭不已。

1978年12月,王海容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经过3年的学习,王海容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依然享受副部长待遇。

王海容回忆毛泽东对自己的提携教育

晚年的王海容深居简出,行事低调,作为和毛泽东有过长期密切接触的人,王海容对很多事都有第一手的了解,不论是学界还是读者,都希望王海容能出一本回忆录,但王海容坚持终生不著文字。

2004年的时候,王海容正式退休,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恳求王海容说说自己的故事,让她记录下来。王海容却说:“我有什么好写的?”

孔东梅一再坚持,王海容才稍微松了口,她说:“你写你的,我不写,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背景材料。”

孔东梅

王海容坚持不肯讲自己的故事,只愿意讲她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参与一些重大事件决策的过程,这本书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孔东梅的《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

在王海容的记忆里,毛泽东是一位态度谦和,诲人不倦的长者。有一次,王海容和毛泽东说起了她在北京师范学院的情况,她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奇怪,大家都在忙着学外语,他却爱看古典作品,尤其爱看《红楼梦》。”

毛泽东问她看没看过《红楼梦》,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王海容耿直地回答:“我哪个都不喜欢。”

毛泽东算是半个“红学家”,他喜欢《红楼梦》是很有名的,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曾写道:当时的中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他开导王海容说:“《红楼梦》是本好书,应该读的,作者的语言是古典小说中最好的。要不读一点《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

毛泽东又问王海容,读没读过佛经、圣经,王海容说:“读这些东西干什么?”

毛泽东说:“你们做翻译,搞外文,不读这些东西怎么行?”毛泽东深谙历史,知道古代翻译佛经的运动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一股新的血液,包括马克思列宁也是通过翻译介绍来的,所以他一直很重视翻译工作。1975年毛泽东做了眼科手术后,还专门叫工作人员给他朗读了《鲁迅全集》第五卷《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下)》这篇文章。读到关键处,毛泽东连声叫:写得好,写得好。

毛泽东对外交,对读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自己的这些见解教给王海容,对王海容的学习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此荣幸能聆听他的亲口教导,从这个角度讲,王海容真是万分幸运了。

2017年,王海容病逝于北,享年79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她是毛主席侄孙女,后成外交部副部长,和毛主席同月同日去世
王季范:68岁时被毛主席亲邀进京为官,毛主席:没有他,就没有我|徐特立
50年毛泽东探望王季范,期间用水瓶喝水,王季范:为何如此见外?
王海容
79年王海容去看望李敏,孔东梅喊她阿姨,李敏纠正:叫她姐姐才对
为什么毛主席说没有此人,就没有我毛泽东的今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