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舞台摄影技巧
舞台摄影的技巧(一)
(2010-09-11 12:07:31)
标签: 文化
舞台摄影,一个字,难,尤其是对一台家用数码相机来说。不过现在家用数码的功能也都已很齐全,大多多数都有多种模式可选,因此,把握住一些基本的摄影技巧,说不准,快门一闪,也能出张与单反有的一拼的好片,好了,那就参考一下以下的几点吧。
1,选取拍摄位置和视角。这个等于没说,因为有人建议找偏一点的位置拍出来的效果好,也有人说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最好,并且都说得各有道理。我说还是见机行事,看你的位置而定了,能满场跑最好了,固定了位置没法动,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2,闪光灯,最好不要借助闪光灯进行曝光,闪光灯的光线很容易冲淡了舞台特有的灯光和色彩效果。不过如果只是拍几张人像留个纪念而不在乎舞台效果,那就不管它了,只要现场允许,就让闪光来得猛烈些吧,一般舞台光线较暗,借助闪光灯会更清晰。
3,快门速度往往要控制在1/60秒上下,这种速度可以既有清晰的主体形象,又使画面具有流动感。当然,这要和你特定光圈值一起来考虑。
4,光圈要尽量放大
采用放大光圈的方法来控制景深,就可以将背景虚化,使主次分明,得到较好的效果。但光圈设得过大,可能会欠曝,因此需要借助改变快门速度进行组合。一般情况下还是:光圈能开多大就开多大吧。或许直接用光圈优先模式将光圈调到最大后试拍几张,参考拍摄的效果确定快门速度。
5,白平衡方面使用自动白平衡,以更好地保持现场的光线效果。
6,如果有连拍功能,就使用连拍来弥补快门延迟的缺陷吧。
7,使用高感光度?这个还还不太确定,能高最好了,不过也要考虑你对自己相机高感光度作品的容忍程度了。与高感光度相伴的往往是严重的噪点和恼人的紫边。
8,最后,脚架问题,由以上也可以看出相机的稳定性在舞台摄影中是相当关键的,能用脚架就用,不过扛着个三脚架也太不方便了,有人建议用独脚架,可惜,俺还没用过独脚架,大不了在座位的靠背上靠一靠吧。
总之,舞台摄影,我想难就难在一个“光”,一个“动”上,光线明暗不定,人物也基本处于活动之中,这给构图和抓拍增加了些难度,所以如果能提前了解一下剧情做到心里有数最好了。不过又不是被请去做专业拍摄的...
数码相机摄影技巧:舞台摄影四大要领
舞台摄影四大要领
舞台摄影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从表面上看,舞台摄影与其他摄影门类(如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相比,基本的拍摄要求和艺术处理手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分析起来还是不大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于,拍摄舞台照片往往要凭感觉和经验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构图,并迅速按下快门。这就要求拍摄者具备过硬的拍摄技术和艺术处理功底。
然而,舞台摄影创作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在技术方面,有些方法可以成为要领,使初学者少走弯路。综合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拍摄位置和视角的选择
到剧场或广场拍舞台照,首先要选好拍摄位置和视角。一般来讲,找偏一点的位置拍出来的效果好,且不会妨碍观众。视角的高低也很重要,视角太高,拍出来的人物会变形;视角低了看不见人物的脚(拍局部或特写另当别论),以能看到舞台的台面为好。初学者往往喜欢找剧场正中的位置来拍摄,以为这样可以拍到人物的正面和完整的舞台场面。结果,拍出来的人物肢体造型呆板,灯光造型平淡,画面效果会流于一般。这是因为,通常舞台灯光的布局是正面光较强,这种正面光会减弱人物的素描关系,人物造型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会被淡化,光影效果也平淡。而选择偏一点的角度来拍摄,人物有正面光、侧面光和逆光的组合,再加上各种不同色彩光源的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和光影效果自然都会体现出来,尤其是空间的流动感会增强。
二、要尽量稳定相机
要拍好舞台照,相机的稳定性很重要。通常拍舞台照,快门速度往往要控制在1/60秒上下,这样做是为了让该动的动起来、该静的静下去,使拍出来的照片既有清晰的主体形象,又使画面具有流动感。而要达到这些目的,l/60秒上下(尤其是1/6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相机的稳定性显然不能忽视。另外一个因素,因为要达到使画面具有虚实变化的效果,往往要将光圈尽量放大,这样做会导致景深缩短,相机稍有晃动,画面的清晰度会受到影响。因此,借助三脚架或独脚架来增加相机的稳定性就显得相当关键。
三、不要借助闪光灯进行曝光
舞台摄影从过去单纯的记录型逐步发展到现在的创作型,这个变化也就是舞台摄影从实用性转向艺术性的过程。借助闪光灯进行拍摄,无非是想将画面拍得更清楚。而这样做的后果是,闪光灯的光线冲淡了舞台特有的灯光和色彩效果,甚至会使舞台效果完全失去。而这些效果恰恰是舞台照片的精华所在。因此,严格地讲,拍摄舞台照是不宜使用闪光灯的。当然,有的时候因舞台光线太弱,或仅仅为了拍剧照留念,也可使用闪光灯,但拍出的照片肯定会失去舞台效果。
四、设定恰当的光圈很重要
光圈作为控制景深的一种手段,在舞台摄影中也颇有学问。运用得恰当,拍出来的照片会有较好的效果。在现场拍摄中,相机与舞台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舞台本身有一个深度,两者加起来一般都在10米以上。如果不采用大光圈,拍出来的画面就会前后一览无余,缺乏主次感,更谈不上虚实变化。尤其在非剧场(如体育场馆、广场等)拍舞台照,大多背景(天幕)较简易,若将背景清晰地摄入画面,势必会影响到照片的整体效果。而采用放大光圈的方法来控制景深,就可以将背景虚化。虚化后的背景更加突出了前面的主体,而背景虚化后朦胧的效果更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即便在正式的剧场拍舞台照,光圈的恰当运用也很重要。因为快门速度控制在1/60秒左右的情况下,光圈要随着舞台光线的强弱变化而进行调节,这种调节既要适应因舞台上人物运动的速度而确定的快门速度,又要顾及因光圈的大小而产生的不同景深效果。光圈设得过大,可能会欠曝;光圈过小,又可使景深有效范围太长,虚化不了背景。拍舞台照需开大光圈,这已是共识。但到底该开多大的光圈才合适,应根据实际拍摄需要而定,是看拍摄者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画面效果而确定光圈该开多大并设定相应的快门速度的,光圈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效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舞台摄影中必然会碰到的技术要领性问题。这些技术要领可以使初学者少走弯路,为今后进行舞台摄影创作打下技术方面的基础。
捕捉动人舞姿业余数码相机舞台拍摄技巧
舞台拍摄往往是专业级相机的统治领域,无论是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方面,一般在进行舞台拍摄的时候优先选择专业级单反相机。毕竟,单反相机的对焦速度、高感光度细腻表现力、快门延迟、大光圈镜头的进光量等都是消费级数码相机可望不可及的。所以我们在论坛上询问消费类机的舞台拍摄技巧时,得到的回答往往可以总结为一个字“难”!
不过,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所持的相机都是消费级,而舞台拍摄也是这个群体经常遇到的拍摄场景之一,记录下舞台上精彩的每一个瞬间也是我们手持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摄影爱好者的愿望之一。难道舞台摄影真的是消费级数码相机的禁区?消费级数码相机真的是没有可能拍好舞台摄影?
相对于单反数码相机而言,消费级数码相机的劣势在于: 1、对焦速度慢; 2、高感光度的细腻表现力不够,在高iso下画面粗糙; 3、快门延迟太慢; 4、光圈不够大,影响进光量。这些相对于消费级数码相机来说可以认为是“硬伤”的了,所以不要指望能从相机本身的质量上面来改善,只能通过一些技巧来降低这些劣势。
1、器材的选择:在消费级数码相机里面还是有很多不错的型号的,各大厂家的旗舰级消费机都会有不错的表现,在拍摄舞台的时候舞台光线往往偏暗,这时对相机镜头的进光量要求就比较高了,所以就要尽量选择一些拥有大光圈镜头的数码相机,比如奥林巴斯的c5060、索尼的f717、f828等。另外由于拍摄舞台的时候距离拍摄主体比较远,有时候需要拍摄演员的面部表情、动作特点等特写,普通的3倍光学数码相机就显得鞭长莫及了,目前很多相机都配置了5倍、8倍甚至10倍、12倍的长焦镜头,短至5倍光学变焦的索尼f717,长至12倍光学的松下fz10,都在中长焦相机的范围之内。
有些长焦相机甚至配置了防抖功能,比如佳能s1、松下fz10等都具有is或者ois防抖功能,还有柯尼卡.美能达a1、a2的as防抖功能,在防止拍摄手持振动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打开防抖功能之后会降低相机的快门速度,在昏暗的舞台环境之下相机的快门本来就不够高,但打开防抖功能之后恐怕会使不断运动的舞台主体更加模糊。
相对于专业单反相机而言,使用消费级数码相机进行舞台拍摄难度很大,但是也是不是没有可能拍好。由于舞台的光线往往较暗,所以在辅助器材方面,很多人考虑使用闪光灯。不过在舞台拍摄的时候使用闪光灯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首先使用闪光灯的时候会影响现场气氛,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演出当中甚至可能被驱逐出场。另外,若用闪光灯进行拍摄,会使舞台前面的演员显得亮,背景暗,表现不出背景的特点;而且,用闪光灯拍摄,演员呈现顺光照明效果,形象显得平淡而无立体感。所以,在演出进行过程中拍摄舞台照片,应该利用舞台上原有的照明灯光。这样,如何掌喔正确的曝光,就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前期准备工作。
增距镜可以拍摄更近距离的画面,广角镜可以获得大场面大冲击力效果,这两者在拍摄一些特殊效果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不过使用增距镜之后会减小相机镜头光圈,影响进光量从而降低快门速度,这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三脚架由于可以使相机更加平稳而被一些摄影者在舞台拍摄的时候大量使用,但是由于三脚架改变位置的不便性又局限了构图的灵活性,所以如果一定要保证相机的稳定性的话,笔者建议使用独脚架代替三脚架,这样即可以使相机在拍摄过程中更加平稳的同时又不会对移动灵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不会占据太大的空间。
2、前期准备:一般来说,在正式拍摄之前必须确定好三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要把自己想拍摄的节目、想拍摄的某位演员或者某个重要场景确定下来,这样拍摄才有目的性。
二、预先选择好拍摄的位置,一般来说最佳的拍摄位置在第四排左右,这样的距离不会因为距离太近角度太仰,又不至于距离太远而拍不清楚演员。
三、调整好相机的参数:一般来说必须调整好相机的白平衡、掌握相机的安全快门、以及手动对焦时的大概对焦距离等参数。这是笔者使用索尼f707数码相机对舞台演员进行半身拍摄的,在拍摄的时候距离主体大概15米,使用了外接增距镜头。当时相机的感光度使用了最高的iso400,加上最长焦段的f2.4大光圈,所以快门可以达到1/80秒,可以比较好地凝固演员的动作。但是由于增距镜的使用,画面的下部出现了色散现象,影响画面质量。高感光度可以提高快门速度,更好地凝固演员的动作,但是同时也使画面的躁点更加明显。测光方面对准演员主体使用了中央重点测光,所以拍摄主体的曝光正常,背景为黑色更能衬托出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白平衡方面使用了自动白平衡,以更好地保持现场的光线效果。
相对于单反相机而言,使用消费级数码相机来进行舞台拍摄确实是比较难,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我们必须承认消费级数码相机存在很多不利于舞台拍摄的缺陷,只能通过一些技巧或者某些手段来尽量降低这些缺陷对拍摄的影响,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缺陷,所以我们就必须在技术上多下功夫,多参加舞台拍摄来积累更多的经验。关于消费级数码相机的舞台拍摄心得总结如下: 1、占据有利拍摄位置,一般以第四排为宜。 2、使用手动对焦,以降低消费级数码相机对焦慢对拍摄的影响。 3、使用大光圈以提高进光量。 4、使用连拍来弥补快门延迟的缺陷。 5、使用高感光度。 6、尽可能使用高快门。 7、学会使用锁定曝光功能以节省测光时间。 8、可以使用独脚架来稳定相机。
舞台摄影技巧
拍摄舞台演出,是大家所喜爱的摄影活动。演员们动人的表演,舞台上美妙的场景,剧作中典型的情节,常使摄影者受到深深的感染。在观看演出的同时,用相机把它们拍摄下来,是一种很好的艺术享受。  舞台摄影的方法总的说来有两种:一种是在演出过程中抓拍,一种是在非演出的时候专门组织拍摄。对于摄影者来说,在这两种方法中,有需要解决的共同性的问题,也有根据不同的拍摄方法应掌握的独特技巧。下面加以概略地介绍。
预先了解剧情: 不论是演出中抓拍或专门的组织拍摄,对于舞台摄影来说,预先了解剧情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摄影者要在正式拍摄之前,利用一切可以达到的途径,预先对剧情进行了解和研究,掌握情节的发展,找出应当重点拍摄的场景,为实拍做好必要的准备。  摄影者对剧情的了解,只掌握剧情发展的情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需在视觉上有形象的了解,即摄影者的脑子里要有非常具体的画面,不仅仅剧情内容发展到何时拍摄,而且主要演员的位置、具体动作,都要尽可能在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拍摄时才能从容不迫,掌握好适当的瞬间。所以,摄影者应当尽量争取多看几次演出。如无这种条件,或者多看看排练,尤其是彩排。通过预先的了解,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1、却确定拍哪些场面,在什么瞬间拍。2、预先选好拍摄角度,在所要求的瞬间出现之前,你可以站在理想的位置等待它的到来。假如在演出过程中临时寻找拍摄角度,就一定来不及。当然,如果剧场内不允许你来回走动,则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拍摄。3、通过观看演出或彩排,事先了解拍摄技术上的问题,做好准备。如舞台上的照明情况如何,演员动作速度的快慢,应该选用多长焦距的镜头等等。
选用的器材:
1、照相机  如果在剧场内你可以自由行动,拍摄舞台演出最常用的是标准镜头和中长焦距镜头。可以主要依靠标准镜头拍摄有情节的全景或中景场面,而用中长焦距镜头为辅,拍摄演员的单人舞蹈、独唱、独奏或者近景等。假若使用35毫米小型照相机,一般说来在离台口10米左右的位置上,用焦距为135毫米的镜头,能把单人表演拍满画面。但是,如果演员的表演动作大时,要用80毫米或50毫米的镜头拍摄,以免动作出画面。定焦镜头虽然不如变焦镜头使用方便,单定焦镜头的有效孔径较大,对舞台摄影也有有利的方面。广角镜头在舞台摄影中一般说来用处不大。因为,假若用广角镜头拍摄,往往在画面里包括的边幕太多,构图不够简练。如果需要拍摄较大的演出场面,可以用标准镜头退后一点拍摄。
2、胶片  舞台演出的照明灯光较弱,当用色光照明时,它的亮度更低。毫无疑问,适合选用感光度高的快片,如ISO400的胶片。尤其在手持照相机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变焦镜头拍摄时,为了保持影像的清晰度,不能使用太慢的快门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比ISO400更高的快片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快片,普通的ISO100中速胶片也可以使用。在照明情况良好的剧场里,用中速胶片,1/60秒,f/2.8拍摄,底片上也可以有足够的密度。舞台的照明灯多是钨丝灯光,倘若拍摄彩色片,宜选用灯光型的。
3、三脚架  拍摄舞台演出,常常会用到三脚架,但是有些剧场不允许使用三脚架。所以,最好携带一只轻便的独脚架,给你的拍摄带来帮助。
4、测光表  剧场的演出很少有适合使用一般的测光表进行平均测量的均匀照明。剧场的照明一般是有的区域很亮,而其它区域则很暗。在这种情况下,若使用一般的测光表进行测光,不论是相机"内装式"的还是手持的"分离式"的测光表,都很难得到准确的测光结果,因为这类测光表的"受角"太宽,会测量到周围一些很暗的区域,导致演员暴光过度。
为克服这一不足,有以下办法
1、使用1度测光表。这种测光表的受角极窄,尽管从远距离上测光,也能准确地计量出个别演员面部的亮度,可以获得十分准确的暴光。
2、使用窄角附件。有的测光表有5度及10度的测光附件,如果摄影师距离演员不太远,使用这种窄角附件可以获得精确的暴光读数。不过,必须准确地仅仅计量明亮的部位,不要包括暗影。
3、使用长焦距镜头。当你没有1度测光表与窄角附件时,也可以使用照相机的"内装式"测光系统测光,不过,要使用一只长焦距镜头。可以预先用长焦距镜头测光,根据测得的读数确定暴光,然后换上焦距适当的镜头拍摄。每当舞台上的亮度发生变化时,便换上长焦距镜头测光。
4、使用入射光测光表。使用手持的分离式测光表对舞台测光,测量投射光是一个好办法(当然,你的测光表要有测入射光的性能)。当你获得允许之后,你可以站在舞台上,用入射光测光表对准照明舞台的灯光进行测光。要分别测量舞台中心部位、舞台四角、靠近边幕的部位、靠近舞台纵深的部位的照度,推算出暴光组合,记在心中,作为实际暴光的参考。当舞台的亮度有变化时,再做适当的调整。
正式演出的灯光都会很注意造型和气氛,所以不用太多考虑光线,用平均测光足矣。胶卷方面推荐用400或者80 0的,因为你有个F2.8光圈的镜头,告诉胶卷可以让你有够快的快门速度(可能是1/125秒)去凝固动作,也可以让你有足够的景深包括前后所有的演员。不推荐使用闪灯,一来破坏现场灯光营造的气氛,二来影响演员表演。先看一遍彩排是很重要的,可以让你先了解那些地方将会出现"高潮",比如亮相、定格,或者腾空。独角架比三脚架方便。
杂谈数码相机拍舞台
舞台摄影属于动态摄影,易学难精,是对摄影者综合能力的考验。摄影者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和敏捷的反应,同时摄影者的经验和音乐美学修养也影响到拍摄结果。本人喜好舞台摄影多年,而一年多前购入佳能10D单反数码相机后,深感数码相机用于舞台摄影具有诸多优势,下面体会和诸位发烧友交流探讨:现场演出的拍摄以单反数码相机为主,傻瓜数码相机由于镜头焦距范围,对焦速度,快门时滞和存储速度的原因,不太适合舞台摄影,不过最近出现的一些新款大口径长焦傻瓜数码相机如松下FZ-20和美能达Z3等,从指标上看已经非常适合拍摄舞台照片,况且还有实用的防抖功能,不过本人尚未使用过。
舞台摄影主体移动快,光线多变,自动化程度高的相机更利于抓拍,因而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的相机是舞台摄影的基本要求,好在数码时代这两个功能已属“废话”。镜头以70-200mm为主(以35mm相机标准),有必要使用遮光罩以降低杂光的影响。定焦镜头具有超大光圈,对舞台摄影的光亮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而变焦镜头构图灵活,能够拍出视角丰富的画面,但业余变焦镜头光圈较小,很多场景会得不到理想的快门速度,因而我认为大光圈变焦镜头为首选,如用小光圈变焦镜头不得已必须配合高感光度,但高感光度下存在噪音问题,导致图像质量劣化。感光度看舞台的照度情况,一般在ISO200至800间,ISO1600和ISO3200下图像劣化严重,基本没有实用价值,在允许的快门速度下应尽量使用低感光度。本人使用数码相机后,拍摄中途调整感光度是家常便饭。白平衡一般使用自动档,因为舞台灯光的色彩十分多变,拍摄中频繁调整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为了保留舞台灯光的特有气氛。三角架稳定性好,但灵活性差于独脚架,而手持拍摄不可取,就算你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力,一场演出一两个小时下来也太自虐了。
使用数码相机前,我最早使用的相机是佳能EOS 5,后来升级到EOS3,自动对焦速度和曝光精度均令人满意,镜头本人最早使用EF85mm f/1.8镜头,后来换成“小白”EF70-200mm f/2.8 L。用85mm头时,使用曼富图三角架加141RC云台,将取景框底线对于舞台底线并固定住,用水平方向的把手调节构图。而换用变焦镜头后则换用独脚架,由于镜身上带有三角架接座,不用云台直接将镜头直接装于独脚架上仍能快速地切换到竖构图状态,稳定性远比使用云台更好。以前使用反转片,开始使用柯达E200并经常作ISO400甚至ISO800拍摄,但本地反转片冲洗迫冲非常麻烦切质量得不到保证,后来出了富士PROVIA 400F,质量非常理想,缺点是价格太高,按快门时心理负担很大!使用数码相机后,这一点上得到彻底解放!不但不用为冲洗所烦恼,而且拍摄成本从每场演出200元(以仅三卷富士400F计,碰上精彩的演出三卷实在太抠了,简直是折磨!)降为零,感光度还能随时调整。唯一不满的是存储卡的速度有时侯跟不上拍摄,特别是舞蹈者转圈和连续变换造型时,最近打算再破费将我的普通CF卡升级到高速卡。
舞台摄影强烈反对使用闪光灯,一则照度有限,还造成前亮后暗,二则掩盖舞台灯光的固有气氛,更则影响舞蹈者影响观众,引起公愤!相对于其它摄影题材,正确曝光是舞台摄影的一个难点。舞台灯光的变化不仅在整体亮度的变化,更在于光线方向及各部分光比的变化。用点测光模式理论上可以得到最精确的结果,但要在舞蹈者或模特身上找到“中性灰”并紧追不放谈何容易,更重要的是若主体在顺光和逆光间不断切换,仍须对点测光结果做出大幅度补偿。我偏爱使用偏重中央平均测光,并根据实际情况作曝光补偿。补偿量须考虑主体色彩,背景与主体的光比及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光源方向及舞台气氛等。使用佳能相机(传统和数码相机均如此)可以眼睛不离开取景器而快速调节曝光补偿,而测光模式的切换则麻烦一些,这也是我一直使用偏重中央平均测光的原因。说得那么悬乎其实自动曝光结果大部分时候是准确的,何况数码相机可以立即回放,如曝光有整体偏差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一般较大幅度偏差出现的情况有:舞蹈主角身着全黑或者全白衣服,灯光打在主角身上而背景很黑时造成光比巨大时,光照方向为逆光或全测光时等。
舞台摄影的最佳位置无疑是第一排正中,既可以用长焦拍摄舞蹈者的特写,也可以用中焦拍摄数人的造型及广角拍摄整个舞台布景,更可以避免前面观众的阻挡。但也要看具体情况,如电视台的摄像机经常会架于舞台前乐池的中央,舞台前部的脚灯也会干扰画面,这时座位稍偏一些则可以避开。一些非专业的剧院会因舞台较高而发生“切脚”现象,这时稍后的座位会好一些。不过有时侯从楼上居高临下拍摄,可以拍摄到舞台整体和群舞整体造型。
节目开始前购买一份节目单能了解一些有用的信息,以对舞蹈内容过程基本有数,并合理安排存储卡的使用。而对于有名的舞剧,如《天鹅湖》等芭蕾舞剧,完全可以做更充分的准备,熟悉剧情和音乐。合着舞蹈音乐变换取景,按动快门,那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以下照片均使用佳能10D相机,EF70-200mm f/2.8L镜头,10D自动曝光整体有过曝现象(可能是我相机的个体现象),一般拍摄时就须做-0.5EV至-1.0EV的补偿。
当初去学摄影课就是为了了解一些舞台摄影的基本知识。去拍茅茅的剧照?我想,我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如果,将来有幸能够看到茅茅的现场演出,我会选择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一门心思的看戏。看茅茅的戏,只怕连眨一下眼睛都会错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怎还会顾得上拍照?
不过,在网上看到过很多越友上传的剧照(这些剧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不能亲观现场的遗憾)也曾在帖子里读到过一些朋友拍剧照的经历,便觉得很有必要来写一篇关于舞台摄影技巧的文章来与大家交流。只不过,到目前为止我都还是纸上谈兵,所以,欢迎有实践经验的朋友来谈谈你在拍剧照时的心得体会。
一,舞台摄影中常见的问题:
1,舞台摄影所用的相机及配件?
一般用三五相机
镜头:一般用80到100mm的镜头;拍人物特写时用200mm的镜头;拍大场景时需要用广角24mm或28mm的镜头。
配件:一个三角架(以防止由于手端相机造成的焦点不实)
2,舞台摄影是否需要用闪光灯?
在百分之八十的情况下不需要用闪光灯。这是因为,舞台灯光设计师已经把舞台灯光设计好了,自己打闪光灯的效果并不好。
3,舞台摄影用何种胶卷?
我们平常所用的感光度为100的胶卷是不适合拍剧照的。应该用感光度为400或800的胶卷(一般多用感光度为400的胶卷)。这是因为感光度为400或800的胶卷在冲洗时可以迫冲。
值得一提的是,用反转片拍摄剧照的效果会更好。反转片能够达到很高的色饱和度,拍出来的照片色彩足、颗粒细腻,即使扩充到真人大小也不会失真。但是这种胶卷成本的很高。
4,冲洗
很多朋友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拍的时候感觉还行,可是剧照一洗出来,却发现效果很不理想。问题多半出在洗相这个环节上。
剧照的冲洗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迫冲。
迫冲,即加时冲。一般要加时冲30秒到一分钟左右。在扩印部冲洗剧照的时候,事先跟冲印人员说明,要求迫冲,(每张照片要加一元钱的迫冲费)。迫冲的作用是使曝光正常。
5,曝光(即快门速度)
用感光度为400的胶卷进行舞台拍摄时,快门一般调节在1/60到1/125秒之间。
至于究竟应选择多快的快门速度,取决于现场的光线强度以及拍摄者想达到的效果。如果现场光线弱,或者你想要得到一种动感、朦胧的效果,则选用慢速(接近1/60秒);如果现场光线强,或是你想要清晰的效果,则用快速(接近1/125秒)
6,光圈大小
光圈开到4,如果你的相机足够好,能够开到2.8的话,就开到2.8。总之,光圈开到最大。
二,最佳拍摄位置:
1,首选右侧:
当你正对舞台时,演员一般从左侧上场,站在右侧能清楚的看到演员上场的情况。舞台的两侧都有三道深色的边幕,演员刚出场时背景便是边幕,这是拍摄的最好时机。
2,靠左也可以:
因为,戏曲舞台的舞台动作(如空翻、下腰等)一般都是在舞台的左侧做。
3,在正中间拍中场:
大的剧院一般分为两层,楼上前排的正中间是拍大场景的最好位置。一般,在演出快要结束的时候有大场景(西厢、陆游、寒情都是如此吧)此时可选择楼上前排中间的位置。
三,拍好剧照的条件:
1,了解剧情:
戏曲爱好者对于自己喜爱的作品一般都会看很多遍。而作为摄影师,更是要对舞台音乐、剧情有相当的了解,要了解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了解什么时候音乐会达到高潮,而一般情况下,当音乐达到高潮的时候,舞台上便会有很好的舞台造型。
2,最好能够去看彩排:
因为彩排时可以比较自由的选择拍摄位置、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彩排,演员会穿上正式演出的服装,此时是比正式演出时更佳的拍摄时机,你甚至可以站在舞台上来拍。
3,要抓住演员“最美的瞬间”:
要抓拍演员最好的神态。通常意义上说,最好的神态不是演员嘴张得很大的时候。
四,拍摄谢幕:
虽然在文章的开头,我提到了,舞台摄影不宜用闪光灯。但是在拍摄谢幕时,可以用闪光灯。因为拍大家献花、签名的时候就以拍人并且能够拍清楚为主要目的了。
五,照片的二次裁剪:
洗出来的剧照,还不能称为一张完整的作品,要经过二次裁剪,剪去多余的部分。不仅要根据摄影者的个人意见,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对剧照进行裁剪。因为照片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其他欣赏过或是没欣赏过此剧的朋友看的。
六,其它:
1,越剧的舞台灯光与京剧不同,京剧的舞台灯光是以白色为主的,而越剧的舞台灯光带颜色的较多。
2,拍出的剧照一般都会偏红。这是因为,舞台灯都是3200k的色温,色温偏暖。如果不想拍出来的照片偏红,就要加雷登80的滤色镜(一种升色温的滤色镜,镜片为蓝色)但是,使用此种滤色镜时,要加1到2档的曝光量,比较麻烦,所以一般不用。
3,拍摄时首选自动调焦相机。舞台演出是动态的,演员的某一个站位及舞台动作都是瞬间的。手动调焦跟不上追拍的要求。
4,关于使用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对于过强或过弱的光不敏感,而且它拍出来的图像精度不及相片(一般的数码相机是200万像素;照片是600万像素),放大后会失真,所以如果需要拍大幅的剧照,最好不要选择数码相机。
后续:
以上是我的“舞台摄影”课堂笔记的整理。两个月前就写好了,一直也没有机会打出来。再不发出来,我只怕自己也要对其中的“术语”迷惑不解了。:)很久不上网了,昨天在“美丽”看到香子姐姐拍的孔乙己的剧照,还有叶子姐姐贴的寒情的剧照,一下子就来了兴致,要来谈谈舞台摄影这个话题。说真的,虽说不忍把宝贵的看戏的时间分出一些来拍剧照,但是此时此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最想拍的茅茅的作品是《寒情》。寒情的舞台造型,是我以为最唯美最浪漫的。
还是那句话,大家在实际拍摄中有什么经验、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这里交流一下。大家的问题我才疏学浅,怕是回答不出,但是我和我的摄影老师还有联系,我可以就相关问题请教她。我们的老师是有丰富的舞台拍摄经验的。我看到过她用反转片拍的京剧《杨门女将》的剧照:一张翻身的动态照、一张特写,都是很棒的。
其一、光线弱色温低,舞台摄影通常是在灯光照明下进行的,光线较弱,如果与太阳光很明亮的户外摄影相比,用100度胶卷拍摄,在阳光下一般用f221/60秒,在舞台灯光下只能用f2.8,1/60秒。因两者差别较大,所以即使有多年户外摄影经验的摄影师,初次拍摄舞台演出时,也得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有些拍摄者把握不住曝光的数据,干脆使用闪光灯拍摄,这样曝光要求达到了,但未能充分利用舞台灯光的特殊效果,损害了人物造型,破坏了现场气氛和演出效果,失去舞台摄影的意义。
其二、变化大。舞台灯光和日光比较,日光是比较稳定的,无论是晴天或阴雨天,光线变化都不会太大,容易掌握。而舞台灯光变化就太大了,它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亮度时高时低,色光和白光单独出现或混合交替出现,形成了舞台的光源不断变化,曝光较难掌握,拍摄时需要随时变换光圈和快门数据。
其三、反差强。舞台上的灯光,根据剧情的需要,常出现正面光强侧光及顶光弱的现象。顶光下产生的强烈投影,造成了演员的眼窝,鼻下出现较重的阴影。有时局部表演区明亮,其他地方及天幕、背景等一片漆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相对固定的拍摄位置:剧场的秩序要求井然,坐位固定,摄影者不能像在露天的广场或街头临时演出,可以自由走动。在剧场里摄影者事先就得选择相应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变动,从头至尾都在原位不动地拍,抓好优美的瞬间。
拍摄距离变化小:拍摄者一般选择在第一排中间偏左(右)的位置。使用标准镜头,就能拍一般场面;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全景;使用长焦镜头,可以拍三至四个演员的中景或特写。
怀着对舞台和摄影的热爱,我带上闪光灯在台前兴致勃勃地“谋杀菲林”。回去冲洗出照片一看,发现照片主体一片灰白,暗部细节消失,仿佛被漂白过。多次实践以后我有了一些心得,在此想与影友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体会,请大家多多指教。
1.关于闪光灯拍出上面提到的那种令人沮丧的效果,是因为拍摄是没有注意舞台上主体和背景的亮度差异,一般来说这两者亮度差至少一级以上,如果拍摄者采用单反相机的“平均测光”模式测光,那么测得的曝光量是主体和背景亮度的平均值,自动闪光灯据此测得值来补光的话,主体就会因曝光过度而发白。
明白了原因,解决办法就简单了,根据原则就是要给被摄主体取得准确的曝光量:
a.如果持有的自动相机具有多种测光模式,就可在拍摄时采用“中央重点测光”模式,甚至“点测光”模式来调节自动闪光灯的补光量,以令主体得到正确补光。
b.若相机只有“平均测光”模式,可以在平均测光模式下调节相机和闪光灯上的胶卷感光度数选择器,选择比当前正在使用的胶卷更高的度数,以达到减少闪光灯补光的目的。例如相机里装的是ISO100°胶卷,那么调节胶卷度数选择器,令其指向200°,则闪光灯补光量就会相应减少一级,指向400°减少两级,等等。减少多少,视现场亮度比例而定。
c.如果手头只有一台带内置式闪光灯的傻瓜相机,那么最好的办法也许是省下胶卷钱来买台单反相机。因为傻瓜机内置闪光灯一般有效范围仅三、五米,几乎不能起到补光作用,若非现场照明条件极有利,就只能拍出废品。不过无论如何,舞台或体育场摄影还是不用闪光灯为好,
因为:(1)由于闪光影响演员或运动员的表现,许多正式的剧场和体育场馆禁止使用闪光灯。
(2)被摄主体某些部位有可能出现因闪光造成的难看的阴影。
(3)闪光灯发出的纯白色光令拍摄者不能营造出舞台上特有的暖色调效果。
2.使用高感光度胶卷闪光灯的作用之一是补足照明以使拍摄者可以用更快的快门速度拍摄。但要达到提高快门速度的目的,办法不是唯一的,专业摄影者用得更多的手段是选择高感光度胶卷。我曾作过尝试,拍摄?钐於旌??硎保?在无闪光灯条件下采用100°柯达卷,理光70-210mm长焦镜,光圈为F4时,选择1/30秒快门可使主体正确曝光;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用柯达400°卷可使快门提高到1/125秒,这个速度能定住演员大部分不太剧烈的动作。当然高感光度胶卷虽能获得较快的快门速度,但缺点也很突出。感光度越高,则照片看上去颗粒越粗,分辨率越低,以致放大困难。从性能价格比上来看,我较倾向400°卷。它价格不太贵,颗粒也不太粗,放大效果尚令人满意,成功率也远比100卷要高。但此方法用在800°胶卷上似乎出了点问题。按胶卷感光度增加一倍,快门速度相应提高一档的规律,800卷在F4光圈时应使用1/250秒快门,但实际上用富士Super800°胶卷时,结果却曝光明显不足,不知何解,希望同道不吝赐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会上摄影技巧
12个摄影基本法则
数码摄影常识和技巧
驯服你的相机 摄影新手必看技巧放送
相机开始拍照前哪些参数必须设置呢?
影师需要烂熟于心的12条法则(五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