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球体运动悟散手步法
刘 勇
 
随王成老师习太极拳十几年来,经常随他外出参加各种活动,每到一处,都会有一些武术爱好者找他比试。不论对方是什么门派,什么国籍,功夫高低,身体强弱,也不论对方是强攻还是快打,王老师来者不拒,应对自如。防守象云雾一样,全身不着一丝力;进攻时则如薅草一般,对手瞬间即腾空而起。
  起初,对王老师发人之轻松随意,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在他与人试手时,我都会仔细观察,发现他在试手时身体始终中正平衡,而且步法变化很快,前后左右灵活转换,进如追风赶月,退如流水行云,毫无僵滞。通过长期观察揣摩和反复请教,我逐步认识到这里面除了大家平时最注意的手上功夫之外另有奥秘,那就是王老师的步法。
陈鑫说:“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古拳论中说:“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拳谚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武术各门派之有造诣者在论及实战时,不约而同地强调实战之步法,可见,实战步法为武术各门派所重。步法灵活,进退自如,重心平衡,随遇而安,这是习武者最想达到的境界。致于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物理力学的有关常识。
 一、从平衡理论角度分析
  从物体平衡理论角度来说,物体的平衡状态有四种:①不稳定平衡;②有限度的稳定平衡;③稳定平衡;④随遇平衡。普通物体的平衡与人体平衡是有一定区别的,下面我就物体的上述几种平衡状态,结合武术实战的运动特点逐一进行分析。
  (一)不稳定平衡状态。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去掉破坏平衡的力时,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其特点是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降低,这时出现的重力矩将加大物体的偏离程度,不能恢复平衡。
倒立的圆锥体,这是习武者最忌讳出现的,本文不作过多的讨论。
  (二)稳定平衡状态。物体的平衡位置无论有多大偏离,当去掉破坏平衡的力后,物体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其特点是当物体偏离平衡位置时,则重心升高,产生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状态的重力矩(稳定力矩)。如拳击吊袋、单杠的悬垂动作等,多为悬挂之物体,在实战中很少出现,本文也不作过多的讨论。
  (三)有限度的稳定平衡状态。物体平衡位置的偏离只要不超过一定限度,则可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否则将失去平衡。如图2,圆锥体置于平面,如不受外力,其重垂线C永远不会超出底面A,那么圆锥体可永远不倒。图3,力F使圆锥体倾斜,重垂线C只要不超出支撑面的边界,其重心升高,势能增大,这时重力对翻转支点产生的力矩为恢复力矩(稳定力矩),当力F消失,可使圆锥体恢复图2状态。图4,如果圆锥体继续倾斜,重垂线越过支撑面的边界时,倾斜将使重心降低,重力对翻转支点的力矩变为倾倒力矩(或称翻转力矩),加大物体的倾斜,圆锥体倾倒。处于有限稳定平衡状态的物体,重量越大、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其平衡状态越难破坏。如图5中的圆锥体比图2中的圆锥体重心低,底面积大,也就更稳固。   
作为一个习武者,其体重相对不变,于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平衡,大都习练站桩功夫。两脚分开,身体下蹲,试图扩大支撑面,降低重心。经过这些训练,可增加腿部力量,人承受压缩负荷的能力、调节控制平衡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强。但人只有两条腿、两只脚,存在着很明显的缺陷。两只脚只能给人一个窄长的支撑面,左右分开则前后窄,前后分开则左右窄。如图6中的长方体,若受到力F,重垂线C很容易超出支撑面A。所以,一个人若想维持这种平衡状态困难较大。
  于是,习武者想尽办法来弥补其不足。如用腰裆膝胯的转动配合上肢动作化解来力;或是在必要时挪动一只脚来支撑身体。靠身体配合化解来力,如太极拳的定步推手,这种功夫再高也只是一种练习方法,与实战有较大距离。不难想象,交战中你扎稳马步或弓步等敌来攻是个什么结果。而在两腿都承重的状态下想挪动一只脚来支撑也是较困难的,最起码不够灵活。即便你挪动了一只脚,重新支撑住了身体,也只是变成了另一个有限度的稳定平衡状态,还是留有同样的缺陷。如果总是在这种自顾不暇的状态下应战,战斗力会大大下降,危险性和体能消耗则大大增加。有人会说,我可以以攻为守,不用全力维持自己的平衡。其实,人处于两脚着力的有限度稳定平衡状态,进攻时步伐也不会灵活。因为人欲快速进退,只能两只脚交替用力,两脚都着地支撑则不可能快速移动。由此看来,双脚着力制造的有限度的稳定平衡,对于需要快速移动的散手技击来说,无论是用于进攻还是用于防守,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四)随遇平衡状态。我们再看图7,一个置于平面的球体,它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球体运动有以下特点:1、只有一个支撑点;2、重心的高度(即球的半径)不变;3、无论球体移到哪一位置,重垂线都落在支撑点上,支撑力也通过重心,球体受的合外力和合外力矩均为零,也就是说球体在每一位置上都能获得平衡;4、具备上述特点后,球体可随外力作用在平面上向任何方向平稳滚动。这就是典型的随遇平衡。
  这种在运动中能随遇平衡,在平衡中能灵活运动的状态,是所有习武者穷毕生精力上下求索的理想境界。正如王壮弘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序》中所说:“太极推手,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而今推手之人大都以拙力相待,意欲牢固其根,如牛之相抵,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岂知己根愈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沾粘连随四功,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根不去则步不灵活,人有攻击目标,连随无从,难免有跌倒之虞。故推手欲不跌倒,先应去己之根。无根者,无固定之根也,如物飘于水,如球滚于地。”果真能如此,则可达到《无极歌》所描述的境界:“无形无象无纷拿(注:纷拿,即纷争。),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
  人怎样才能像一只球一样能随遇平衡呢?单从理论上讲,随遇平衡在人体运动中是很少见的,但人与普通物体不同,人拥有完善的神经、肌肉、骨骼系统,双耳内有灵敏的平衡感觉器官,因此人体具有自我控制、调节、补偿和恢复平衡的能力。当人体重心发生偏移,有失去平衡的倾向时,人能借助补偿动作在一定范围内中和或抵消重心的不适宜移动,也可通过改变支撑面,使重力作用线进入新的支撑面,获得新的平衡。人的平衡能力还可以通过训练不断加强,训练有素的人能够完成一些非常困难的动作。可见,人模仿球体运动,完成随遇平衡是有可能的。
  前面讲过,球的前两个特点是:它只有一个支撑点,且重垂线就落在这个支撑点上。这就是说,人要做到这一点只能由一只脚来支撑身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只脚的前掌、脚心、脚跟三者中的一个来支撑身体,不是全脚踏实。总之,用于支撑着力的面积越小,越接近于“点”越好。但为了便于叙述和理解,本文还是笼统地用支撑脚来表述)。而且人的重垂线不能盲目地超出这只脚,只有在重垂线超出这只脚时,另一只脚才接替支撑身体的任务,双脚交替支撑身体,保证运动中的平衡(随遇平衡)。也就是说,在一只脚支撑身体时,另一只脚不能支撑身体,否则就变成了有限度的稳定平衡状态。
  上述说法用太极的理论表述就是阴阳,就是虚实。支撑足为实,另一足即为虚。太极拳前辈们已反复阐述过这一道理,如孙剑云说:“足能载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左虚右实,左实右虚。不实则不稳,不虚则不灵。”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郝月如说:“双重行不通,单重倒成功。”
  球还有两个特点:重心的高度不变;可以向任何方向平稳运动。前者要求我们重心不能起伏,以保持平稳。后者要求运动中两只脚要自然、快速地实现虚实转换。武汝清说:“虚实明,然后知进退”。李亦畲说:“夫太极名太极者,阴阳即虚实,虚实明然后知进退,进固是进,进中留有退步,退仍是退,退中隐有进机。”“虚实随机变,妙在圆中求。”拳谚云:“暗换裆劲人不知。”一足支撑为实,另一足即为虚,因形势变化实足瞬间变为虚足,虚足瞬间变为实足,所以说实中含虚,虚中有实,虚实变幻,人不可知。武禹襄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武汝清:“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二、从力学角度分析
  实腿支撑身体时,随着实腿膝盖的弯曲变化,或虚腿相对于实腿的位置变化,会造成重心的移动。重心一旦向任何方向超出实脚的支撑面,人体的重力在这个水平方向产生一个分力。人体的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与运动惯性和对手作用在自己身体上的力,三者产生的合力,即可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虚脚顺着此合力的方向落下支撑即变成实脚,而无需过多地用脚蹬地使自己运动。这样既省力,又能达到随遇平衡的效果和粘连粘随的目的。
  从以上还可得出一个结论:人必须立身中正。因为身体不中正,前伏后仰,左倾右斜,就会使重力在水平方向产生一些连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分力,而造成重心失控,容易被对手利用。陈鑫说:“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俱他人推倒。”
  综上所述,散手实战时的步法应达到以下要求:(1)两腿虚实分明,重心只能落在一只脚上;(2)重心随攻防需要在两腿之间灵活转换;(3)立身中正,百会穴、重心、支撑点在垂直方向形成三点一线,只有在需要重力在某个方向的分力时,重心才有目的地向这一方向超出支撑点;(4)人体的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运动惯性和对手作用在自己身体上的力,三者产生的合力,即可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无需过多地用脚蹬地使自己运动。(5)重心尽量不起伏。以上正是“太极拳实战王氏(王氏指王成先生)第三法则—步法法则”的全部内容。关于“太极拳王氏法则”其它各条的内容我们将另文介绍。
  因为这种步法是实战中最基本的步法,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实战步法”。又因为它符合球体运动的特点,我们也可称之为“球形步法”。
 三、实战应用
  球形步法在实战中有以下优点:
  1、 有利于加长发力距离,使发力更充分
  人发力时一般是两脚前后站立,假设两脚心间距60cm。前脚实者重心大致落在距前脚心20cm处;后脚实者重心大致落在距后脚心20cm处;而“实战步法”之重心则是落在前脚心附近。在身体和上肢动作完全一样的条件下,比较三者手能达到的位置,“实战步法”比前脚实者远20cm左右,比后脚实者远40cm左右。拳理云:“一寸长,一寸强。”三者比较,“实战步法”放得更长,击得更远,发力也更充分。
  2、 有利于迅速移动
  因为实战步法重心落在一只脚上,遇到对手牵引、横拨、还击之力较大时,另一只脚即可向此方向落下变实,两脚可如此无限循环,以顺其势,化其力,达到《太极拳论》所言“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的效果。据说过去练习夜行术的人就是采用类似的步法,大概是因为这种步法即快速又省力的缘故吧。
  3、 有利于转关
  古拳论说:“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欤。”上肢与身体的转关都需要步法的配合,步法灵则转关灵。实战步法能以实脚的脚跟或脚掌为轴向任何方向旋转,虚脚则可用进步、退步、侧步、盖步、偷步等各种步法,落在实脚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的任何地方,以配合身体旋转。旋转时,两脚只能一虚一实。就象一扇门,只能一边安轴,两边都安轴就等于给这扇门插上了插销,它就不能旋转了。
  4、 有利于平衡
  实战步法是随遇平衡的,是保持身体平衡的最佳方式。
 ①甲、乙对面站立,相距1米左右;②右脚各向前迈0.5米左右,各伸右臂,手与眼齐,用手背接对方手背(熟练后可用手臂任何部位接对方手臂任何部位);③甲右手向下向前画弧线,进攻乙身体中心线,身体前进,右脚踏实,左腿微屈,放松,贴在右腿内侧;乙松肩收臂掤住甲劲,身体后退,左脚踏实,右腿微屈,放松,贴在左腿内侧。然后乙进甲退,循环训练。
此为右式,左式反之即可。左右式要平衡训练。
  动作要求:身体中正,重心落在实腿;膝盖前不可出脚尖,后不可出脚跟;进攻时手肘肩,防守时肩肘手。
  立圆进退步单推手练习较熟练后,进一步练习立圆活步单推手。
  (二) 立圆活步单推手。
  手法与立圆进退步单推手基本相同。在步法上,一次进攻和一次防守可进退多步。进步以踏对方中门,配合上肢进攻对方身体中线为要;退步以配合躯干和上肢避敌锋芒,以图化被动为主动为要。(图14-18)
 (三) 进退步双推手。
  ①甲、乙对面站立,相距1米左右;②右脚各向前迈0.5米左右,乙双手按甲双臂;③甲双臂向上向后掤起,同时重心移至左脚,来力被化解;④甲转而按乙双臂;⑤乙重复甲③、④中的动作,如此循环(四)活步双推手(即乱采花)。
步法与立圆活步单推手基本相同,基本手法是双方左手粘彼右手,右手粘彼左手,划正圈反圈皆可,以保持自身平衡,使对方失重为要。
  以上几种练法不必拘泥,可根据个人经验增减和改动,其目的是模拟实战,体会随遇平衡的步法,训练周身协调的能力。熟练掌握后,便会感觉自己神情安逸,肢体放松,动作优美,步态轻盈,如圆球滚于地,似扁舟飘于水,收放自如,随遇而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练习散手实战,则如顺水推舟,事半功倍。

  在散手技击中,步法是十分丰富的,绝不止上述的这一种。本文旨在启发大家解放思想,特别是练过太极拳定步推手的爱好者,一定要将定步推手的步法与实战步法区分开来。拳谚云:“学拳不习打,临阵少方法。”“既得艺,必试敌。”有志于太极拳运动的人,必须敢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必须经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数次反复,才能得武术之真谛,登太极之堂奥。文中有不合拳理之处,请方家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领会王培生先生合力为零的平衡思想
一个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
王培生先生太极推手文选
太极拳的平衡与和谐???高壮飞
太极拳的平衡与和谐高壮飞
【身法】随遇平衡身如球——太极拳的核心运动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