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应增强学生六种意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应增强学生六种意识(2012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浙江青田中学   杨仕威

邮箱:lswxysw@163.com 邮编:3239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部分”中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这就意味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必须立足文本,深入探讨,注意论证过程与方法以及论述言语的选择与应用等。阅读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应增强学生的文本意识、体式意识、问题意识、论证意识、探究意识和迁移意识。

一、文本意识

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很快把握文本信息,尊重文本,概括观点。关注文本,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材料的前提。在这一点上,对论述类文章的要求显得比其他文类文章要重要得多。阅读论述类文章首要任务就是把握住关键信息、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文本,不允许读者去想象和联想。作者的观点也不可能独立于文本之外。

文本的信息点是文章的骨架。阅读论述类文本往往根据需要确定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当然,筛选信息离不开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只有充分把握文章或隐或显的信息,也就是充分关注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准确地筛选出文章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论述文中重要的文字信息,如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句、概括句、情态语等。这些词语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述作者观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中,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文章的“牛鼻子”。

当学生具有一定文本意识的时候,学生就能扣住文本内容,把握住文本的关键信息去分析理解,不会主观臆断作者观点和文章的内容。有了文本意识,学生也就能从文本出发,断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比如,现代文小阅读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中生有、颠倒因果、强加因果等选项。如果考生没有比较强的文本意识,不从文本入手去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就很难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也就很难准确判断。

二、体式意识

王荣生在《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一文中提出:“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便条,是一种方式;阅读诗歌,是另一种方式。阅读能力是具体的。阅读便条,是一种能力;阅读诗歌,是另一种能力。”不同的文本就有不同的体式特征,小说有小说的体式特征,散文有散文的体式特征,记叙文有记叙文的体式特征,新闻有新闻的体式特征,论述文自然有论述文的体式特征。体式特征是文体的标志,又是文体的内容。这就意味着不同体式的文章,其读法也是不一样的。新闻有新闻的读法,论述文自然就有论述文的读法。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也就是当学生一接触到论述文,就要能调动头脑中已存的论述文体体式特征的图式结构,从而完成论述文的阅读。论述类文本的体式特征,从结构来看,常常有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等形式;从材料来看,往往是一些典型的真实可靠的材料;从内容上看,基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语言来看,主要以议论、抽象居多,抒情成分少。再如,段中心句位置常常在句子的开头和结尾。对事件往往具有概括性,很少细致入微地描摹和刻画。有了体式意识,学生就能迅速地把握住作者的观点,理解文本内容。比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一篇学术论文,阅读教学就应该以论述类的读法来读,阅读时应该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表看法,发表了什么看法等等。理解与把握作者的观点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三、问题意识

我们应该很清楚,论述文大多都是在解决问题。论述者总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谋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或者提供给人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的问题有时是社会生活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教学论述文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并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准确而又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比如,《拿来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时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而写的。鲁迅写《拿来主义》一文,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的同时,意在阐明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另外,在阅读论述文的过程中,还要善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的方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可以这样提问自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和前一句话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概括这段内容?关键词是哪几个?这些材料跟观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作者的观点能让我们信服吗?提出这些问题,并解答这些,是深入理解文章,读懂文章的有效手段。

问题意识,既是学生读论述文的需要,也是学生写论述文的需要。

四、论证意识

所谓的论证意识,就是建立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徐江在《什么是论证—论证意识》(《人民教育》200720期)中提出:“‘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这一通行于中学语文界的写作理论是值得怀疑的,是不可靠的。”因为“论点一般来说先天就存在着‘不可证明性’。”同时,徐江提出构建新的“论证意识”。他认为论证就是论者阐明观点,主张是什么以及自己持论和他人接受的理由。这首先考虑论点的可接受性。哪些可以被接受,论点所揭示的与相关事物存在某种符合;其次是人们提出的论点与已被认可的观念相一致;还有总结出来的观点对于人们实践具有实际意义。总的来看,论证就是想方设法让对象接受你的观点。

另外,阅读论述文文本的一种重要目的就要探明作者的论证过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并让读者接受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被读者否定。比如,《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开篇就说:“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这句话是整个文章论证的基石。走向“未来”,必须利用“过去”。接着论述“过去”是什么?作者要说的“过去”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过去”,而正是作者要说的“传统”。“传统”跟什么最紧密?是文化。因此就出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可见,作者引出基本概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

这种论证过程,目前,大多数学生都很欠缺。有的表现推理不严密,有的表现逻辑混乱。教学论述文,应该引导学生理清作品的论证过程,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注意逻辑的严密性,思想的深刻性,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

五、探究意识

所谓探究意识,就是对作者观点和材料能够质疑问难,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使问题更加明确,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接近真理。

更主要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就是思想认识产生的时候,对相关的客观事物和理论系统不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因此“认识者的认识行为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所以,他归纳概括出来的那些“思想”、“主张”本身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不是绝对“完全”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探究思考。因为每一种认识都在某一个特定时期产生的,它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能对作者的观点、材料以及论证过程做出初步的评价或质疑。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当下或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质疑作者的观点。比如,学习《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时,可以这样去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反思的精神?本文中哪些重要观点对你有所启发?还有哪些看法值得商榷?这类探究性问题在许多省市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比如,2011年湖南高考卷的第14题就提出“纵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所说‘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的理解”。回答这样的问题,主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但同时也要结合日常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六、迁移意识

学以致用,阅读当为生活服务。阅读应该为写作、为应用服务。阅读是对话,是与对象在交流。阅读论述类文本,作为学生,一方面要理解对方,接受地方观点,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论证。学生要有迁移意识,要善于根据课文展开论述,模仿课文,如何做到有理有据。

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例文之后,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进行推理分析,使对方快速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自身的论述能力,这也是论述文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一些典型的论述文,发现有些议论文就基本遵循了一个模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好这个模式写好作文。比如,第一步,从普遍现象入手,简略概括,并质疑;第二步,提出新的认识,三言两语表明自己观点,抓住问题实质;第三步,提出分论点一,正说加反说,其中“正说”常采用“……是……”的句式,“反说”常采用“如果……,就……”句式。第四步,提出分论点二,正面举例加上反面举例,正例正说,反例反说;第五步,提出分论点三。从社会现实中找正反事例铺开阐释;第六步,联系自身,略举事例一二;第七步,小结文章,回应开头,再亮观点。

 

参考文献:

1.徐江.《什么是论证—论证意识》(《人民教育》200720期)

2.王荣生.《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燕:基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
2023年第93篇:郭哥评课∣初三的议论文阅读课应该怎么设计?
凌宗伟:以怀疑的精神教读《怀疑与学问》
论说类作品阅读复习
为写而读:阅读教学的重构 潘新和
说说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