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唐曹松《己亥岁》别解
    摘 要:曹松是晚唐较有名气的一位诗人,学术界对晚唐文人的关注,多集中在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身上,与其同时代的诗人如方干、贯休、齐己也有系列的研究,但是对曹松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曹松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抱负,诗歌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容忽视。笔者试图从传统、现代、后现代三个角度管窥曹松的《己亥岁》,重新解读这首传世名作。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193660.htm
  关键词:后现代解构 曹松 己亥岁 封建科举
  在唐代这么一个盛产诗歌的王朝,在李杜王白韩等巍巍大家的光环照耀之下,晚唐的曹松的确算不得是一个耀眼的诗人,可即便是时与晚唐齐己、贯休一起小有名气,但终被大浪淘尽,尘封于滚滚红尘中。但是他的名作《己亥岁》(二首其一,成约879年),却为世人所熟知。仔细品读也可从中发掘出别一番滋味,那不单单是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更包含了一股深层的自哀自伤。
  己亥岁
  曹松(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文学作品对于世态人情、时代风气有着重要的反映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获得对其所反映的时代的生动、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文艺的认识作用之一。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文学,因为创作的主体无法不受其所生存的时空的影响和限制,中国古代文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最能反映唐人风貌的莫过于诗歌了。[1]如果以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的文学四要素的观点来品鉴,那么,笔者甚至认为这乃是一首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先锋之作,比清代吴敬梓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约1750)早了800余年。
  1、关于此诗的传统解读
  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又进一步动摇了其统治的根基。为了挽救大厦将倾的局面,统治者一面采用封官晋爵等手段,拉拢、利诱文人武夫替其效力卖命;一方面穷凶极恶地对义军进行血腥镇压,使江南江北皆成战场(亦是名利场),这就是所谓的“泽国江山入战图”。随同战乱而来的必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造成残酷的杀戮。而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像高骈一样的刽子手。他们的升迁都是踩在人民无辜的累累白骨之上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谓是全篇诗眼所在,词简而意无穷、“一”与“万”,“荣”与“枯”的鲜明对照,令人触目惊心,足以深刻揭示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质。[2]
  2、关于此诗的现代解读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3]就内容形式而言,此诗前两句高度概括了兵荒马乱、铁血镇压的唐末民生。仅以“泽国”“江山”“战图”的意象就准确、形象、生动、含蓄地传达出战火已经蔓延至大江以南地区,生民已经不敢奢望樵苏之乐。在结构上,图景的转移、时空的综合、苦乐的对比都使得此诗富于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节奏韵律,无论是押韵,还是语音声调的起伏缓急,都使诗的情感脉络、节奏脉络相得益彰。“泽国江山入战图” “一将功成万骨枯”让诗化静为动,纷纷战火、民不聊生、战士牺牲的场面感觉历历在目。
  3、关于此诗的后现代解构---控诉封建科举制的先锋
  3.1 封建科举制的大致衍流
  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自隋代开创、唐代确立、宋元明清沿袭其间500年的形成、演变、终止真算是一波三折。隋朝的科举考试还是科举制的雏形,到了唐朝内容形式已经相当完备,宋代在内容制度上进行改革,元代对科举的不重视致使科举制一度中落,明朝进入鼎盛时期,清代则日趋没落,弊端尽显。
  3.2 “批武”字面下的“批文”
  尽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就始建进士科,但是由于当时世家贵族权利被削弱,因此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文人对科举制由最初的向往、讴歌到厌倦、控诉的情感走向,也深邃地反映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作品里。
  滥觞于《诗经》之《东山》《采薇》诸篇的反战诗,从最初的欲言又止转而自哀自悼发展到此篇的直斥控诉,全篇诗眼“一将功成万骨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与“万”,“成”与“枯”的强烈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战争造成民不聊生的生存惨状,充分展示了唐末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深沉灾难,而官僚武夫们却踩着人民的累累白骨封侯拜将。诗作言简意赅,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个正统文人士大夫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轻声低诉,苦苦哀求(凭君莫话)。
  但是,“思想不是以教条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意在作品里的灵魂”[4]从另一个角度或者说更深层次的隐含题旨来看,或许可以认为这是诗人对自己及其与诗人具有相同命运的晚唐底层文人的深切的悲哀和自伤。诗人是以生命去体验自身价值的存在,蕴藉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可以在内容上多重理解,正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暗示出大唐帝国的日薄西山,“含蓄者意不浅露”,因此笔者认为诗人对“封侯事”的心理体验内指性地赋予了不寻常的心理蕴藉,此诗有更深层次的复杂意义。曹松一生经历唐末六朝君主,见证了大唐王朝从颓败走向彻底灭亡的整个过程。这首诗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晚唐的时局和战争的实质,但也灰踪蛇线地隐射出科举制的千疮百孔。作为晚唐有名的、于今看来颇具讽刺意味的“五老榜” [5]之一,诗人穷其一生想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的“封侯事”,却落得个如同后世《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一般虚度人生绝大部分时光而抑郁不得,其悲伤可想而知。如果采用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将功成万骨枯”假设成一种 “金榜题名油灯枯”的情景,也是完全契合全诗意境。诗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科举制度下屡屡碰壁, 其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之心无以大展。然而面对这样一幅山河战图,巍巍华夏,历历晴川,萋萋芳草,转眼幻化成云烟。诗人只有用文字表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慷慨悲歌,所以不得不说此诗是控诉封建科举制的先锋   3.3 先锋与巅峰――《己亥岁》与《儒林外史》的批判比较
  《儒林外史》以明代为背景,通过对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为科举而癫狂的惨痛经历,对科举制度大加挞伐,进而来反映读书人中普遍存在的极端空虚的精神状况,反映出社会文化的萎靡状况,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材的摧毁和缺乏生机,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社会弊端,主题明确,时间线索大致清楚,乃是一部长短篇艺术相结合的古典讽刺作品的巅峰。
  《己亥岁》与《儒林外史》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注重写实。用平平实实的语言展现出科举生活的原貌,抨击科举制度本身,将讽刺提高到现实主义美学的高度,作品都具有深刻、简练、准确、生动、传神的特点。然而,诗与小说体裁上的差异、时代的差异,也决定了二者先锋与巅峰的地位。曹松的批判精炼概括,吴敬梓却以士林百态从不同的意义、角度、程度展现科举制度的严重危机;吴敬梓受顾炎武、颜李学派经世致用和实学的影响,提出了拯救读书人的办法,而曹松只是批判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吴敬梓对士林中的贤人、奇人、下层人持肯定态度,而曹松持全盘否定态度;吴敬梓的讽刺批判“蹙而能谐 ,婉而多讽”,曹松则是表层反战深层批判科举制度;吴敬梓还独辟蹊径以自己为原型塑造杜少卿形象,对《儒林外史》的笔致深婉、趣味文雅之处的体会要求相当的修养与生活阅历,故其读者及影响主要在士林。[6]
  总的来说,解读《己亥岁》,我们不难发现,此诗表层的反战及哀愍、深层的对腐朽的封建政治(军事及科举制度)的揭露与控诉,都无不深刻揭示了晚唐王朝这一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统治之实质。而曹松这样的一个读书人也正是封建科举制度士林文人的一个缩影,我们也不难从中管窥晚唐末世衰败的痕迹。曹松这样一位晚唐较有名气的诗人,学术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笔者试图抛砖引玉期待更多学者关注曹松。
  参考文献:
  [1]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2期。
  [2] 孙立权编《中学生常用古典诗词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P294
  [3] 童庆炳编《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P192
  [4]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直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51页),
  [5] 曹松,字孟征,生卒年不详,晚唐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久困名场,学“贾岛为诗”。天复元年(901),杜德祥主考,定曹松及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及第,年皆七十余岁,时号“五老榜”,曾官秘书正字。《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多旅游之作,取境幽深工于铸字炼句,风格近贾岛。(摘自孙立权主编《中学生常用古典诗词读本》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P293)
  [6] 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上海古籍出版,2001年,P13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己亥岁二首》(其一)曹松
曹梦凭借一首诗就能传颂千古,这人不亏
一将功成万骨枯全诗的意思
此人名气小但一首诗却脍炙人口,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中华诗词 - 己亥岁·其一
唐朝诗人73岁才中进士,写下一首战争诗,被称“千古绝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