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朔:隐于朝堂的狂人隐士,解悟其避世哲学,隐士还可以这样玩
userphoto

2022.12.08 福建

关注

#头条创作挑战赛#一篇《子虚赋》,司马相如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从此,平步青云。三千片竹简书,让汉武帝读了两个月,这个人也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从此,笑傲朝堂。

这个人就是被司马迁列入滑稽之列的西汉文学名家--东方朔。作为一名文学家,他怎么会与“滑稽”一词扯上关系?恐怕是司马迁没有读懂他的处世哲学,如果让庄子来评价,恐怕就是另外一种惊喜。

对于东方朔,相较于他的文学成就,人们更津津乐道于他的处事之道。那么,在处事之道上,他是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有,用一个字简单概括就是“狂”。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此中的“狂”实际是一种精神臆想症,而东方朔的“狂”却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态度。

那么东方朔为何要隐于朝堂之上呢?我们先从隐士这个话题说起。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此中的小隐、中隐和大隐,实际代表了中国隐士的三种生活方式。

隐士由隐和士两个字组成,隐即避世,士则是指那些有知识、有德性的人,最重要的是他们为了某种高尚的目的而选择避世。

比如,在商末时的孤竹国,伯夷和叔齐都是国君的儿子,伯夷是大哥,叔齐是老三,但是国君却要把王位传给老三,这既不符合法理传统,在道德上也存在分岐。

于是,叔齐为躲避他在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困境,选择向伯夷提出要把君位让给大哥。但是大哥又鉴于君臣和父命的双重压力,也没有接受。最后两人为了逃离各自的困境,双双离开孤竹国,一起去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也就是荒野山林去生活,正所谓“小隐于野”。

结果是,他们成功逃离了困境,但最后他们的命却没了,在逃避了世俗之后,两人双双饿死于山林。这就是最早一代中国隐士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催。

伯夷叔齐避世而亡,这种结局为之后的隐士们敲响了警种,现实迫使他们既要解决道德困境,又要考虑生存环境。那怎么解决呢?

这个问题被庄子解决了,我们知道庄子是一位隐士,楚王曾想聘他为相,但庄子拒绝了。至于为什么拒绝,可以用他的一段话来解释:

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在这段话中提到了一个几乎所有隐士的共同点,就是清和浊的界线。当遇有道之世,他们无需躲避,按本性行自然之道即可;而当遇无道之世,要想保全自己,就要隐藏自己的本性,以待时运的到来。

所以,庄子之所以要做隐士,就是遇到了无道之世,也就是所谓的浊世,这也是所有隐士所忌惮的世道。

不过,庄子虽然是隐士,但他没有选择藏于山林,而是选择了隐匿于人群之中,从而拓宽了隐士的生活方式。

在山林生活孤独寂寞冷,并不利于生存,面对身体上的痛苦,难道精神就会痛快吗?所以,隐士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庄子隐于人群也是一种,而相比之前的第一代隐士,更加人性化。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请问隐于人群之中,如何实现这个“隐”字呢?庄子为他的身体做了一个区分,即心与形的区分,心指心灵,形为形体。

古人认为,心来源于天,而形来源于地,这种区分似乎天生就注定了人其实是可以“分裂”的,心灵有心灵的生活,形体有形体的生活,第一代隐士选择了心隐形也隐的生活方式,而庄子则开创了心隐而形可以不隐的生活方式。

你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理想等都可以隐于心,而你的形体则可以表现为另外一种方式,当然两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平衡点,否则就真成了“精神分裂”。怎么平衡?因人而异,庄子选择的是忘形,近似于放浪形骸,这是他的外在表现,也是他的自我保护方式。

庄子通过一种心隐的方式,忘形的生活方式,为之后的隐士提供了一种新的类型,这种类型在《庄子》里有一个词,叫“陆沉”。

所谓“陆沉”,陆即指大地,就形体而言,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沉则是相对于心形而言,但所谓的“沉”恰恰是一种提升。

庄子对后世的隐士影响很大,他们在吸收和借鉴了庄子对隐士概念的更新后,又在形体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那就是他们完全可以打破清和浊的界线,进一步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甚至跻身于政治权力社会。

在西汉就有一位这样的牛人,他就实现了隐于朝堂,而且汉武帝在他面前都没占到什么优势,这位牛人就是东方朔。

那么,为什么说东方朔是隐士呢?我们可以看一些他的怪诞行为。比如,在一年炎热夏日里,武帝赏赐给随从的郎官们一些肉,其中就有东方朔。

但是一直等到天都黑了,分肉的官员还没来。东方朔急了,拔出剑割了一大块肉就走了,临走对同僚们说:“三伏天,肉不宜久放,我就先接受赏赐了。”

第二天上朝,他的言行早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于是武帝质问东方朔:“昨天赐肉诏书还没下来,你就先割了一块归家,你要好好检讨一下。”

东方朔闻言,马上免冠谢罪,自责地说:“东方朔啊东方朔,你自己割肉,是多么无礼啊!但是你割肉割得不多,又是多么廉洁啊!而且你把肉拿回去不是自己吃,而是都送给了你的妻子,这是多么仁爱啊!……

话未完,武帝大笑,说:“叫你自我检讨,你反倒自我称赞起来了”,武帝一高兴,又赏赐了他许多肉,让他拿回去给妻子吃。

从上述东方朔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看起来都不合适,但得到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言行带有对某种不合理现象的反抗,他通过看似不太合适的言行,来保持了自己应有的品格,这是一种大智慧。

武帝除了经常赏他肉吃,还经常赏赐他绸绢,他用武帝赏赐的钱财绸绢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年娶一妻,专挑长安城里年轻美貌的女子,而且更奇葩的是,娶回来一年就抛弃,然后再重娶一个,这等于他把钱财全都花在了女人身上。

他不是有高尚的品格吗?怎么这事儿看着不像啊?其实他这么做,正是基于对自己心隐的一种保护。

鉴于东方朔的怪诞,武帝身边的郎官都喊他“狂人”。武帝听到这一称呼后,说:“如果他没有这些行为的话,你们怎能与他相比呢?”

对于“狂人”这一称呼,他自己也给出了解释,说:“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由此,我们也看出,东方朔自称隐士,而且还给出了隐士的第三种生活方式,那就是“大隐于朝”。他将隐士在形体上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大,使得隐士更加的世俗化,而这种世俗化就是通过他的怪诞行为,即所谓的“狂”来实现的。

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有道之世,那是不存在的,东方朔以一种更加特别的隐士生活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既庄子之后隐士们在隐居方式上的再次突破。

但是东方朔身上的“狂”也是有载体的。有人问东方朔,说:“像苏秦、张仪遇上大国国君,都位居卿相,恩泽后代。而先生你也研究治理国家之法,敬慕道义,熟读诗书及诸子百家学说,也写了不少大作,可以说是博闻广见了,这么多年来,你尽心尽力辅佐君王,为何官职不过侍郎,位置不过执戟,这是什么缘故呢?”

东方朔答:“张仪、苏秦所处的时代,与我所处的时代并不能相提并论。张苏二人处于礼崩乐坏,诸侯争强的时代,在胜负未分的情况下,各国都十分重视贤才,所以贤士一旦游说成功,谋略得以实行,自然身居高位,恩泽后代。”

“但是我生存的时代变了,英明的君王掌管着天下,诸侯朝贡顺服,威震四方夷狄,天下一统,要做什么事都很容易办成。现在不知道外面有多少英才挤破门想进献谋略,有的甚至连门路都找不到,如果让张仪、苏秦和我生在同一时代,恐怕他们连一个掌故小官都得不到,更不用说像常侍侍郎这样的职位了。”

“但即便是在和平年代,贤人没有建功立业的地方,也一样要修养自己的德行,也不用担心得不到尊荣”。

一次,建章宫后阁跑来一只动物,看上去像麋鹿,有人把情况向武帝汇报后,武帝也亲自去看那只动物,并询问群臣之中是否有熟悉各种事物还通晓经学的人,结果无人识。

于是,武帝把知识渊博的东方朔请来,东方朔说:“我知道它是什么动物,但是我要先大吃一顿才说。”,武帝同意了。

吃毕,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蒲苇地数顷,皇上把它们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也同意了。

然后,他告诉武帝说,这种动物叫驺牙,若遇远方来归顺的事,驺牙就会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没有门牙,没有臼齿,所以叫驺牙。

一年后,匈奴浑邪王来降,武帝又赏赐给东方朔许多钱财。可以说,东方朔在汉代所得到的尊荣,正是他修养德性的结果,这也正是他及所有隐士们的品格。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谁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在困境中能够保持心灵上的独立品格,坚持修养自己的德性,或许你就是下一个东方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隐士的哲学 王博 北大
东方朔:野史中神乎其神的半仙之体,不过是武帝身边的边缘人物!
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在线词典
流年入梦——我读《幽梦影》(九)
【第435期】音频学《论语·微子篇第5章》接舆为什么讥讽孔子“何德之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