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治社会本质是道德社会

法治社会本质是道德社会

宋 圭 武

什么是法治社会,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需要满足两个要件:第一,有良好的法律,所谓良好的法律,就是法律必须要满足正义原则;第二,良好的法律或者满足正义原则的法律能得到普遍的遵守。

要满足上述两个法治社会的要件,社会必须要有深厚道德根基。从某种意义看,法治社会本质也是道德社会。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这里卢梭所说的“心”,其实就是道德世界。下面笔者谈谈为什么法治社会本质是道德社会的理由,请商榷。

第一,社会没有道德,社会必然没有法治。因为在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里,法治社会的两个要件很难满足。一是社会缺乏道德,公正的法律建设很难实现,或很难制定出满足公正原则的法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博弈必然是丛林博弈,互相之间能否实现公正博弈,建立公正制度,最终取决于力量对比,而不是以正义为基石。除非丛林主体之间力量比较均衡或互相之间力量差不多,才有可能互相之间达成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但在现实世界,力量均衡的情况是很少的,更多是力量不均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其互相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最终制定的游戏规则会更多倾向于强者,而不是弱者。二是社会缺乏道德,即使有公正的法律,也很难得到普遍遵守。因为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强者会更多掌握主动权。另外,没有道德,掌握执行法律的人,其执行也不可能是公正的。柏拉图曾说:“如果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安置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去执行那些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那么这些法律的价值便被掠夺了,并使得荒谬的事情大大增多,而且最严重的政治破坏和恶行也会从中滋长。”

第二,社会有道德,社会必然有法治。因为在一个道德充裕的社会,法治社会的两个要件都能得到很好满足。一是很容易制定出满足公平正义原则的法律。大家都是君子,自然达成的协定就是君子协定。二是满足公平正义的法律必然很容易得到执行。因为君子必然是自律的,所以,法律必然会普遍得到遵守;另外,有道德的社会,不仅法律能得到很好执行,而且法律的执行成本也很低。

由上讨论可知,道德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要始终把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如何建设道德社会,需要注重多个维度建设。首先,道德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维度。经济水平会影响道德水平,主要体现是经济为道德提供物质基础,但不一定是经济水平高就一定道德水平高。但经济水平高,总体会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更好的基础。因为从经济角度分析,人的收益来自两个方面: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另外,人们对收益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倾向。也就是当物质收益增加时,人们来自物质收益的边际效用会递减,这时来自精神收益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此规律说明,在经济水平高时,人们会更倾向于增加精神收益,这对道德建设就是利好消息。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的也就是这种情况。其次,道德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维度。什么样的制度对道德建设最有利?答案是公平的制度。抓住公平,就抓住了制度建设的牛鼻子。从人性看,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人类具有公平偏好是一种普遍现象。另外,社会有公平,自然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合理回报,这会鼓励人们更多从事有道德的行为。如何建设公平的制度,一是在政治领域,积极推进政治权利的公平分享。二是在经济层面,积极推进经济收益的均衡分配。收益主要有两类经济收益: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和来自后天劳动的收益。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收益平均分享。对于后天因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按劳分配。但问题是,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劳分配的不足,就需要有人道原则做补充,其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对这种不足的一种必要补充。再次,道德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维度。文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培育敬畏意识。这里敬畏既表示一种尊敬,也表示一种畏惧,是尊敬与畏惧的一种混合。对于人类而言,敬畏未知世界,意义是深远的。敬畏实质也是一种平衡,是人类与未知世界之间的一种平衡,也是人类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平衡。对道德建设而言,敬畏提供了一种内在约束机制。第四,道德建设离不开人性维度。要提高道德建设效率,需要道德建设与人性特点有机结合,不然道德教育很难入脑入心。如何与人性特点有机结合,关键是要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因为同情心是任何人都有的。亚当·斯密曾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5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有关研究也表明,同情心在儿童早期就出现萌芽。同情心是道德产生的人性基点。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自身要有同情心,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情况,要善于换位思考,要将心比心;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教育要以同情心为原点,拓展受教育者的美德范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干必读: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要用良法治国
道德社会与法治社会是等价命题
道德和法治建设,哪个更重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及其解决
马未都:谈法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