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技评论】阿兰·图灵的世纪: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
本文由杨静lillian(微信号:lillian_yang_1111)授权转载
【静点评】适逢图灵诞辰103周年,我们拿什么来纪念图灵?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梦想,以及在新的数字宇宙和智能时代中成就他的梦想。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智者之一,阿兰.图灵的思想不仅影响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他的梦想还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今天给大家推荐两篇经典的文章,一篇是乔治·戴森在《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中所写的前言:《数字宇宙的诞生》,戴森教授赋予图灵至高荣耀:数字宇宙的缔造者之一。他在文章中提出了新相对论:对于人类宇宙中的观察家而言,数字宇宙似乎正在加快步伐;而对于数字宇宙中的观察者来说,人类宇宙似乎正在放缓脚步。
在数字宇宙正在爆炸的后图灵世纪,也推荐大家重温51CTO在图灵百年纪念时的专辑:阿兰.图灵的世纪(颠覆的时代和人类越来越笨)两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判断几乎类似,数字的新宇宙颠覆了人类的旧宇宙。图灵的大教堂里,数字正成为智能时代的新神祇。
【数字宇宙的诞生】《图灵的大教堂:数字宇宙开启智能时代》序
【乔治.戴森】关于生命的起源,存在两种创世神话:一种认为生命源于泥土,另一种认为生命是从天而降的。如果按照这两种创世神话,那么计算机源于泥土,而代码则是从天而降的。
1945 年年末,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内,匈牙利裔美籍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召集了一小群工程师,开始设计和建造配备有 5 千字节存储器的电子数字计算机,这种存储器可以在 24 微秒内从一个存储单元切换到下一个存储单元。整个数字宇宙可以直接追溯到这种32×32×40 位的核心:比如今计算机中单个图标配置的内存还要小。
1936 年,艾伦·图灵(Alan Turing)提出了通用机的理论构想,而冯·诺依曼的研究项目就是对这种理论构想的物理实现。它不是第一台计算机,甚至也不是第二或第三台计算机。然而,它却是首批充分利用高速随机存取存储矩阵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的编码被广泛复制和使用,其逻辑架构也被大量复制。这一设想是由艾伦·图灵提出的,而冯·诺依曼则通过这种设想制造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1],打破了用于“表意”(mean)的数字和用于“运算”(do)的数字之间的区别。宇宙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
十几位二三十岁的工程师打破了行业限制和学术规则,在短短 5 年的时间内,花费不到100万美元设计和建造了冯·诺依曼计算机,美国政府也为此提供了大量支持。 “他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点,正确关联了对的想法,”威利斯·韦尔(Willis Ware)回忆说,他是第四个被选入工程团队的人,“这究竟是谁提出的观点,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不会得到解答,我们暂且抛开这一困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制造了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等人发誓再也不染指核武器或军事机密,而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和约翰·冯·诺依曼等人则跃跃欲试地想要开发更先进的核武器,尤其是“超级炸弹”,或者说氢弹。1945年7月16日黎明前夕,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发生了爆炸,火光照亮了天空,据称“比1 000个太阳还要亮”。而8年半后, 比基尼环礁(Bikini Atoll)也发生了爆炸,相较新墨西哥州那次爆炸,威力更是强了1 000倍。随着冯·诺依曼提出要发明计算机的想法,氢弹之争也开始加剧,这一形势进一步推动了冯·诺依曼去研究计算机。
计算机在核战之争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关于“点源解决方案”,1947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发布了一份有关核爆炸产生冲击波的报告。冯·诺依曼解释说:“对于异常剧烈的爆炸来说……我们可以把传统的中央高压区视为一个点源。”这种说法已经足够接近核爆炸的物理现实了,因此,有关核武器效果的初期预测得以实现。
计算机内的数值模拟链式反应启动了计算机之间的连锁反应,正如我们设计之初所设想的那样,机器和代码以爆炸式的速度激增。最具颠覆性和最具建设性的人类发明出现在完全相同的时期,这并不是巧合。只有拥有集体智能的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武器造成的破坏。
图灵的通用计算模型是一维模型:一串符号编码在一条图灵带上。然而,冯·诺依曼构建的图灵模型是二维的:与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地址矩阵有关。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三维模型,但整个互联网仍然可以被看作由众多图灵通用机共享的通用磁带。
时间处于何种位置呢?数字宇宙中的时间和人类宇宙中的时间分别受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钟管制。在人类宇宙中,时间是一个连续体。而在数字宇宙中,时间 (T)是一种可数的、离散的、连续的步骤。最初当T = 0,以及最后当 T 停止时,数字宇宙都是有界的。即使是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宇宙中,我们也无法找到一致的方法,来提前对结局做出预测。对于人类宇宙中的观察家而言,数字宇宙似乎正在加快步伐;而对于数字宇宙中的观察者来说,人类宇宙似乎正在放缓脚步。
艾伦·图灵在1936年出版的《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中说道,通用代码和通用机器的蓬勃发展很容易使人们忽略图灵在“决策问题”上的根本利益。在对判定性问题做出答复时,图灵证明了我们无法系统地通过查看一个代码来言明这个代码将起到的作用。这就是数字宇宙的有趣之处,也是我们被带领到这里的原因所在。
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数字宇宙会如何发展,但却能了解它是如何开始的。第一个完全电子化的随机存取存储矩阵,以及由此催生的代码的传播,已经最大限度地接近点源了。
[1] 存储程序计算机,又称“冯·诺依曼计算机”。——编者注
【阿兰.图灵的世纪】1.颠覆的时代 2.人类越来越笨
51CTO编辑注:2012年6月23日是阿兰·图灵的一百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Scaruffi.com的创始人Piero Scaruffi在最近分享了一个,对阿兰·图灵的故事进行了很精彩的解读。51CTO特将这份幻灯片翻译过来,跟大家分享。
作者前言
值此阿兰图灵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请允许我向这位堪称伟人的先贤表达最诚挚的敬意。二十一世纪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称为由阿兰图灵主宰的世纪,因为在本世纪中陆续出现的一切科学与技术项目皆依托于他的不世贡献方能存在。
时代背景
阿兰·图灵所生存的1910-1950年代,是一个一切都在颠覆中前进的年代。从日常生活、科学基础、艺术观念、到地缘政治形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910年代的生活:
1910年代的文化:
未来学派(1909): 机械与噪音
Carl Jung (1912): 群体潜意识
Alfred North Whitehead与Bertrand Russell合著的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913): 数学逻辑
俄国出现至上主义与构造主义思想(1915)
卡夫卡的小说《审判》 (1915)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1915)
达达主义 (崇尚虚无的艺术流派,1916): 可能性与无理性
爵士乐(1917):提倡即兴创作及演奏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8)
1910年代的文化,一边是科学家,一边是虚无主义和战争
1920年代的科学与文化:
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假说 (1923)
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理论 (1926)
薛定谔提出波动方程 (1926)
海森伯提出不确定关系原理(1927)
希尔伯特留下的挑战:一种能够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算法(1928)
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1929)
1920年代的艺术:
勒·柯布希耶的“现代城市”概念 (1922)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里乌斯》(1922)
阿诺德·勋柏格的十二音体系(1923)
超现实主义 (1924)
克劳德·莫奈的《少女》系列作品 (1926)
弗里茨·朗的电影《大都会》(1926)
安东尼奥·高第的圣家族大教堂 (1920s)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6)
有声电影 (1927)
布雷希特的《三便士歌剧》 (1928)
1930-1940年代的科学:
1931: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1932: 约翰·冯·诺伊曼: 量子波坍缩的观察者
1934: 卡尔·波普: 现象与理论相关
1935: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 现象只能由元语言加以定义
1938: 德日进祖父: 进化是自然的一般性法则
1938: 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理论
1938: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说
1942: 恩里克·费米的核反应堆
1943: 肯尼斯·克雷克: 思维是一套能够从内部构建世界的设备
1943: 首台计算机问世 (Colossus)
1944: 薛定谔: 生命与熵(非熵)值
1947: 晶体管出现
1947: 诺曼·维纳的社会控制论
1948: 克劳德·仙农的信息理论
1948: 乔治·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1949: 唐纳德·海伯提出人脑工作模式理论
在那个科学爆发的时代,人们达成了一些共识:
思维是一种符号处理器
生命体与机械并无区别
万物处于进化之中
科学新前沿就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电子工业、原子能源、宇宙学说)
科学知识的拓展存在尽头
1930年代的艺术:
超级英雄漫画 (闪电侠、超人等)
摇摆乐
西班牙诗歌(西门尼斯、加西亚·罗卡等)
超现实主义 (达利、厄恩斯特、唐居伊等)
1936: 查尔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1940年代的艺术:
存在主义 (萨特、加缪等)
抽象派绘画(波洛克、库宁等)
电子音乐(凯奇、达姆斯特大学、舍弗勒)
比波普爵士乐
1949: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也有一些共性:
向传统挑战
焦虑成为主要创作情绪
嘈杂喧闹
政治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45)
纳粹大屠杀
广岛原子弹
大英帝国的瓦解
美国与前苏联的崛起
以上就是阿兰·图灵所在的那个年代。
阿兰·图灵
阿兰·图灵在1920-1930年代:
希尔伯特的挑战(1928): 一种能够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算法
图灵机 (1936): 一种理想化的计算模型,其运作方式取决于符号排序方式;而其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决定符号的排序方式
通用型图灵机(UTM):能够模拟任何图灵机功能
“这一挑战中所蕴含的根本性价值在于,只有根据给定指令进行的机械化运算机制才能为其结论提供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停机问题最终被证明是不可证明的,也就是说希尔伯特提出的判定性猜想属于伪命题)
阿兰·图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破解传奇式的“恩尼格玛”密码
图灵工作过的布雷契莱园造出了庞大的克洛萨斯计算机,但它并不属于通用型图灵机
首台完备的图灵计算机 ENIAC 在1946年问世:
后来……
阿兰·图灵的同性恋倾向曝光
1954年自杀身亡
有关阿兰·图灵的更多故事,可以参考以下读物:
李维特撰写的传记式著作《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2006)
《图灵溯源:计算、逻辑、哲学、人工智能、人工生命体以及英格玛揭密》(‘The Essential Turing: Seminal Writings in Computing, Logic, Philosop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nd Artificial Life plus The Secrets of Enigma’2004)
佩特佐德:《解读图灵:阿兰·图灵可计算性与图灵机论文一览》(‘The Annotated Turing: A Guided Tour Through Alan Turing's Historic Paper on Computability and the Turing Machine’2008)
Turing Year纪念官网:
图灵的世纪
如果没有可编程计算机,我们在过去五十年中(从登月计划到生物克隆)所获得的种种骄人成就还能剩下多少?
本文是第二部分,介绍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其在图灵去世后这60年间的发展,其中深入的讨论了这段时间发生在“人类”身上的一些本质变化,引人思考。。
图灵测试(1947-50)
一台机械如果具备与人类相仿的行为能力,则可被称为拥有“智能”
将某人与一台机械分别置于两间密室中,并分别以文字形式向二者提问:若我们无法根据双方回应分辨出人与机械,则该机械可视为拥有“智能”
人工智能的诞生
人工智能(1956): 赋予机械以人类般智能的学科
原理性论述
计算机无法(或者说从本质上无法)获得与人脑相同的功能及处理方式,因为人脑:
习惯于进行并行处理工作而非有序处理
习惯于进行模式匹配而非二元逻辑判断
在结构上属于连接型网络而非图灵机模式
如果图灵死而复生,将如何评价当今科技?
ENIAC (第一台图灵机) 对决 iPad:
ENIAC
A4
部件组成
1万8千个电子管
1.776亿个晶体管
占地面积
240平方英尺
53平方毫米
时钟速率
100 KHz
1 GHz
功率消耗
174千瓦
500-800毫瓦
设备造价
50万美元(1945年)
500美元(iPad整机)
为啥会这么慢?
哈勃天文望远镜每周传输的数据量达到0.1Tb,信息量约为1936年帕洛马天文望远镜的100万倍。
1940年飞行员所能达成的最大飞行高度为1万米。而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则巡游于3.8亿公里之外的天际中,是当年纪录的3800万倍。
在这60年中,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则“仅”提高了1万倍。
硬件:除了微型化趋势,真正发生变革的又有什么?
仍然以电力驱动
仍然使用二元逻辑
仍然属于图灵机(也就是说与人脑仍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软件:除了一千两百万浩浩荡荡的程序员大军以及不计其数的程序(当年为ENIAC编程的小组仅有六人)之外,真正发生变革的又有什么?
软件的编写仍然要用难于理解的非自然语言来完成
仍然是漏洞一大堆
仍然没有一套能让使用者从一而终的完美软件
仍然采用顺序处理模式(也就是说与人脑仍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图灵点
图灵测试实际上是在探究“机械何时才会拥有与人类相媲美的智能?”
“图灵点”可由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提升机械的智能水平,或者
降低人类的智能水平…
机械们在五十年中都有了哪些突破?
它们更快、更廉价,能够存储更多信息并且可以利用线路进行远程通讯
人类在这五十年中又有了哪些突破?
使用新设备的能力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时失去了五十年前人们所普遍掌握的多种能力;更不必说每况愈下的测算及社交技巧(而且其中某些能力在求生方面至关重要)
如今人类的生存能力相较低科技时代有了飞跃式提升(就目前来看)
常识(历史、地理及数学)方面明显强于低科技时代
图灵论题后续
尽管机械智能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但人类智能却在持续下降
因此机械的智能将最终超过人类
图灵点(算是一个奇异点吗?)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简单实例
Facebook应用会自动在朋友们过生日时向其发送大意为“生日快乐”的祝福消息。祝福消息的具体内容与当天发送的实际时间皆为随机选择,因此就算我们的三位朋友都在使用这款应用,我们也无法判断所收到的消息是否由同款应用发出。事实上此类祝福信息与手动编写的内容极为相似。
之所以能生成与手动编写如此相似的内容,并不是因为程序本身足够复杂并在消息中下尽工夫;真正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不在庆生祝福中投注太多心思:大家过去常常会为亲友的生日写一封长信或是打一通充满诚意的祝福电话,但如今人们往往就用短短一行“生日快乐”敷衍了事,而这个水平的问候就算在普通程序看来也是极易模仿的。
(最后,但也同样重要的是,复杂无比的话题被做成了异常无脑的PowerPoint——就好象我现在做的这个一样)
外事不决问谷歌
人工智能正尽力创建一套“专家系统”,用于为人们提供特定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与人类社会中的专家颇为类似
显性猜想:该领域相关知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
隐性猜想:逻辑推理是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
人工智能从来不保证自己是一个“专家系统”
但搜索引擎则有这样的自信:某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存在于某个网页当中,惟一的工作只是把它找出来
逻辑推理(即所谓智能)在这里没啥作用
真正起作用的是信息的数量(而非推理的质量)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数字化)资料库,它的容量足够大,而且计算机的性能也要足够强,以便顺畅执行检索工作
计算机们并不需要智能
只要能够在网络中进行查询,任何人都有能力解决所面对的任何问题
整个解决过程所需要的只是阅读能力
无需笨重而昂贵的超级计算机:只凭一部(性能相对低下的)智能手机足矣
网络与搜索引擎相结合即可达成AI的终极目标:它会为任何人类可能提出的问题提供答案(事实上它所涵盖的题目范畴远超一般民众的认知能力)
在不久的将来,整套机制将能够运行于腕表大小的设备之上,能够识别语音并通过预置的语音系统加以表达
工具并不等同于技能
人类将越来越依赖于自己所发明的工具
人类在发明了书写之后,自身的记忆能力也随之降低。换言之,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能够记录大量知识并迅速与他人分享
我们假设这样的走向属于良性趋势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无法让历史按自己的想法重演;也就是说我们无从得知如果人类当初不如此依赖书写,世界又将是何种样貌(也包括其它随新技术而湮灭的各类技能)
经过数个世纪的演变,低下的记忆能力迫使我们发明了无数工具,而这些工具存在的目的仅仅是弥补人类记忆力方面的缺失(最新的发明成果就是大家车里的导航系统)
每种工具的出现又将导致另一项技能的弱化。例如,打字机令我们的书法水准直线下滑;语音识别系统则可能让我们连书写能力也丧失殆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术的本质是在为人类提供变笨后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工具
我们所制造的工具令自身越发陈旧、多余且能力低下
如果图灵在世,他会说什么?
很多高科技项目的成功并非源自提供更智能化的技术,而是造就更愚蠢的用户
用户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使得某种设备或是应用显得更加实用且容易上手
把人变成机械
“他们”越来越希望用户的行为方式向机械靠拢,这样就能使人机之间在交互时效率更高:我们在打电话寻求客户支持时、使用自动答录机时乃至气泵时,都必须使用所谓“机械语言”
在大多数电话或网络服务中,用户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某个数字(账号、航空会员号等),而这时我们实际上正在回答机械提出的问题
规章制度(驾驶车辆、餐厅用餐、穿越街道)让我们变得与机械越来越相似——遵循简单且有序的步骤以便达成自己的目的
到“荒野”中远足时需要遵守的规定(其中甚至还有解手方面的限制)
如果图灵在世,他会说什么?
人类向机械一方所做出的妥协要远远超过机械向人类做出的妥协。
硅谷模式
“他们”更希望我们通过阅读冗长的使用手册来了解设备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将设备设计得更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
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半数遭到退货的电子设备与故障无关:消费者只是搞不清楚它们该如何使用
谁需要智能?
由于造价的降低及用途的拓展,设备的普及度将大大提高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更多人)能够使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多人)的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充实进来
知识原本来自那些在各自领域拥有“智能”的人群
如今这些知识能够服务于那些不具备相关领域“智能”的人群
“用户”并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整个过程只是在“借用”特定人群的智能
用户(乃至全人类)的“智能”总量实际上在减少,而非增加
缺点:人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依赖于机械,因为借助机械成为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
所谓智能实际与机械无关,智能的真正载体是机械与用户的结合体
奇异点
图灵测试是一种自我应验型预言:当我们(根据需求)创造出“更加智能化”的机械的同时,人类整体也在变笨
最终将出现大量高于人类水平的智能
未来不是你
智能手机与网站相结合带来这样一种可能性,终有一天就算我们对相关技术一无所知,也完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合适的工具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整个处理过程中惟一需要的技能就是熟练使用该工具。而在工具的帮助下我们能够访问一套几乎无所不包的庞大知识信息库
工具本身并不具备独特的智能
而该工具的使用者在智能方面则更为低下
“你”与“它”的差异所在
人类思维在以下方面存在短板:
理性
记忆
计算
沟通
机械在这些方面则更为擅长
人类思维在以下方面表现突出
即兴发挥
想象力
(一句话概括为:‘创造性即兴发挥’)
人类思维能够应对危险与突发类状况
人类思维中存在固有的“不合理性”
现代社会将我们的生活有机整合,以规避一些危险及突发类状况
现代社会允许我们通过工具实现即兴创作及想象力方面的需要
现代社会自发排斥(有时甚至会直接清除)不合理性
我们创建了
冗余装置
备份机制
分布式系统
以确保设备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全天候正常运作
我们没有在保持思维创造力及即兴发挥能力方面做出任何实质性工作
人类不仅逐渐变得无用(就生存能力方面来看),其自身存在也变得无意义可言
希望源自贫民
创造力的顶峰蕴藏在贫民阶层与村庄之中
贫民窟与简陋的乡村才是真正的实验场,在这里每个个体(来自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都在尝试当中生活(以找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不管怎样…
我们认为上述奇怪之处既不可避免又即将发生,因为追寻“智能化”设备的宏伟蓝图是如此激动人心,一切都在向既定的终点行进
自1969年登月计划之后,我们将整个太阳系打造成人类殖民地的欲望愈发强烈,因为开拓宇宙空间的愿景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机械智能的艺术
艺术家们总在设想人类该如何与最终将变得比自己更聪明的机械和平相处(或者说是我们最终将变得比它们更笨)
艺术家们总在设想智能化领域的多样性未来
这一话题通常会引发社会舆论的两极化纷争
与科幻小说中那些假想世界中的假想技术不同,他们的预期着眼于当今世界中的真实技术
1957: 伊利亚克组曲诞生于一台计算机之上(伊利诺斯州)
1963: 计算机艺术的首次公开亮相 (圣荷塞市)
1968: “神经机械奇缘”艺术展(伦敦)
1971:“艺术与技术” (洛杉矶)
数字化技术既非工具亦非媒介
Joseph Nechvatal (纽约, 计算机病毒)
Ken Feingold (纽约, 人工智能)
Ken Goldberg (遥控机器人)
Lynn Hershman Leeson (虚拟现实,遥控机器人)
Eduardo Kac (芝加哥,遥控机器人、机械生命体)
Stelarc (澳大利亚,机械生命体)
Victoria Vesna (机械生命体)
George Legrady (虚拟数据归档)
Warren Sack (虚拟数据归档)
Camille Utterback
David Small
Natalie Bookchin (游戏)
社会政治的必然结果
规章制度能为社会带来稳定性与发展预期。每项制度都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更加便利
但制度同时也约束了人们在行为方面的想象力
如今关于驾驶车辆(以及制造车辆)的规章可谓长篇累牍,这在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发生车祸事故的机率,但另一方面人们的驾驶技术也随之弱化: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们将再无用武之地
机械与规则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答案是:它们在设计上的根本目的都是减少人类的思考量
高科技将规则的烙印“深深嵌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因此即使不受外力影响,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遵从这些条款
为什么我们发明出了会下国际象棋的计算机(甚至击败了世界棋王),却造不出一台能成为哲学家、艺术评论家、政治家或是历史学家的设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世上不曾有过图灵 | 历史
为什么说阿兰·图灵首先是一位哲学大师?
一文读懂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建议收藏)
每天读本书756: 《艾伦·图灵传》
以现代计算机奠基者之名,阿兰·图灵何以冠名全新架构
图灵:计算机科学之父与人类智慧的探索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