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学山:智能制造将模糊一二三产边界


近日,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出席2015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演讲时提出一个问题:“一二三产是我们多少年来明确的边界,但是在新的环境下,这个边界还有多少?”


他认为,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相结合,也将变成今后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技术体系;“这是一场历史的变革,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同时,他还提到智能制造将改变制造方式,改变服务方式,改变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将成为未来的一种新的业态。


在谈到智能制造对经济形态所产生的影响时,他指出,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的边界,在智能制造的新环境下,都将逐渐变得不明确,农业产品将是由“工厂”而不是由“大田”来种植。


以下内容整理自演讲实录:


今天,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一是分析背景,辨析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二是全局思考,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三是理性应对,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


第一:分析背景,辨析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


智能制造和最近特别热门的一些概念,比如说“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互联网+”不一样,智能制造有着比较深厚和比较丰富的技术、产业和理论的积淀,因此我们分析它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把握它的本质。


分析它的背景也是从三个角度:技术、产业和理论去分析它的背景,最后得出两个结论。其实从工业革命以来,任何一次产业的进步,它背后主要的动力来源于技术。智能制造是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二是智能,变化核心是关于智能的技术,智能制造合在一起推动着制造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智能技术角度来看也有很多,第一是传感技术和物联网,第二是内容技术、软件技术和系统技术,第三个方面是网络的技术,所以技术主要是这三个东西。这三个东西成熟,推动着智能制造从原来的自动化上升到智能化。


背景的第二方面是产业、业态。我们看制造业发展,看看中国的工业,因为中国有着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多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从非常原始的状态跨越到智能制造这个新领域。我们看中国的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三来一补”代工是当时经济制造的主要形态,但是就在两三年前,在东莞这个在中国甚至世界一个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产业升级不断推进。从最早半自动的纺织机,到后来自动化的纺织机,到这次新的是自行管理和控制的纺织机,一个人管48台机器,从原始的代工生产发展到今天最先进的业态。我们再看浙江,浙江以块状经济为特点,但是两年前,浙江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机器换人,杭州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基地,阿里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任何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就是义乌本身也已经从原来的块状经济、工贸一体的业态转向了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新模式。


接下来看业态的第二个部分,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建设。其实企业的自动化几十年来,为企业走向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CAD到CAM,从MRPⅡ到CIMS,从MES到ERP,不断深化,普及率不断提升。我们看到了ERP把供应链管理库存生产、制造、财务连接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两化融合,两化融合不仅是要通过信息系统把企业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而且要和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结合起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从局部走向全局,为智能制造打下了十分清晰的的技术路径。从维纳的控制论到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从工程的角度来看,为智能化已经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当然我们还有德国的工业4.0,它是在一个CPS信息物理空间这样大的环境下来讲智能工厂,来讲智能制造如何实现,来讲德国如何把原来它的优势转变为新的制造和市场的优势。当然还有美国提出的先进制造业。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功能工厂为核心,上面是供应链、数学和模型,下面是服务和用户五大部分。在这五个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和信息利用之后制造的变化。所以我们从产业的角度看,那么多的研究和分析已经比较清晰的勾画出了发展的过程,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要从经济学其他的方面来看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的本质是什么,所以2013年有了麻省理工学院麦卡菲教授和他同事合作的一本书,《第二个机器时代》,是讲整个制造业,如何从原来的第一个机器时代,机器替代人,到第二个机器时代机器如何替代人、替代谁、怎么替代,影响是什么,如何推动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再往后有了美国外交学刊2014年7-8月号的一篇文章“世界新秩序:劳动、资本和主意”,分析了财富分配和竞争力的构成带来的变化。智能制造确实在产业和理论方面有着很多的积累。


总结前面分析,有两点结论:一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结合起来,变成今后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技术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这样的技术推动之下,终于可以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制造业发展并驾齐驱的重要资源;二是这场变革是历史的变革,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第二部分,全局思考,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刚才说过了智能制造是制造加上智能,制造首先是生产商品,其次是一个制造过程。第三,是一个整体的链环,这不仅是产业链,不仅是供应链,还有更多的东西,一起形成一个发展的生态。所以当我们从外延来看智能制造的发展,我们要把这样几个部分解剖开逐步的分析。首先看产品,智能制造产品的变化就是产品的数据化、产品的智能化,但是这样分析还不够。第一,什么产品,多少比重会加上IT,加上数据,变成数据产品、智能产品,我们要分析变和不变,因为我们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次,为什么在产品里面要有芯片,要有传感器,要把数据加到产品运行过程中,是因为我们这个技术环境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新的需求,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这样的需求可以变成现实,所以是新的需求和技术背景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才导致了智能产品在今天各领域都可以看到,从投资品到最终消费品,从企业里面的大件一直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看未来,一是产品中的很大部分将变成数字化的产品,二是还有很多产品依然是和今天一样的产品,满足着今后的需求。三是这样的产品和原来的产品已经不一样了,有数字化的和带IT技术的产品,和原来的产品不一样,原来的产品我把它归纳为静态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功能就是这样,不再变化,坏了就维修但是带有芯片、带有传感器、带着数字内容和网络连接的产品,它的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和原来的产品产生了本质的不同。所以如果说带芯片、带感知和带内容连接网络的产品,依然和原来的产品看它的生产、销售,那我们就错了,所以我们要把这样大的循环中、大的变化中,去看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为什么变,我们怎么才能创新出市场能够接受的新产品。第二是制造过程,制造过程我们正在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我们正在从附加价值高的、劳动环境恶劣和强度大的、精确度要求高的,这样一些领域的自动化走向更加广泛的自动化,这是第一阶段的机器换人。但是这一次机器替代人跟刚才说的完全不一样,是因为劳动力的成本高于机器的成本。除了其他约束之外,主要的决定变量是劳动力和机器人之间成本平衡,是财务的考虑。我们说制造方式变了,产品变了,服务的方式变了,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里从领导到员工的角色会不会变化,回答是肯定的。去年到今年,海尔的张瑞敏有几句话,企业的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就是每一个员工直接面对他的服务对象,去中心化就是在企业里面每一个员工角色是一样的,当然这是一种理论,一种愿景,一种思路。但是在不同的企业,现在实现的路径是要再探索的,包括在海尔,海尔的战略在推,但是还没有做到。但是这个思路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式,企业在这样的变化过程里,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的角色定位是一定要变的。第四,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智能工厂和智能化的生产线,但是不尽如此。在网络、技术、需求的支撑下,我们看到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是需求第一,顾客是上帝,需求决定供应,这样的概念直到今天为止,绝大部分行业是做不到的。我们在座有不少女士,对产品十分的挑剔,你可以通过实体店体验产品,再到互联网用最低价采购产品,但是最后你买到的还是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供给决定需求。但是这个局面正在变,正在以用户为出发点,由用户提出需求,经过设计、制造、供应链、配送、售后服务回到用户,这样一个完整循环新的制造模式已经产生,不是将要产生,而是已经产生。我们看青岛红领,网上一点,量身定制西服,几天就送到。这个循环和制造业、服务业的边界已经完全可以打破,实践已经证明,今后将日益增加。


最后一个方面,我们经济的形态,制造业、服务业一二三产是我们多少年来明确的边界,但是在新的环境下,这个边界还有多少,农业是不是成为制造业的下一个行业,农业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种出来的,当然也是种出来的,但是这个种是工厂的种,而不是大田的种。我们看到从这样的第一产业一直到第三产业,完全打通的路径已经产生,所以我们说业态,经济域的划分,都将产生动态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是一定会产生的,平衡点已经由技术交到市场,交到市场,就变成经济层面判断决策的问题。


第三个部分,理性应对,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


总结工业革命产业的发展规律,企业的发展规律,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学者就是哈佛大学的钱德勒,虽然没有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是世界公认的研究产业发展规律、企业史首屈一指的学者,他研究了那么多的行业和企业,总结出来两个词、八个字,就是基础结构、认识路径,八个字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技术基础,一个产品的基础技术是什么,第二个是组织基础,或者叫制度基础,用他的话是制度基础,首先企业本身的制度架构,其次是社会为这个产业构建的其他制度。第三,认知路径,发展的规律清晰了没有,我们是不是朝着探索这一条清晰的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方向在走,所以叫认知路径。讲理性应对的时候,核心的问题要把握住这两个词八个字三个方面,所以我们政府、学界和企业,要共同为智能制造相关的两个词八个字三个方面,逐步清晰、成熟。


首先我们说技术基础,技术基础在工业技术方面,生物技术在改变我们的食品工业、制药工业、化学工业;材料技术,特别是纳米材料,在原子级别下重组材料,使得我们会看到一些和我们原来完全不一样的材料会产生出来。但是这些变化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和信息技术相比是不能等量齐观的,所以智能制造我们说基础技术,对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来说,大而不强的制造大国来说,我们一定要认真梳理,各个行业的基础技术是什么,我们基础技术掌握了没有,而不是泛泛而谈,泛泛而谈不解决任何问题。政府、企业、学界要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制度基础是什么。首先应该看到是什么,也就是说和我们今天存在的制度有什么不同,我说的这个制度还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本身,一个方面是社会如何为这种新的制度产生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同样我们不能光讲治理、改革、创新,而是究竟什么该变化,变化的方向是什么,由谁来实施,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可操作的路径。第三个方面,我在第二个方面从五个角度讲了智能制造的方向,但是路径,尤其是我们中国产业的技术形态、管理模式、需求、消费者都是千差万别,我们既有为了生存产而不得不买地沟油,买陈化粮,因为他没钱,只要省钱就买。我们也有因为长期的物质贫乏产生的一批精明的人,精明的中国大妈,中国大妈代表了精明,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我们也看到奢侈消费在中国发展。这样复杂的结构,我们只讲方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看,从今天不同的起点,到不同的生产模式,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样的路径还要分解到具体的行业、具体的产品、具体的企业,这才叫路径。所以我们说路径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索的,但是如果说这个认知路径的两件事,第一是路径要形成,现在大部分还没有出来,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让这个路径形成并成为共识,这样的两个事项,我们如果不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点开始,就达不到。机遇和挑战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确实有引领这场重大变革的比较优势,但是千万别忘了,有比较优势,一定有比较劣势,所以我们更多的分析比较劣势在哪,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


我就讲这样三点,我们分析了一下背景,把来龙去脉梳理了一下,我们看了重要领域的发展方向,我们如何能够把基础构建出来,路径清晰下来,然后我们才能理性应对,否则还是盲目跟风。我们要从这样的状态走出来,看见方向,把握机遇,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我相信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能在这次历史的变革、模式的转换中真正实现由大变强,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八种盈利模式解析
从制造到“智造”,这条路该怎么走
智能制造具有哪些特点?
许昌市至2020年将新增新增工业机器人3000台
陈春花:数据化核心是改变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
赛意信息研究报告:积跬步,至千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