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点话题】做科研,你是那最合适的“三分之一”吗?


在说适合的标准前,首先谈谈不适合做科研的两类人:

1. 对科研完全不感兴趣的人。科研短期内无法创造实用价值,不感兴趣的人会尤其感到枯燥和无聊;


2. 急需赚钱的人。同样的,很多领域的科研短期内无法创造实用价值,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加上目前僧多粥少,经费又普遍紧缩的情况,短期内只能保持一种清贫的状态。

除去以上两种不适合的,如果具有某些品质,会使得科研之路更轻松,这些是更适合做科研的人。

1研究即探索未知: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在衡量是否适合做研究时,我们需要关注的做研究(不仅指科研,也包括企业研发等)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研究的对象在研究之前是未知的,我们无法预计结果(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我们观测的手段并不完美(误差),作为人我们也经常出现错误(错误,这些体系之外的 不确定性也会使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


举一个简单的虚构例子:爱迪生想知道哪种材料适合做灯丝。他做实验之前,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做实验的时候,可能由于加工精度的限制,他每次制作的不同材料的灯丝粗细并不完全相同(误差,这可能导致灯丝的寿命不同),但爱迪生没有观察到这个细节;假设灯丝是他的助手打磨出来的,助手打磨的时候可能不小心把灯丝中间打磨出一个缺口(错误),但他和爱迪生都没有留意。

那么,这些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呢?无法重现的实验结果——每天的工作中都要面对大量的失败。请注意,这是探索未知体系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也是研究的常态。


2长期专注:科研者的核心素质


研究就是想在不确定的未知体系中寻找确定的结果,由于体系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相对长的时间。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做研究,也许就首先要分析自己是否适合与不确定性长期共处。

研究意味着长期围绕着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项目持续工作,通常至少是几周到几个月,也就是几十天到几百天,几百小时到几千小时;而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甚至可能是几年,几十年。需要我们有耐心、能坚持、保持专注。因此,我以为,在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核心素质是长期专注。


想试着用几个生活化的例子,与自己和小伙伴们的日常科研工作类比,来解释长期专注的含义:

论移液器的日常: 在1000个碗里倒水,倒完了再倒出去,基本不允许漏倒,一年做到300天以上。如果有一个管子忘了加液的后果……只能祈祷手上是个短周期的实验了(对于强迫症来说,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加了还是没加)。 

各种大规模筛选:每天进行三个小时的重复性活动(比如整理资料,每天有新的资料),一年做到300天以上;如一个蛋白的alanine scan(大量重复的基因克隆操作),恐怕每天的时间至少要两倍于三个小时,如果比较疯狂的话,9-10小时/天的工作量也不罕见(当然还会有一些别的工作,如果每天总工作时间只有9-10小时,在科研圈尤其是实验学科,一点儿都算不上疯狂,简直是休闲标兵了)。

为什么很难做到长期专注?大家看看那两个生活中的类比,也许就会有些感受了。进行研究工作时,我们要刻意训练自己保持长期专注的能力。至于如何训练,我只能很遗憾地说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勺子。个人的一点感受是,既然科研的基本模式如此(长期重复+大部分是负面反馈),我们首先要接受现实,不宜急于求成,也不能总是幻想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么这段时间之中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

(1) 牢牢记住并时常反思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big picture);

(2) 重复进行观察与实验以消减体系外的不确定性(体系内的不确定性是无法消减的)。


总之,说起来都是一句话,但是做起来真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3其他一些“锦上添花”的特质


1. 对探索未知的爱好。探索(征服)未知是人们想象得出的最了不起的冒险,认识真理时的快乐是本身就可自足的思维之美——《致青年学者》。

2. 对所研究领域的热爱。

3. 独立自主而又兼容并包。独立判断,不受成见和他人干扰;尊重事实,有开放的心态随时接受新的事实(即使与自己的预判不符)。

4. 创造力——所思超越所学的能力。

5. 善于与他人合作——由于每个人的时间和专精领域都是有限的,合作在大型项目中通常具有重要意义。

6. 付出相当大代价的觉悟——包括而不限于物质利益和世俗享受。承受大量失败还能坚持工作,不受或少受负面情绪干扰的韧性和耐心。

· 小结

做研究既不神秘,也谈不上神圣;日常的研究工作是与未知共舞,和失败相伴的漫长旅途,可谓步步荆棘,却也有认识真理刹那的纯粹快乐。做研究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妨首先通过实践观察自己是否能够做到长期专注。

(来源:清华研读间,作者:弗兰克)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不愿碰触科研的“疑难杂症”
2014高考作文急救攻破50天(23):议论文“当爱迪生遇到手机”
乐观
思维花朵:6 1200种材料与灯丝
实验室标语致力于科研,探索未知。
万事开头难,很多事开始了就成功了一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