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刻尔克:小情境见大局
 独家网   白方方   2017-09-02 11:57  

敦刻尔克:小情境见大局

今年夏季,电影《敦刻尔克》在国外一经放映,就燃爆海外,票房爆棚。经过暑期的持续发酵,口碑已经高到天际。9月1日,电影正式登陆国内院线,无数人排队观影,交口称赞,进一步助推《敦刻尔克》高歌猛进。笔者亦不能免俗,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继《记忆碎片》、《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等电影后,再一次征服了我。尤其让笔者印象鲜明的是:相比其他战争片,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做到了以小情境见大格局!

小情境

“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的,非逻辑的。所以我会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

诺兰在为《敦刻尔克》于国内上映宣传时说了这两句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话。电影努力做到了这点,他完美的以小情境展现了人类的求生本能、性格缺陷,进而展露了伟大事业的一角。

1995年,年轻的诺兰夫妇驾着一艘小帆船,从英国出发,历经19个小时,终于渡过英吉利海峡,抵达敦刻尔克。“非常艰难,我感觉生命受到威胁,况且还没人在我们头上扔炸弹。”事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回想道。“它不仅仅是历史,也不仅仅是政治,它是一种经验”。21年后的电影,诺兰导演着重描绘的就是这种小人物在生命受到威胁时的经验。

诺兰导演巧妙地用陆上、海上、空间三个维度,一周、一天、一个小时三个时间线交汇描述三个小情境。在这三个相互独立仅有两个时间点的交汇的情境中,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陆上的高级将领知道政府只打算营救四万人,且每天只派一艘驱逐舰,普通士兵在死亡的重压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人抵不住压力走进海里自杀;海浪涨潮飘过来的浮尸;士兵在不断弃船逃亡中的狼狈,为了求生不惜牺牲偷渡进来的法国士兵的贪婪、人性,逃往之时又不忘提醒法国士兵的人性怜悯;坐船返回英国本土后,愤怒的陆军质问空军在何处;道森先生安慰空军:“同船的士兵知道你们的努力。”;战争时争相逃往、撤退回本土后又愧见家乡父老的士兵……

这些小情境,没有描述血腥磅礴的战争场面,没有描述丘吉尔、希特勒等大人物的战争策划,没有描述士兵的恋爱情感,没有战争中的谍海诡谲,但确确实实达到了诺兰想表达的一切:求生的本能、性格的缺陷、人性的光辉、士兵的怯懦、战士的无谓、集体的伟大。

大局

透过电影《敦刻尔克》的小情境,历史大背景、撤退大局顷刻间传递向笔者脑海,让笔者几度回味。

第一,撤退的历史大背景。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当天,英国、法国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爆发。养精蓄锐的德国人出动了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分A、B两个集团军群直扑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开始全面进攻西欧国家。德国A集团军群绕过了法国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国“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领下,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的色当撕开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杀入法国腹地。5月16日,法国信任总理雷诺向英国首相丘吉尔承认法国已经输掉战争。5月19日,英国的战时内阁就责成海军部制订撤离英法联军的计划,由海军中将伯伦特·拉姆齐指挥,代号“发电机行动”。

第二,为什么是从敦刻尔克撤退?敦刻尔克撤退有多难?“发电机行动”最早设计时,是利用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走1万人。但没预料到的是,战争港口只剩下了敦刻尔克一个!敦刻尔克在1939年就成为了法国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拥有7个可供大型船只停泊的深水泊位,4个干船坞以及8公里长的码头。在之前的两个星期,敦刻尔克遭遇了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4个船坞全部被摧毁,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成一片废墟。整个敦刻尔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只停泊的东堤,长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简陋。电影完美的呈现了这点。而40万英法联军已经被压缩到了狭长的沙滩地带,三面临敌,背后是海。尤其此时,本有三条航线到达敦刻尔克,但不幸的是,最短的航线被有40海里,但被德国炮火封锁;中间的航线有55海里,但被英国自己设置了水雷。因而,最终留下的是一条距离最长的航道,且只有一个。电影没有多镜头描绘这三条航道的权衡,仅仅通过一个空军咒骂的情境描写当时的险恶。

第三,撤退中英法大局的变动。如此险恶的撤退情境,英国政府都极为头痛,丘吉尔刚开始的打算是只撤退四万士兵,当然是英国士兵最好。影片仅仅通过一个对话就表现了这点。真实历史背景中,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晚上正式展开,一直持续了九天。在当时,决定英法两军是可以共同使用船只的。但英国当时的远征军总司令戈特下令部下不准法国人登上英国人的船只。电影当中,法国士兵想要上船,但都遭到英国士兵的阻拦。在31日之前,盟军撤走了16.5万人,但仅仅只有1.5万的法国士兵,丘吉尔为此专程于31日赶到巴黎斡旋。为了盟军未来的大军斡旋!当天,戈特被调职。这天被定为“法国日”,原先英国军人优先的规定将颠倒,法国部队将比英国部队优先撤退,至于断后的任务,由英国的三个师来完成。九天当中,共有33万8226人撤回了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

第四,胜利的火种。撤退到英国本土的近34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胜利的火种,成为日后反法西斯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经过这次撤退,迸发除了难以想象的力量。四年后,他们高唱战争,在诺曼底登陆。他们完美的展现了诺兰想要表达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电影当中,诺兰节普通士兵之口诵读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讲,来展示未来胜利的希望,“……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小情境见大格局,是大艺术家们都心向往之的,做到这一点的诺兰值得我们尊敬。

(白方方,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敦刻尔克》上映后,法国媒体人为何骂声一片?
《敦刻尔克》在说“好人”希特勒和“坏人”丘吉尔(四)
这部片子,建议大家跪着看。
松间照||历史需要被尊重
敦刻尔克:忌脸盲、忌走神、忌不看这篇推送...
《敦刻尔克》背后的历史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