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孩子可能正备受煎熬你知道吗?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雨霏

成长树原创,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这两天,一则标题为“9岁女孩上6个培优班,患焦虑症拔光睫毛眉毛”的新闻被送上了微博热搜,新闻内容大致是:

湖北一妈妈发现女儿眉毛睫毛都没了,带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女孩自己拔光的。女孩说:妈妈要求她考试必须前三,还要上6个培优班,而拔睫毛的疼痛让她感到兴奋,就上了瘾。医生表示孩子是通过自我惩罚来发泄焦虑。

在看到这则新闻时,觉得很揪心,9岁,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而这个女孩竟然焦虑到需要“自残”,更可怕的是,像她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近几年的数据和案例都表明,孩子们的心理状况,远比我们很多家长预想的要严重。

你孩子可能正备受煎熬

你知道吗?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不同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

其实有很多时候,孩子们出现了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我们是难以察觉或者察觉了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消化,自己解决,而他们不当的解决方式也分很多种。

方式一:压抑自己的情绪

就像新闻中提到的9岁女孩,她会选择用拔掉眉毛等方式来惩罚自己,来减轻自己的焦虑。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可能过于强势,过于喜欢控制孩子。孩子最初是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诉求,后来渐渐对情绪变得麻木,当压力过大没有办法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让人痛心的表达方式。

方式二:用极端的方式表达情绪

用叛逆和失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比较常见。如果朋友们看过湖南卫视的《变形记》,可能就会想起那些动不动就通过激烈争吵来表达不满的叛逆少年们。

有很多孩子在发完脾气之后,都会觉得后悔,但是却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足够多的安全感并且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的注意力。可能偶然的,激烈的情绪表达,使他们达到了自己的诉求,渐渐也就演变成了常态。

方式三:试图用逃避解决问题

有的孩子害怕考试,所以就想方设法不去考试。害怕出成绩,所以想尽办法不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成绩。

这样的孩子内心其实是非常矛盾和煎熬的,各种理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情况只能是越来越糟糕。

方式四:过度补偿

有些孩子因为达不到自己或者父母的要求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于是就通过过于努力的学习而期望获得认可。

我曾见过一个孩子,高中的时候进了一个尖子班,她是班级最小的,又非常要强,最后导致神经衰弱,到教室就头疼、发抖等状况。高二高三的两年,几乎都是在各地看病。即使这样,她也会隔一段回学校疯狂抄笔记再回去自学。她妈妈当时哭着让她休学,她都不同意。

这种情绪调节模式的孩子往往对自己不满意,经常自责,容易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这些都会让孩子痛苦不已。

成为他的靠山

别让他一个人战斗

孩子们的心理疑难问题有很多种,其中学习问题所占比重是最大的,我们今天就多聊一些关于孩子们学习方面的事情。

很多孩子的心理压力和问题源于父母的高压,比如必须达到前三名、必须超过90分、必须参加6个培优班,必须考上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剧中的妈妈童文洁就是千方百计的想让女儿朵朵成绩提高,考上重点高中。她对女儿的要求可谓严格,而她在剧中的一段独白,说出了自己的焦虑,应该也说出了如今很多爸爸妈妈们的焦虑:

“我是一个有强迫症的妈,我一直强迫朵朵按照我的想法成长。我以为是最好的,我以为这条路是最对的,大家都是这么走的,这样做我就有安全感。我就是认为,大家都这么去做,我不这么去做我心里慌;都去学奥数,我不去学,我心里慌;都去学英语就我不去学,我心里慌;我是怕我曾经没有的东西朵朵也没有,所以我一直希望朵朵按照我的想法去做。”

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让孩子提高分数是错的吗?当然不是。社会大环境如此,越高的分数,越多的特长,往往也就意味着越多的机会和选择。野外的动物尚且知道在孩子长大之前,要教会孩子独立捕食的本领,何况我们人呢。

问题是我们是否把学习和快乐对立了起来,是否把成绩与健康对立了起来,是否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本身还要重要。

今年高考作文是一幅漫画“分数与巴掌”,第一组中,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55分,被大人打了一巴掌。第二次,这个孩子考了61分,被大人亲了一口。而在另一组漫画中,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被大人亲了一口,但第二次这个孩子考了98分,则被大人打了一巴掌。

当父母的的脸色完全由分数决定,当父母三句话不离成绩,当孩子对父母求助,说自己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父母却认为孩子只是不够努力,只是不够坚强。那么实际上父母已经走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成为了压垮孩子的助力而不是帮助孩子的援手。

只有当父母们真正的与孩子站在一起,跟他一起面对困难,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的时候,才能算作是孩子的靠山。孩子出现了问题,遇到的麻烦,不会从父母这里得到嘲讽和压力,他们才敢跟父母说真话讲实情。

这些事,

是你可以为他做的

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或者困惑可能多种多样,原因也各有不同。但是毫无疑问,父母的及时疏导和帮助,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孩子们的焦虑,减少问题的产生。下面几件事情,就是爸爸妈妈们可以参考的。

1.在合适的年龄,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那么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孩子出生到3个月的时候,需要父母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

4个月到3岁,孩子需要安全感。他又想独立又想粘妈妈,只要他想要抱抱的时候抱抱他,在他想玩耍想单独呆着的时候顺其自然就好。

当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特别是来自父亲的认同,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自信。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他可以跟着他去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处理。

当心理营养得到满足,产生心理问题可能就越少。

2.成为孩子的朋友,多些陪伴和倾听

很多成长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父母们没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指责孩子“想不开”、 “不懂事”,甚至采取打骂孩子的“暴力教育”方式;这样的“落井下石”,只会让孩子在焦虑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焦虑、心理疲劳,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他们倾听与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温和而坚定

任何成功总是要付出汗水,真正的爱绝不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该让孩子明白规矩的时候和该让孩子去面对学业的时候,坚定必不可少。但是父母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家应该是温暖的,一方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要从点滴的生活中,应该给与孩子足够多的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

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途,无所谓“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打好心理基础,让孩子具备生存的智慧和能力,远重要于给孩子增加尚未能抵抗的压力。请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父母都是永远站在你背后,愿意给你帮助的最可信赖的盟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高考临近“心理营养”也得补
优家说 | “我突然不爱自己的孩子了”是生病了吗?
马上期末考试了,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父母必看)
无数个悲剧告诫我们:父母的焦虑,是孩子成长最大的绊脚石
孩子期末考试,父母做到这两个字就够了
家长如何面对孩子的期末考试?|提高学习能力系列(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