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我见(页 1)

孤峰绝云 发表于 2004-8-26 19:16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之我见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是<老子>第五十六章的一句名言。我所见的释本都作“知”通“智”,因而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成了:有智慧的人不说,说的人没智慧。
  
  可我总觉得这样的解释是不当的。老子明明说过“我愚人之心也哉”,他又怎会是那种自命“智者”的人?所以,我认为“知”就是知,知道的意思。知道的人默默不语,不懂的人却夸夸其谈。这样一来,或许有人认为意思不如以前深刻了,但郭店楚简<老子>却证实了我的猜想——“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否真的不够深刻呢?我不认为如此。“智者不言,言者不智”,虽有些悖论的刺激,却颇有自做姿态的嫌疑,于事实也是合不上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则平实多了,而且殊为深奥。其平实的一面,以我们的经验就能理解。例如,我们懂的比较多的东西,谁会喜欢成天挂在嘴上?那些一天到晚讲个不停的又有几个真的懂了?其深奥的一面,则非我所能悟到了。幸好庄子有过解释:“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认为言语的功能是有限的,有些东西超越了言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知者”之所以“不言”,是因为他明白言语的局限,而且没有遇到那种“忘言之人”。“言者”由于执着于语言文字这样的“陈迹”,自然对其真义会茫然“不知”。
  
  为什么这么多学者都乐于将“知”作“智”呢?我想其中的道理的深奥可能并不下于老子的这句名言。以我的悟性自然剖析不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般的人对“智”与“不智”非常敏感。也许正是这种敏感使得人们不自觉的陷入了“智”还是“不智”的深坑里去了。
  
  
  关于这句话,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议论。
  
   “前面曾经说过,老子的著作只有五千字,而后世研究老子的著作,可能有几千万字,倘使老子今日犹在,看了这些后辈们洋洋洒洒的大作,说不定他老人家一生下地来就白了的胡须,要笑得变黑了。当然包括现在我的《他说》。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严格地批判老子,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个字批判道: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像我现在又讲说关于老子的书,不必问,也知道是绝对没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乱吹。“言者不如知者默”这话意是老子自己说的,白居易说,老子既然如此说,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那么多个字呢?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这首诗,纵然老子当时尚在,亲耳亲见,也只当充耳不闻,哈哈一笑,无所反驳了。 ”
  
  显然,无论是白居易还是南怀瑾都认为老子的本义是“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白居易首先发难,老子啊老子,你不是自认为是智者吗?可你为什么还要写<道德经>呢?南怀瑾对白居易“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的手段赞赏非常,说是“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似乎颇有大快人心的感觉——老子啊老子,你这样的“智者”,想不到也栽了。他们批判的态度当然是值得欣赏的,他们的快乐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但可惜的是,如前面所言,他们理会的不是老子的本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空前绝后的一首七绝诗评“老子”让后世汗颜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系列29】《道德经》这句话你读懂了吗?
智者不怨,怨者不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说'知者不言',为什么还写了5000言的《道德经》,难道是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