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看《创伤》的日子????梁宾宾??????原载《岁月》2010-11

我们看《创伤》的日子    梁宾宾      原载《岁月》2010-11

(2009-06-20 23:56:48)

上世纪中叶,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曾是中国共产党在欧洲最坚强的盟友,阿尔巴尼亚被中国誉为“屹立在亚德里亚海上的欧洲社会主义明灯”,那一时期,两个国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基本相似,有着“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中国引进了一批阿尔巴尼亚故事片,于是,中国的少年们对西方最初的认识以及对二战欧洲战场的战况、军事知识基本由此而来。

某些艺术作品对一代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微妙的作用,尤其是在十年动乱那样一个没有更多的参照标准可以拿来借鉴的年代,“外面的世界”就显得格外精彩。

然而要想走近这个国家,更好地理解影片所表现的内涵,就需要大致了解它: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为2.87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拥有313.4万人口

阿尔巴尼亚属欧洲小国,就目前也被列为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点电灯不如听收音机、沿用老式手摇电话机的阿尔巴尼亚山区的山民们,正积极筹备五万两千米电线和一千根电线杆,为家乡实现电气化做着努力。可是我们从电影中认识阿尔巴尼亚大都市的时候却有另外的感觉,那里西洋的生活方式、西方文化传统的体现以及对物质对审美的态度,使我们耳目一新,也让从未冲破过心界的少男少女们第一次对生活产生了梦想。

随父母在“五七”干校那一时期,我们观赏了当时所有允许上映的国内外故事片,其中包括由八个“样板戏”拍摄的电影。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能看的书籍又极少,看电影就成了我们几乎唯一的心灵寄托和情感需要。只要有电影,什么时候放,我们什么时候看,即使是同一部电影,放映多少次我们就看多少次,乐此不疲。漆黑的夜幕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拿着小板凳涌向场部的大操场,不知是担心漏掉故事情节,还是为了和电影更加“亲近”,我们总是坐在离银幕最近的地方。今天想来,那些顶着寒风或酷暑,在夜幕的关照下看电影的感觉真是幸福极了。

当时阿尔巴尼亚影片所宣扬的主导思想,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的国情有着不谋而合的巧妙。影片的基调、主题及其教育意义,正好符合我国当时的形势和政治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晚上放映得是阿尔巴尼亚黑白故事片《创伤》,它是一九六九年拍摄译制的,是阿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反映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和平年代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题材故事片,就片名已经很吸引人了,更别说,其中还有种浪漫主义色彩。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被女主角那张冷艳的,表情凝重、专注的面孔所打动,于是维拉便成为我们心目中又一位令人艳羡的银幕形象。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感到新奇和舒畅,尤其是维拉的神气,那流露着心中不满和对她丈夫怨气冲天的傲慢气质。在影片中她虽然是被教育的对象,在当时也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相对号,但她很特别,就是因为这特别,让我顷刻间喜欢了她。那种满足感是今天不能体会的。

故事的背景是地拉那一对年轻夫妻之间的矛盾得到化解的过程以及促使事态发生转变的人文环境。在这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所以,这对夫妻间矛盾的化解便是顺理成章了。

妻子维拉在一家大医院里做外科医生,她一心想营造一个温馨的家,不被打搅,在业务上不断提高,有所成绩;她的丈夫纳依姆是位地质学教授,在去矿区一线考察工作的过程中,被那里工人们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他最深切的感触是,下去像教授,可回来像小学生,已经落在生活的后头了。他希望维拉和他一起置身于沸腾的生活激流中,当一线需要的时候不退却。于是便决心离开部里的工作,投身到矿山那火热的生产第一线去,为此夫妻俩产生了分歧,一度不可调和。故事执意要表达一个鲜明的立场,虽然你难以说清,维拉所表现出的是小姐脾气还是贵妇秉性,但无疑她是一个贪图安逸生活,轻视劳动阶层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她的丈夫纳依姆坚定地站在了与她对立的一边。

对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而化解矛盾,通常是由其中一方做出让步的,维拉的转变过程以及旧观念与新思想的冲突形成了故事的主线。影片的主导思想沿用了传统的道德理念。

电影被拍摄得恬静、幽然,黑白色调又给人以朴素、雅致的感觉,即使是纷争的场面也闻不到半点儿火药味儿。它让我们坚定地认为,所谓的欧洲文明就是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样。女主角不俗的气质、仪表、风雅以及她的配饰、服装,激活了人们心中审美的欲望。维拉在户外常穿一件黑领子、黑白线相间的粗呢大衣,过膝,没有赘感,宽松而不夸张,配她娇小的身材,很得体;家居陈设简洁、洋气,生活节奏不急不缓。演员们没有装腔作势的规范性做派,也没有修饰做作的痕迹,一切都像真的,如同真实生活的重现,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感受。它让我们看到了,和平年代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欧洲人的礼貌、品位和生活方式,通过剧情、人物和故事;通过语言、场景和氛围传达给我们,它就像一部现实意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并存的中篇小说,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简洁明快,富于教育意义,成为我们念念不忘的经典。

像“同朴实的人在一起可以纯洁灵魂。”比如“蔑视别人是可耻的,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并不光彩,而对一个医生就更贬低了人格。” 以及 “手术室造就不了医生,而医生却可以造就手术室。”“医学不是我们借以搞个人事业的一门科学,我们的义务是使所有的病人健康地回到工作岗位上去,这是医学的唯一目的。你应该从中找到做医生的乐趣。” 还有“意识不到的,有些思想总有一天会涌现出来阻碍你进步,要战胜自己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我有机会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是在两年以后。那时候我已经回到保定市,是河北省职工医学院护士班的一名学生了。我实习和工作的那所医院,接收了一批三十八军的进修医生,他们为了对医院的老师和领导表示感谢,特意为我们放映了反映医学界生活的影片《创伤》。

照样是这部电影,依旧是在夜幕的关照下观看,而感触却比以往更加深刻。尤其是那些职业化了的语言,竟是我们实习中或查房时经常听到的:

“他的体温有点儿高。”

“一般情况是这样。”

“位置正常,现在要注意防止感染,继续用抗生素。要耐心观察。”

……

“总的来说,基尼的健康情况很好,伤口已经完全愈合,他的胳膊可以活动了,对吗?我看星期一他可以出院了。”

“罗迪在埋怨,每顿饭以后他就感到烦躁,他说咽东西的时候疼,给他拍个片子吧。”

还有些话就像当时由中国人民自己发出的声音:

“现在党多关心我们,我们要感谢党,同志们,没有党,我们会像过去一样……”

“我这胳膊不是一双袜子能报答得了的,我要好好劳动,报答党的恩情……”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医生这个职业都是为人们所尊重的,也是社会需要的。我不能确切地知道,这部影片对我日后选择从事医务工作是否产生过决定性影响,但我知道,从这部影片中我明确了,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就是由那时起,我们的举止和谈吐也在不经意间追求着文明的表现方式,我们学会了昂着头、潇洒自如地行走在病房的走廊上,向对面走来的同事道一声“你好”;对患者的态度也随之变得礼貌客气了。

影片中,地拉那并不宽阔但洁净有序的街道、明亮的店铺橱窗、疾步行走的人群和他们时髦的穿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坚持认为,一部影片的气质和风格应该首当其冲,故事倒是其次。还有,在这影片中,富于内涵的风趣和调侃体现出了欧洲人幽默的性格特征:

维拉:“他(纳依姆)没有审美能力,他是个乡下佬。”

父亲:“那你呢?我的孩子。”

维拉:“我是在地拉那长大的。”

父亲:“你爸爸是哪儿长大的?”

维拉:“不过,爸爸你一点儿也不像农民。”

父亲:“怎么才像农民呢?”
维拉:“至少,走路的样子,像纳依姆,一步就跨两公尺。”
纳依姆:“你呢?穿短裙,跨一步还不到二十五公分呢!”

父亲:“你们说,我看见过这样一个女人,短裙太瘦,跨不上公共汽车,堵住了车门,后来来了个士兵,把她往上一托,当这士兵转身要走的时候,那女人就对他说:‘老粗,不要脸。’”

维拉:“要是我呀,我就说:‘谢谢,请你明天再来!’”

纳依姆:“她(维拉)这么跟我说:‘如果,你也一样套上短裙,可以纠正步伐。’真会想象。”

维拉:“我们的步伐一向不一致,他呀,总是拖着我走。”

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格律与情调,维拉和纳依姆也像当今中国许多年轻的夫妇一样,每逢周末回家看望父母,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于是老人们在这一天里也心甘情愿地戴上围裙下厨房,做些好吃的东西款待女儿和女婿;夫妻产生矛盾的时候,女儿就会跑回娘家寻求父母的支持和安慰。这些情节的安排虽然凡俗,但并不乏味。你会从他们之间那和谐、亲密,甚至直言不讳的批评声、反驳声中找到血脉流动的声息,体会到亲情的真实和可靠。

人世间许多事物都有着多种可能性,人对前途、命运的把握和选择也有着矛盾的两面性,有着无奈的割舍,不能两全的尴尬。维拉毕竟选择了农民的儿子做丈夫,成长背景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对生活的看法也会不同,由于这不同导致了维拉在现实面前的让步,也就是她所说的被纳依姆“拖着走”。

自然,本文的本意不是要讨论这类难解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影片的主题思想也不在此,而我想说得是,无论肤色、民族、信仰以及社会制度有多么不同,人类在生活中所面临的课题往往是相同的。影片叙事的生动、自然和巧妙;人物所表现出的矛盾心理和传统观念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意义,丝毫没有被时间所掠夺,想起来还是那么生动、清晰、耐人深思。

饰演维拉的年轻演员R·阿那克诺斯蒂漂亮的外表给那个时代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记,而她的优越气派和内在气质确是难以模仿的。她那双睫毛浓密、深不可测的眼睛里聚积着丰富的内涵,影片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她表现的无论是愤怒、快乐、彷徨,还是专注、犹疑、温柔、屈从,都由这双眼睛传递给了观众,这是一个演员的魅力、实力和她所具有的能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看到了无计其数引进和国产的电影作品,直到今天,我依然坚定地相信,她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能够很好的运用眼神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演员之一。

李梓的配音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声音与银幕形象构成了完美的统一。让我无法想象得是,如果阿尔巴尼亚演员听到中国为他们配制的声音时,会是怎样一副神情?而相反,我们某些演员的表演太注重模仿,往往让观众有种咀嚼剩馍的味道。实际上,演员比的拼的不是技巧,是生活。要想使人过目不忘,演员就要拿出自己对所担当角色的准确理解,能够付出对“这个”环境研究和剖析的耐心来。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反映医院生活的影片,女医生的做派几乎都是一样的,她们不苟言笑,神气十足,像维拉那样把双手插进白大衣两边的口袋里。样子是学到了,但一点儿味道也没有,像东施效颦一样的生硬和做作。

如今,将近四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当那居所、矿山、医院、街道重现眼前时,一切自然而然,没有陌生感。看到无影灯下紧张实施手术的场面,你甚至能够闻到经紫外线灯光消毒过的味道;听到影片中的配乐,就会想起同一时刻维拉急促行走在街上的脚步。我想,这就是电影的神奇和魅力吧。

 

                                            原载于散文世界》杂志2009年第二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尔巴尼亚生活故事片《创伤》
阿尔巴尼亚译制片《创伤》1969高清版
阿尔巴尼亚生活故事片
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国语
阿尔巴尼亚电影《创伤》
上译,阿尔巴尼亚经典老电影《创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