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识凤英(上)

再识凤英(上)

(2014-04-08 15:49:18)

    再识凤英(上)

            柏龙驹

     

  博主按:年轻时,对严凤英的逝世深感遗憾。因那时文艺界、学术界、知识界在文革中含冤而逝者太多了,因此对严凤英之死并无特别的伤感。及至老来,喜欢上黄梅戏,自然也就更热爱严凤英,特别是我已过孔老夫子寿终之龄,更加感到38岁是多么年轻,因此更加痛惜严凤英的英年早逝。每年四月,是严凤英的诞辰(4月13日)和忌日(4月8日),我总想在我的博客园地里有所表现,以表达我敬仰、思念严凤英大师之情。

 我电脑桌上正摆放着刚刚收到的《严凤英画传》,该书的《序二》是柏龙驹先生为严凤英诞辰八十周年而写的《再识凤英》一文,该文以前我已看过多次,但每看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严凤英八十四周年诞辰和逝世四十六周年之际,转载此文,与博友共享,并借以告慰严凤英大师的在天之灵。

虽然老眼昏花,打字速度很慢,好在身体尚健,脑子只有痴情,尚未痴呆……,我仿佛看到严凤英大师在天上含笑看着我正在辛情劳作。

 (注:柏龙驹先生系安徽省文联原副主席。文中照片系博主添加。)

             

                               本文作者柏龙驹先生

2010413是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诞生八十周年。严凤英是值得纪念的。对于应该纪念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一向认为纪念事小,研究事大。因为纪念好办,研究就不那么好办了。以史为鉴,首先要忠实于历史,其次要敢于为鉴。这次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如此重视严凤英诞生八十周年纪念会,必将有力地推动对严凤英的研究工作,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严凤英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三十八年,于1968年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至死。作为一个艺术家,她的艺术生命早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就被扼杀了。在她短暂的人生旅途中,饱经沧桑,可圈可叹可赞,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也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深思。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既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进过什么科班,更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只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地踏上了艺术征途,十几岁在安庆黄梅戏流行地区就小有名气,二十几岁即从安徽走向全国,成为深受广大观众爱戴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她的成名之早,享誉之广,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戏曲界是少有的,即使在今天,二十几岁就把一个地方小戏唱响九州,也是很少见的。如今提到严凤英就会联想到《天仙配》,提到《天仙配》就会联想到黄梅戏,反之,提到黄梅戏就会想到《天仙配》,提到《天仙配》就会想到严凤英。这种“三位一体”的艺术现象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有人说严凤英是个谜,我们就是要通过纪念她,研究她,解开这个谜,更好地了解严凤英的艺术人生,更好地认识严凤英的艺术成就,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严凤英留下的艺术遗产!

           

                                在《天仙配》中饰七仙女
          
     
                                   电影《天仙配》
    我是1953年到安庆了解黄梅戏情况时和严凤英相识的。看她演出的第一个戏就是《柳树井》,真实感人肺腑,至今难忘。1956年又相聚合肥同住一院,1961年又同住一楼,1968年又是所谓“攻击样板戏,反对江青”的同案犯。“四凶”覆灭,1978年我从五七干校回肥,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筹办严凤英追悼会,负责起草悼词和宣传报道工作。素有交往,对她的为人,特别是对她的艺术,钦佩有加,但了解不深。过去也写过几篇有关她的文章,如今看来皆不得要领。经再三考虑,有再识之必要。对于她的艺术人生,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六个字:环境,天赋,奋斗。
           

先谈环境

生存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严凤英生在安庆,童年生活在桐城、怀宁一带农村。这一地区是黄梅戏的发源地,特别是在农村集镇,黄梅戏极为风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耳濡目染的渗透力是不可估量的,在幼小的严凤英心灵里埋下了黄梅戏的种子。少儿时代的严凤英为了生存,就是在黄梅戏台前幕后摸爬滚打度过的。严凤英家境贫寒,可以说她是喝着黄梅戏乳汁长大的。四处流浪,历尽苦难,终于在黄梅戏流行地区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严凤英的家乡——桐城罗家岭
     

                                 严凤英在罗家岭的故居
     

                      2007年博主在严凤英故居悼念严凤英大师

1949年,安庆地区解放,民间艺术得到重视,民间艺人得到尊重。严凤英作为文艺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各种会议和活动,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从此迈步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感召下,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安庆市的胜利剧场有一批黄梅戏老艺人,她一边学戏一边演出,进一步展示了她的才华。也就在1953年,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组建安徽省黄梅剧团,她又理所当然地被吸收到设在合肥的安徽省黄梅剧团。这是个省一级的国家剧团,集中了当时黄梅戏的顶尖人物—一批最有名望的老艺人,一批最受欢迎的名演员,一批最有实力的文武场,一批最有潜力的好苗子,同时,还为他们配备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和行政管理等优秀人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农村到安庆再到合肥,依托这样的大环境,特别是省黄梅剧团这个生态环境,领导的呵护,观众的爱戴,集体的合力,尤其是她和另一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由过去的竞争对手变为如今的黄金搭档。这一切都使得严风英如鱼得水,一鸣惊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桂冠可谓水到渠成,势在必得了!

  

  


                                      黄金搭档王少舫大师

后谈天赋

不承认天赋是不科学的。哲学家们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包括环境等条件,内因就含有天赋的元素。严凤英生长在黄梅戏之乡,从小就熟悉热爱黄梅戏,这只是有利条件。长得伶俐,扮相俊美,嗓音又亮又甜,而且聪明过人,特别是悟性高,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强,这就是天赋。什么民歌小调一学就会,什么大戏小戏一点就通,许多黄梅戏老艺人都说她是演唱黄梅戏的好苗子。一方愿意教,而且是倾箱倒惬;一方愿意学,而且是多多益善。解放前后的黄梅戏老艺人严云高、丁永泉、程积善、胡玉庭、查文艳、潘泽海、胡遐龄、丁翠霞等等,都喜欢这个好苗子,从各方面给与教导提携,她则是投桃报李,对他(她)们一律尊称为“师傅”,执弟子礼,极为尊敬。我当时兼职《安徽戏剧》,请一位编辑采访严凤英,她总是说有那么多老艺人,都是我的师傅,而且都有绝活,还是去写写他们吧。最后请也在编辑部工作的她的丈夫王冠亚出马,经过再三“动员”她才为我们写了一篇短文。真是一幅生动的“尊师爱徒”的画面。“名师出高徒”,环境加天赋,严凤英很快脱颖而出。她明里学,暗里也学。有许多戏就是“偷”着学会的。黄梅戏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小辞店》,是一出很吃功夫的戏,要求唱做俱佳,她就是站在后台“偷”学来的,有一次女主人公柳凤英的演员生病,为了“救场”,她自告奋勇应急上场,居然一唱而红。(她原名筱鸿禄,因此而改名严凤英。)仅此一例即可说明严凤英的悟性确有超人之处。

    

                    1945—1946年从农村初进城市的小花旦
  
  

      
  

          

                               《小辞店》中一组镜头
    她是一个有心人,非常善于学习,从不放过学习的好机会,观察人,研究人,琢磨人的心理和形态,而且能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在戏里”。向师傅学,向徒弟学,向圈内人学,向圈外人学,特别注重观众的反映和意见。成名之后仍然抱病报名赴四川学习川剧,并把学来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始终“立足严凤英,立足黄梅戏”,保持自己的风格,保持黄梅戏的“原汁原味”。这就是严凤英的天赋,严凤英的悟性,严凤英的灵气,严凤英的艺术魅力!有天赋而不知开发利用是非常可惜的。严凤英的这种学习精神正是我们需要提倡的、继承的、发扬的。
    

(未完,待续)


0

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严凤英诞辰纪念封片欣赏
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王少舫《天仙配》,耳熟能详的曲调
【雅洪视界】严凤英诞辰纪念日我想到很多||汤雅洪
老电影 黄梅戏 天仙配 严凤英主演
写在严凤英大师诞辰80周年纪念日
黄梅戏(天仙配)严凤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