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汪中《述學》选?上

汪中《述學》选 上


述學内篇一

釋三九上
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以爲數。二乗一則爲三。故三者數之成也。積而至十則復歸於一。十不可以爲數。故九者數之終也。於是先王之制禮。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以三爲之節。三加三推之屬是也。三之所不能盡者。則以九爲之節。九章九命之屬是也。此制度之實數也。因而生。人之措辭。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九。以見其極多。此言語之虚數也。實數可稽也。虚數不可執也。何以知其然也。易近利市三倍。詩如賈三倍。論語焉往而不三黜。春秋傳三折肱爲良醫(楚辭作九折肱)。此不必限以三也。論語季文子三思而後行。雌雉三嗅而作。孟子書陳仲子食李三咽。此不可知其爲三也。論語子文三仕三巳。史記管仲三仕三見逐於君。三戰三走。田忌三戰三勝。范蠡三致千金。此不必其果爲三也。故知三者虚數也。楚辭雖九死其猶未悔。此不能有九也。詩九十其儀。史記若九牛之亾一毛。又腸一日而九迴。此不必限以九也。孫子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此不可以言九也。故知九者虚數也。推之十百千萬。固亦如此。故學古者通其語言。則不膠其文字矣。

釋三九中
古之名物制度不與今同也。古之語不與今同也。故古之事不可盡知也。若其辭則又有二焉。曰曲。曰形容。何以知其然也。曲禮歲凶。秊榖不登。膳不祭肺。禮食殺牲則祭先。周人以肺。不祭肺。則不殺也(鄭義)。然不云不殺而云不祭肺。坊記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古者殺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無故殺之(鄭義)。然不云不無故殺之而云不坐犬羊。春秋傳衞懿公好鶴。鶴有乗軒者。鶴無樂乎軒。好鶴者不求其行遠。謂以卿之秩寵之。以卿之祿食之也。故曰鶴實有祿位。然不云視卿而云乗軒。論語孔子見冕者。雖狎。必以貌。冕非常服。當其行禮夫人而以貌也。惟卿有元冕。云冕者。斥其人也。謂上大夫也。然不云上大夫而云冕者。此辭之曲者也。禮器襍記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豚實於俎。不實於豆。豆徑尺併豚兩肩無容不揜。此言乎其儉也(本鄭義)。樂記武王克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堯舜之後。大封必於廟。因祭策命。不可於車上行之。此言乎以是爲先務也。詩嵩高維嶽。峻極於天。此言乎其高也(本劉勰義)。此辭之形容者也。周人尚文。君子之於言。不徑而致也。是以有曲焉。辭不過其意則不鬯。是以有形容焉。名物制度可考也。語可通也。至於二者。非好學深思莫知其意焉。故學古者知其意則不疑其語言矣。

釋三九下
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没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三年者言其久也。何以不改也。爲其爲道也。若其非道。雖朝没而夕改。可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彝倫攸斁。天乃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彝倫攸敘。天乃畀禹洪範九疇。蔡叔啓商。惎閒王室。其子蔡仲改行帥德。周公以爲卿士。見諸王而命之以蔡。此改乎其父者也。不寧惟是。虞舜側微。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曾子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此父在而改於其子者也。是非以不改爲孝也。然則何以不改也。爲其爲道也。三年云者。雖終其身。可也。自斯義不明。而後章惇高拱之邪說出矣。

釋媒氏文
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會讀若司會。其訓計也。男子二十而冠。有爲人父之道。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媒氏令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所謂禮言其極。亦不是過者也。霜降逆女。氷泮殺止。至於中春則過時矣。凡男女自成名以上。媒氏皆書其年月日名焉。於是時計之。則其年與其人之數。皆可知也。其有三十不取。二十不嫁。雖有奔者不禁焉。非敎民淫也。所以著之令。以恥其民。使及時嫁子取婦也。王居明堂禮孟冬之月。命農畢積聚。繫收牛馬。月令仲冬之月。農有不收藏積聚者。馬牛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非敎民盜也。所以著之令。以懼其民。使及時收歛也。非徒恥之。抑又罰之。故曰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令者。媒氏令男子三十而取。女子二十而嫁之令也。若其有故。雖不用令。可也。内則所謂有故。二十三而嫁是也。國語句踐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句踐罪之。周官恥之罰之。其意一也。周之興也。周南之化。桃夭美之。召南之化。摽有梅美之。其衰也。晉失其政。綢繆刺之。陳失其政。東門之楊刺之。昏姻之道。可以觀政焉。先王之所重也。媒氏又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会之。会之者。計之也。鰥寡有不能自存者。以吿於上。以門關之。財養之。

女子許嫁而壻死從死及守志議
女子之嫁。其禮有三。親迎也。同牢也。見舅姑也。若夫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固六禮與然。是禮所由行也。非禮所由成也。何以知其然也。曾子問曰昬禮旣納幣。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則如之何。孔子曰壻使人弔。如壻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弔。父喪稱父。母喪稱母。父母不在。則稱伯父世母。壻。巳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爲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不敢嫁。禮也。壻。免喪。女之父母。使人請。壻弗取而後嫁之。禮也。女之父母死。壻亦如之。由是觀之。請期之後。其可以改嫁者凡四焉。而皆謂之禮。然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是禮之所由行也。非禮之所由成也。故曾子問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壻齊衰而弔。旣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曾子問曰親迎。女在塗。而壻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縞總以趨喪。女在塗。而女之父母死。則女反於是。鄭氏增成其義曰未有期三年之恩也。明乎親迎而後可以喪。其舅姑親迎而後可以出降之服。服其父母也。先王制禮。以是爲不可過也。故女子許嫁而壻死。從而死之。與適壻之家。事其父母。爲之立後。而不嫁者。非禮也。夫婦之禮。人道之始也。子得而妻之。則父母得而婦之。故昬之明日乃見於舅姑。父得而妻之則子得而母之。故繼母如母。不爲子之妻者。是不爲舅姑之婦也。不爲父之妻者。是不爲子之母也。故許嫁而壻死。適壻之家。事其父母。爲之立後。而不嫁者。非禮也。禮女未廟見而死。不遷於祖。不祔於皇姑。壻不杖不菲不次。歸葬於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今也。生不同室。而死則同穴。存爲貞女。没稱先妣。其非禮孰甚焉。婦人内夫家。外父母家。父母生我者也。夫成我者也。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婦人不二斬。故爲夫斬則爲父母期。未有夫婦之恩。而重爲之服。以降其父母。於壻爲無因。於父母爲不孝。失禮之中又失禮焉。女之嫁者。爲人後者。竝以出降。爲父母期。若使非我大宗而強爲之後。是所謂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也。何以異於是。先王惡人之以死傷生也。故爲之喪禮以節之。其有不勝喪而死者。禮之所不許也。其有以死爲殉者。尤禮之所不許也。雖然。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恩。不可解於心。過而爲之死。君子猶哀之。茍未嘗以身事之。而以身殉之。則不仁矣。女事夫。猶臣事君也。仇牧茍息君亾與亾。忠之盛也。其君茍正命而終於寢。雖近臣猶不必死也。若使巖穴之士。未執贄爲臣。號呼而自殺。則亦不得謂之忠臣也。何以異於是哉。劉台拱曰歸太僕曰女子未有以身許人之道也。女未嫁而爲其夫死。且不改適。是六禮不備。壻不親迎。比之於奔。其言婉而篤矣。中以爲未盡也。事茍非禮。雖有父母之命。夫家之禮。猶不得遂也。是故女子欲之。父母若壻之父母得而止之。父母若壻之父母欲之。邦之有司。鄉之士君子得而止之。周公監於二代而制爲是禮。孔子述之。意周公孔子不可非乎。則其禮不可過也。故曰過猶不及。  昬姻之禮。成於親迎。後世不知。乃重受聘。以中所見。錢塘袁庶吉士之妹幼許嫁於高。秀水鄭贊善之婢幼許嫁於郭。旣而二子皆不肖流蕩轉徙。更十餘年。壻及女之父母咸願改圖。而二女執志不移。袁嫁數年。備受箠楚。後竟賣之。其兄訟諸官而迎以歸。遂終於家。鄭之婢爲郭所窘。服毒而死。傳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若二女者。可謂愚矣。本不知禮而自謂守禮。以隕其生。良可哀也。傳曰一與之齊。終身不二。不謂一受其聘。終身不二也。又曰烈女不事二夫。不謂不聘二夫也。歸太僕曰女子在室。惟其父母爲許聘于人。而己無與焉。純乎女道而巳善夫。

述學内篇二

玎文正
說文玎。玉聲也。从玉。丁聲。齊太公子謚曰玎公。按史記吕伋稱丁公。丁公之子得稱乙公。乙公之子慈母稱癸公。其言實出世本。丁乙癸竝从十干。不得如說文作玎也。周初諸矦未有稱謚者。周文公見於國語。經傳但稱周公。召康公見於左氏春秋。毛詩序。經傳但稱召公。齊之太公亦非謚也。故伯禽稱魯公。蔡叔之子胡稱蔡仲。蔡仲之子荒稱蔡伯。振鐸稱曹叔。曹叔之子脾稱大伯。大伯之子平稱仲君。封稱康叔。康叔之子稱康伯。宋始封之君稱微子微仲。微仲之子稽稱宋公。宋公之子申亦稱丁公。虞稱唐叔。唐叔之子夑稱晋矦。當時易名之典。惟施于王者。諸矦之得謚者。多在再傳及三四傳之後。前此或以伯仲。或以國邑。而夏殷之禮相沿而未革。故猶有以甲乙爲號者。齊之丁乙癸。宋之丁公是也。古書或借玎作丁。許氏遂據之而爲之說爾。

左氏春秋釋疑
左氏春秋。典策之遺本乎周公。筆削之意依乎孔子。聖人之道莫備於周公孔子。明周公孔子之道。莫若左氏春秋學者。其何疑焉。然古者左史記事。動則書之。是爲春秋。而左氏所書。不專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災祥。曰卜筮。曰夢。其失也巫斯之謂與。吾就其書求之。楚子庚侵鄭。董叔言天道多在西北。南師不時。必無功。叔向以爲在其君之德。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裨竈曰宋衞陳鄭將同日火。若我用瓘斚玉瓚。鄭必不火。子產不與。明年鄭火。裨竈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子產以爲天道遠。人道邇。竈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由是言之。左氏之言天道。未嘗廢人事也。隨矦以牲牷肥腯。粢盛豐僃。謂可信於神。季良以爲民。神之主也。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民和而神降之福。齊矦疾。梁邱據請誅於祝固史嚚。晏子以爲祝不勝詛。由是言之。左氏之言鬼神。未嘗廢人事也。鄭内蛇與外蛇鬭。内蛇死。申繻以爲妖由人興。人無釁焉。妖不自作。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内史叔興以爲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由是言之。左氏之言災祥。未嘗廢人事也。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史蘇占之不吉。及惠公爲秦所執。曰先君若從史蘇之言。吾不及此。韓简以爲先君多敗德。史蘇是占勿從何益。南蒯將叛。筮之得坤之比。子服惠伯以爲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易不可以占險。由是言之。左氏之言卜筮。未嘗廢人事也。衞成公遷於帝邱。夢康叔曰相奪予亯。公命祀相。甯武子以爲相之不亯於此久矣。非衞之辠。不可以閒成王周公之命祀。晉趙嬰通於莊姬。嬰夢天使謂己祭余。余福女。士貞伯以爲神福仁而禍淫。淫而無罰。福也。祭其得亾乎。祭之。之明日而放於齊。由是言之。左氏之言夢。未嘗廢人事也。此十者。後世儒者之所執以疑左氏春秋者也。而當時深識遠見之君子。類能爲之。矢德音。蔽羣疑。而左氏則巳廣記而僃言之。後人其何疑焉。若夫瓊弁玉纓。子玉弗致。庶乎知道。而卒之兵敗身死。臧會爲僭。僂句吿吉。而終後臧氏。天纲恢恢。吉凶之應。有時而爽。策書舊文。謹而志之。所以明敎也。問者曰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之僃書於策者。何也。曰此史之職也。其在周官。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皆屬春官。若馮相氏保章氏眡祲。司天者也。大祝喪祝甸祝司巫宗人。司鬼神者也。大卜卜師龜人菙氏簭人。司卜筮者也。占夢。司夢者也。與五史皆同官。周之東遷。官失其守。而列國又不僃官。則史皆得而治之。其見於典籍者曰瞽史。曰祝史。曰史巫。曰宗祝巫史。曰祝宗卜史。明乎其爲聮事也。楚公子棄疾滅陳。史趙以爲歲在析木之津。猶將復由。吳始用師於越。史墨以爲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然則史固司天矣。有神降於莘。惠王問諸内史過。過請以其物亯焉。狄人囚史華龍滑與禮孔。二人曰我大史也。實掌其祭。然則史固司鬼神矣。隕石於宋五。六鷁退飛。過宋都。襄公問吉凶於周内史叔興。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然則史固司災祥矣。陳敬仲之生。周大史有以周易見陳矦者。陳矦使筮之。韓起觀書於大史。見易象。孔成子筮立君以示史朝。然則史固司卜筮矣。昭公將適楚。夢襄公祖。梓愼以爲不果行。趙简子夢童子羸而轉以歌。占諸史墨。然則史固司夢矣。司其事而不書則爲失官。故曰天道鬼神災祥卜筮夢之僃書於策者。史之職也。古者詩書禮樂。大司樂掌之。易象春秋。大史掌之。而儒則有道者有德者。使敎國之子弟。死則以爲樂祖。祭於瞽宗者也。後世二官俱亾。而六蓺之學幷於儒者。於是即儒之所業。以疑大史。此偏知之所得。未足語於大道也。曰是皆然矣。抑猶有可疑者。左氏之紀人事。所以聳善抑惡。以詔後世也。而有不信者焉。有不平者焉。其類有百。請約言之。鄭息有違言。息伐鄭而敗。左氏以其犯五不韙而伐人。知其將亾。鄭請成於陳。陳桓公不許。左氏謂其長惡不悛。按鄭莊公之在位。四鄰搆怨。無歲無兵。取周禾麥。射王中肩。寘母城潁。誓不復見。人道盡矣。而爲周孟矦以没元身。陳息一眚而亟稱其惡。其可疑者一也。楚武王將齊而心蕩。鄧曼知其祿盡。莫敖舉趾高。鬭伯比知其必敗。按商臣弑父與君。亯國十二年。滅江六蓼。服陳鄭宋。身獲考終。子有令德。潘崇敎人之子使爲大逆。奄有大子之室。爲大師。掌環列之尹。伐麋襲舒。屢主兵事。有尫及黨爲國世臣。比於武王。莫敖其咎孰多。其徵安在。其可疑二也。有神降於莘。虢公亯神。神賜之土田。内史過史嚚知其將亾。虢公敗戎於渭汭桑田。舟之僑卜偃知其將亾。按虢爲卿士。於周爲睦。子頽之亂。勳在王室。不幸晉方薦食。不祀忽諸。而四子僃舉其亾徵。且周之東遷。拜戎不暇。渭汭桑田之役。豈不亦敵王所愾。以張中國之威。而以爲召殃。斯過矣。晉獻上烝。諸母盡滅。桓莊之族。以妾爲妻。逐羣公子而殺其世子。虢多涼德。豈其若是。而日闢百里。晉是以大。其可疑三也。公孫歸父言魯樂。晏桓子知其將亾。按歸父欲去三桓。以張公室。與公謀而聘於晉。欲以晉人去之。其忠盛矣。不幸宣公卽世。其事不成。行父假於公義。以敵私怨。遂逐子家。由是公室四分。昭哀失國。斯可謂國之不幸。而遠以懷。魯蔽其辠。且意如内攘國政。外結齊晉之臣。同惡相濟。賊殺不辜。有君不事。使之野死。又廢其子。其爲謀人不巳多乎。而及身無咎。後嗣蒙業。其可疑四也。凡若此者。是有故焉。天道福善而禍淫。禍福之至。必有其幾。君子見微知著。明徵其辭。其後或遠或近。其應也如響。作史者比事而書之策。侍於其君則誦之。有問焉則以吿之。其善而適福。足以勸焉。淫而適禍。足以戒焉。此史之職也。故國語史獻書。又臨事有瞽史之道。又楚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君。使無忘先王之業。禮運王前巫而後史。保傅傳瞽史誦詩。又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对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常立於後。是史佚也。其見於左氏春秋者曰君舉必書。曰史爲書。曰諸矦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及夫國中失之事。咸問之史。是其事也意主於戒勸。不專於記述。其所載之事。時有異聞。故史克數舜之功十六。相四凶之名不同。於尚書意。有所偏重。故昭公失國。史墨謂爲君愼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父不校之義。非所及也。所謂言豈一端。各有所當者。此也。其有善而無福。淫而無禍。雖有先事之言。不足以戒勸。則遂削而不書。其事不可没則載之。其故不可知則不復爲之辭。故史之於禍福。舉其巳騐者也。其在上知。不聞亦式。不諫亦入。其於戒勸。無所用之。則禍福雖無騐焉。可也。其在下愚。不可敎誨。不知話言。其於戒勸。亦無所用之。則禍福雖無騐焉。可也。天下之上知下愚少。而中人多。故先王設之史。使鑒於前世之善淫禍福。以知戒勸者。爲中人也。苟爲中人。則舉其巳騐者。可也。此史之職也。雖然。史之戒勸猶有二焉。蔡矦般弑其君。歲在豕韋。萇宏知其弗過此。於是楚灵王誘之於申。伏甲而殺之。此明著其禍。以爲戒者也。商臣以宫甲圍成王。王縊。此直書其事。以爲戒者也。禍之有無。史之所不得爲者也。書法無隱。史之所得爲者也。君子亦爲其所得爲者而巳矣。此史之職也。百世之上。時異事殊。故曰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所貴乎心知其意也。明乎此。則左氏春秋之疑。於是乎釋。

周官徵文
漢書河閒獻王傳。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藝文志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經典敘錄或曰河閒獻王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購千金不得。取考工記補之。據此三文。漢以前周官傳授源流皆不能詳。故爲眾儒所排。賈公彥序周禮廢興。載馬融傳云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滅絕之。搜求焚燒之。獨悉其言。亦無所據。中攷之于古。凡得六徵。逸周書職方解卽夏官職方職文。據序在穆王之世。云王化雖弛。天命方永。四夷八蠻。攸尊王政。作職方。一也。藝文志六國之君。魏文矦最爲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二也。太傅禮朝事載秋官。典瑞大行人小行人司儀四職文。三也。禮記燕義夏官諸子職文。四也(諸庶字通)。内則食齊視春時以下。天官食醫職文。春行羔豚。膳膏薌以下。庖人職文。牛夜鳴則庮以下。内饔職文。五也。詩生民傳嘗之日莅卜來歲之芟以下。春官肆師職文。六也。遠則西周之世。王朝之政典。大史所記。及列國之官世守之。以食其業。官失而師儒傳之。七十子後學者繫之于六藝。其傳習之緒。明白可據也。如是而以其晚出疑之。斯不學之過也。或曰周官。周公所定。而言穆王作職方。何也。曰賦詩之義。有造篇。有述古。夫作亦猶是也。召穆公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常棣之詩。則述古亦謂之作。詳職方大司樂二條。知周官之文。各官皆分載其一。以爲官灋。故每職之下。皆繫曰掌。而太宰建之。以爲六典。則合爲一書。穆王作之。特申其吿誡。俾舉其職爾。若夫古之典籍。自四術以外。不能盡人而誦習之。故孟子論井地爵祿。漢博士作王制。皆不見周官。不可執是以議之也。古今異宐。其有不可通者。信古而闕疑。可也。

述學内篇三

墨子序
墨子七十一篇。亾十八篇。今見五十三篇。明陸穩所敘刻。視它本爲完。其書多誤字。文義昧晦。不可讀。今以意粗爲是正。闕所不知。又采古書之涉於墨子者。别爲表微一卷。而爲之敘曰。周太史尹佚。實爲文王所訪(晋語)。克商營洛。祝筴遷鼎。有勞於王室(周書克殷解。書洛誥)。成王聽朝。與周召太公同爲四輔(賈誼新書保傅篇)。數有論諫(淮南子主術訓。史記晋世家)。身没而言立。東遷以後。魯季文子(春秋傳成四秊)。惠伯(文十五秊)。晉荀偃(襄十四秊)。叔向(周語)。秦子桑(僖十五秊)。后子(昭元秊)及左邱明(宣十二秊)竝見引重。遺書十二篇。劉向校書列諸墨六家之首。說苑政理篇亦載其文。莊周述墨者之學。而原其始曰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僃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天下篇)。可謂知言矣。古之史官。實秉禮經以成國典。其學皆有所受。魯惠公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吕氏春秋當染篇)。其淵原所漸。固可攷而知也。劉向以爲出於清廟之守。夫有事於廟者。非巫則史。史佚史角。皆其人也。史佚之書。至漢具存。而夏之禮在周巳不足徵。則莊周禽滑釐傅之禹者(莊子天下篇。列子楊朱篇)。非也。司馬遷云墨翟。宋大夫。或曰竝孔子時。或曰在其後。今按耕柱魯問二篇。墨子於魯陽文子。多所陳說。楚語惠王以梁與魯陽文子。韋昭注文子。平王之孫。司馬子期之子。其言實出世本。故貴義篇墨子南游於楚。見獻惠王。獻惠王以老辭。獻惠王之爲惠王。猶頃襄王之爲襄王。由是言之。墨子實與楚惠王同時。其仕宋。當景公昭公之世。其秊於孔子差後。或猶及見孔子矣。藝文志以爲在孔子後者。是也。非攻中篇言知伯以好戰亾。事在春秋後二十七年。又言蔡亾。則爲楚惠王四十二年。墨子竝當時及見其事。非攻下篇言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又言唐叔吕尚邦齊晉。今與楚越四分天下。節葬下篇言諸矦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齊晉之君。明在句踐稱伯之後(魯問篇越王裂故吳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亦一證)。秦獻公未得志之前。全晉之時。三家未分。齊未爲陳氏也。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般請以機封。此事不得其秊。季康子之卒在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以哀公七年卽位。般固逮事惠王。公輸篇楚人與越人舟戰於江。公輸子自魯南游楚。作鉤強。以僃越。亦吳亾後。楚與越爲鄰國事。惠王在位五十七秊。本書旣載其以老辭墨子。則墨子亦壽考人與。親士修身二篇其言湻實。與曾子立事相表裏。似七十子後學者所述。經上至小取六篇。當時謂之墨經。莊周稱相里勤之弟子五矦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齒。鄧陵子之屬。以堅白異同之辨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者也。公孫龍爲平原君客。當趙惠文孝成二王之世。惠施相魏。當惠襄二王之世。二子實始爲是學。是時。墨子之没久矣。其徒誦之竝非墨子本書。所染篇亦見吕氏春秋。其言宋康染於唐鞅田不禮。宋康之滅。在楚惠王卒後一百五十七年。墨子葢嘗見染絲者而歎之。爲墨之學者增成其説耳。故本篇稱禽子。吕氏春秋幷稱墨子。親士篇錯入道家言二條。與歬後不類。今出而附之篇末。又言吳起之裂。起之裂以楚悼王二十一年。亦非墨子之所知也。今定其書爲内外二篇。而以其徒之所附著爲襍篇。倣劉向校晏子春秋例。輒於篇末述所以進退之意。覽者詳之。墨子之學。其自言者曰國家昬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音沈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陵則語之兼愛非攻。此其救世。亦多術矣。僃城門以下。臨敵應變。纖悉周密。斯其所以爲才士與。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惟儒墨則亦然。儒之絀墨子者孟氏荀氏(藝文志董無心一卷。非墨子。今亾。孔叢詰墨。僞書。不數之)。荀之禮論樂論。爲王者治定功成。盛德之事。而墨之節葬非樂。所以救衰世之敝。其意相反而相成也。若夫兼愛。特墨之一端。然其所謂兼者。欲國家愼其封守。而無虐其鄰之人民畜產也。雖昔先王制爲聘問弔恤之禮。以睦諸矦之邦交者。豈有異哉。彼且以兼愛敎天下之爲人子者。使以孝其親。而謂之無父。斯巳過矣。後之君子日習孟子之說。而未覩墨子之本書。衆口交攻。抑又甚焉。世莫不以其誣孔子。爲墨子辠。雖然。自儒者言之。孔子之尊。固生民以來所未有矣。自墨者言之。則孔子。魯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其年又相近。其操術不同。而立言務以求勝。此在諸子百家莫不如是。是故墨子之誣孔子。猶老子之絀儒學也。歸於不相爲謀而巳矣。吾讀其書。惟以二年之喪爲敗男女之交。有悖於道。至其述堯舜。陳仁義。禁攻暴。止淫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長勤。百世之下。如見其心焉。詩所謂凡民有喪。匍匐救之之仁人也。其在九流之中。惟儒足與之相抗。自餘諸子。皆非其比。歴觀周漢之書。凡百餘條。竝孔墨儒墨对舉。楊朱之書。惟貴放逸。當時亦莫之宗。躋之於墨。誠非其倫。自墨子没。其學離而爲三。徒屬充滿天下。吕不韋再稱鉅子(去私篇。尚德篇)。韓非謂之顯學。至楚漢之際而微(淮南子氾論訓)。孝武之世猶有傳者。見於司馬談所述。於後遂無聞焉。惜夫。以彼勤生薄死。而務急國家之事。後之從政者固宐假正議以惡之哉。乾隆上章困敦涂月选拔貢生江都汪中述。


墨子後序
中旣治墨子。牽於人事。且作且止。越六年。友人陽湖孫季仇星衍以刊本示余。則巡撫畢侍郞盧學士。咸有事焉。出入羣籍。以是正文字。博而能精。中不勞日力於是書。盡通其癥結。且舊文孤學。得二三好古君子。與我同志。於是有三喜焉。旣受而卒業。意有未盡。乃爲後序。以復於季仇。曰季仇謂墨子之學出於禹。其論偉矣。非獨禽滑釐有是言也。莊周之書則亦道之曰不以自苦爲極者。非禹之道。是皆謂墨之道與禹同耳。非謂其出於禹也。昔在成周。禮器大僃。凡古之道術。皆設官以掌之。官失其業。九流以興。於是各執其一術以爲學。諱其所從出。而託於上古神聖。以爲名高。不曰神農。則曰黃帝。墨子質實。未嘗援人以自重。其則古昔稱先王。言堯舜禹湯文武者六。言禹湯文武者四。言文王者三。而未嘗專及禹。墨子固非儒而不非周也。又不言其學之出於禹也。公孟謂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墨子旣非之。而曰子法周而未法夏。則子之古非古也。此因其所好而激之。且屬之言。服甚明而易曉。然則謂墨子背周而從夏者。非也。惟夫墨離爲三。取舍相反。倍譎不同。自謂别墨。然後託於禹以尊其術。而淮南著之書爾。雖然謂墨子之學出於禹。未害也。謂禹制三月之喪。則尸子之誤也。從而信之。非也。何以明其然也。古者喪期無數。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則五服精粗之制立矣。放勳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其可見者也。夏后氏三年之喪。旣殯而致事。則夏之爲父三年矣。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則夏之爲君三年矣。從是觀之。它服術可知也。士喪禮自小歛奠。大歛奠。朔月半薦遣奠。大遣奠。皆用夏祝。使夏后氏制喪三月。祝豈能習其禮。以贊周人三年之喪哉。若夫陵死葬陵。澤死葬澤。此爲天下大水。不能具禮者言之也。荒政殺哀。周何嘗不因於夏禮。以聚萬民哉。行有死人。尚或殣之。此節葬也。歛首足形。還葬而無槨。此又節葬也。豈可執是以言周禮哉。若然夏不節喪。史佚固節喪與夫下殤墓遠棺歛於宫中。召公爲言於周公而後行之。若是其篤終也。先王制禮。其敢有不至者哉。墨子者。葢學焉而自爲其道者也。故其節葬。曰聖王制爲節葬之法。又曰墨子制爲節葬之法。則謂墨子自制者是也。故曰墨之治喪。以薄爲其道(孟子滕文公篇)。曰墨子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爲法式(莊子天下篇)。曰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韓非子顯學篇)。使夏后氏有是制。三子者不以之蔽墨子矣。

賈誼新書序
新書五十八篇。漢梁太傅洛陽賈誼撰。今亾一篇。校本傳自凡人之知至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四百三十四字。書亾其文。據以補之。問孝禮容語上二篇。有錄亾書。藝文志但云賈誼。稱新書者。劉向校錄所加。荀卿子稱荀卿新書。見於楊倞之序。是其證也。過秦三篇。本書題下亾論字。陳涉項籍傳論引此。應邵注云。賈誼書之首篇也。足明篇之非論。吳志闞稜傳始目爲論。左思昭明太子竝沿其文。誤也。自數寧至輔佐三十三篇。皆陳政事。按鼂錯傳。錯言宐削諸矦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則知當日封事。事各一篇。合爲一書。固有其體。班氏約其文而分載之本傳食貨志爾。其指事類情。優游詳鬯。或不及本書。自春秋至君道。皆國中失之事。自官人至大政。皆通論。修政上下。皆重言也。三古之遺緒。託以傳焉。容經以下。則皆古禮逸篇。與其義。舊本編錄亾次第。今略以意屬之。定爲六卷。題下有事勢。有連語。有襍事。與管子書同例。今亦仍之。别爲年表一篇。俾覽者詳焉。經典序錄所次。本劉向别錄。其敘左氏傳云。荀卿授陽武張蒼。蒼授洛陽賈誼。然則生固荀氏再傳弟子也。故其學長於禮。其所陳立諸矦王制度。教太子。敬大臣。皆先王之成法。周公舊典。仲尼之志。葢春秋經世之學在焉。是故僃物典策。國所與立。君舉必書。以詔後世。春秋者。秉周禮而謹其變者也。吾於荀氏賈氏之言禮也。益信劉子駿稱漢朝之儒。惟賈生而巳。豈虚也哉。其書述左氏事。止禮容篇叔孫昭子一條。先醒篇言宋昭公出亾而復位。虢君出走其御進酒食及枕土而死。耳痺篇言子胥何籠而自投於江。諭誠篇言楚昭王以當房之德復國。皆不合左氏。審微篇言晉文公請隧。叔孫于奚救孫桓子。春秋篇言衞懿公喜鶴而亾其國。先醒篇言楚莊王與晉人戰於兩棠。会諸矦於漢陽。申天子之禁。皆與左氏異同。其時。經之授受不箸竹帛。解詁屬讀率皆口學。其有故書雅記異人之聞。則亦依事枚舉。取足以明教而巳。禮篇君道篇說詩騶虞鴛鴦靈臺皇矣旱麓。均非毛義。於時三家之學未立。故秦時老師大儒猶有存者。師友所承不可盡知。使得是千百說而通之。豈復有末師之陋哉。於乎。漢世慕尚經術。史氏稱其緣飾。故公卿或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博士講授之師。僅僅方幅自守。文吏又一切取勝。葢仲尼旣没。六藝之學其卓然箸於世用者。賈生也。傳曰稱先王詩曰秩秩大猷。聖人莫之。賈生有焉。班氏敘梁捍吳楚及淮南四子之敗。於其經國體遠。旣明列其功。而不詳其學之所本。是以表而出之。若夫五餌三表。秦穆用之。遂伯西戎。而中行說亦以戒匈奴。則旣有徵矣。謂之爲疏。斯一隅之見也。漢世是書盛行於世。司馬遷劉向箸書動見稱述。孝昭通保傅傳。則當時以教胄子。傅職保傅連語輔佐胎教戴德采之。禮篇之文載在曲禮。今二書竝尊爲經。而是書傳習葢寡。道之行廢。豈命也與。藝文志賦七篇。今見弔屈原惜誓服賦旱雲賦簴賦。蔚爲辭宗。賦頌之首。可謂多材矣。錄而附之。亦成相賦篇意也。乾隆屠維大淵獻旦月。江都汪中述。
年表        时政      出处
高帝七年              生。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孝惠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高后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十八岁    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召置门下。
六年        十九岁
七年        二十岁
八年        二十一岁  淮南丞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孝文元年    二十二岁  征河南守吴公为廷尉。 召为博士。超迁太中大夫。
二年        二十三岁  帝亲耕藉田。赐天下田租之半/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按文三王之立。本纪在二年。传在三年。代王武徙为淮阳王。本纪在三年。传在四年。纪据下诏之日。传据到国之日也  为长沙王傅。为赋吊屈原。
三年        二十四岁  淮南王长杀辟阳侯审食其/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济北王兴居反/代王武徙为淮阳王。太原王参徙为代王。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故。
四年        二十五岁  绛侯周勃逮诣廷尉诏狱。卒。复爵邑/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
五年        二十六岁  除盗铸钱令。  作鵩鸟赋。
六年        二十七岁  梁怀王入朝。  征拜梁怀王太傅。谏使民放铸。
七年        二十八岁
八年        二十九岁  封淮南厉王长子四人为列侯。  谏接王淮南诸子。
九年        三十岁
十年        三十一岁
十一年      三十二岁  六月梁怀王入朝。坠马死
十二年      三十三岁  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  卒。
右按本傳。云梁王勝墜馬死。誼後歲餘亦死。賈生之死。秊三十二矣。梁懷王之死。本紀在十一年。表云十年。參其前後。以紀爲正。則賈生之卒在十二年。其生在高帝之七年也。文帝初立。以吳公爲廷尉。吳公薦誼爲博士。是時生年二十二。故傳云年二十餘也。經典序錄云左氏傳。陽武張蒼授洛陽賈誼。據百官公卿表。蒼於高后八年由淮南丞相入爲御史大夫。明年而文帝卽位。賈生受學於蒼。必在其時矣。傳云誼爲長沙傅三年。有服飛入誼舍。其賦曰單閼之歲。按史記厯書。太初元年焉逢攝提格。上推孝文五年。是爲昭陽單閼。賈生以孝文元年爲博士。歲中超遷至大中大夫。旋出爲長沙王傅。至是適得三年。傳云後歲餘。文帝思誼。徵之至。拜爲梁懷王太傅。則當爲六年事。其年王入朝。十一年再入朝。則賈生自六年以後。皆在梁。其陳政事及諫王淮南王諸子。竝當此時。哀帝紀令諸矦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懷王朝則賈生當從至京師。王薨。亾子國除。則王國官省可知。而賈生方上書請益封梁淮陽。則是以故二千石畱長安也。

石鼓文證
孫星衍編修以石鼓文爲宇文周時物。謂周書本紀數書狩于岐陽。可據。中請證之。周書太祖本紀魏大統十一年西狩岐陽。十三年太祖奉魏帝西狩于岐陽。高祖紀保定元年狩于岐陽。天和三年行幸岐陽。有此四事。今檢後漢書鄧騭傳遭元二之災。注元二卽元元也。古書字當再讀者。卽于上字之下。爲小二字。言此字當兩度言之。今岐州石鼓銘凡重言者。皆爲二字。明驗也。詳此注之意。緣石鼓是三代之物。故取以釋漢事。而以古書發其凡。若使石鼓製自宇文。則是以後證前。雖愚者不出於此。章懷太子與後周耳目相接。張大安諸人均有文學。無容不知。一證也。元和郡縣志引吏部侍郎蘇勖之言曰。史籒之迹。近在关中。岐陽石鼓是也。虞褚歐陽共稱其古妙。按褚遂良年輩差後。今不具論。歐陽詢傳云年八十餘卒。旣不明箸其數。且不知卒以何年。攷古者亦無從措意。惟虞世南以貞觀十二年卒。年八十一。則以陳高祖永定二年生。實當周世宗之二年。洎陳滅入隨。世南年三十一矣。是時周之亾才九年。上距岐陽之狩。遠者四十四年。次四十二年。次二十八年。又次二十一年。使石鼓立于後周。則是甫經脫手之物。以世南之博物精鑒。豈得妄以爲史籒筆迹。而歎其古妙。傳曰以今視古。古猶今也。今之爲篆者。有王澍給事中。中生十歲而給事猶存。然中見給事之篆。固不以爲李陽冰党懷英也。且歐陽及褚。何以與之闇合。二證也。周太祖割據關隴。軍國多虞。未皇文敎。其時文士惟有冀儁趙文淵。及平江陵。始得王褒。褒儁之書。今不傳於世。文淵于碑牓是其所長。所書驪山溫泉頌。石刻見存。其篆額筆法凡劣。又不合六書。以視石鼓文。豈止霄壤。使石鼓出自宇文之世。究是何人所書。豈得寂爾無聞。三證也。或謂周世蘇綽嘗仿尚書作大誥。則石鼓仿小大二雅。理固宐然。然史稱綽穅秕魏晉。憲章虞夏。雖屬辭有師古之美。矯枉非適時之用。故莫能常行焉。據武成元年五月戊子詔書。巳變其格。又世宗幸同州過故宫詩。載于本紀。猶是當時之體。未嘗刻意摹古。若以爲出自綽手。則蘇勖者。綽之曾孫。豈宐數典忘祖。而遠傅之史籒。四證也。太祖本紀大統十四年奉魏太子巡撫西竟。自新平出安定。刻石紀事。則刻石載于本紀矣。若石鼓爲當時所刻。何以但書狩于岐陽。不書刻石。五證也。編修之言本於馬定國。馬定國之説今不得其詳。編修旣有斯疑。同人或多信之。謹就其言辨之如此。若其文字淳古。百世之下。猶見倉史制作遺意。好學深思之士當自得之。今不僃論也。

述學外篇一

京口建浮橋議
爾雅天子造舟。郭璞謂比船爲橋。卽今之浮橋也。川之大者。若河渭洛。皆有浮橋。其建于大江者。漢建安二十五年。夏矦尚爲浮橋。以攻南郡。唐乾寧四年。朱友恭爲浮橋于樊港。以攻武昌。宋開寶二年。曹彬爲浮橋于采石。以攻江南。元至元九年。伯顏爲浮橋于石箄。以攻宋。前史具載之。今京口之渡。自瓜州至金山。一里三分。自金山至箄灣。半之。于江津爲最狹。若南北造浮橋二道。交會于金山。行旅往來。如在枕上。此百世之利也。昔杜預請建浮橋于河陽。議者咸以爲古無此事。預卒成之。至唐猶賴其利。近世李敏達公于鄞縣甬江造浮橋。至今稱便。有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道固然爾。

廣陵对
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中謁大興朱侍郞于錢塘。侍郞謂中曰余先世籍蕭山。本會稽地。今適奉使于此。嘗覽朱育对濮陽興語。憙其該洽。度後之人不能也。吾子咨于故實。而多識前言往行。亦可以廣陵之事諗余乎。对曰中幼而失怙。未更父兄之訓。長游四方。又有昬瞀之疾。故書雅記。十不闚一。何足以酬明問。抑聞不知而言。不知。知而不言。不忠。二者。中之所不敢出也。昔者黃帝迎日推筴。分天以爲十有二次。南斗牽牛。是爲星紀。七政會焉。布算者於是乎託始。而後歲月日時咸得其序。揚州之域。是其分野。自漢以來。或治歴陽。或治壽春。或治建業。而廣陵卒專其名。其占應之。昆侖之山。寔維西極。河出其北。江出其南。自麗江至于高闕。其距八千里。萬折而東。夾廣陵以入于海。而邗溝貫之。江河於是乎合焉。于辰爲維首。于水爲歸墟。故廣陵者。天地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竊嘗求之人事。稽其善敗之迹。比于矇誦。其庶幾乎。夫秦滅六國。楚最無辠。當陳王首事而死。楚地之眾。未有所屬。其有矯命項氏。引兵渡江。以爭天下。遂戰鉅鹿。西屠咸陽。則召平首建大謀。以報秦仇也。漢室傾危。董卓干紀。百城拊心。莫敢先發。其有區區郡吏。無爵于朝。而義感邦君。結盟討辠。升壇慷慨。必死爲期。則臧洪說張超起兵。糾合牧守。以誅賊臣也。祖約蘇峻。稱兵犯闕。幼主幽厄。京師塗炭。其有固守孤壘。大誓三軍。力遏賊衝。以保東土。西師乗之。遂殄狂宼。則郗鑒董率義旅。犄角上游。以匡晉室也。桓元負雄豪之名。藉累世之資。挾荆州之眾。乗晉道中衰。本末俱弱。易姓受命。人無異心。其有手梟逆徒。協謀京口。旣克建康。偏師獨進。凶族盡夷。乗輿反正。祀晉配天。不失舊物。則劉毅舉州兵以平桓氏。光復大業也。矦景反噬。二宫在難。諸鎭不務徇君父之急。而日尋干戈。甚者望風請命。委身賊手。其有居圍城之中。無謀人軍師之責。而唱義勤王。有死無二。則祖晧來嶷。襲斬董紹先。馳檄討景。爲梁忠臣也。武氏淫虐。人倫道盡。臨朝稱制。唐祚將傾。其有控引江淮。奉辭討賊。功雖不成。其所披洩。亦足伸大義於天下。則徐敬業舉兵匡復。殺身亾宗。以酬國恩也。且夫武氏之立。勣實贊之。敬業旣心在王室。又以葢前人之愆。忠孝存焉。侍郞曰敬業不直趨洛陽。而覷金陵王氣。固忠臣與。中曰兵者。凶器。當唐全盛之時。武氏積威所劫。海内莫不聽命。敬業舉烏合之眾。起而與之抗。故欲掃定江表。厚集其力。先爲不可勝。以侍敵之可勝。發謀之始。義形于色。握兵日淺。未有不臣之迹。安可逆料其心。而僃責之哉。春秋賢守經。禮毋測未至。推斯義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侍郞曰善。願卒聞之。曰藝祖擢自行閒。典兵宿衞。受周厚恩。幸主少國疑。倒戈自立。其有前代懿親。不樂身事二姓。繕兵守竟。城孤援絶。舉族徇之。則李重進以淮南拒命。握節而死。下見世宗也。宋氏積衰。元兵南伐。勢若摧枯。列郡土崩。不降則潰。其有孤城介立。血戰經年。洎行在失守。三宮北遷。而焚詔斬使。勇氣彌厲。忠盛于張巡。守堅于墨翟。則李庭芝乗城百戰。國亾與亾也。當明季世。流宼滔天。南都草剏。姦人在朝。方鎭擅命。國勢殆哉。不可爲矣。其有上匡闇主。下撫驕將。内攬羣策(督師開禮賢館。士多歸之)。外抗天兵。鞠躳盡力。死而後巳。則史可法效命封疆。終爲社稷臣也。故以廣陵一城之地。天下無事則鬻海爲鹽。使萬民食其業。上輸少府。以寛農畞之力。及川渠所轉。百貨通焉。利盡四海。一旦有變。進則翼戴天子。立桓文之功。退則保據州土。力圖興復。不幸天長喪亂。知勇俱困。猶復與民守之。效死勿去。以明爲人臣之義。歴十有八姓。二千餘年。而亾城降子。不出于其間。由是言之。廣陵何負于天下哉。侍郞曰卓哉言乎。昔陳郡袁氏。世有死節之臣。矜其門地。不與人伍。今聞吾子之言。天下百郡。洵無若廣陵者。後之過者。式其城焉。可也。抑聞之危事不可以爲安。死事不可以爲生。則無爲貴知矣。此數君子者。劉毅材武。故有戰功。郗公名德。雍容而巳。自祖晧以下。敗亾接踵。意川土平曠。非用武之地與。其民脆弱。不可以卽戎與。若其建名立義。類多守土之臣。又虞翻所謂外來之君。非其土人者也。子其有以語我。中曰蔡澤有言。人之立功。豈不期于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必若所言。求之前代。功成名遂。抑有人焉。孫策用兵。仿佛項羽。旣定江東。威震海内。舉十倍之眾。叩城請戰。陳登出奇制勝。再破其軍。由是畫江以守。吳雖西畧。而北不益地尺寸。則匡琦之戰爲之也。金人乗百戰百勝之勢。挾齊南下。其鋒不可當。韓世忠要之半塗。多所俘馘。諸將用命。同時奏功。戰勝之威。民氣百倍。由是開府山陽。屹爲重鎭。而淮東久不被兵。則大儀之戰爲之也。李全聮京東以爲餌。通蒙古以爲窟。屢賊帥臣。厚索稟賜。乍服乍叛。十有六年。朝廷姑息。有似養虎。旣連陷州縣。進薄三城。太淸之禍。近在旦夕。趙葵建議討賊。身肩其事。輕兵迭出。所向有功。由是長鯨授首。餘宼悉平。迅掃淮壖。復爲王土。敵國寢謀。宗社再安。則新塘之戰爲之也。三者保竟卻敵之功。至壯也。非地不利。人不勇也。苻堅強盛。禹迹所奄。九州有其七。傾國南侵。目無晉矣。谢元以北府之兵。选鋒陷陳。使數十萬之眾。應時崩摧。秦因以亾。由是再復洛陽。進軍臨鄴。國威中振。尊謚曰武。則淝水之戰爲之也。開皇始議平陳。賀若弻獻其十策。巳而濳師濟江。據其要害。直抵近郊。于時建康甲士。尚十餘萬人。魯達忠勇。人有死心。而弻力戰摧鋒。破其銳卒。禽其驍將。由是陳諸軍皆潰。新林之師。鼓行而進。江左以平。則白土岡之戰爲之也。朱溫雄踞大梁。幷吞諸鎭。悉其精兵猛將。三道臨淮。當是時。淮南不守。錢氏馬氏。必不能自立。溫之兵力。極于嶺海。地廣財富。則難圖也。楊行密朱瑾決計攻瑕。梟其上將。偏敗眾擕。長驅逐北。由是保據江淮。奉唐正朔。闢土傳世。終梁之亾。不能得志于吳。則淸口之戰爲之也。夫晉之與秦。吳之與梁。皆非敵也。然舉一國之命。決機于兩陳之間。小則兵敗將死。大則國亾。若是矣。又況南北區分。垂三百年。一戰而天下合于一。以此行師。其孰能禦之。詩曰武王載斾。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廣陵有焉。若夫異人閒出。邦家之光。前之所陳。固猶未盡。爲其事之不繫于廣陵也。則請僃言之。桓靈之際。常侍擅朝。朝野切齒。劉瑜以宗室明經。身侍禁闥。協心陳竇。議誅宦官。仰觀天文。俾其速断。謀之具違。并隕其族。而漢業亦衰。同姓之臣。與國升降。屈平之志也。王敦專制朝政。有無君之心。戴淵忠諒。盡心翼衞。及戎車犯順。石頭失守。雖偪凶威。抗辭不撓。主辱臣死。卒蒙其難。正色立朝。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孔父之義也。武氏始以色升。浸成驕横。來濟諫之。上官儀謀廢之。納君於善。繼之以死。比干之仁也。龐勛旣陷武寧。泗爲巡屬。又當長淮之衝。在所必爭。辛讜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冒圍求救。往反十二。是時賊兵北及泰山。南至横江。主帥旣戕。官軍屢衂。而肘腋之下。一城獨完。苦身愁思。以憂社稷。申包胥之哭也。黃巢豨突京師。僭稱大號。乗輿播于遐裔。羣盜蠭起。跨州連郡。唐之政令。不復行于四方。當此之時。天命去矣。王鐸連十道之兵。總九伐之任。承制封拜。以繫海内之心。王師旣奮。賊遂走死。而唐祚之復延者。且三十年。二相干位。諸矦宗周。共和之政也。宋氏武功不競。西夏跳梁。宇内騷然。當宁旰食。張方平建議赦其辠而與之更始。由是元昊請臣。而中國之民得以休息。及熙寧用兵。再進苦口。謀臣不忠。遂成靈州永樂之禍。而神宗以此飲恨而終。王者務德而無勤民于遠。祭公謀父之諫也。故廣陵自周以前。越在荒服。其時人士。未聞于上國。秦漢而下。始有可紀。然當三代盛時。忠臣烈士之行事。所震燿于天壤者。先民有作。舉足以當之。此亦才之至盛巳。至若政事法理。經緯乎民生。文學道藝。立言不朽。里閭耆德。孝子貞婦。一至之行。葢以千百計。非國家之所以廢興存亾者。則皆畧之。考其事迹。則如彼。語其人才。則如此。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故君子尤樂道焉。夫子詳之。侍郞曰善乎子之張廣陵也。辭富而事覈。可謂有徵矣。古者誦訓之官。掌道方志以詔觀事。王巡狩則夾王車。故曰山川能說。可以爲大夫。吾子其选也。朱育之对。何足以當之。中謝不敏。退而發筴。謹錄爲是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来:战国时代“儒”的刻画与论说
墨子閒诂(清)孫詒讓墨子後語下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帝王心術》
《尚書·商書·說命》
子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