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资治通鉴》第二部 第B12版:史海钩沉 20150930期 《中国电视报》
汉景帝的智慧
汉文帝与汉景帝被并称为盛世贤君,然而《资治通鉴》却认为,两位皇帝的治国智慧有着天壤之别。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酷刑,倡导简朴,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史学家将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也为其后的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奠定了基础。因此,汉文帝与汉景帝也成为后世所共同推崇的盛世贤君。然而,对于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的评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不论汉文帝的贤德还是智慧,汉景帝都无法企及。
中国古代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某一个时代被治理到国泰民安,而受到后世公认的时段,其实在中国也是非常少的。比如说非常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是为数不多的受到后人公认的治理典范时代。西汉的历史,虽然以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并称,但是在姜鹏看来,汉景帝之所以能够跟他父亲并称,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在于他的父亲给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汉景帝运气不错,总算是把统治维持了下来。如果从个人能力的角度,对两个人进行对比,那么从政治谋略、智慧等角度来讲,汉景帝远远不如他的父亲汉文帝。汉文帝这个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非常善于利用时间来消化矛盾,把处理矛盾的成本、代价降到最低。但是汉景帝非常不理解、不懂得这个技巧。
相比于汉景帝贸然削藩的鲁莽行为,有学者评论认为:汉文帝的做法更为谨慎而有效。对待诸侯王,文帝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小错不纠。一是成功安抚住了吴王,使得吴王在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有假借丧子之仇反叛;二是在齐王死后将齐国一分为七,既满足了齐王的儿子们称王的需求,为自己赢得了贤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个诸侯国齐国。假如文帝谨慎稳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续下去,汉朝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七国之乱”,诸侯王问题有望和平解决。
西汉初期,诸侯王强大的问题,是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的问题,诸侯王的强大对于中央政府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汉文帝时代,著名学者贾谊就曾经针对这个问题给汉文帝上过奏章。贾谊有几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一直流传到今天,其中有一篇叫《治安策》,其中谈到诸侯王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就在这篇文章里面,贾谊对汉文帝说:“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他跟文帝说,现在这个天下很多事情非常糟糕,可以为之痛哭、为之流涕、为之叹息。可以为之痛哭者,贾谊指出,莫过于诸侯王问题,诸侯王势力太强大。在贾谊的文章里面,有3个非常不安分的诸侯王,被贾谊点了名,其中为首的就是吴王刘濞。
汉文帝对于贾谊的才华是非常赞赏的,但是对于贾谊削弱诸侯的建议,汉文帝并没有采纳。而且除了贾谊之外,其他人也有提同样意见的,汉文帝同样没有采纳。等到汉景帝的时期,晃错旧调重谈,老话重提,建议被汉景帝接纳了,结果引发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写过一部名著,叫《读通鉴论》。在这里面,王夫之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是谊与错之忧,文帝已忧之。而文帝之所持,非谊与错所能测也……智者知天之消长以为动静,而恒苦于躁者之不测其中之所持。”意思是说,对于诸侯王这个问题,贾谊和晃错所担忧的,汉文帝早就有所预料,他心里也是明白的。但是汉文帝心思的缜密、筹划的周到,却不是贾谊、晃错这样的人所能够达到的。有时候你不要以为人家不动,智者的不动往往背后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后面这两句主要点明汉文帝是一个懂得运用自然规律的人。汉文帝打算用一个拖字诀,把刘濞拖到没有能力造反为止。这样的话,把解决矛盾的成本降到最低,减到最小。这是汉文帝高明的地方。
汉文帝去世的时候,刘濞59岁,但是汉景帝一反他父亲的策略,主动出击,把刘濞给逼反了。用王夫之的话说,这就是躁动。从以上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帝的智慧,并且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时间的重要性。时间这个东西,是宇宙赋予人类的一种力量,但其实也是一种限制,它是不可逆转的。对于如何用时间来消化矛盾,汉文帝在这个地方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名将们的生死恨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名将战功赫赫,却难得善终,他们往往不是死在敌人手中,而是死在了君主的刀下。如春秋名将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冤而杀死不瞑目;汉朝名将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和吕后所杀;明末名将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明君爱惜名将而被传为佳话,如唐朝名将郭子仪功盖天下却深得君主的信赖,宋太祖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与开国功臣和平共处。
周亚夫是西汉时期非常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周勃的儿子。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周亚夫就已经开始在军事领域上崭露头角了,受到汉文帝的常识。经过3个月的激战,在周亚夫的努力下,七国之乱被平定了。之后,汉景帝对周亚夫是非常信任的,所以就任命他为丞相,是当时百官当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官员。
名将周亚夫,战场上叱咤风云,政坛上却步履维艰。有学者评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名将之所以不得善终,客观原因是名将手握兵权,位高权重,如果没有办法消除君王的猜疑,必然会惹祸上身。主观原因是一些将领功成名就以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这些人不知自己身处险境,往往死于非命。而像周亚夫这样性情耿直、不懂迂回的名将,面对刻薄寡恩的汉景帝,难免也会重演“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悲剧。
中国的古代非常重视葬礼,周亚夫又是个名将,所以周亚夫的儿子就准备买一些甲楯,先准备着,等到以后周亚夫去世时给他用作陪葬。但是周亚夫的儿子居然偷偷地向专门为皇家制造器具的尚方去买兵器,而且找人来搬运,搬运的工人非常辛苦,但是他儿子居然不给人家工钱。搬运工在拿不到钱之后,就把这个事情告发了。
这个事情传到汉景帝那儿去之后,汉景帝勃然大怒,让当时负责司法的最高官员廷尉来亲自审问。官员们口径一致,想方设法要把这个案件定成谋反案。这一切被周亚夫察觉,他知道自己没有活路了,所以在监狱当中开始绝食,绝食5天后呕血而死。一代名将落得这么一个结局,当然是非常令人嘘唏的。
周亚夫之所以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表面上看是他的儿子办事比较荒唐,深层原因却是刻薄寡恩的汉景帝对周亚夫心怀疑虑,想要置周亚夫于死地而后快。汉景帝用如此残酷的手段对待曾经为国家立过大功的名将,这一行为也成为被后世史评家所诟病的污点。
唐太宗在他去世之前9天,贬谪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盛唐初年名将李世勣。唐太宗对侍奉在身边的这个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讲过这么一番话:“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他说李世勣是一个非常有才智的人,但他是宿将。到时候你登基了,你对于他是没有恩德的,不一定驾驭得住他。所以我为你做一个铺垫,把他给贬谪了。如果他表示接受,等到你登基以后就赶紧把他召回来,由你出面任命他做宰相,这样你就对他有恩了。李世勣听到这个命令之后的反应是“不至家而去”,即连家都不回,马上就上任。李世勣的表现是符合唐太宗的预期的,所以,等到后来唐太宗去世了,唐高宗继位以后,就马上把李世勣从叠州召回来,遵照唐太宗的遗嘱,提拔他做宰相。
但是李世勣也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这样一个人,难道就任凭唐太宗父子摆布吗?难道他就俯首听命,没有任何反抗吗?唐太宗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这一招儿,你用心机去驾驭他,他同样用心机来回应你。
唐高宗做了一段皇帝之后,想换皇后,新的皇后人选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问到李世勣的意见,他的回答令后代的儒家学者们大跌眼镜。他居然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说换老婆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问别人干吗?在李世勣的鼓励下,唐高宗最后下定决心要废皇后,立了武则天为皇后。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当然都非常熟悉了,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她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唐高宗晚年,她开始一步一步掌控朝政,自己称帝,建立了武周政权。在这个残酷的政治斗争过程当中,残杀了唐太宗很多子孙。
《圣经》里面有一句话讲得非常经典:“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意思是用讥诮、权谋驾驭臣下的皇帝,也必然受讥诮、权谋的摆弄。所以《资治通鉴》主张皇帝驭下要靠道,具体地来说,也就是要自己行得正,做得端,用诚心和政治忠诚的大臣们相互感应,而不是靠权术。因为再高明的权术,也有可能被更高名的权术挫败,这就是李世勣和唐太宗的例子留给我们的教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谊与晁错:文景之治下的两大悲情人物!
西汉名将父子兵,七国之乱周亚夫把汉景帝的亲弟弟放在了最前线!
汉文帝城府极深,用高明的政治手腕,以静制动化解诸侯谋反
汉朝名将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因为一双筷子被杀害
周亚夫是名将也是丞相,为什么汉景帝对他产生了不满?
历史上脾气最暴虐的三大名将,第二个得罪汉景帝,闭食自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