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22》 - 经典导读 - 国学频道 - 钟鸣网 - 汇集海内外的信息综合门户网站平...
【原文】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①。子曰:“举直错诸枉②,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④,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 达:理解,明白。 ② 举直错诸枉:就是把正直的人推举出来,罢黜邪曲小人。错:通“措”,放置。诸:之乎,合音词。 ③ 乡:通“向”,刚才。 ④皋陶(yáo):传说是为舜掌管刑法的贤臣,古人认为他是执法公正的典范。 ⑤ 伊尹:商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语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把正直的人选拔提举出来,罢黜邪恶者的权,就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把正直的人选拔推举出来,罢黜邪恶者的权,就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也被疏远了。”

  【解读】

  本章樊迟有三个疑惑,孔子解疑两次,子夏解疑一次,顺次叙述。

  “樊迟勇而志于学,质朴而狭隘。”(朱熹语)他虽在军事谋略上有过人之处,但遇事计较得失,学术上资质较愚钝。大约刚入师门时,曾向孔子请学“稼穑”,“园圃”,孔子不仅没有回答并且狠狠地批评他“小人哉樊须也”。认为他器局不高,见识不广,格调低下,应学礼,学义,学信。后来因逐渐学习,格调器局大有提高。在本篇中又问“崇德、修慝、辨惑。”一改早年陋隘固鄙,在《雍也篇》中大胆问知问仁,孔子回答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仁者先难而后获。”在《子路篇》中问仁,孔子回答他:“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本章又提出问“仁”,孔子回答“爱人”。问“知”,曰:“知人。”尽管孔子回答弟子问“仁”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毕竟是同一人问同一“仁”字,前后数次答案却大相径庭,这是樊迟问“仁”之疑。

  其次,《四书大全》说:“子曰爱人,曰知人,二语极大极简。大则疑浅,简则疑疏,太易理会,则太难证入……,阔大简略而迷所向。”孔子另两次答樊迟问仁,太质实,太具体。本章答其问“仁”,孔子直奔“仁”之本体核心“爱人”,问知,也直奔知之本体“知人”。答案则显得太阔大,太简略,太抽象。与其说孔子答疑,不如说孔子在献疑,“引而不发跃如也。”孔子答仁之“爱人。”智之“知人。”是樊迟对“仁”“智”本体的疑惑。

  “樊迟未达。”“未达”一语颇有趣味,意即不明白不理解,但他并未直接质疑而语,而是满脸困惑,满眼茫然,呈搔首踟蹰罔然无措之状。孔子善于察言观色,知其愤惑于心,悱滞于口。于是将问题难度降低,为其理解搭一思维之桥,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将正直的人推举出来,置放在邪曲枉虺之人的头上,正直的人管理不正直的人,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起来。朱熹认为:“举直错诸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则仁也。”意思是“举直错诸枉”和“能使枉者直”分属“仁”“智”。孔子“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所说是“仁”“智”之本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仁”“智”的运用。樊迟“仁”“智”不分,“体”“用”不别,是“仁”“智”用体之疑。

  再其次是“直”的概念内涵也十分丰富。“直”的基本含义是正直。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罔”即“枉”,意思是人生应该正直,枉曲不直也能侥幸而生存,但毕竟是“幸而免”。“正直”是“直”的基本含义,其次勇者之直,这类“直者”,“临义慷慨当前,惟视天下国家人物之利病,其祸福毁誉了不关心。”(吕坤语)孔子所称赞的史鱼即是此类人物,“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的最理想的境界是“智者之直”。这类“直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绝不死打硬拼。反对“暴虎冯河”似的勇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赞扬:“君子哉蘧伯玉。”蘧伯玉即智者之直。“直”的最高境界是“仁者之直”,“殷有三仁。”他们“杀身以成仁,舍身以取义”。孔子赞扬他们,认为他们的境界最高,但不是最好。合而言之,“直”有“正直”“勇直”“智直”“仁直”;而且“直”又受很多限定,如:“直而无礼则绞(伤害)。”“直”受“礼”的限定。“质直而好义。”“直”受“义”的限定。“好直不好学,其蔽也贼。”“直”受“学”的限制。“直”尚有许多变体,如微生高乞醯(xī醋)之“直”,以曲为直。子贡的“恶讦(jié攻击隐私)以为直。”其父攘(偷)羊,“父子相隐”之直,等等。以及以“直”报怨,以“直”事人,以“直”事君,以“直”行孝,仅孔门一“直”字,已令人眼花潦乱。何况“正直”和“枉曲”的分辨,真是“钻之弥深,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何不令一个资质较愚钝的樊迟不生疑惑。樊迟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一“仁”“智”之用的时候不懂,却也不好意思再问了,孔子见其不再问,“引而不发。”也不再讲。

  “樊迟退”。樊迟虽质朴狭隘,但毕竟深思好学,忍不住转而问子夏:“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樊迟第三疑,子夏释之:“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舜、汤拥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伊尹,即“举直错诸枉”,是“智者知人”的具体例证。“不仁者远矣”即“使枉者直”,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例证。忠直之人举用于朝廷,邪曲枉虺之人则自然远退。“仁”者任用,“不仁者”则“远矣”,不仁者远即“爱人”的举措。

  纵观全章,樊迟问疑,“仁”“知”是第一疑。孔子答以“爱人”,“知人”,说是答疑,不如说是启发樊迟而献疑,是全章总论,是“仁”“知”之体。“樊迟未达”,是第二疑。孔子答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全章分论,是“仁”“知”之用。樊迟“何谓也”是第三疑。子夏解疑,是全章的论据,是“仁”“知”之方。仁之爱人,智之知人,举直置枉,选贤于众,不仅是治国之方略,亦是为人之准则。文章条分缕析,层峦叠嶂,层层深入。“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探之有味,究之有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儒】论语·颜渊篇(22)成大事者不从亲戚朋友中找人才
论语连载(315)《颜渊篇》第22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篇》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论语〉释译析用》第一章:孔子论仁智勇(20条)(之三)
小楷《论语》一则--爱人
论语日课305:爱人,首先要知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