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通史文字版:周公摄政

(2020-06-12 12:14:40)



  1. 特别想选一些对历史解读不错的文章,所以有了本系列。这个是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本来没有文字版的,特别感谢百度贴吧和天涯网友的不断码字收听整理的。语音版的可以在喜马拉雅FM收听,视频版网上随便找,找不到在私信小编。。。

  1. 这个著名的汉代画像砖,刻画着一个千古美谈,【周公辅成王】画像中的中心人物,似乎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然而使人更敬仰的是周成王身边那位长者,他殚精竭虑地辅助未成年的周王,为危机重重的周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最终带领整个王朝走出困境迈向繁荣,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更被尊为【元圣】他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摄政只有七年,然而就这短短的时间不仅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直到现在,世人仍经常聚集于周公庙中顶礼膜拜这位伟大的先贤。

  2. 公元前1046年(天呐,1046出现几次了,我数数,这要忘了我真是猪本猪),周武王率精锐之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向商都朝歌。商朝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讨伐东夷,短时间内无法返回朝歌,商王纣临时组织起数十万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前线,战争刚刚开始他们便纷纷倒戈,战火迅速卷向了朝歌,(这一段讲了嘛三次,每次细节都不同)商王纣被迫自杀,统治时间长达600年的商王朝宣告结束。

  3. 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为了稳定局面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祸害警告)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并不放心,所以他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号称三监,显然三监就是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的。然而,这种监视的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化。

  1. 回到镐京的周武王,夜不能寐,该怎样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着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周武王短时间内并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满了危机,周武王为此一直深感忧虑克商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行将不起。(*愁死个人.GIF)

  2. 刘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昊然本名):周经常自称小邦周所以他克了这个大殷商,很有危机感的,认为自己的统治,能否持久稳固他还是没有那么很强的信心。

  3. 朱凤瀚:他夜不能寐,就是他晚上睡不着觉,他主要想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商移民的问题,商人当时是以族来做单位,大的家族还存在,那个反抗的军事力量很强,周人很担心能不能保住这个天下。

  4. 旁白:周武王病重期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诚地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病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讲祭祷的策书装在【金縢(teng二声)之匱】中,并叮嘱左右不要说出去,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的祭祷无疑是要印验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当中周公无论品德还是才干都最出众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灭商后,周公虽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将他留在身边,处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

  5. 然而没过多久武王去世了,周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其实,周武王临终前希望传位于周公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显然,在周武王眼里,只有周公才能完成稳固这个新王朝的艰巨任务,然而周公并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诵即位。自己以摄政的身份处理国事。

  1.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周公他执政,在很多地方是不得已,那时候武王已经很清楚了,只有他才能够继承王位,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他继承王位这个整个局势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也不一定完全能控制,所以他一定只能够摄政。

  2. 周公没有接受周王之位,就是希望以稳妥的方式统揽大局,使周王朝尽快克服危机走入正轨,然而事与愿违,周公面临极为严重的怀疑和叛乱,周公摄政的消息传到东部地区,同为武王弟弟的管叔、蔡叔非常生气,他们在商王纣之子武庚的挑拨下(小笔崽子,骨灰给你扬了)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流言像火苗一样乱窜,就连最信任周公的召(shao四声)共也起了疑心,在周朝召公的地位仅次于周公,二人同为周武王的左膀右臂,周公必须说服召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3. 这个历史片段一直是陕西岐山皮影戏中最经典的曲目戏曲中的唱词全部来源于古老的典籍《尚书》《君奭(shi四声)》篇中记载的周公说服召公的答辞。在这篇答辞中,周公向召公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局面说明自己之所以接受摄政的原因,指出只有他们二人合力辅助成王竭尽全力才能成就周文王奠定的基业,治理好周朝。

  4. 召公最终理解了周公,真实的历史同样充满激烈的戏剧冲突。

  5. 周王室内部仍然暗潮涌动,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对周公充满了戒备,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都城,退避到东方。然而外面的管叔、蔡叔并没有停止行动,他们继续与商王纣之子武庚等商朝遗民势力联合,由传播流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起来响应的还有东方的徐、呀呢、淮夷等几十个大小方国,他们原本都同殷商关系密切,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大敌当前,周公非常着急,可是如果不消除周成王的怀疑,他又无法回镐京应对危机,为此,周公作《鸱鸮》之诗给周成王,诗中以“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表达自己担心周王室被毁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识到周公之所以摄政的真正原因他们消除了疑虑力促周公复出,来收拾这个乱摊子,然而,周成王仍对周公身怀戒备,这时,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6. 天灾伴随着人祸,这年秋天,谷物丰收,还没来得及收获天上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稻谷都被吹倒了,有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周人非常恐惧,按照当时的惯例,周成王准备举行仪式占卜吉凶,这时,他听说了武王病重时周公曾祷告先王,自己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的往事,于是开启金縢之匱,果然取得了周公的策书,周公使周王朝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化了周成王,他彻底消除了怀疑,流着眼泪说:“周公勤劳王家,是我这个小子无知,如今上天动威彰显周公之德,我亲自迎接周公回来。”相传当周成王到了郊外迎接周公时,天下起了雨刮起了反向的风,先被吹倒的稻谷都重新站立了起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不过历史上的周成王最终还是决定和周公一起去面对,王朝的第一次大危机。





  1. 彭林:周人他是偏处在西北,就是他偏离这个国土的中心这个东方六国,就是殷它在东方,它一旦有什么事情它离太远,所以他到那里一看,诶,你看他离那些地方都比较近我用各种办法处理,当时我能够临时地制约四方。

  2. 旁白:西安的工艺师正在仿制的是一件国宝级的青铜器,它就是【何尊】,真品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正是周公摄政的时候,仿制的何尊已经接近完成,从造型上看,似乎与真品完全相同,但何尊最有价值之处却无法仿制,那就是它底部的铭文,何尊的底部铭文,共12行铭文,共122个字,详细记述了在洛邑营建东都的整个过程,其中,铭刻的金文中,竟然发现了“中国”二字,洛邑正是周公心目中的天下中心,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东都洛邑营建成功,其规模宏大,洛邑建成后,周公将商朝的遗民,集中到这里管理,把商朝的祭器,接受天命的象征物九鼎迁到王城,使其正式为天下政治的中心,周公还将其命名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国大业,最终完成。

  3. 【成周城洛邑】是中国第一座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都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这座三千年前的古都,逐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众多的祭祀建筑,成为洛邑最显著的特点,它既有祭祀上天的丘兆(*祭坛),祭祖的太庙,还有祭土谷神的大社等等,然而在所有的建筑中周公最重视的还是明堂,成周洛邑的落成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在周代,明堂的设置呈“亚”字形,当中有五间内室,四周都是厅堂,外面有四方形的垣墙,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大门,这里是发布命令和朝会诸侯的所在。

  4. 洛邑建成后,周公大会诸侯,第一次宗祀文王,其仪式正式在明堂举行,据说那时有1770几个诸侯,都恭敬屏息,弦歌奏乐,称美先王。



  1. 这是周礼中的士冠礼,原本是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周公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在庄重而颇为繁琐的礼仪中,孩子从此成为成人,他被赋予了更多的尊重,也将承受更大的责任。祝词中多次郑重地告诫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仪,好好慎养你内在的德行,亲戚们都在场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这种礼节的形式虽然在后世有较多的变化,但礼义中强调成年男子成就美德,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却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在。

  2. 杜维明:礼后面一定要【仁】来支撑,它才就有动力,它才会能够有所变化,而且礼必须与时俱进,所以礼以时为大,时很重要,另外,礼就是履,履就是走,它一定要经过实践,它不能空谈,一定要是知行合一,他知道怎么做和他怎么做是合在一起,他说会和不会,这个没办法演示,所以从这方面说来,孔子对周公所讲的那个礼,不就是从一个既有的政治形式来了解它也把它变成一种人人日用之间必须要经常能够复习,经常能够转化的一种重要价值和资源。

  3. 旁白:【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成为中国社会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将贵族分成不用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周礼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周礼的诞生,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治、德治。

  4. 彭林:这个转折是经过周公之手确定当然这个道德它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闻着没有气味,它就像空气一样,它是一个抽象的那怎么拿来治国呢?他就把它具像化,变成礼,这个道德理性在国家制度里面叫礼制。

  5. 旁白:与礼相伴的是乐(yue)“乐由中出,礼由外作,礼讲稳定,乐讲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周公制礼作乐,旨在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和谐之美,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符号的时代。

  6. 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那种暗潮涌动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在汉朝人所作的-《尚书大传》中,称摄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克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由此,周王朝已稳如磐石,当周王朝进入正轨后,周公实现诺言,还政于周成王。



  1. 这是周礼中的士冠礼,原本是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周公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在庄重而颇为繁琐的礼仪中,孩子从此成为成人,他被赋予了更多的尊重,也将承受更大的责任。祝词中多次郑重地告诫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仪,好好慎养你内在的德行,亲戚们都在场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这种礼节的形式虽然在后世有较多的变化,但礼义中强调成年男子成就美德,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却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在。

  2. 杜维明:礼后面一定要【仁】来支撑,它才就有动力,它才会能够有所变化,而且礼必须与时俱进,所以礼以时为大,时很重要,另外,礼就是履,履就是走,它一定要经过实践,它不能空谈,一定要是知行合一,他知道怎么做和他怎么做是合在一起,他说会和不会,这个没办法演示,所以从这方面说来,孔子对周公所讲的那个礼,不就是从一个既有的政治形式来了解它也把它变成一种人人日用之间必须要经常能够复习,经常能够转化的一种重要价值和资源。

  3. 旁白:【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成为中国社会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将贵族分成不用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周礼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周礼的诞生,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治、德治。

  4. 彭林:这个转折是经过周公之手确定当然这个道德它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闻着没有气味,它就像空气一样,它是一个抽象的那怎么拿来治国呢?他就把它具像化,变成礼,这个道德理性在国家制度里面叫礼制。

  5. 旁白:与礼相伴的是乐(yue)“乐由中出,礼由外作,礼讲稳定,乐讲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周公制礼作乐,旨在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和谐之美,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符号的时代。

  6. 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那种暗潮涌动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在汉朝人所作的-《尚书大传》中,称摄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克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由此,周王朝已稳如磐石,当周王朝进入正轨后,周公实现诺言,还政于周成王。



  1. 杜维明:这个特殊事件里面确实体现了周公的一些德性,大公无私的德性,一种忠诚的德性,一种对于天命的一种承诺,对于这个弱势群体,成王基本上完全在他的掌中,一种尊重,然后对于礼,他自己设立的那些礼仪的这些基本的价值,特别他如果真正是有宗法制度,如果他自己违背了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他所以基本上因为他的选择,我相信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对于周代的这个国运,能这样昌荣这样发展下去他起了极大作用。

  2. 还政三年后周公重病而亡,临终前嘱咐我死后埋葬于成周,我始终是成王的大臣,然而周成王将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周成王特别允许周公的长子伯禽在其封地鲁国用天子礼乐来祭奠周公,鲁国一直是礼仪最为昌明的所在,在这块土地上在周公去世数百年后,孔子诞生,面对春秋之世,礼崩乐坏,孔子积极主张“克己复礼”他对遵从的礼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

  3. 杜维明:孔子对周的情况他当然更熟悉,因为他比较熟悉,他认为如果能够回到东周,这是个“郁郁乎文哉”这是个好事情,可是他绝对是要有很多因革,有很多改变,可是有一个,我觉得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德具体落实成礼乐制度以后,也就是一个社会能够安定的一种大经大法。

  4. 朱凤瀚: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应该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代表,更多的是这个王朝的礼仪制度,你看我们到春秋的时候好看到了,春秋的时候很讲礼仪非常讲礼仪,那时想继承周人的文化传统,包括春秋的时候吟诗,然后外交的时候也用诗贵族之间用诗,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5. 旁白: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搞反了吧,谁一脉相承谁啊?),有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他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影响跨越千年从未消逝。中为中华文明的创设者,周公在华夏子孙心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三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先祖,他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他所首倡的“明德、慎罚、保民的德制思想,和他所创造的礼乐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通史之周公摄政(第十集)学习记录
元圣公执政7年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周公之礼、周公吐哺是什么典故,周公是谁?
周公摄政建立分封、宗法、礼仪制度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5
1976年,村民无意中刨出青铜礼器,284字铭文证明周公摄政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