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校园里的刺客们/余亮

12月20日上午八点半,光天化日之下,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内发生凶杀案。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仆倒在地停止挣扎,满脸血污,身上还有一把丢弃的消防斧。无论他过去做了什么,现在他已经永远告别。接下来要告别的,当然是凶手,也是他的同校同学。初步消息怀疑凶杀由争抢座位引起,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更多网传消息显示,矛盾与一个女生有关。据传,杀人者曾经跟踪该女生,女生请同学去找凶手谈话,却给同学引来杀身之祸。据传,凶手平时学习刻苦,不太与人交际,比较自卑……确切消息还要等待官方公布。

大学生杀人总是比别的凶杀案更让人震惊一些,因为人们对知识群体总是还多抱有一份文明的信念。虽然从概率上讲,任何人群都有发生凶杀案的几率,但高校里那些躺下的身躯却总是触痛我们的记忆。每一桩血案发生,是不是都会让你想起学生时代某年某月的某个人,他那别扭的身影如今只留给你一声叹息?

大学生行凶,即使再偶然也还是具有普遍的社会学意义,一个简单的理由是,这些凶案与社会上的刑事犯罪甚至是中学生暴力犯罪都不一样。社会上诸如抢劫、偷窃、绑架、火并等犯罪引发的人身伤害案件占到总体伤害案件的相当比例。此类行凶都有明确的功利化特征,所谓鸟为食死,人为财亡,施展暴力的目的都是金钱利益。而大学生凶案往往与钱财无关,往往是围绕自尊与感情。再比较中学里的凶案,那些失足者往往是考不上大学的少年们,以当混混和贪图享受为人生宗旨,欺软怕硬敲诈勒索,把古惑仔当偶像。但是一个学生为了前程苦熬寒窗直到终于考进大学,这时再杀人,终归是有不解之怨。他们的行为往往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阴霾,比如马加爵,比如药家鑫。想到他们以及断送在他们手里的那些呼吸,我上网随手搜索一番,就找到一群仿佛从超时空穿越来的校园刺客们:

1、2012年7月2日晚,陕西科技大学张某在宿舍楼持刀捅死班长宓某。张某来自农村贫困家庭,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善人际交往。大三时因申请贫困助学金,认为同寝室的班长宓某给他“穿小鞋”,大三所有课程成绩不及格,并相继换了三个寝室,最终发生悲剧。

2、2012年4月7日,嘉兴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十几刀刺死同学。她说:找个垫背的也好。事情缘由,她暗恋一个男生,念念不忘,但男生有女友了,她本来是要去找那个男生的女友谈谈,但她不在寝室,与另一个女生不知为何相互争了几句,就突然从包里掏出水果刀刺过去……

3、2012年2月25日下午,郑州交通学院学生在宿舍里因为打牌闹矛盾,一名学生用削铅笔的刀捅死了另一名学生。

4、2012年2月13日,浙大学生何虹健在宾馆杀死女友,然后发人人网日志、发短信,称女友自杀,然后自己也佯装自杀。

5、2011年11月21日,东莞理工学院学生敖翔,精心潜伏女厕所,试图强奸大二女生小梁未遂,残忍将其杀害。

6、2010年3月30日,四川大学学生曾某在江安校区明远湖边将同校女生彭某杀死,并砍伤另两名同校男生。曾某事后交代,与受害者并不认识,只是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因为长相丑而遭同学歧视,最终出手杀人泄愤。

7.2009年7月13日下午1点,四川外语学院学生邹鸿成因为追求本校同学杨某不成,就在某商场携带事先准备的刀具公然将杨某砍杀。之前一年的3月,他还强奸了自己的女家庭教师,被取保候审。

8、2008年5月8日,武汉工程大学,龚某觉得袜子太臭,与贺某发生口角,并将贺某的袜子扔出窗外,贺某当即跳下床。冲突中,龚某持刀刺中贺某胸口。

……

淋漓的鲜血令人不忍卒睹。除了敖翔、邹鸿成、何虹健之类纯变态恶人,其他几例案件都未免令人唏嘘。不是一时冲动杀人,就是长期积怨蓄谋杀人。在蓄谋杀人案件里,我们还会看到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自卑

在1、2、6的例子里我们都看到,那萧瑟的身影怀揣着一颗自卑的心,手持利刃在黑暗中跟踪仇人。仿佛只有在这种时刻才能找到自我,才能获得专注。

自卑者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件事都不得意,患得患失、反复纠结。当张某决定藏刀刺杀班长,当女生决心找个垫背的,当曾某决定在月下随机猎杀,他们才终于摆脱纠结,不再被犹豫困扰,可以决绝地去完成一件必能完成的事情。因为一旦有决心,杀人其实是最简单的,他们害怕的恰恰是平日里与他人的无尽测度、谈判、把握……每时每刻与活人打交道对于这些不善交际的人是巨大的苦恼。不善解决问题,那么就干脆消灭问题,顺带把自己也灭了。

自卑人格是如何出现的,这是心理学家罄竹难书的话题,这里不做纠缠。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张某和曾某都来自农村,与马加爵一样。曾某还表示早就想模仿马加爵。不知道安医大的那个凶手是否也来自农村。城乡差距、乡村共同体文化的瓦解与城市社区文化的微弱,导致的人格问题不是小事,只不过并不会都表现为行凶杀人,也会表现为一般的自卑,甚至以控诉社会的斗士面目出现。我最近就听一位研究社会运动颇有建树的著名教授说:很多这样的人去了南方做记者,到处发掘所谓黑暗面,其实往往道听途说,只为发泄自己对社会的怨恨。

但无论如何,这还是社会的原因,需要社会来解决。

说点套话,我们生活在无比复杂无比特殊的中国时代,希望与迷惘交织。常有人称赞中国人不认命是好事,是平等主义的中国革命的遗产,这样的民众才有进取心。但反过来,当“革命”已被“日常”以及“反动”所稀释,受挫的进取心也往往成为致命危险。

城乡差距、文化自卑只是产生这种挫败心理的诸多环节之一,还有没有别的特别因素?

本文开篇案件中,关于“跟踪女生”的传言引起了我的思绪。我过去就曾有这么一位校友,其貌非常不扬,极不善于与人交往,神经极其敏感,常把别人的关心也当作别有用心。行事自私,常把臭鞋子脱在室友床头,所以总是遭人排斥。不过是个人就有真爱,他不止一次喜欢上女生并进行跟踪。有位女生报警,校警找他问话,他说:“这是我的自由,我只是站在人家门口,我又没做什么。”他说的是“自由”,对,他还有一个非常“高档”的特点——极爱看书,从《古拉格群岛》到《通往奴役之路》,清一色的黑暗系自由主义经典。说实话,像《古拉格群岛》那种书,我看了不到十分之一就感觉自己开始神经紧张,跟随作者时刻幻想假如此刻秘密警察冲进门来我该如何反抗,十足受迫害妄想症的前兆。看来极端年代的某些极端政策确实把某些人整变态了,变态者又用吐出的毒汁谱写变态的故事,使得读者也跟着变态。不过,如果我责怪这些书籍,那是毫无道理的。写作者有自己的语境,只是他们的作品被搬到今天,却无意中做了别的催化剂。比如和今天弥漫的自私自利心态结合,比如与财富、文化地位不均造成的心理伤害契合,既符合越来越原子化的个人心态,又能给一些卑琐的心理罩上体面的光环,就像范跑跑可以用一套冠冕堂皇的自由主义理论来装点自己的怯懦。

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大家庭或者集体或者社区关系当中,他遇到愤恨其实不用依赖个人主义的观念来指导自己,亲情友情会帮助他疏导。问题是,今天原子化的个人所紧抱不放的感情就只能是“爱情”。这就牵涉到第二个关键词——

情欲

在前文提到的案例中,2、4、5、7都闪烁着“感情”问题。

福柯在《性史》里说过,“也许将来有一天,大家会吃惊。大家将难以理解一个如此专注于生产和毁灭性武器的文明竟有时间和无限的耐心费尽心机地询问什么是性。一想到我们这些人竟然相信存在着一种性真理,它与我们追问的有关地球、宇宙和我们思想的纯粹形式的真理同样珍贵,大家也许会感到好笑。”这话放在爱情身上也合适。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是排他性的情感,在封建时代晚期伴随私生活领域的出现而一起出现。明明只是社会变迁的后果,却被当作启蒙的引导者和精神基石。所谓每一个成功的天才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爱情,所谓永恒之女性引领歌德上升。哪怕女性解放也主要纠缠在这上面,名为解放,恰恰做了俘虏。

在如今这个消费时代,爱情神话更是变态发展。就比如写小说写剧本,写不出东西就写爱情吧,万灵妙药。爱情就是拯救个人、启迪才能的终极武器和对抗世俗的最后堡垒。唯美爱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众宗教。“爱情教”熏陶出一批批的爱情偏执狂。80年代《读者文摘》上罗列的初吻神圣之类名言害了多少同学们那。另一方面,爱情和情欲恰恰因此成为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想想市场上有多少关于爱情关于性生活的书籍、影视、培训和专家吧。我们培训并消费爱情,与爱情教对应的恰恰是庞大的爱情产业,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与“鸽子蛋”就是它的物质象征。别以为消费爱情指的是不把爱情当回事,朝三暮四,随手使用。恰恰是越把爱情当回事,就越能配合这个消费体制。如果谁因为太当回事而死,那就是为这个体制做最后的献祭。

那些离开荒芜的农村,进入高校的学生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再加上青春期的荷尔蒙刺激,他们相信“爱情”就是自己的药。

我母校过去有强壮男性研究生喜欢公开在图书馆拦截并强搂陌生女生,我一度很奇怪他怎么会被招进研究生队伍。如果早点下厂下乡劳动,说不定还要正常一点。根据我的观察,研究生里的问题学生比率不比本科生低。自私自恋者到了研究生阶段,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天生丽质难自弃了。却又往往天真不知世故,总以为爱情是拯救自己于深渊的灵药。

网传有某大学生千里奔袭刺杀分手女友的事件。想想他奔袭的轨迹,想想他们潜行的身影,交织起来简直是一幅青铜时代的图景——被欲望、情感控制的神魔们肆意杀戮、复仇。他们如同转世的复仇之子俄狄甫斯、美狄亚。这些古典非理性时代的人物从来没有绝迹。

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简单把自卑与爱情狂当作完全负面的事物从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剔除,因为它们是构成我们每个人人格的环节之一。我们以为大学生比常人要文明一些,从而对大学生杀人案更不能接受,但普世文明从来不能消灭这种疯狂。用福柯的话来说,这种疯狂就是文明的一部分,西方文明就是依赖不断把某些事物压抑为疯癫而确立文明自身。即使在每个人身上,文明外表之下说不定也隐藏着一个疯狂的美狄亚。高校大概是现代文明最集中的地方吧,正因此,也总有些不堪重压的人每每忍无可忍地自爆。

无能的对策

为了对付高校里的学生犯罪,自马加爵事件后,大学里的行政工作大大加强,辅导员数量翻番。于是,一群本身可能也有变态危险的辅导员管制着一大群有变态危险的学生。可是,如果不改变组织涣散与个人离散化的现状,再多的辅导员也没用,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而已。

记得王蒙的《青春之歌》吗?那是1950年的高中生之歌。一种积极的、集体的、政治性与日常性结合的生活挽救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个人没有极端到孤立,集体也没有强化到顽固。当然,那是过去的事情了,那个时代的遗产不是现在能讨论的事情。在今天,传统的团、学机构却每况愈下,往往沦为培养小官僚的机构,不能成为团结学生的组织。回想你的大学时代吧,身边有多少爱打官腔的学团干部?好在近年来一些高校发生了变化,比如我的母校,团委自然还是和升官挂钩,但是学生会已经和升官这些事了断。参加学生会的人更多考虑锻炼才干,学生会活动也与未来的劳动市场需求有更多关联,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干部还都比较乐观能干。

争抢问题学生这杯羹的还有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这么个物种。就像网瘾带动了戒网产业,小偷带动了防盗产业一样,除了更多的GDP和职位,心理咨询并不解决什么问题。因为庸俗心理学就是现代自私自卑文化结构自身的产物,除了早期弗洛伊德、拉康一类具有革命性的分析心理学,大部分所谓心理学要不就是娱乐游戏,要不就是疗伤欺骗的工具——让人可以继续鄙俗的生活下去(好比有些基督徒们向神父忏悔之后就可以一身轻松,不再内疚,继续去做坏事)。您还记得前几年复旦大学驴友在黄山擅闯景区遇险后发生的事情吗?一位民警为救他们牺牲了,他们却集体冷漠。事后他们解释,当时学校心理辅导医生告诉他们,为了避免草泥马的“应激性精神创伤”,他们应该暂时忘记那个牺牲的民警。

我们不是从来都像今天一样脆弱,像今天一样需要被变态地呵护。中国人的情感也并非如此单调。巴金用《家》骂倒了一个时代,让我们以为传统中国家庭就像书中一样阴森可怕。却掩盖了大家庭温情的一面,即使可怕也是因为殖民侵略造成的后果。林语堂在《瞬息京华》里营造的中国家族图景则可能过于美丽,但提醒我们传统中国人虽然没有那种疯狂的爱情,却有更丰富的情感生活内容,慈、孝、亲、爱平衡,爱情不是情感生活的全部,也不具有傲娇的核心地位,避免了极端的爱情刺客,构造更平衡的人际关系。

既然不能回头,既然任何旧传统都无能为力,只能因时制宜。如何重建并倡导健康的公共生活(这与公知们躲在网上喷胆汁的生活完全是两回事),警惕偏执个人主义,让人民得以过上乐观而有意义的生活,是中国复兴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样说近乎空话。我写这个文章,实在是因为很想写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面对鲜血,我无从判断,没有结论,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能算是一次祭祀,如同清明时节空气中纷纷的纸灰,辗转飘零,无处安放。

(作者鸣谢高倩帮助收集相关新闻资料)

相关阅读:爱情精神病的生产力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yu-liang/2012_12_25_116329.shtml?XGYD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 如何修好爱情这门人生大课
90后大学生恋爱观调查:三成人认可“同居”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世界十大变态闹钟吗?】
变态的男女大学生
当代放荡大学生的疯狂变态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