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电影:太平洋的奇迹:外号狐狸的男子




导演:平山秀幸
编剧:唐·琼斯 西冈琢也 ...
国家地区:日本
 剧情 - 2011年2月11日日本上映
 剧情介绍:

       太平洋战争末期,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堙没于历史的真实故事……
  1944年6月,日本陆军步兵第18连队的大场荣上尉被派往距日本两千多公里的塞班岛。塞班岛是日方重要的军事据点。大场所属的日本陆军43师团受命死守这个小岛。
  此时的日本已经难挽败势,由于悬殊的装备和兵力差,美军轻而易举地登陆了塞班。守卫部队的干部在发出玉碎命令后自杀。接着,众多害怕被美军俘虏的平民相继坠崖自尽。
  大场麾下的士兵接踵战死,他本人也做好了玉碎的准备。然而在被美军包围的危急时刻,大场不假思索地躲入尸堆中,此举让他突然察觉了内心对生的执着。救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婴儿后,大场更强烈地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他本来是个地理教师,他很有人望,失去长官的士兵以及不少平民渐渐聚集到他身边。在黑道出身的一等兵堀内今朝松的协助下,大场带领残部潜入塞班岛中部的塔波查山,继续打击美军。
  美国海军部队宣布占领塞班岛,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哈曼·刘易斯上尉却感到一丝不安。有一些日本人还在不懈顽抗。美军好不容易才知道捉弄他们、令他们头疼的残敌其实只是一支很小的部队。美方给这支神出鬼没部队的指挥官起了一个外号——狐狸,并重金悬赏其首级。
  大场部队不断利用地形打游击,让美军“出血”,美方高层终于决定进行大扫荡。然而对“狐狸”心怀敬意的刘易斯却不希望对方战死。
1944年11月,距离天皇颁布终战诏书还有九个月。
  大场上尉必须以微尘般的四十七人兵力应对美方四万五千大军,他将如何在绝望之境中继续保卫平民,和战友们一起活下去呢?

影片评论:

       对于日本陆军电影,如何表现亚洲这场不义战争是一个难题,即使对于中国是侵略战争的观念基本确立了,明确清楚地表述出来仍难以启齿,能回避最好回避。另一方面,即便承认侵略中国,日本国内对于“败给中国”始终存在争议,似乎输给明治以来一向被视为“弱者”的国家是根本上难以接受的。于是不仅中国战场在日本战斗电影中成了缺席的影子,通常陆军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敌人形象也从日本陆军电影中消失了,很少能看到中国军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东南亚殖民地的西方俘虏和苏联军人出现的几率要高得多,至于战斗状态下的敌人就更加少见了。

       影评家佐藤忠男对此批评道:“关于日中战争,一般仅表述美国敦促日本军队从中国大陆撤军的要求,是日本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的难题,因而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走上了与美国开战的道路。也就是说,并不承认日中战争的失败,而是遵循着当时军队与政府的共识—— 同中国的战争毫无疑问要继续进行下去。电影中甚至看不到一丝一毫有关应该在那个时刻停止日中战争的暗示。总而言之,表现太平洋战争的影片一贯的公式是:根本未将日中战争纳入视线之内……战后日本战争电影所表现的内容,其实就是原封不动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将上述观念秉承下来。不但出席过开战的御前会议的军人和政治家不愿去正视陷入泥沼、进退维谷的日中战争,即使战争结束许久以后,己经可以在“安全地带’对当时的做法进行批判的电影作家们也几乎无人予以关注。日本战争电影的基本点,主要是描绘日本面对强大的美国,以悲壮的挑战精神在太平洋上进行的搏杀,至于用恃强凌弱的方式进行的日中战争,却始终说不出一句漂亮话来,没有丝毫的反思。所以除了极个别的例外,日中战争一直未被战争片纳入视野。这就是日本战争电影的基本状况。”

     “消失了的敌人”使日本陆军电影与其它国家的同类电影区别开来,这一点其实在战时的电影中就有所体现,战时拍摄的《五个侦察兵》(田坂具隆,1938)、《土地与士兵》(田坂具隆,1939)、《西住战车长传》(吉村公三郎,1940)、《陆军》(木下惠介,1944)等影片中,中国人要么彻底缺席,要么面目模糊,中国的抵抗者被彻底地轻视,似乎不值得作为“皇军”的对手来表现,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对“支那人”的鄙夷弥漫在整个日本社会的结果,忙于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日本不屑于平视古老的近邻。而军国主义当局对国内的宣传始终隐瞒着中国人强烈的抗日仇恨情绪和抵抗情况,不允许电影表达这方面的内容。

      《太平洋的奇迹》炫耀主人公的聪明才智,战斗到最后一刻,他的手下击毙了前来劝降的日本难民,却没有受到任何良心谴责,影片对此持理解的态度,而不是批判。这些影片几乎是右翼教科书的影像翻版,创伤性反而被削弱了,因为战争被认为是现实需要,战场上没有人道主义和道德感生存的空间,只有你死我活的较量。这本来是反法西斯阵营二战叙事的主要模式,通过消灭敌人来执行正义,而战败后的日本电影更愿意把自己装扮成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积极的杀戮者,在全世界众口一词的指责声中,消灭敌人很难和正义划上等号,也只有右翼的影片以一种“百年嘴硬说荒唐”的姿态,美化日本的“战斗英雄”。“没有敌人”的陆军电影去掉了直接的杀戮,淡化了罪责;右翼影片仍沉迷于杀死敌人的快感,试图强行将罪责说成功绩,它们算不上日本电影二战创伤叙述的主流,“皇国史观”早已过时,被大部分人拒绝。

        这部影片是现实主义战争观和和平主义战争观调和的产物,两种观念虽然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尖锐对立,但是在否认“战争中存在正义”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本片避开太平洋战争中谁是正义一方的讨论,战争成了各为其主、各尽其责的游戏,双方的共识建立在对职业精神的肯定之上。

       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在联想伊斯特伍德的那部经典作品《硫黄岛家书》。两部电影的背景基本一样,都是讲二战中美、日军的夺岛战役,都是从日军角度出发,只是导演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日本人。但两部电影的差距怎么就差这么大呢?《硫黄岛家书》在突出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也公正表现了日本军人血性的一面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因为战争中虽有正义方和非正义方之分,但战斗的双方的根本目的就只有你死我活这么简单,所以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场面我们都可以理解)。可是本片呢,其各方面素质不但与《硫黄岛家书》相差甚远,还通过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它的立意不过是在为“塞班岛日本军民”树碑立传。

       本片的编导们怎么就不想想,日本人在二战中遭受的所有报应不都是源自于自己发动的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吗?!


播放地址:   高清快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洋的奇迹》经典老电影,日本太平洋战争惨败,退守塞班岛
《玉碎塞班岛》二战太平洋战争
经典二战太平洋战争(玉碎塞班岛)相当惨烈,尸积如山
欧美二战经典:太平洋战争之《玉碎塞班岛》
1944年6月20日,木村正胜少佐在塞班...
【塞班岛战役】太平洋战争最疯狂之战,打破日本“绝对国防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