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置身事内》: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土地财政兴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学博士
1994年分税制改革,直接导致了土地财政的兴起,进而加速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由于当时我国所有制是公有制,本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我国于1980年开始计划实行承包制。中央与省级财政之间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包干,为提高工作积极性,地方可以留下一部分增收。1985年承包制全面推行,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
数据来源:Wind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从1984年到1993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逐年增加。由于财政收入可以部分留作地方增收,地方政府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因此地方开始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增值税(预算内收入)和利润税(预算外收入)。
承包制为地方财政带来增收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比重”下降的问题: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占比的增加,同时反映出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的逐渐减少。第二,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降低(如图),反映全国整体财政走弱。
数据来源:Wind第一个现象主要因为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基本不变,使得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停滞。第二个现象主要是因为地方为了获取分成优势:地方政府主动降低财政收入,从而在包干分成谈判中获取同比增速优势;地方政府藏富于企业,主动减免税收降低预算内收入,随后通过收取各类费用获取预算外收入,变成“第二财政”。
“两个比重”下降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减弱,国家层面的改革很难有资金支持。例如,如何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异。包干使得有钱的地区财政收入越来越高,而贫困的地区处境堪忧,地区间差异逐渐拉大。而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的减少,使得国家平衡地区间差异的能力减弱。甚至是一些全国性的福利政策,例如义务教育等,资金方面可能会出现压力。时任财政部长刘仲藜曾说,“财政体制改革决定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也侧面反映了改革的必要性。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同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防止中央税收受地方干扰。
分税制改革中最重要的税种是增值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4。改革之前,增值税是最大的地方税,改革后变成共享税,中央拿走75%,留给地方25%。但为防止地方收入急剧下跌,中央也设立了“税收返还”机制:保证改革后地方增值税收入与改革前一样,新增部分才和中央分享。因此,改革后增值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没有急速下跌,而是缓慢地逐年下跌。
数据来源:Wind有趣的是,在1993年,也就是在即将实行分税制改革前,地方财政增值税收入占比突然冒了个尖(如图)。
这是因为1993年,中央和地方谈判最后协定以1993年为基年返还税收,而非已经过去的1992年。地方为了在分成中占据优势,做大基数,在1993年掀起收税潮,使得当年地方增值税收入突增。这个情况在2002年实施所得税分成改革前,也就是2001年也出现过。
总体来看,分税制改革扭转了国家财政走弱的趋势,大大增加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之后应对一系列危机,以及保障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分税制改变了地方政府财政的运作模式,催生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加速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土地财政和城镇化也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也催生了一系列问题。
参考资料:《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作者: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土地财政的红与黑——《置身事内》中的政治经济学(上)
分税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
张军:1994年的分税制
分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收和财政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财税改革改什么?(1)——改革的起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