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古楼《杜詩詳注》出版説明

jxwx12@yeah.net




《杜詩詳注》出版説明




嶽麓書院  蔣鵬翔

 

《杜詩詳注》二十五卷首一卷,唐杜甫撰,清仇兆鰲輯注,據清康熙四十二年初刻本影印。


仇兆鰲,原名從魚,字滄柱,號知幾,晚號章溪老叟,浙江鄞縣人。明崇禎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生於鄞縣東城章溪里。清康熙二十四年中二甲第八名進士,同年五月,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四十四年七月,升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檢討。歷翰林院侍講、侍讀、侍講學士,充皇太子講官,充補殿試彌封官、侍讀學士。四十七年十二月,升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後轉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五十年以疾乞休,當年冬抵鄞。康熙五十六年十月初五,逝於家中,終年八十。著有《杜詩詳注》《通鑑論斷》《綱鑑彙纂全編》《天童寺志》《周易參同契集注》《悟真篇集注》《兩經要義》等書。(據方南生《海内罕見的仇兆鰲自訂尚友堂年譜》、吴淑玲《仇兆鰲及杜詩詳注研究》説)


洪煨蓮《杜詩引得序》云:『夫《杜詩》只是一書,乃有注釋散在多家,檢閲不便,而求集注,乃自然之勢也。……竊疑集注之起,當在(宋)紹興中葉,或其稍前。魯訔所爲《杜甫年譜》於天寶十四載條下引集注云云。案訔所編次《杜工部詩》序於紹興癸酉,似其時已有集注矣。當時所集家數多少,今已不可得而知,然既以集合衆長爲名,當以家數愈多爲愈善。疑初爲之者,所收家數尚寡,後來十家、二十家、六十家、百家、千家,乃或續有所獲,踵武增華,或虚張數目以相誇耀也。』彙注杜詩之風,綿延不絶,至仇滄柱乃造其極,故公認《詳注》爲集大成者。


《詳注》『繁徵博引,幾盡康熙一代及其前之一切注家』(《杜詩引得序》語),詳備固無疑矣,然其勝場,猶不在此。其卷端列凡例二十則,所謂『内注解意』,即於各詩下皆有講疏,或提要鉤玄,或揭示結構層次,或點出回環照應之妙,每得詩人言外之意,故蔣寅《杜詩詳注與古典詩歌注釋學之得失》目爲全書菁華,此其一也;凡例又云『杜詩分段』,長篇分段,看似無奇,然專列此目,進而於注釋之中分析章節,探明脈絡,則自《詳注》始,故吴淑玲《仇兆鰲分析杜詩章法的學術史意義》稱其確立古典詩歌注釋學之篇章脈絡意識爲一大貢獻,此其二也; 滄柱自序云:『夫亦據孔孟之論詩者以解杜,而非敢憑臆見爲揣測也。』凡例云『仿《詩集傳》例也』,『凡與杜爲敵者,概削不存』,是尊杜如崇經,注杜如治經也。惟其尊信之篤,故能發皇少陵心曲,見前人所未見,惟其注詩用治經法,故能集傳記、世系、年譜、疏解、釋義、評點、逸文於一身而『無千家諸注僞撰故實之陋習』(《四庫總目提要》語),注家之體,至是而蔑以復加,此其三也。


《詳注》全書凡百萬餘言(先後印本字數稍有增減),論篇幅之巨,於杜詩舊注中,未見其匹。體量既大,思慮難周,疏漏誤解,亦不能免,後之讀者屢加譏彈,至有撰專書如《讀杜詩説》以相駁難者。綜觀諸家所議,以蔣寅所舉十弊較爲深切,曰畫蛇添足、曰附會典故、曰隔靴搔癢、曰不明出處、曰引而不釋、曰注語不注典、曰誤指典故、曰引而不斷、曰該注不注、曰割裂原文。然瑕不掩瑜,故《書目答問》卷四云『杜詩注本太多,仇、楊爲勝』,莫礪鋒《杜甫詩歌講演録》第四講仍許其爲全面瞭解杜詩之最佳讀本。


關於《詳注》之成書經過,方南生嘗據《尚友堂年譜》加以鉤稽,今據之撮述如左: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滄柱年五十二,時任翰林院庶吉士,其輯注杜詩之事,始於是年。至三十二年癸酉,初本輯成,『冬繕寫進呈,有進表序文,備載卷首』。三十四年乙亥,乞假南旋,夏初抵杭州,遇朱乾若先生,仍『相與參論杜説』。三十七年戊寅,滄柱南下廣東會友,至韶州晤左峴,與同館潘次耕商榷杜注。三十九年庚辰冬日,『繕寫《杜注》发刻,凡二十六卷,皆旌德葉承武所書』。四十一年壬午四月,滄柱親攜《詳注》書稿,自鄞縣至杭州付梓。四十二年癸未春,初刻成,三月,康熙帝南巡,滄柱於杭州行宫恭進《詳注》刊本二部,得御書『餐霞引年』四字綾匾。四十三年甲申冬,『仍上金臺,復得數家新注,如前輩吴志伊、閻百史(詩?)、年友張石虹、同鄉張邇可,各有發明』。五十年辛卯,以病乞休,三月南歸,於舟中增輯《詳注》,並命次男廷模編次。五十一年壬辰臘月,滄柱至吴門度歲,擬发刻《杜詩補注》。五十二年癸巳,纂成《諸家論杜》並撰附記。前後歷時約廿五載,書成四年後滄柱即辭世矣。


《杜詩詳注》版本系統以鈔本爲源頭。上海圖書館藏該書鈔本二十五冊,即清康熙三十二年繕寫進呈本之副本。該本尚無《杜賦詳注》《杜文詳注》及兩卷《附編》,詩歌之分卷及篇目之衆寡亦與後來刻本有别。《詳注》之刊板始於康熙四十二年,初刻本凡二十五卷首一卷,其卷二十五以《杜律重寶辯》結尾,後之『諸家論杜』『諸家詠杜』『諸家仿杜』『諸家集杜』有目無書(今影印之底本原書目録闕末葉)。康熙五十二年取舊版挖改,又增兩卷,上卷爲《諸家詠杜》《逸杜附録》,下卷爲《杜詩補注》《諸家論杜》,是爲滄柱生前編定之最終版本。此後復有多種後印本及翻刻本,大抵可據有無錢牧齋之名、序文第二行抬頭作『聖世』或『皇世』等細節特徵判别。諸版本之異同流變,詳見佐藤浩一《杜詩詳注傳本研究》。


此次影印之底本,得自上圖。内封刻『進呈本新鐫/ 杜少陵集詳注/ 史官仇兆鰲誦習』,並鈐木記曰『本文較正無訛名注搜羅悉備武林藏板』。正文框高二〇三毫米,寬一四七毫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黑口,單黑魚尾。該本即四十二年初刻本,其與五十二年後印本版刻面目之區别,佐藤浩一言之已詳,而二者文本之出入,亦不限於增補附録,如凡例『近人注杜』條中,初刻本有錢謙益之名,後印本悉挖去留空(後印本正文中仍多存錢名,蓋削而未能盡者),卷十四第六葉後半葉第一行『夏時夜短』,後印本改『夏時』爲『初秋』。至卷五《北征》『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句下之注,則變化尤巨,初刻本云:『此章起四句,結八句,中兩段敘途次還家,各三十六句,其前後十六句者兩段,十二句者兩段。少陵長篇古詩,人但稱其開闔變化,不可以轍迹尋,不知大篇之中,部伍分明,紀律嚴整,有毫髮不可參錯者。如此章八節,經營段落,如大匠搆廈,上下左右,都有一定位置。初學先宜講明次第勻稱之法,然後求其變化出没可也。』後印本改作:『此章大旨,以前二節爲提綱。首節北征問家,乃身上事,伏第三、四段。次節恐君遺失,乃意中事,伏五、六、七段,公身爲諫官,外恐軍政之遺失,内恐宫闈之遺失,凡辭朝時,意中所欲言者,皆罄露於斯,此其脈理之照應也。若通篇搆局,四句起,八句結,中間三十六句者兩段,十六句者兩段,後面十二句者兩段,此又部伍之整嚴也。』周采泉《杜集書録》卷四論《杜詩詳注》進呈本與刊本之别,云『進呈本之凡例真率樸素,並將所據之祖本及轉引來源交代清楚,如《年譜》從朱本即其一例,經一再修改,此種承襲痕跡已大半刊落矣』。竊以爲比觀初刻、後印文字之同異,猶可見滄柱注疏斟酌修改之歷程。今人治古,已漸知前賢著述之成書乃一動態變化之過程,則此初刻本雖非作者晚年定論,其學術價值亦足重矣。


《杜詩詳注》之五十二年後印本,已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影印本(佐藤浩一言臺灣廣文書局曾影印《詳注》之王引之批點本,惜未見),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本亦以後印本爲點校底本。至其初刻本,則似尚無影印單行者。今以此書爲《四部要籍選刊·集部》開篇,欲使同仁於吟詠歌詩之餘,復得領略康熙精刻疏朗清穆之美。後印本續刊之《逸詩附録》及陸遊《東屯高齋記》、元好問《杜詩學引》、陳文燭《重修瀼西草堂記》、左峴《杜工部草堂記》亦據中華書局點校本録於卷尾,以供參閲,至其《諸家詠杜》《諸家論杜》二卷則略之。編印疏失之處,仍乞四方君子不吝教正。


憶昔負笈於復旦古籍所,陳正宏師曾舉佐藤浩一《杜詩詳注》版本調查記録之表格爲例,示諸生以治學之法。佐藤君於《詳注》版本目驗之廣、比勘之細,至今仍罕見匹敵,故當時表格甫出,座下譁然,蓋皆震驚於日人鑽研之精密絶倫。返鄉五載,復得機會親歷《詳注》影印之事,學問一道,果有宿緣耶,此又非余可知者。漫書所聞,以充短序,愧無發明,是余弇陋之過也。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撰於半學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杜澤遜審定,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清内府刻开花紙印本《御製詩》第三集
资源中心
樊長遠丨古籍初印、後印本例析十種
宋代雕版印刷对诗文注释的影响
新书丨四部要籍选刊《汉书》(全12册)出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