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的纺车邓连朝前些日子,我在老家的东屋里找东西时,突然发现 +
                              母亲的纺车
邓连朝
前些日子,我在老家的东屋里找东西时,突然发现了母亲曾经用过的纺花车子。倍感亲切,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记忆大门,穿越到那个年代。
清贫度日的载体。作为六零后的人,我们的同年远不是现在的一零后的孩子所能想象和体会得到的。最简单的衣食住行,仅仅吃的就不能保证。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人每天七八两粮食,把地瓜菜蔬都算进去达到每人每天一斤的口粮就蛮不错了。为了吃饱饭,家长们往往把分来的麦子换成粗粮,以便多顶些日子。即便如此,每到春天,青黄不接之际,各家各户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他们这些家庭妇女,就托关系找门子,从纺织厂里弄来一些废旧的瓤子,打整干净后,再纺成线子交给纺织厂,换取一点加工费,得以籴点粮食,从而度过饥馑。作为全家苦熬日月的生产工具,作为养家糊口的大功臣——母亲的纺花车子,这期间可谓高速运转。每天黎明,嗡嗡的纺车声,代替了鸡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喊醒。每天夜里我也在这样的嗡嗡声中,逐渐入睡的。往往睡醒一觉了,母亲还在不停地纺着。就是这辆纺车,不舍昼夜,周而复始地高声歌唱,让我们度过了那个饥馑挨饿的年代。
苦中作乐的见证。那时候,尽管都很穷,但是绝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用现在时髦的话说,非常阳光自信。记得有次母亲把纺好的线子,织成了花布。除了卖给供销社以外,还给我们做了一些床上用品。看到这些花里胡哨的床单,自然是兴奋不已。而母亲更是乐不拢嘴的学说着其他妇女自卖自夸的段子,其中一句是气死洋布棚。可见母亲她们的的高度自信,她们就是这样尽管劳累,尽管穷困,但是依然其乐融融。在她们的感染下,全家上下,乃至全村都是苦却乐呵着。印象最深的是,每当母亲用白面汤水煮线子时,往往留下一些面筋。她就把面筋煮熟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加些食盐,均匀搅拌,让我们美美地品尝一下。长年累月吃不上白面的东西,能吃上如此美味佳肴,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就那么几小块,放开吃,三口两口就没了,但是谁舍得一下子吃完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谓运用到极致。母亲的纺车,纺出了穷困中的希望,纺出了苦中作乐的自信阳光。
做人做事的传家宝。毋庸讳言,那个年代是非常贫困的,但是母亲的纺车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勤劳致富忠厚做人的人生大道,她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我们怎么做人。那时候,母亲经常让我们参与到其中,借还纺织用的络子、梭子、柱等东西,甚至还让我们抱着成卷的布到供销社去卖,同时买回一些日用品。有事还让我们帮着倒线子,每每伸着两只手臂,随着母亲姐姐她们一圈圈的放,稍一走思,线子就会断,自然遭到呵斥责骂。就在这样的劳动中,迫使自己养成干什么都必须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好习惯,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尤其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使得自己在学习中成为佼佼者,从而出人头地。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母亲的纺车则是最好的教具。母亲的纺车,纺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朴素做人道理,纺出了勤勉严禁细心持之以恒的良好品德教育。
母亲的纺车,帮我们度过了那个年代,母亲的纺车塞满了记忆内存,母亲的纺车成为我们成长的警示牌、方向标。母亲的纺车,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思念,母亲的纺车沉淀着太多太多的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德州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丨李学民:棉花纺车
♨《母亲 · 纺车 · 织布机》谨以此文献给天堂的母亲!
母亲的织布机
内黄老家往事--织布
【文学】老布棉衣
妈妈的纺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