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人与书
2010-03-19 作者:陆昕

    启功先生藏书甚富,与客厅相连的一间房中,书架一排排行列,只供人穿行。这书库并不任人进入,我那次也是“误入白虎堂”……

    ■陆昕

    文人与书结缘,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文人的事业、生计都与书分不开,由此而爱书、藏书也就理所当然。然而,书又具有商品属性,并非你所爱、所想的书都买得起、藏得住,所以又生出许多文人与书的酸甜苦辣的故事。人们爱看书话,一半原因是为了获取一些版本知识,另一半,依我看,也许还是大半,就是想看看这些藏书故事。

    由此而想起我结识的一些前辈学者的往事。虽然谈不上故事,却也与书有关,随手写下,以作雪泥鸿爪。

    启功先生藏书甚富,与客厅相连的一间房中,列架充楹,却非四壁皆书。因为四壁皆书,则表明中间是空的,可容人走动。启先生这间房中的书架却是一排排行列,只供人穿行。这书库并不任人进入,我那次也是“误入白虎堂”,事前并未请示,事后也不好说明,但由此知道启先生藏书很富。不过有次与先生闲聊时,聊到他过去坎坷多年,没钱买书,又聊到我祖父的好友赵元方,他感慨道:“文人没有不爱书的。赵元方有钱,可以买好书,所以我们这些人,都羡慕他。”他到老年,仍然买书不辍。有一回,中国书店某师傅送来某部大概是他久思不得的古书,启先生翻看时手都因激动有点哆嗦。我怕打扰,起身进了他的卧室,见床前柜上有他自作的一副对联镜心,上书“饮余有兴徐添酒,去日无多慎买书”,看着联语,回想方才,“言行不一啊。”我心想。

    启先生的好友张中行也爱书。记得我第一回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见到张先生,只五句话过后,张先生马上问了句令我大感突兀的话:“你们家还有多少书?”看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张先生起身,一指他身旁和身后的白墙,又将两手向四下里一分,问“一面墙?两面墙?能摆几墙?”张先生藏古书不多,旧书不少。他跟我说,因他佩服周作人的学问,又跟周的私交不错,所以周作人的所有著作他都有,并且本本都有周的亲笔题赠。“文革”时,张先生怕红卫兵问罪,将周的题赠页一律撕去销毁,将书全部保存下来。我听后想,这纯是知识分子的书生气。毁了周的手迹而留下周的书,真让红卫兵见了,也是死罪。想罪减一等,多半妄想。既然避祸,为何不避个干净彻底?看来知识分子这份爱书的情结,真是顽固不化。

    启先生、张先生如何藏书、爱书可说是轶闻,而关于书,还有趣闻,这是祖父的老友朱家溍先生对我讲的。祖父有位老朋友,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焯——黄侃先生的侄子,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同祖父一起于南京教司房从黄侃习《说文解字》。七十年代末,黄焯先生为黄侃整理遗著,有些资料在我家,是黄侃当年留给祖父的。黄焯先生要用,写了几封信向祖父借,但一直没收到回音。正巧有个与黄先生相熟的人要来京办事,黄先生便又写了封信,托此人直接到我家来,面交祖父。信里的大致意思是:我给黄侃整理遗著,所以向你借那些书,一连给你寄了几封信,你却一直没有回信,弄得我这里没法工作。这次我让人将这封信送到你家,面交与你。假如你再不给我回信,我马上从武汉买车票到京,到京马上直奔你家,到了你那儿直奔书房,把你架上所有书的头本儿全抱走,看你如何办!带信的人因为与朱先生很熟,先去朱先生家将此信拿与朱先生看了,说他不敢来我家,怕祖父看了生气,让朱先生拿个主意。朱先生说,你甭怕,我了解陆先生。他这人手懒,很少主动写信,也不爱给人回信,你见了陆先生,也别把信拿出来,你就跟陆先生说这事,肯定有个回复。几天后,那人很高兴地来看朱先生,说,成了。我去见陆先生,还没说这事,他一听我从武汉大学来,就说,耀先(黄焯的字)跟我要几本书,你正好可以给他带去。把书找出来给我了。信也就用不着了。“这人把信自己收起来了,说得个宝贝。”朱先生笑道。

    朱先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大家,我对他说的话中印象最深的是有次他说:"凡是收藏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穷人。因为每一样经他收藏的东西他都视为拱璧,难以割舍。光收不卖光进不出,而天下得有多少好东西?个人能有多少钱财?直到最后收不动变成'穷人'完事。"

    事实就是如此。拿藏书家郑振铎来说,我对他印象最深的藏书名言,就是"平时藏点什么不好,偏要藏这劳什子书!"并告诫别人,藏什么都有用,就是别藏书!可话虽如此,当他"不藏书"时,准备将书易主时,却又说:"卖去哪本书都像卖去自己的亲生骨肉,最后哪一本也没舍得卖去!"郑先生真是性情中人,那种发自肺腑的对书的热爱之情,令人感叹无穷。

    由此而想到今天许多藏书爱好者也是性情中人。别的不说,就拿买书来说,有些卖古旧书的人评论说:"他们(藏书爱好者)买书时,且跟你打价儿。你要能给他们便宜个十块二十,他们可真是高兴,好像有多大便宜。甭说古旧书书价没谱儿。就算真便宜十块二十的,可要算算你的车钱、饭钱、工夫钱,那点儿'便宜'也早没了。可他们不算这个,他们就是觉得捡了便宜买了好书。"由此,卖书人的总体评论是,文人都是书呆子!

    文人买书实难。看前辈书话,常见有"室人交谪"一语。这是文雅的说法。直白的说,就是"夫妻打架"。因为书而夫妻反目,争吵,已是藏书文化中一道说不上亮丽的风景。由此,我倒认为,文人也要卖书。因为文人的买书钱是从那有限的几个"俸禄"中省出来的,而且节省的还不是他自己的,是带着老婆孩子的衣食之资。所以,文人不应走完全的藏家之路,将本不富裕的自己变成"穷人"。爱书、藏书无可厚非,但断不能影响了家庭。况且,书本身就需要流动,你把它禁锢在家,实质也是对书的伤害。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使其流布人间,与天下人共赏,正体现了书的最大价值和最佳途径。书本来就是商品,就应理直气壮地发挥它的商品属性,作出它应有的贡献,精神和物质的,方是正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人藏书的故事
名家书缘
[转载]黄侃对同时代的文人学者少有赞许
书话,就是爱书人的心里话 | 书话
恕不借“命”
藏书不为富——爱书人的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