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三角地区考察调研报告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三大核心经济圈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经济发达区之一,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各项经济指标都处于全国其他各地区的前列;而甘肃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省区,且边缘化发展趋势明显。甘肃如何学习借鉴发达省市的经验,尽快缩小巨大的发展落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该解答的课题。为此,2010年3月26—4月3日,省信息中心(省经济研究院)组成了由王永和主任带队、崔跟山副主任等7人参加的调研组,赴长三角地区进行了考察调研。考察调研结束后,又到上海市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上海市信息中心进行了学习交流。现将考察调研和学习交流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内容
    我们一行对上海大众等重点企业、苏州工业园区和常熟市蒋巷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重点考察,总体影响是:区域经济渐趋一体化,企业整体实力强,园区经济发展快,新农村建设成效大,城乡居民生活富裕。
    长三角地区紧临东海,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朗,最突出的是跨省区大、中、小城市和集镇等级序列完善,已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即形成以上海市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中心,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以包括上海市、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市和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市等16个城市为主体,以南、北两翼所辖的74个县(市)为腹地,三省市一体联动,大中城市梯度分工的“大上海”发展格局。200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2%,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的1。7%,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国的18。8%(见下表)

长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区域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最终消费支出(亿元)

全国

306859.8

61330.4

172828.4

156500.2

长三角地区

(沪浙苏)

67975.92

 

7023.5

2966.4

29370.4

占全国的比重(%

22%

11.4%

1.7%

18.8%

 


 

 

 

图1:长三角地区城市区位图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深入推进中新经济技术互利合作,被两国领导人誉为中新合作的典范。从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一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灵活发展环境。据商务部2007年度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全国范围内参评的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苏州工业园区在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等指标在全国范围位居前列,其中,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指数位列第一,综合经济实力、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环境指数位列第二。
    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众多企业来说,都经历过引进、合作、模仿、贴牌生产的原始积累阶段。但随着资本积累的壮大和自主创新意识的提高,各企业都高度重视创建自己的品牌。这些品牌,不仅成就了一个个著名产品,为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而且造就了一个个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各企业无不注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即通过筹资、融资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多条腿走路”,助推企业快速发展。正如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所说:“要使产业资本经营与金融资本经营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上海大众在探索中国轿车工业合资经营、跨区合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滚动发展的道路,为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理念和成功的实践模式。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德合资企业,双方投资比例各为50%。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新成立的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为第四个整车生产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63.5万平方米。上海大众在扩大自身生产规模的同时,公司开展了振兴中国轿车零部件工业的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这一跨地区、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工业的技术进步,为形成符合国际水准的零部件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国内轿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奠基石作用。目前具备了年生产60万辆的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当我们走进江苏常熟市蒋巷村,就被整洁的街道、统一的民房、气派的村部、现代化的工厂、古朴的展馆所深深吸引,令众人赞不绝口。蒋巷村人是在村支部书记常德盛的带领下,怀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精神和“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由一个曾经最贫瘠村发展为现在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国家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目前,全村186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6万元。男性村民60岁、女性村民55岁后,每月都可领到200元至500元的养老金。村里兴建的老年公寓,全村老人都可免费入住。凡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人,村里每年补助1000元,两位老人则能领到3000元。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和新的引擎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上海、浙江和江苏早在1999年就开始探索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2002年有了突破性进展。沪、浙、苏建立了常务副省长沟通机制,从解决区域大交通体系规划、出台三省市电子信息资源和信用体系资源的共享方案、加快区域旅游合作、建立三省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合作框架、实现区域内资源互补等五大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2002年10月举行的“2002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内城市市长论坛”制度,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0个城市的市长在杭州共同签署了一份纪要,提出以大上海的整体姿态出现,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各方面的合作,使整个区域的发展形同一个城市,共同参与国际、地区性竞争。
    (二)园区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调研中,苏州等地高起点、大手笔开展工业园区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多年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了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苏州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体指标见下表:

苏州主要县 (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三)超前规划是城市发展和园区建设成败的关键
    江苏省苏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重要的一员,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通过参观苏州市城市规划局的展厅以及专业人员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苏州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中,始终坚持超前性、权威性、高质量规划先行的原则,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让苏州这座历史名城处处体现了古老与现代、保护与建设、继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苏州市城市规划涵盖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以及县(市)规划的不同规划层次,涵盖了苏州市境内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门类的建设,涉及苏州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不同建设领域,形成比较复杂、完备的规划体系(见图2)。

    苏州工业园区已发展成为苏州中心城区不可分割的新城,我们在苏州新城考察时,并没有感受到大城市常见的堵车现象,这主要归功于园区当初科学严密的规划。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挂牌成立之初,耗资3000多万元,编制了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种详细规划,整套规划既有确定长远目标和宏观控制指标的“概念规划”,又有确定园区性质、规模、总体布局、交通体系等的“总体规划”,还有建设指导和建设控制的 “详细规划”,以及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严密周到的庞大规划体系。整个规划的交通、供电、供水、供热、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都向发达国家看齐。正如一位参加过园区规划编制的官员所说,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是园区规划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主要原因。在编制总体规划时,他们首先全面编制了各项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在国内率先实行了对接发达国家的“九通一平”。与此同时,环保理念也在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绿化率高达40%,污水100%截流外,还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缓冲带。超前的规划设计,经受住了时间和发展的检验,吸引了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112个投资项目,成为跨国公司眼中综合吸引力最强的中国开发区之一。据当地人士介绍,苏州工业园区现已成为全市房地产业最火爆的区域之一,购房者最看好的正是一流的园区规划所带来的优美环境、一流基础设施和便捷生活配套。
    (四)企业聚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我省在长三角地区考察时认识到,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之所以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是因为每个县、每个镇、每个乡甚至每个村都聚集了一些实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江苏省无锡市港下镇正是因为有红豆集团这样的重点企业集团,才得以成为江苏省经济实力强的镇之一。红豆集团是1983年从针织内衣起家的,不到十年,打造了国内有影响的“红豆”衬衫品牌。从1992年开始,红豆集团逐步打破了单一的服装产品系列,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收购上海申达摩托车厂,推出了“赤兔马”和“欧豹”两个品牌的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进军房地产业,并初见成效。目前,红豆集团拥有九家子公司,其中一家为上市公司,八十五家三级企业及美国纽约、洛杉矶两个分公司,产品涉及服装、橡胶、机械、地产、生物科技等五大类。红豆集团强力推出的“红豆杉”产业,集“红豆杉”的培育、销售、观赏、康乐、制药于一体,已成为红豆集团的战略新兴产业。
    (五)“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蒋巷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原因就在于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都始终牢记“生产发展”这个关键词,抓住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从农业起家到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努力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农业起家,蒋巷村解决了温饱之忧。工业发家,创造了富裕生活。上世纪80年代,蒋巷村村民自筹资金,自寻门路,发展建材加工业。10年后,蒋巷村在滩涂荒地上建成了江苏省最大的钢构件生产基地——常盛企业集团,集设计、生产、运输、建筑、安装于一体,年销售收入突破了10亿元。如今,蒋巷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生态旅游。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说,“蒋巷村还要靠旅游旺家”。目前,蒋巷村集农家观光、展览、餐饮、度假、游乐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不断引起都市人的“农夫情结”,已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生态旅游正成为蒋巷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对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凸显“中心带动”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甘肃区域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考、新概括,其“中心带动”的战略意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极牵引理论,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国大陆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市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江苏、浙江两省的快速发展;同时,周边主要城市主动和上海市接轨,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在历史上就已经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络,在经济文化、资源禀赋上有着很多一致性,目前已经基本具备经济融合的“硬项”条件,“中心带动”的战略意图正是通过率先启动兰州、推进兰白经济圈建设,来带动、辐射全省的发展。向西辐射带动“右翼”的河西走廊,向东辐射带动“左翼”的庆阳、平凉、天水,并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形成横贯整个西北地区的城市通道经济带,最终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兰州建设成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
    (二)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我省园区发展的层次。我省工业园区建设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少了条腿,同时在规划、管理和开发理念等方面也严重滞后。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核心是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高起点规划。规划起点的高低,直接影响园区建设的成败,影响所在城市建设的品位。要坚持集约利用,在用地结构上充分考虑开发成本,尽可能实现自我平衡。要坚持产业集聚,充分考虑各地产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突出区域特色优势。要坚持提升整合,园区建设尽可能与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相结合,同时,对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和无发展前景的乡镇工业园区(工业小区)进行整合和撤并。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规划、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二是优化服务,筑巢引凤。牢固树立“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通过全程代理、一口子收费、一站式服务、设立立刻办等方式,使企业进得来、安得下、留得住、富得起。三是理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责权统一的原则,大胆探索建立符合园区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在管理职能上赋予园区管委会一级政府的权限,负责工业园区的规划、项目审批、指导协调等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规划、建设、财政、社会事务管理、城建监察大队、质量监督站、派出所等部门,实施对工业园区的统一管理,并实行“过路盖章”的方式运作,保障了园区管理机构的高效运行。
    (三)学习借鉴江苏蒋巷村的典型经验,强化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产值从1978年的56.82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2亿元,全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93万元。借鉴蒋巷村新农村建设,我省新农村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1、要突出规划先导。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要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根据行政村的处所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产业规划,实行地区分工。可将现有的行政村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工业规划区和城镇规划区内的,要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新型社区和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二是在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外,以工为主的行政村,要根据当地的规划重新定位,或者融入规划区,或者自我发展成为小集镇。三是在纯农业地区的行政村,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规模经营,逐步将与农业无关的工业企业和多余的农户搬迁出去,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自然资源。
    2、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我省要按照各乡镇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依据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镇一特色”,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要积极培育、扶持、壮大各类工业企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要多渠道投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政府加大投入必不可少,政府要在建设投资上发挥主导作用。我省要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投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要加强各项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农村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大投入。集中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通过发挥政策效应,逐步营造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4、要选好村领头雁。有一个坚强有力、团结一致、朝气蓬勃、受农民普遍信赖的村党组织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领头雁”十分重要。我省要促使村干部带头创业,做强实业争当老板,努力增加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认真搞好村干部选拔工作,加强村干部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创富能力。要鼓励村干部特别是村一把手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尽量保持稳定,便于工作的持续性。华西村的吴仁宝书记已经担任村书记40多年了,蒋巷村的常德胜担任书记20多年,他们的村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村书记长期以来坚持想法、一干到底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四)学习红豆集团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企业创新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红豆集团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我省要借鉴红豆集团的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要善于抢抓机遇。如红豆集团当初是一个小型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一开始,红豆就紧紧抓住国家政策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第一次机遇,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原始积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红豆集团又一次抓住机遇,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企业集团;随着国家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又率先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并于2001年实现了股票上市,获得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2007年,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激励下,红豆到柬埔寨创办占地11.13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开发区。目前面对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扩大内需的需要,我们的企业面临着又一次机遇。我们必须提高创业意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是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我省企业需要学习红豆集团的精神,要加大改革力度。红豆集团之说以能够抓住每一次机遇在于他们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不论是股票上市还是对外扩张,红豆集团在内部早就进行探索和创新。他们在全国首创的“母子公司制、内部市场制、内部股份制、效益承包制”的“四制联动”的管理机制,曾给集团带来了无尽活力,如今的红豆集团已经是服装、机械、橡胶、地产、生物制药多领域渗透的跨国集团了。
    三是政府要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政府要积极转变思想,提高对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进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改革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以扶持其发展。要制定出台鼓励创办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措施,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和创业者提供创业扶持政策,营造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孵化非公有制小企业创业的基地。把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扶持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措施。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成长计划,增强地方经济实力。

    四、兄弟单位考察学习的情况
    本次考察期间,我们一行先后到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市信息中心进行了考察,了解了情况,找到了差距,受到了启发。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是在原综合经济研究所、体制改革研究所和价格研究所基础上合并组建的。2007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归属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主要职责是: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领域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开展研究;承担国家、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下达的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提供各类咨询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关注并研究经济社会领域的其他重大问题,承接社会委托的各类研究课题;编辑出版发展改革方面研究刊物等。下设三个管理部门即办公室、人事部、科研管理部,七个研究所即综合经济研究所、体制改革研究所、价格研究所、城市区域经济研究所、能源交通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另设信息咨询中心,总计11个部门。研究院还从一些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了52位专家,作为咨询顾问或研究会员。
    上海市信息中心成立于1987年1月27日,前身为1979年成立的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电子计算站。隶属上海市人民政府,归口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是长三角信息合作联席会议的牵头单位,是上海市政府宏观经济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决策咨询机构和全社会信息化的主要促进机构。下设机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部、经济预测部、应用开发部、信息化研究部、信息化培训部、电子政务部、信息资源部,共计9个部门。经济预测部负责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预测,产业发展及市场调研与预测,经济与战略发展咨询服务,经济信息采编与经济咨询。信息资源部负责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咨询,面向政府部门的信息产品与经济决策咨询方面的研发与服务,经济数学模型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研究。应用开发部负责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各类数据库的建设、技术支持和运维管理,网上应用项目的开发与服务,面向各行业的信息与信息技术产品研发与咨询。电子政务部负责政府信息系统的规划咨询、开发建设、技术支持和运维服务,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咨询、监理、开发与服务。信息化培训部负责提供面向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管理和技术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咨询,信息化人才资源开发服务。信息化研究部负责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编发信息化研究刊物,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市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能与全国大多数省市相似,但其业务范围、发展位势和影响力明显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面。当然这与他们所处区域发展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和上级领导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但这两家单位在拓展业务、培育亮点、干部培训、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信息化建设与宏观经济研究互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上海市信息中心凭借独家多年积累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料,从2004年开始不断扩展业务范围,逐步强化宏观经济研究。在人员配置结构上,由以前多数比例的技术人员(80%)转向逐步增加经济研究人员的配置比例。他们研究开发的计量经济模型及独到的分析研究,成为提升上海市信息中心发展位势的主要亮点。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努力提升发展位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紧贴政府,通过加强沟通和出动出击,多层面了解政府部门的需求,把握政府决策需求实质,有针对性的提供决策咨询支持服务;聘请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知名专家组成研究团队,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渠道开展咨询业务,不仅提高了研究队伍素质,而且提高了单位知名度;突出特色,错位竞争产异化发展,立足于量化模型分析这一法宝,结合信息技术开拓信息化专项咨询服务;创新体制,多部门形成合力,发挥特长,夯实基层研究力量;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多角度拓展研究视野,打造上海信息论坛品牌,成立专家委员会,促进了研究工作向高水平迈进。
    三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跨区培训。上海市信息中心设有信息化培训部,依靠其国际认证的培训资格,通过在不同地区(主要在北京、深圳、广州)设点和开展主办不同形式的论坛,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相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上海的做法归结起来,就是要善于把握机遇,要看清竞争形势,要勇于开拓市场,要敢于创新突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怀宁县域经济发展五年规划
屯溪区新农村建设坚持“两个结合”编好“两个规划”
特色小镇建设之路怎么走
边老刚同志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赴xxx县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农业综合体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