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情况

  一、改革开放十四年来的成就

  广东是我国南部的最大省份,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在地理位置上,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邻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陆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广东海域广阔,港湾众多,海岸线婉蜒,长达3368公里,有海岛730个。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力、矿产、水产、动植物资源丰富。1992年底人口为6463万人,辖广州、深圳两个计划单列市,18个地级市。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广东根据这重大的决策,在改革开放中率先起步,“起探路的作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十四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进开放,全省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79年至199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13.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工业总产值年递增19.4%,财政收入年递增13.1%。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平均增速高于全国同期3—4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在加强第一产业的同时,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商业、旅游、贸易、运输、保险、金融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0∶46∶24发展到1992年的20.2∶45∶34.8。农村经济实现了由农业单一结构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农业商品率提高到70%,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比较协调,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轻型、外向的工业基本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的成效,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十年代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省多渠道集资搞建设,重点加强了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1979—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9亿元,相当于前30年总和的15.8倍,平均每年增长26.9%。14年间,全省完成沙角A、B两大电厂和一批电厂的改造扩建工程,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12万千瓦。建成了衡广、广深铁路复线和三茂铁路,广梅汕铁路正在兴建,使铁路营运里程从1005公里增加到1287公里。新建改建等级公路5158公里,建成桥梁1000多座,实现了国道无渡口通车;乡镇基本上通了公路。新建扩建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41个,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4299万吨。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14.3倍,长途电话线路增长60.8倍。县以上电话全部实现自动化。

  ——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979年—1992年,进出口总额年递增23.2%。1992年外贸出口总额180.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出口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上升到近40%。1992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48.6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52.4倍。

  —— 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为改变我省企业设备老化、产品单一、档次低的落后状况,我省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高起点、大规模地对全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1979 — 1992年间,全省累计更新改造投资580.57亿元,年平均递增35. 5 %。用汇50多亿美元,完成技改项目1.8万项;引进大批先进设备,使7成以上的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形成了轻纺、机电、家电、食品、建材等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企业。全省工业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比改革开放前缩短了近 20年;13个重点行业中,有 40%以上的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开发新产品3万多种,适销产品比重达八成以上。

  ——公有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而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到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占近9成;全省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全民和集体占7成多;流通领域中虽然合营、个体、商饮服“三业”网点分布很广,但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不到3成。

  ——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流通领域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幷存的格局,商品供应充实。1992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60.4亿元,剔除物价因素比1978年增长3.2倍,平均年递增10.8%。在物价平稳的基础上,已取消了凭票供应商品的做法,方便了人民生活。199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元,扣除物价因素,14年年均递增7%和9%。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60. 2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7.1%。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6.43平方米增加到1992年的14.32平方米;农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由10.5平方米增加到21.5l平方米。

  ——科技、教育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方面,1992年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4万人,比1980年增长l.63倍;12年累计获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奬240项,省级科技成果奬1974项。到1992年末,全省共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2家,高新技术产品665种。教育方面,1980年全省培养国内毕业研究生仅1人,1992年增至961人;大专、本科毕业生由 0. 76万人增至3.03万人;1985年全省普及了小学教育,到1990年全省已有30个县(区)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农村改水工程和防治地方病成效显着。体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电影事业均有较大发展。

  二、坚持做好六项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的方计、政策,始终坚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不懈推进改革,逐步实现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努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0多年来,我们坚持了实质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取向,并围遶这个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坚决而又审慎的改革。除了在农村普遍推行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外,在计划体制方面,大大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价格改革方面,逐步放开商品价格,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种比价、差价趋向合理;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建立了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这样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组织生产,为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创造了条件。到1986年,实行指令性计划价格的商品和主要物资分别占销量的20%和41.5%。 1990年进一步下降到11.7%和15%。目前,全省农产品除烟草、蚕茧等以外,已全部放开价格和经营;工业的计划产品产值只占总产值3.3%;商业系统计划管理的商品仅占商品总销售额3%;劳务市场开始发育,1990—1991年,经职业介绍所介绍就业的人员达56万人。为了进一步搞活流通,1992年省委、省政府深化国营、集体商业一体制改革,把省商业厅、粮食局和供销社改为5个集团公司,其行政职能归省财办,实行政企分开,放开经营。同时,我们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坚持以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城乡集体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工业中,集体企业产值的比重从24. 5%,上升到40.1%,其他类型企业从几乎空白上升到20.5%。

  (二)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自 1979年以来,我省先后创办了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广州、湛江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个市、29个县被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三个层次共16市、42个县的开放地带。这个区域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占全省八成多,工农业总产值占七成多,财政收入占九成,在全省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外贸方面,成立了172个地方工贸公司,加上大量“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改变了过去外贸专业公司单一经营的体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了参与世界经济的步伐。目前,我省已与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在世界主要贸易市场建立了200多个销售点,有1/3的工业品销往国外。1979年至1992年,外贸出口总额年均递增20.3%。外贸出口的不断扩大,为生产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同时,我们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速工业建设和改造。全省利用外资 14年累计达 197.9亿美元,约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20%;到1992年,全省共引进技术装备 150多万台套,生产线和装配线近3000多条。全省目前已有2.6万家“三资”企业和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经济活动已日益国际化。

  (三)利用信贷、集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塑造新的投入机制,加快建设的步伐。我省原来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我们较早使用比较多的国内外信贷资金搞建设。新建的工业企业大部分是靠贷款搞起来的,1978年全省银行贷款余额 103.5亿元,1992年达到1813.37亿元,14年平均年递增22.7%。1980年以来利用国际信贷资金累计达 50多亿美元。在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亦都采取了利用信贷和社会资金的办法,实行负债建设经营,“以电养电”、“以路养路”,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能回收和增值,使我省能源、交通等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从1978年到1992年,我省发电装机容量从170万千瓦增加到1064万千瓦,发电量从92.3亿千瓦时增加到459亿千瓦时,年递增12.1%。在铁路、公路、航运、空运等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加了300万门,通信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四)坚持简政放权、“放水养鱼”的方针,增强了发展本地经济和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活力。改革开放14年来,我省政府部门对简政放权作了大胆的探索。财政体制方面在省对中央财政包干的基础上,市、县、乡镇逐级实行财政包干,各级地方政府能够支配一定的财力,同时,适当下放投资审批权限龢利用外资的权限,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经济建设。这些措施增强了地方发展经济的活力。“蛋糕”做大了,财政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1992年,全省财政收入222.6亿元,比1979年增长4.6倍,同年财政净上交76亿元(已扣除中央补助救),增长6.9倍;在这一时期,我省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递增率分别为13.1%和12.6%,财政收入年递增13.1%,而净上交中央财政收入年递增17.2 %,也就是说,实行财政包干以来,我省上交中央财政的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我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五)根据我省实际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好产业发展路子。我省人多地少,发展农业不能沿袭粗放式的路子。经过14年的改革开放,广东的农业已实现了“两个转变”,即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目前我省农业正向着高产、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到1992年,全省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5.3%上升到51.1%;农产品出口创汇达21.6亿美元。农村的二、三产业也有很大发展,其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61.3%。我省能源、原材料较为贫乏,八十年代初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建设资金不足,而国内市场对轻纺消费品的需求十分殷切。根据这种情况,我省着力发展能够利用大量劳动力、投资少、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2年全省轻工业产值达1826.5亿元,比1979年增长13.9倍,年递增21.3%。同时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原有工业,发展电子、家用电器等具有吸收新技术潜力的工业。通过1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许多工业产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列入全国工业普查的产品有70%是广东能够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器、日用化工、纺织等成为我省工业的支柱。如目前家用电冰箱、洗衣机、手表、电视机、自行车和啤酒等产量分别比1980年增长几倍到几十倍,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今后发展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培养了技术和管理人才,并为下一阶段转入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打下了基础。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始终。广东省委、省政府针对从封闭向开放,从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个转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提出“扶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扺制有害的,打击犯罪的”,做到“有所引进,有所扺制”,“排污不排外”,“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持续深人地开展“除七害”的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取缔社会丑恶现象,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禁毒行动和反走私斗争,对卖淫嫖娼人员实行收容教育,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对走私分子依法惩处,对违法活动场所坚决进行清理。在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的同时,我们还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提高全民的法纪观念、思想道德水准和文化科学素养,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使我们初步摸索出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路子,再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实践和探索,将会不断完善。同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差距较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尚适应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解决,使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1992年的新成就

   1992年,在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全省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又一次掀起了建设的热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实现瞭高速有效的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40元,增长16.9%,提前8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一)农业生产朝着高产、高质、高效方向迈进,农业的整体效益有所提高。去年我省放开粮食市场,进一步改革了粮食购销体制,加快了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发挥了我省热带资源的优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优质粮比重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1810.4万吨,比上年减少63.1万吨,但优质粮增产1倍以上。主要经济作物除糖蔗产量略有下降外,蚕茧、水果、花生、黄江麻、茶叶、烟叶等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海淡水养殖的名、特、优品种继续增加,水产有较快的发展。全省全年农业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 %。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全年总收入1370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产业增长30.6 %,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上年58 %上升到64%。

  (二)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经济效益有了改善。工业在前几年较快发展的基础上,1992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受投资拉动,重工业快于轻工业增长,分别增长35%和26.7%。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原油、发电量、生铁、钢、木材、水泥等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保持了增长势头。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16%,基本实现产销同步增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改善。1992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5.22%,比上年提高4.25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净产值计算)提高16.2%。

  (三)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重点建设步伐加快。从投资总量看,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76.6 %,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88.78亿元,增长71. 7%;集体单位投资167.18亿元,增长l.35倍;居民个人投资88.6亿元,增长38.5%。投资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大中型、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52.26亿元,占全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的33%。广汕公路改造工程、广花汽车专用公路、广州电信枢纽工程、南山热能有限公司、云浮水泥厂、汕头第三水厂、广东彩电中心等一批大、中型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发电装机容量 108万千瓦,等级和等级以上公路1104公里,铁路8 8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113万吨,电话交换机容量 104万门,长途电话线路2.22万条。

  (四)对外经济贸易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迅猛。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8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达91.84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达81.59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53.2%。小平同志南巡,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利用外资呈现出起步高、增势猛的好势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 48.61亿美元,增长88.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35.52亿美元,增长94.8%。去年利用外资的发展新趋势是:试办了利用外资经营商业和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办大型企业多,投资能源、交通、房地产多,投资领域遍及一、二、三产业。在沿海地区利用外资高潮迭起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外资项目则大量向山区转移,山区利用外资的增幅比前几年大。

  (五)城乡市场活跃,物价稳中略升。1992年市场出现了“应季商品畅销,名优新产品畅销,大商场商品畅销,旅游饮食用品畅销”的景象。全省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7%的。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省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升6%。我省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从实际情况看,没有出现粮价大起大落的现象,成功地闯过了这一价格改革的难关。去年我们还适时调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和一些公用事业收费,进一步提高市场调节的比重。

  (六)银行存贷款持续增加,存差扩大。全省银行存款达2375.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9%。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181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银行存款余额大于贷款余额561.67亿元。总的来看,去年资金来源充裕,环境较为宽松,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七)财政状况较好,收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全省财政收人完成222.6亿元,增长25.5%。财政支出的增长也加快。全年支出2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收支基本正常。

  (八)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有新的发展,成果较为显着。1992年全省共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奬201项。全省共安排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20项,“火炬”计划项目57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75项,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22项,共创产值20.8亿元,利税2.8亿元。教育事业在调整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新的提高。城乡医疗卫生保健条件有较大改善。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

  1992年,我省经济在社会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产销保持增长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基本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个经济形势是好的。但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交通紧张,农业基础较弱,建设资金紧缺等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这亟需下苦功夫予以解决。今后我们要加倍努力,扎扎实实地干,使广东的经济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周义  本文写于1993年10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部五省开发区经验及启示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聚力做好县域经济发展“五量”文章——省发改委解读《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自拍题】望奎-李伟 我的家乡 望奎欢迎您
2014年海南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最新经济类专业面试题及答案要点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