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德“九九”重阳文化
日期:2013-10-11 17:16  作者:  来源:常德晚报
点击:138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以表示社会对老人的关爱。时至如今,似乎也只有老人在过这个节日了。其实,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其发展成形可远远追溯至战国时期,庆祝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在常德,重阳节的活动形式与其他地方相比,毫不逊色。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可以从大量流存于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
九九重阳文化,历史悠久,屈原在《楚辞》中就已提到。屈原《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当然,这里的“重阳”指的是上天,还不是今天的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里,则已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情况:“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末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的序文里也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也就是说,大约魏晋时期,“重阳”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唐代“重阳”才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而盛唐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使这一节日从单纯的祭神禳灾,逐步演化为“登高怀远”的文化意象。在常德,重阳节也有多种文化表现,尤以德山为胜。
刘禹锡德山登高
与食“糕”的纠结
唐代最著名的德山登高诗是刘禹锡的《九日登高》:“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诗中表达的是政治上不得意又无处申诉的苦楚,情绪低落。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任朗州司马,居住在德山斜对面的招屈亭畔。平时常乘一叶小舟到德山,与那里的僧人、道士或者隐士探讨人生哲理,留下了许多诗文。他在这里“年年上高处”,并且未曾“不伤心”,叹的是“世路”之“险”,愁的是“君门(朝廷)”之“深”,其忧君王之忧、忧国家之忧的心情可感可知。刘禹锡在常德的有关德山之作,基本上没有走出这种个人政治遭遇的阴影。然而有关他的《九日登高》诗,却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九日食糕,有诗云:‘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餐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遂为古今绝唱。”这里说,当时民间有九日食“糕”的习俗,刘禹锡想把这一风俗写进诗里,但想到五经当中没有用过“糕”字,就换了个角度,只写了登“高”的习俗。不过仔细一想,这极可能是文人们的戏谑之词,因为刘禹锡当时的心情是“仙公一奏《思归引》,逐客初闻自泫然”(《闻道士弹〈思归引〉》)、“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采菱行》),只有登“高”,才能确切反映迫切希望“平反”并再次得到重用的心情,此时他恐怕还没有心思沉浸在那节日“食糕”的欢乐之中。
直到民国初期一段时间,德山每年九月九日都有由湘西北名士慈利人吴恭亨主持的,余嘉锡、罗世彝等大批地方和外来名士参加的重九诗会。其中的罗世彝,就写下过许多关于德山九月九日重阳诗会的诗篇。他是广东梅县人,军人,南社诗人。20世纪20-30年代在常德与慈利名士吴恭亨、武陵名士余嘉锡为诗友。其《螺庵诗集》,是他从1913年到1928年的诗作选集。从其诗集中可见,1925年至1927年连续三年,以吴恭亨、余嘉锡等人为首的武陵南社成员,都要于九月九日在德山举行诗会活动。作者在常德时是每次必到,不在常德时则梦绕情牵。1925年参加诗会后不久,他带兵参加北伐。直到1927年3月因病离职,才回到朝思暮想的常德。他有一首《丁卯重九怡园社集分韵倩字》开头称:
前年作重九,高园启三径。会者十五人,乐事赌觞咏。
去年作重九,我适客吴郡。会者十九人,恨未躬逢盛。
今年作重九,六人五亡命。愧我名不彰,举杯且相庆。
独怪弹赦翁,三载主诗政。高年百里外,几杖宜若定。
丁卯年就是1927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武陵南社诗人们照例举行诗会。这次聚会的地方是怡园,即余嘉锡在常德的住所。参照其他诗文,怡园也应在德山附近。慈利名士吴恭亨是德山诗社活动的主持人。社,即南社,为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文学团体。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早期参加者多为同盟会成员。一般资料认为,南社在1923年就因内部分化而停止了活动。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也说:“即如清末的南社便是鼓吹革命的文学团体,他们叹汉族的被压制,愤满人的凶横,渴望着‘光复旧物’。但民国成立以后,倒寂然无声了。”然而,根据罗世彝诗中所反映的情况,武陵南社诗人的活动,在吴恭亨、余嘉锡等人的操持下,则至少延续到了1927年。作者在诗中表现面对大革命即将到来的形势,无所适从,最终心灰意冷,退居武陵,计划着对酒赏菊以终老余年。诗中写道,许多诗人“亡命”他乡,余嘉锡也于此后不久离开常德,去北京大学教书了,武陵南社诗人的德山重九登吟活动也就此画上句号。
南社诗人的重九诗会
余音缭绕
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是《游德山》诗二首:
闲来楚望看江山,水阔分流又一湾。古刹经行修径里,孤峰环绕翠筠间。昔人旧塔今虽在,道价高风不可攀。因念丛林宛如旧,当年有愿几时还。
四望村深面面山,临流田舍满江湾。僧居楼阁翠微外,人在烟波欸乃间。露重天寒何太早,橙黄橘绿已堪攀。风光无限吟难尽,他日重来且暂还。
这两首诗原来一直传为周必大所作,但据诗碑“提刑判院张公德山留题”等资料考证,应为当时担任提刑判院的张绶所作。两诗立足于德山楚望亭来展开。前一首由江写到寺,再到峰,然后说到德山的佛教文化氛围;后一首以“四望”领起,见到“烟波欸乃”人悠闲、“橙黄橘绿”衣食足的情景,尽情展示了“世外桃源”武陵“乐土”的和谐图景,视野更为开阔。这两首诗本身不一定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但是它在“绍熙壬子(1192年)重阳日”这一天,被当地举行诗会的文人雅士们刻石,竖立在德山乾明寺内。该碑碑额题篆书“提刑判院张公德山留题”,高2.18米,宽1.37米。此碑一直保存到现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书法艺术价值,1959年1月24日就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两碑岩质不坚,经不起千年风雨的侵蚀,目前剥落严重,字迹多数难辨。1979年曾移至滨湖公园,现存于常德博物馆。
宋代重阳日立诗碑
雅趣横生
今天,离余嘉锡他们的德山重九登高吟诵活动已经将近一个世纪,这一个世纪所发生的一切,非身临其境者难以想象。有幸的是,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德山也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常德地方的诗社活动亦是高潮迭起,与德山孤峰相对而望的载入基尼斯世界之最的“中国常德诗墙”也许最能说明这一切。还是让我们用湖湘骄子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诗句来结束有关“九九重阳”的话题吧:“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恋赋一一常德
德山书院与名士杨彝珍
袁宏道笔下的常德(行走在沅江边之八)
桃花源归谁,四川酉阳为何争不过常德
保卫孤峰塔历史文化的撕B大战已越来越烈
湖南常德旅游攻略:发现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