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文艺复兴之哲思内涵:休谟思想之调和功能的巨大效应
邹裕民: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博士,台湾中興大學教授

  西方文艺复兴之哲思内涵:休谟思想之调和功能的巨大效应

  摘要 :西方文艺复兴使西欧一跃而遥遥领先其他文明。其主要因素似非科技或科学精神本身。英国在西欧脱颖而出,且长期稳定发展这一事实,更显示了其他重要因素之存在。

  本文提出与﹝新教伦理为主因﹞之观点不同之看法,而认为思想调和之重大功能才是主因。文艺复兴时期在英国主要发生作用之思想有三: 亚里士多德、休谟、与亚当史密斯。以柏拉图之人性(灵魂)三要素:理性(reason),精神(spirited element),和(嗜)欲望(bodily appetites) 为基点来分析西方历史各时期时,三要素之相互消长有明显之轨迹。由休谟集大成之经验论哲学思想使西欧社会三大势力相互制衡:(1)延袭中世纪基督教传统之教会势力;(2)新兴的'理性'科学知识分子;(3)企业家与商人。三大势力相互制衡,使英国政治稳定。而经验论哲学与相关的个人主义思想更使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未再陷于独裁。

  休谟思想也加强了英国政治中源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之特色:: 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结合, 以防止激变。 休谟思想中对热情(passion)在人性中地位之肯定,解放了于中世纪被压抑之人性中﹝欲望﹞要素。因而使得亚当史密斯之看不见的手的动力(欲望)为人接受。而热情与休谟思想中鲜明之“分析质素”达到巧妙之均衡,且维持着动力。英国社会遂于此动态之均衡中, 文明节节上扬。

  引言

  西方文艺复兴指的是十四到十六世纪期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思想上所发生的巨大的社会运动。此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后来扩展到全欧洲。对一般人来说文艺复兴的“代表'或“象征'是绘画与雕刻。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绘画或雕刻的典型是拜占庭式(Byzantine),那是缘于东罗马拜占庭东正教的一种艺术。(1)该艺术有一种固定之宗教内涵与形式。一般来说,画面是沉静,肃穆,面容线条循着教义之诠释,焦点与精神乃在对神之虔敬。文艺复兴时间,一种转变在慢慢产生,开始强调“实际生活',自然',或“真实人生或人性'。(1)文艺复兴时之绘画或雕刻从佛罗伦萨 (Florence) 与匹萨 (Pisa) 开始, 而以高斯(Gothic)形式为主。

  文艺复兴被视为从中世纪过渡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期。所谓西方之中世纪,乃是从西罗马陷落于蛮族(公元五世纪,476A.D.)起,直到文艺复兴为止。这一段时间,基督教的地位节节上升,罗马帝国从打压该教到接受其为国教。而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蛮族建立国家之最强者 ─ 法国又率先奉之为国教, 以利团结。基督教之强大力量可由法国皇室与教士领袖所组织之十字军东征而见其梗概。

  有一些近代西方学者将西罗马陷落至公元1000中之时段称为“黑暗时期(Dark ages)'(2), 这种称谓也许不会为将基督教视为西方文明主轴之人士所同意。但是将此时段目为是黑暗时期之人有其客观之论点:在这段期间,教育不普及,到后期教士几乎是唯一拥有知识之团体, 一般人民大多是文盲。在知识的讨论、传播上,中世纪没有任何可与希腊之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或其他学者,如数学(Pythogoras), 几何(Euclid),或物理(Archimedes)之博学相比之人。而罗马时代所表现的政治,法律,或艺术之内涵或文明也不是中世纪所能相比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在第六世纪到第十三世纪间,西方之文化确实远不及当时之其他文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阿拉伯文明于十世纪左右正处于高峰,他们甚至横越地中海南岸进入了西班牙,于建设西班牙有其功绩。在中国,那是南北朝、隋、唐、宋,民族大融合,文明跃进之时代。北魏孝文帝虔心学习汉文化,与唐代时让儒道释三家并行相辅而不相害,都是文化上扬,充满信心的正面表现。唐代甚至让阿拉伯,西域各国文物进入中土。

  一、文艺复兴后欧洲之哲学思维

  十四至十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序幕, 一个准备、孕育时期。于此期间人的心智慢慢从中世纪完全焦距于宗教思维之模式中解放出来, 重新开始了人文思想,亦即如希腊文明中之哲学思维。人们开始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关系与应对之思考。那时期西方人民思考深度之增进, 实是得到重回到西方之“亚里士多德'典籍的重大影响。(3, 4)

  (一)亚里士多德典籍

  亚里士多德思想与中世纪之宗教与教义抵触甚多, 例如他的逻辑思想(5,6)与「上帝神圣不容置疑」之中世纪信条不容; 他的生物学研究(7)与「上帝造人」之教规不易调和; 所以他的典籍在中世纪之西欧世界因当权之禁止、销毁, 以致几乎绝迹。但是在東罗马的拜占庭政体中却有些被保存。在十三世纪前,西欧学者并无缘读到这些亚氏典籍。于中世纪时期, 他种民族也许见到其高明之处, 所以于五世纪被翻译成叙利亚文,在十世纪时被翻译成西伯来文与阿拉伯文。(3)非常有趣的事, 在十三世纪时又从这些外语翻回西欧用语拉丁文。(3) 亚氏典籍之原拉丁本之抄本要到十五世纪东罗马拜占庭政权陷落前后, 才被逃往西方之基督教人士带回西欧。(3, 4)   亚氏思想无异是人文思想之源头活水。所以在十三世纪时天主教之重要教理诠释权威圣汤玛士(Saint Thomas, 1225~1274 A.D) 就曾将亚氏思想巧妙 的写入 他的巨著 “Summa Theobgiae'。 (8)这本神学巨著被天主教教宗 宣布为 天主教 正式哲学观点。(8) 圣汤玛士佩服亚氏之思想, 但他将亚氏 思想 定为人类知识的科学领域;在他的架构中, 这一领域是较基督教神学之启示真理要低的。(8)

  圣汤玛士的思想体系也许精妙,但是他所根据的是「翻回拉丁文」之版本,与希腊原版恐有出入。况且他曲意将亚氏思想硬塞在天主教教义之框框中,也有不为学者赞同之处。当十五世纪希腊文抄本之亚氏书籍被从陷落之拜占庭政权带往西方时,不少学者就开始脱离圣汤玛士之框框,自行诠释亚氏典籍。(4)

  亚氏思想之重现是一个打火石。从十五世纪开始,天文学就有了长足之发展, 在十六与十七世纪时物理学有了惊人的发展。事实上, 许多科学的发现证明亚氏的思想中有许多错误,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9) 但是亚氏思想中逻辑之因素与自然科学方法不可置疑的有重大启发作用。而亚氏在政治、伦理、法学、与哲学思维与对近代政治、经济思想之影响还未受到其应有的重现。此点将在下节再谈。

  (二)启蒙时期与西方哲学之发展

  从1650到1770年被称为启蒙时期(Age of Enlightment), 毫无疑问的这个名词完全是针对西欧文明而定义的。1650(Rene Descartes,法国) 与1776(David Hume,英国)标示着两个重要哲学家之去逝。但是哲学 思想 之发展往往反映着社会之变迁,此处也不例外。事实上, 笛卡儿不但是一个哲学家,他也是一个成就甚高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他发明了坐标分析几何与光镜原理。在这段期间牛顿发现了微积分与物理学中之力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1687)。而比这段时间稍早, 意大利 天文学家 伽利略(Galileo)在公元1632发表了'地球绕日'之计算证明(10),他虽遭到禁足悔过之惩罚 (10),但其思想之影响对启蒙期巨大无比。

  正是这一段启蒙时期,西欧脱颖而出, 改变了西罗马覆亡后直到文艺复兴前文明一直落后于中国与阿拉伯文明之后之局面。我们想要研究的焦点是: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文明持续成长,而一反过去自我毁灭之趋向? 一个简单的答案是近代科学技术之发展。但是此一答案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果科学技术之发展是唯一原因,那么技术发展到高峰之罗马帝国何以会覆亡于蛮族? 对此历史事实,我们很自然的要用某种负面之因素来解释。同样的例证:在中国也有,如果技术发展是文明之唯一因素,宋朝断无亡于蒙古人之道理。

  笔者认为西方文明之持续成长(事实上,任何文明之持续成长),与其哲学思想有重大关系。如果一个哲学思想能够让一个社会之思想技术,经济,宗教互相调合,即所谓并作而不相害,则此一社会可维持长期稳定与成长。下面将用英国为例而阐明此一道理。

  (三)英国在欧洲国家中之脱颖而出

  当西欧文明节节上升之时,并非一个齐一之发展。虽然起初荷兰,西班牙均 有不错的海权发展, 但到了后来,却成了英法争雄之局面, 且最后英国占了上风。就历史看来,英国在自然科学上领先,领导了工业革命,经过了不流血之政体变革,最后建立了强大之军事力量向全球移民,有日不落国之称。且先成功的移民至北美建立加拿大,又移民澳洲,纽西兰,在多处皆成功建立了甚有规模之国家。 与英国比较,文艺复兴时期领先之意大利在后期即后继无力。而西欧历史中居于领先地位之法国也无法与之竞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地缘政治不可能解释英国之突出。因为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甚至荷兰都有建立海权之条件。

  仔细分析起来,英国在16世纪后有下述之特征: (i) 政治之稳定。 1688年 之 光荣 革命堪称历史之奇迹。大部政权由国王到了国会手上, 而国会 之成员 常由有深厚教育背景之学界人士,如牛津、剑桥学者来担任。基本上国会是由精英与贵族来混合领导,是一种理想与现实,新与旧的结合。(3)这其实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体现,特征是对「永恒」「理想」等理念不重视,甚至多有防备之心。在文艺复兴后亚氏政治思想成为牛津、剑桥学界之主流,亚氏之名著'Nicomachean Ethics '和'Politics'在他们眼中是'颠颇不破之智能铭言。 (11)与近世流行之全民「民主政治」观不同,亚氏主张采取介于「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之间之「宪法政治」。(12) 英国政体之混合色彩似乎与此有关。 历史似乎证明了亚氏黄金均衡原理(任何观念与政策宜取中庸之道)(13) 对维持政局稳定之重要性。法国政局即经过「极端」之风暴,先是流血大革命,然后是暴民恐怖政治,接着是拿破仑之极权统治。这种政权之不稳定,消耗国家之财力,人力而失去与他国竞争时之先机。

  (ii)远离宗教之影响。英伦海峡之隔离,使得英国不太受到天主教重地意大利重大之影响。当伽利略(意大利)发表太阳为世界中心说后,他被禁足于自家与惩罚日念经文以示改过,在同世代更有人在意大利与法国因同原因而招火刑处死。(9) 宗教对人类虽有正面影响,但对于近代西方文明发展有极大阻碍作用。

  (iii)国富论,利伯维尔场之观念。科学之发展并不限于英国,在法国、德国,北欧诸国均有。但是利伯维尔场之经济理论却只发源于英国。亚当史密斯(1723-1790)在1776发表之巨著'The Wealth of Nations'中阐明了人力市场控制, 企业组织,经济效率,供需平衡原理是国家积聚财富之方法。其实所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在他以前之时代已有人提及或应用过。而亚氏最大的贡献(14) 在他(i) 提出人力因素可数量化,且像'货品'一样可标示上价格,因此很容易的 纳入一产品之成本或价格中; (ii) 最重要的是他的利伯维尔场观念。 他认为一个 社会之成员虽然各个为己,寻求自己的利益;同样的,一个企业组织当与别的组织竞争时,也是只为己身,但是如此,却可造成整个社会经济之繁荣。亚当史密斯称此原理为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简言之他认为社会经济 之繁荣有赖于有效应用人力,物力,自由竞争是迫使大家去寻求有效运作之最佳手段。

  在我们赞扬亚当史密斯之同时,我们要指出亚氏之理论必须要有社会的其他因素,例如:哲学思想与文化制度来配合,否则没有“秩序'之竞争极易制造混乱,甚至动乱。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分析休谟哲学时会提到。另外一个极重要之经济观点,不但亚氏没有提到,大部分经济学家也没有提到的是:社会财富增加之真正原因乃在'障碍'的解除,此障碍可是人为的,也可以是技术上的, 其中'人为之因素'大都是'思想的'尤其重要。笔者将有一文专注于阐述此点。

  (iv) 由休谟集大成之英国经验论(带怀疑色彩),empiricism之影响。(15) 大部分历史学家提到近代英国之崛起必会提到工业革命与利伯维尔场经济之提出, 较少人会提到政治之稳定(上面已讨论); 提到英国经验论,且将之视为正面因素的学着则视少之又少。 笔者认为经验论在稳定经济,与经济长足发展中,占了关键之地位。如果不能看清这一点,则不能确切了解英国在西欧脱颖而出之原因。休谟调和了西欧历史千年以来柏拉图之重视“理念'、“全体'与亚里士多德之重视'实际'、'个体'之间之冲突。休谟虽然倾向于亚里士多德这一面, 但却不否认柏氏理念的存在的可能性。

  二 、 英国经验论哲学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英国经验论(British Empiricism) 之最后集大成者。 (15) 在他之先有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与乔治巴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85-1753),洛克是大部分政治 或历史学家最熟悉的。他的创见( 16 )主要有:(1) 政府与国家之存在主要 在保护个人之财产或拥有物;(2) 一个正当之政府必须要以他所治理 之人民之福祉为其主要目的;(3) 如果一个政府或统治者违反(1) 与(2) 而以其自身之利益行事,则人民可以起来反抗,而撤换统治者。简言之,洛克是在西方第一个提出「民有」观念的人。「民有」之观念却早在春秋战国时即有,孟轲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中国历来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孔孟儒家很早就认为人民有权推翻「暴君、独裁」)的观念均含民有之观念。真正使此「民有」观念能发挥作用的其实是「法律」,也就是在光荣革命中之「大宪章」。大宪章明白说明英国将由国会(parliament)来主导统治,而非国王。

  但是如果任何人认为因为国家由国会来主导就能保证走上坦途,那就未免太天真的。历史上在任何地域时段,国会将国家带入灾难的不知凡几。德国国会将国家带入希特勒之独裁即是一个例子。(法国之国会也没能抵制拿破仑之独裁意愿)。

  如此看来,只是有洛克所提出的「民有」观念,或甚至他的人生而有不可剥拿的生命、自由,与拥有财产的权利是不能保证一个安定繁华的国家的。法国大革命时所喊的口号正是「自由、平等、财产、博爱」可是却导致恐怖政治(Reign of Terror)。

  一个安定繁华的国家需要的是一群头脑清醒,心智平衡的精英领导份子。他们需要对自己民族或国家之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如此他们方能正确的运作一个组织系统。这是美国开国时的领导者所拥有的,如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哈密尔顿、麦迪生。美国这些领导者事实上是继承了英国之哲学思想,尤其最重要的就是英国经验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之奥妙究竟何在? 从洛克开始, 英国思想家就开始对西洋哲学之“理性传统'质疑。此“理性'传统以柏拉图,圣汤玛士,与笛卡儿为代表,纵深有二千多年。此传统重视“理念'、“理性'、“永恒'、“绝对'。洛克对笛卡儿提出的人有先验的(innate)神的概念(ideas)质疑,他认为人的概念都是从经验而来,(17) 洛克虽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伦理理论学者,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并不够深入。他留下很多漏洞待后来者解决。

  乔治巴克莱将经验论推出一大步,那就是他宣称物质或物理对象(physical object)不能脱离我们人类之认知而独立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对物质之认识完全凭我们之“感观印象',是一种间接的“评估',人类无法由此'感观印象'证明物质是否存在。(18) 但是巴克莱是一个主教,他在否认“物质存在性'后,却又坚持神的存在,而“神'在他看来是无限“心智', 他可保证我们人类之“感观印象'是可考的,有序的,同时人类也可相信神会保证成经验不会先后矛盾, 而科学原理也有一贯性。如此一来巴克莱思想也陷入困境。这一切都有待休谟来澄清。

  (一)休谟思想节要

  一般休谟被认为是最彻底的经验论与怀疑论者(Skepticism)。洛克的质疑哲学形上论,到休谟时已大胆到怀疑所有的“知识',包括神学(宗教理论),科学,伦理学,甚至人类之“理性'本身。但是休谟之高明处乃在他的一切质疑都有深厚之分析哲学基础。休谟事实上将亚里士多德之逻辑分析法发扬光大。下面让我们检视他怀疑各种学识之“确定性'的理由。

  1.伦理学

  在希腊之伦理学中“理性'占着顶尖之地位。柏拉图定义'道德'(或德行,morality)为知道与保持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此一和谐与平衡是针对人性中(灵魂)中理性与非理性的部分来说的。(19) 柏拉图认为人性(灵魂) 有三要素:理性(reason),精神(spirited element)和(嗜)欲望(bodily appetites)。而人类最佳的生活就是能够掌握自己在这三方面之倾向;而能够达到三方面之合谐与平衡就能够有幸福之生活。(19) 柏氏并不将此三要素 放在平等之地位,在他的思想中,理性之地位是最高的,所以人要知道如何用理性来统驭欲望,而精神具有中介之地位,人类要学习或练习如何让理性去“利用'精神来控制欲望。(20)

  亚里士多德在人性之研究上不及柏拉图。事实上,亚氏不曾如柏氏那样深研人类“心理学',亦即理性,精神,欲望之交互影响。但是亚氏却不自觉得提高了理性的地位。他认为人类高于其他生物之处在其思考之能力;他也认为人类最大之幸福(happiness)在于过一个“理性'之生活。(21) 一个人道德上之优秀决定于他的判断力(judgment),也就是在人生所遭到之各种境遇中,他能常常作正确之判断,这显然是靠理性之力量。(21)

  在西欧之中世纪基督教居社会主导地位时,理性,精神与欲望之相互地位起了很大之变化。理性之地位被从最高处拖下来。宗教信仰的需求使得精神取得最高之地位。教士集团撷取柏拉图共和国中之思想,经过修改后,作为他们组织社会之蓝本。(22 )但是亚氏思想中之科学研究,质疑倾向, 逻辑分析 使得它与基督教义格格不入。亚氏独举理性大旗之特征更使教士不安。如果理性地位被高举,启示宗教之地位则无法巩固。很可能因为如此,亚氏著作才被西罗马当权销毁,而要待东罗马拜占庭政权覆灭后才又被带会西欧。

  休模在伦理学上完全质疑理性之崇高地位,而认为热情(passion)才是最重要的。从内涵上来看,热情是介于柏氏人性三元素之欲望与精神的,而在大部份情况下属于欲望。休谟思想中之passion是与desire(企望), feelings(感情),sentiments(情绪)等相关。休氏之名言是:「理性应该只是热情之奴隶。理性不应该被误认为有任何别的重要素质,它其实只是附属于热情之下的一种工具或素质。」(Reason is, and ought only to be, the slave of the passions, can near pretend to any other office than to serve and obey them.)。(23)

  乍看之下休谟之言简直是太过于离经叛道,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大有内涵。休谟意指我们所具备之理性是不可能成为我们行为之动力的。例如,一个卖车的生意人所具备有关计算车之价值,汽车市场行情等的知识不会决定他如何对顾客推销。相反的,他的'热情'往往是用在如何将预售之车“解释包装'成吸引人之物品,或'低价'之物品,好使生意成交。取得利润是其最终热情所在。前述之各种有关车之知识乃是他用以达成交易之工具 ( 24 )。

  卖车的例子也许会让人觉得这种“热情'掌握'理性'(知识)之情形仅适用于商人。让我们来看看别的例子。在医学界主流一直认为消化性溃疡与细菌无关。当 1984年澳洲之一位年轻医生Dr Barry J. Marshall 与一位病理学家Dr J. Robin Warren (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发表论文 (实验大部在1982-1983) 提出此病是与一种特殊之能穿过酸性之胃壁与十二指肠壁之细菌所引发之理论。(25) 很多医学主流均认为这是荒唐之说。在受百般排挤下,Marshall愤而服下他实验室培养之细菌而得病。(25) 以自身来证明该菌与消化性溃疡有关, 且证明他与同僚锁研发的药物于此有特效。这种治疗在全球各地试验得到极高之成功率。Marshall 与Warren最后还得到诺贝尔奖 (2005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 Physiology) 。当我们分析这事件时,不能不有一种感慨。 与基本科学甚有 关联之医学竟也可充满了成见,武断。那些医学界主流当初讪笑年轻医生时是本于什么呢? 为什么他们不重新反省“消化性溃疡知识' 之可靠性就充满 自信之反对呢? 从心理学与人性来看,这种反对主源于维护一己之权威 地位 与恐慌被证明错误。由此看来,并非只有政治,宗教上才有压制,任何权威均可对他人施以压力。而我们也可想象这些医学主流当初用以攻击年轻医生之理论必为偏执之论(所有理论皆有“推理'之内涵)。质言之,他们利用推理来支持他们预先设有之立场,此立场就是要坚持「消化性溃疡与细菌」无关。这样之作法岂不是正验证了休谟之言:「理性是为欲望服务的」?

  在物理学之历史发展中,此种情形也发生过。在牛顿力学于17世纪后半期被知识界接受后,直到原子结构与量子力学(1911-1913, H. Geiger, E. Marsden, E. Rutherford, and N. Bohr) 被接受前,物理界有二大重要理论: 电磁波理论 与统计力学理论。前者被物理界接受,而无大阻碍,但后者激起甚大争论。其主要原因在统计力学理论之建立者鲁道威希波兹曼(Ludwig Boltzmann, 1844-1906)在理论中都将气体之组成分子视作细小的的粒子(亦即今日所谓原子,分子)。更有甚者,鲁道威希更认为分子可有不同之速度能量,在碰撞间交换能量,而从总的来看,其总能量却不变。他 (与苏格兰的理论物理家 詹姆士麦克斯韦尔(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 更用数学 导出分子速度呈“高斯正常'分配。(26, 27) 显然这套架构模式今日以广泛被接受,且有不少重要之应用,但在当时却一直很难为物理界之主流所接受。波兹曼一直因此而郁难欢,被怀疑最终是因此而自杀。

  在一向被认为“理性'挂帅之物理界,竟然发生一个高明之理论一再被排除于主流之外之情形。这比上述之医学界消化性溃疡细菌之例子更让人认识到理性在人类世界的作用绝非像很多哲学者,尤其西方哲学传统,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所召示的那样客观。理性似乎真如休谟所提示那样,只有在一个人主观意识中已经接受了一个理论,架构可能后,它才能发挥作用,引领该人运用推理去认识(或说支持)该理论之可接受性。波兹曼在统计力学之推导中,将传统热力学中之熵赋予了崭新之意义。将熵(entropy)从一个滞碍不明的与热有关的函数转换成一个远为明确的函数。此一函数与任何特殊系统(物理或化学)在平衡时所可拥有的所有可能组合状态的数目有关。笔者于日后文章还会在提到此一熵函数对文化诠释之用处。

  2.科学

  我们在上面用医学与物理学史发生之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类理性之作用常常会为其欲望所'指使''引导'。诚如休谟所阐释的那样。现在我们要讨论休谟理论如何对当时如日中天之科学代表???牛顿力学提出质疑。

  休谟并非指出牛顿力学有什么错误。直到今天,二十一世纪之现代人也不能对牛顿力学作为解释物理界作用力与运动是“最佳原理'这事有所质疑。唯一之修正只是在接近光速时物体之质量必须要随速度而变。休谟所指出的是 (28) 所有科学原理,牛顿万有引力也好,电磁理论也好,化学也好,天文也好,甚至我们可以加入在休谟身后才能发现之量子物理,都不是能够被证明无误的“真理'。休谟提出的立论是很直接有力的:所有科学原理都必须要用到因果律,也就是任何一件事发生都有其原因。这个因果律从笛卡儿打开近代西方哲学以后,就一直被认为是自明的。但是休谟认为从一个经验论者看来却不能被证明。不但如此,他还用不少例件,说明因果律之另一面:某一原因一定会导致某一结果之命题,也不能在物理世界证明。在此我们要强调:经验论者限定“只有感观'之印象所得之结论才是“可依靠'之知识。休谟于是结论物理世界之因果律不能从感观证得,甚至也不能从“理性之自明'来说明。物理世界之因果律只是我们人类心理学上的作用。(28)

  3. 休谟之不兼容原理

  在近代物理中有海森博格之测不准原理:'基本粒子之位置与动量不能同时 测的准确'。在认识论中休谟也发明了不兼容原理 (29):一个命题(叙述) 不可能同时是实在的与确定的。他把命题分为两种:(i)第一种是数学或逻辑,所处理的概念间之关系,这些命题与实际的,物理的,存在的世界无关,他们大都是确定的。(ii)第二种是存在的,可感的,实际的物理世界。一切关于物理世界之原理、定律,如科学定律,牛顿力学等都是不能确定的。

  未完,请继续看今日下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最近迷上了哲学
西方精神文明是如何发生突变的?--人类文明探源系列之九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为何文艺复兴出现在意大利
[笔记]西方哲学史概览
西方哲学系谱图
“言必称希腊”蕴含什么文明密码(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