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说自画】吴明耀:丹青生涯笔情浓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知天命”,即对事物的规律有所认识。如今,我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回首数不清十年来在中国山水画艺术道路上艰辛攀登的足迹,面对所取得的收获,不免令我从苦涩中感到几分欣慰。
  我出生在上海浦东一个海边乡村,那里是一派江南田园风光,湿润的树木、嫩翠的竹丛、清澈的小河、闪光如镜的水田……家乡这平常而又奇妙的自然景象,给了我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启蒙与熏陶。家乡的水哺育了我的童年,后来我就学于上海美专和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先后从师于房家福、江寒汀、俞子才、谢稚柳等老师,从此走上了艰难的艺术旅程。
  村口 吴明耀 88×94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村口 局部
  中国山水画有着博大而精深的艺术传统,要继承和掌握传统的精髓,并非如“探囊取物”,而必须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和毅力;如果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的话,那更要付出毕生的精力。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辛勤而艰巨地探索,才可望登入那辉煌的艺术殿堂。面对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山水画艺术大师们的杰作,我贪婪地学习,从笔墨、章法以及色彩,无不竭尽全力地吸取传统中的精髓。“天道酬勤”,我在传统中浸染了漫长的时日,练就了扎实的传统功力,这对我以后的创作道路,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传统的认识与把握,并不能扫除临池创作中的困惑。这并不是传统困惑了自己,而是自己应该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在深入传统后再跳出传统。有一则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某个著名京剧院演员,曾拜京剧院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为师,其《洛神》一剧,演来一举手一投足、一腔一调、一板一眼无不与梅先生惟妙惟肖。一位评论家评论说,还有一点没有学到家,那就是差点“仙气”。这位演员听后,便四处求教,一位行家对他道:“梅先生演的是洛神,你演的是梅先生”。一语道破,这位演员恍然大悟。这一故事也使我“悟”到了学习传统,不仅要师前人之迹,更要师前人之心,绝不能泥古不化。石涛云“有法必有化”,“一知其法,即功于化”,“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在把握传统的基础上,我应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研究自然,师法造化,方能为山水传神。
  霞 吴明耀 90×96cm 1999年
  霞 局部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为中华锦绣山河传神写照,把祖国山河的美艺术地呈现给广大群众,这是一个山水画家追求的崇高目标。要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就要不囿于陈法,勇于创新。清代释弘仁题《山水》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土好,并无一段入藩篱。”这首诗道出了弘仁追求艺术独创的可贵精神,从而也启示我认识到山水画创作要跳出前人窠臼,赋于作品时代审美感,必须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重视对作品的意境提炼。“境”是客观存在的山川自然,山水画的境应来源于大自然,但它绝不应是大自然的忠实再现,就是画中的“意”。“意境”要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为了深入生活,我负笈大江南北,幽谷深深之中的雁荡清泉,莽莽逶迤的天柱峰峦,神奇莫测的黄山奇松、怪石、云海……面对这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我惊叹它们那种不可思议的梦幻般的神奇。惊叹之余,一股艺术创作冲动的激情顿时萦绕心头。然而我茫然了,追求传统笔墨与造化自然的融合,呼唤着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纯粹的传统笔墨,已不够表现我对奇妙山水造化那神奇莫测的丰茂神韵的审美感受。普列汉诺夫说:“我对于自然的印象随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不同,因为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里,人都从不同的立场去看自然”。他所说的“立场”,就是意识形态的总和。我眼前的山川自然,已不同于前人眼中的山川自然,这是因为现代审美意识已不同于前人的审美意识。然而如果舍弃传统笔墨,要表现如此神奇的山魂水魄,更是无从下手。
  在艺术探索的茫然之际,早年就学于戏剧学院涉及到的戏剧、导演、编剧、音乐等各种知识给了我莫大的启示。艺事虽各具个性,然其共性亦是相通的。诸如剧本要求主题明确,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语言生动、潜台词丰富、哲理性高深等等,各种艺术手法,都要为突出主题服务,戏剧如此,绘画何尝不亦如此。对于山水画来说,在提炼风格创造意境的同时,还须探讨如何调动一切表达意境的手法,无论是笔的轻重徐疾、是点是线是面、长笔短笔大笔小笔,墨的浓淡干湿、破积泼染,还是色彩的淡素厚重,也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外来的,抑或是悟景而生的各种表现手法,都应全面地、积极地调动其为创造意境而发挥作用。“意”和“境”是相辅相承的,二者不可偏废,没有“境”的“意”那是虚幻,而缺少“意” 的“境”只是一堆山石,它构不成山水画的神韵。
  白云深处 吴明耀 90×96cm 2001年
  白云深处 局部
  在山水画创作中要提炼出深邃的意境,那就要画家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艺术涵养,也就是说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高崇万仞;水,无私滋润万物,“君子比德”,故孔子愿与山水比德而乐山乐水。中国画论中也有“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之说,对画家的人品、道德、涵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先哲们的智慧,启迪着我熔铸自己博大的心胸,面对着万山群壑中汹涌澎湃的云海,我感到山水画家要有海一样的胸怀,才能产生有海一般气势的作品。我画云海、画瀑布、画黄山、画富春江、画闽南风光、画家乡流水……无不注重画面气势的构成,自觉颇得苍莽深厚之感,既具现代审美意识,同时又内含传统笔墨,这些作品不是偏离传统而产生的,它们是在传统的哺育下经过时代的熔铸而形成的。
  富春江清晓 吴明耀 96×132cm 2000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富春江清晓 局部
  我在山水画创作中,钟情作品气势的同时,还着力倾注诗情的溶化。苏东坡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意的注入,不仅使作品秀逸清新,有时还能赋于作品一定的哲理性,如我参加中日画家作品展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株苍松盘根错节地从山石之中伸展在苍茫无际的云涛之中,俨然一位战风战雨的坚强勇士,给人以困难拼搏的力量和精神鼓舞,也是自我激励的真情流露。情,对于山水画家来说,犹如创作中的灵魂,俗语云:“情真意切”,只有倾注满腔的热精,才能产生浓烈诗意的灵感。譬如拙作《人间仙境》,此画取材于黄山玉屏楼,我感到玉屏楼有如仙境,在构思中,我将真情实感倾注于“仙境”的塑造,着力表现玉屏楼的“仙”意,将其置于云烟飘渺的群峰之中,着墨空灵清新,淡墨若薄雾熹微,焦墨如双眸炯秀,干墨有隐显不测之奇,浓墨呈浓翠欲滴之润,正如前人诗云:“楼台帖地太纷纷,出世人高静不闻;山顶晴霞山脚雨,仙凡只隔一重云”。
  古人云:“意诚而后心正”,回顾数十年来我在山水画学习、探索、创作的艰辛跋涉中,专心致志,朝夕不倦,不徒用力,全在用心,企求有所追求,能获新意。虽然在近年的创作中有所收获,但今后继续学习、探索、创作的道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书法的人务必看完,作用极大
当代画坛精英张东林
艺术观点 | 对黄宾虹热的思考
国画研究 | 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评判时代经典
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郑会军
关奇:溪山诗画 本色演绎(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