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闻诊(包括闻声和闻味)珍藏板!!!

闻诊辨病


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①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③声音嘶哑:新病暴哑,为风寒束表,肺系会厌受其寒侵,经隧收引,津凝会厌,以致不能发音。即《灵枢·忧恚无言》所说:“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因其病性属寒属实,前人称为“金实不鸣。”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因其病性属虚,前人称为“金破不鸣”。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哑,是脏气将绝危证。


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象征。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⑤神昏谵语:是指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是急性热病,热人心包,蒙扰神明,成为此证。


⑥郑声:疾病末期,出现神志不清,语声低微,内容重复,是久病正衰,心气虚损,精神散乱。


⑦咳声高低缓急,可辨寒热虚实:咳声清高、无疾、舌红、乏津,是燥热犯肺,或水不涵木,木火刑金。咳声重浊,痰多清稀,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或少阴阳虚,水饮内停。咳声急迫,连声不止,是寒邪束表,气道挛急所致。吐出痰液其咳即止,是疾阻气道之征。

⑧呃逆:是隔肌痉挛病变。其声高亢,连声不止者,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舒,导致膈膜痉挛,病性属实。若呃声低微,时呃一声,病性属虚,脾肾阳虚,膜失其温而呃者有之;肝肾阴虚,膜失其濡而呢者,间亦有之。


中医闻诊之闻声--哮


【闻诊】哮证的特征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证治汇补·哮病》说:“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临床意义】临床上见到哮证,多是由于痰饮内扰,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或因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都可诱发哮喘。《医偏·喘哮》说:“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类证治裁·哮症》说:“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虚,如水鸡者实。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


【治法】痰饮内扰,复感风寒所致的哮,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哮,方选小青龙汤;感受外邪,失于表散,郁而化热所致的哮,治宜宣肺清热,化痰止哮,方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独语


【闻诊】独语的特征是: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

【临床意义】见到独语的表现,提示其人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多属虚证。《通俗伤寒论》说:“诊时独言独语,不知首尾者,思虑伤神也。”

【治法】补益心气,方选甘麦大枣汤一类方药。


中医闻诊之闻声--狂言


【闻诊】狂言的特征为: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其中见有妄见妄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瑜垣上屋,面赤而热,或数日不食者多属阳明热盛;见有狂躁易怒,言语失常,或咏或歌,或言或笑者多属肝胆郁火;见有狂躁易怒,妄作妄动,叫骂不休,毁物打人者多由于痰火上扰而引起;见有时而言语不休,时而沉默寡言,甚则终日骂詈,狂扰不安者多属瘀血内阻。真正让股骨头坏死起死回生,咨询13610604677微信


【临床意义】阳明热盛发狂是由于邪传阳明,热结阳明所致。《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素问·厥论》说:“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言……”肝胆郁火发狂,是因七情内伤,肝胆气滞,气郁化火,上扰神明而引起;痰火上扰之发狂,是由于心胃火盛,灼津为痰,痰火搏结,上扰心窍所致;淤血内阻发狂,是因邪热入里,血热互结,上扰神明所致。


【治法】阳明热盛发狂,治宜清泄阳明,方选凉脱散或大承气汤;肝胆郁火发狂言者,治以清疏肝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痰火上扰引起的狂言,治宜祛痰降火,方用礞石滚痰丸;瘀血内阻引起的狂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


中医闻诊之闻声--嗳气


【闻诊】嗳气在《内经》中称为“噫” 。在《伤寒论》中称为“噫气” 。《景岳全书》说:“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是指气从胃中上逆而发出的声音。其中闻见嗳气有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者,多由饮食停滞胃胱而引起;闻见嗳气频繁,嗳声低弱,呕泛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弱。


【临床意义】食滞停胃所导致的嗳气多由于饮食不节,停滞胃脘,中焦气机受阻,胃气上逆而引起;肝气犯胃所导致的嗳气,多由于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引起;脾胃虚弱所导致的嗳气多由于身体虚弱,或病后失调,脾胃气虚,纳运失常,胃气不和而引起。

【治法】食滞停胃嗳气采用消食导滞,理气和中法,方用保和丸;肝气犯胃嗳气治以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汤;脾胃虚弱嗳气治疗采用补益脾胃,方用理中汤。真正让股骨头坏死起死回生,咨询13610604677微信


中医闻诊之闻声--呃逆


【闻诊】呃逆俗称打嗝,古代称为哕,其特征为: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呃逆之声有时疏有时密,间歇时间无定,有几分钟或半小时呃一声,亦有连续呃逆七八声方暂止者。


【临床意义】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多为实证;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虚无力,多属虚证。呃声沉缓,肢冷便溏,多为寒证;呃声高响而短,面红而热,烦渴,多属热证。呃逆之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灵枢·口问篇》说:“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隋代巢元方认为本病是脾胃虚弱又受风邪而引起。《诸病源候论·呕哕候》说:“脾胃俱虚,受于风邪,故令新谷入于胃,不能传化,故谷之气,与新谷相干,胃气则逆,胃逆则脾胀气逆,因遇冷折之,则吵也。”明代张景岳则认为:“呃逆之大要亦为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治法】呃逆声高气盛,而脉见滑实者,多宜清降;若声小息微,脉见微弱者,宜温补。寒呃可温可散,热呃可清可降。气滞痰阻而呃者,宜化痰顺气。阳气虚弱所致呃逆者可温补脾肾;胃阴不足所致者可养胃生津。


中医闻诊之闻声--呕吐


【闻诊】 呕吐有三,有声有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亦称哕。皆系胃气上逆所致。临证时,需要根据病史,呕吐的声音,呕吐物的性状、色量及其兼症等进行辨证。一般实热性呕吐,吐势较猛,声高有力,呕吐物为黏液、黄水,或酸或苦。虚寒性呕吐,吐势徐缓,声音低微,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呕吐物从口中急速而出,呕吐前常无恶心之感,称为喷射性呕吐。喷射性呕吐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热病多见于春温、暑湿等病,系热邪上扰,胃气随之上逆所致;内伤杂病多系颅内痰饮、瘀血、癥积为患。临床中呕吐当与干呕、恶心相区分,干呕是指欲吐而呕,无物有声,或仅呕出少量涎沫的症状。呕吐与恶心二者临床上往往并见,恶心可能是呕吐的早期症状,呕吐多兼有恶心,恶心却未必呕吐。古代医家对呕吐的病因及论治论述颇多,如《沈氏尊生书·呕吐哕源流》中说:“呕苦水则由邪在胆,胆上乘胃,故逆而吐胆汁,以致所吐为苦水也。呕清水则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为水逆。吐涎沫则以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涎沫自出。……然而呕吐又有总治之法。”


【临床意义】 呕吐常见证型有以下儿种:寒邪直中脾胃,《伤寒贯珠集》说“胃气得寒则逆”;暑湿呕吐,症见呕吐,脘腹胀闷,纳呆,身重,肢困,口黏腻,或大便塘,舌苔腻,脉濡;伤食呕吐型较为多见,与现代医学急性胃炎相似,以发病急,呕吐厌食,一吐为快,兼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弦;胃寒呕吐者素有脾胃阳虚或中寒后,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寒夹杂,见呕吐伴形寒体瘦,脘腹疼痛,纳食不香,便溃乏力,得热则舒,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胃热呕吐多为饮食不节所致,如嗜食肥甘、醇酒、辛辣之品致湿热内蕴中焦,症见呕吐兼脘闷;口臭,便秘,吞酸,嗳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胃不和呕吐见呕恶频作,吐酸苦水,兼脘闷胁胀痛,口苦,舌苔腻,脉弦;胃阴虚呕吐多见于热病后期,胃阴不足,胃气上逆,症见呕吐兼口干欲饮,饥不欲食,舌红少津,脉沉细数等症。


【治法】 寒邪干胃呕吐治宜辛温解表、温中止呕;暑湿呕吐治当芳香化浊和中止呕,方以霍香正气散加减;伤食呕吐治宜消食导滞,化积止呕,方以保和丸加减治疗;胃寒呕吐治当温胃止呕,方以附子理中汤加减;胃热呕吐治宜清热除湿,降逆止呕,方以温胆汤加减;肝胃不和呕吐治当疏肝和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治疗;胃阴虚呕吐治宜滋养胃阴,降火止呕,方以一贯煎加减治疗。以上方法仅供参考,须结合临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闻诊之闻声--咳嗽


【闻诊】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表现,故多见于肺脏疾病,但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咳嗽随其证型的不同医者所听到的咳声亦不同,如咳声重浊、咳声不扬、干咳,咳而声低、咳声阵发等。咳、嗽、咳嗽过去是有区分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脏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临床中三者常相兼出现故勿需区分。咳嗽一病闻诊较简单,但通过闻诊对咳嗽分型辨治稍有难度,如闻干咳多为外感燥邪或肺阴不足,咳声重浊多为湿浊内阻,寒邪入侵犯肺等等,所以详辨咳嗽的声音可指导临床正确用药。


【临床意义】闻及咳嗽首先鉴别其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咳嗽起病较急,有明显的致病原因,病程较短,一般常见风寒、风热、暑湿、燥邪犯肺型,各型均有其特点。风寒犯肺可见咳嗽声重兼鼻流清涕,恶寒发热,喉痒身重,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风热犯肺可见咳嗽不爽,咽喉肿痛,咳痰稠黏,鼻咽干燥,或干咳,胸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症。暑湿咳嗽以咳声重浊,痰多黏稠,或白或黄,伴脘满腹胀,纳少神疲,汗出,舌苔白腻,脉濡数或濡滑;燥邪犯肺可见干咳,痰少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内伤咳嗽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常无明显诱因,常见有肺脾气虚咳嗽、肺阴虚咳嗽、肾阳虚咳嗽、肝火犯肺咳嗽,各证型亦有其特点。肺脾气虚可见咳声低微,短气,咳痰稀薄色白,面晄或浮肿,少气倦怠,动则易汗,易感冒,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肺阴虚可见干咳,或痰中带血,久咳不止,痰少而黏,口燥咽干,或声嘶哑,五心烦热,盗汗,胸痛,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肾阳虚可见咳声低而音浊,痰清稀呈泡沫状,气短,劳累则加重,畏寒肢冷,或四肢浮肿,苔白质淡,脉沉细;肝火犯肺咳嗽可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等。临床中外感咳嗽以实证多见,内伤咳嗽以虚证多见。


【治法】咳嗽随分型不同治法各异,外感风寒咳嗽治当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以杏苏散加减;外感风热咳嗽治当疏散风热,宣肺止咳,方以桑菊饮加减;暑湿咳嗽治当清暑化湿,宣肺止咳,方以饮香薷加减治疗;燥邪咳嗽治当润燥止咳为主,方以桑杏汤加减;肺脾气虚之咳嗽当以补肺、健脾、益气、止咳为法,方以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肺阴虚咳嗽治当养阴润肺止咳,百合固金汤加减;肾阳咳嗽当以温补肾阳,纳气止咳,方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肝火犯肺咳嗽治当清肝泻火,润肺止咳,方以清金散加减治疗。上述治法仅供参考,临床还须根据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药。


中医闻诊之闻声--太息


【闻诊】太息又称“叹息”。太息是指患者自觉胸中憋闷不舒,时时发出长吁短叹之声方感舒服的一种症状。本症在闻诊中须与“嗳气”相鉴别,嗳气是指气从胃中上逆,出于咽喉所发出的声音,古称“噫”,俗称“打饱隔”,临床中不难区分。太息之症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亦有因虚而致者,但见之不多。《证治准绳·杂病》说:“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思忧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出之。……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视虚实寒热陷下取之是也。”


【临床意义】临床首当辨清太息之虚实,虚者多以气虚为常见,症见常欲太息但气不足续,常以深吸气后作太息,兼见短气自汗,神疲,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纳少,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为特点。实证以肝郁气滞为多见,太息特点以长吁短叹,太息后方觉胸中郁闷有所减轻,有一吐为快之感觉,兼胸闷不舒,胁肋胀满,急躁易怒,妇女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纳少,口苦,眩晕头痛,苔自或黄,脉弦为主症特点,临床中此型尤为多见。


【治法】对于气虚之善太息,治当补中益气,方以补中益气汤、保元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之太息,治当疏肝解郁,理气化瘀,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等治疗。以上方药仅供参考,临床还须结合其他症状,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闻诊之闻声--少气


【闻诊】少气又指“气微”,是指呼吸微弱,语言无力,数而连续的一种表现。主要因脏气不足,尤以肺肾气虚多见,具肺气虚者,常伴咳喘无力,痰多等症;肾气虚者则伴有骨酸懈惰,倦怠乏力等表现。在古代文献里,认为少气与“短气”不完全相同。如《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短气者,气短不能续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杂病广要》在分析两者病机的异同时说:“短气不足以息者体实,实则气盛,盛则气逆不通,故短气;又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而少气,“此由脏气不足故也”。“短气”,有虚实之分,其虚者与“少气”无异,为气虚所致;其实者为“气逆不通”,可归属于“气喘”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临床意义】少气多见以下几种证型。热伤阴之少气兼见懒言,疲乏,汗出,口干苔薄少津或无苔,脉细数;脾气虚弱之少气兼见懒言,纳少,倦怠便溏,面色萎黄,舌胖嫩,脉虚弱;心气虚弱之少气兼见心悸,自汗,心神恍惚,少寐神疲,舌质淡,脉虚弱;肺气虚之少气兼见自汗,语低,呼吸微弱,动则气促,疲乏无力,易感冒,舌质淡,脉虚软。少气之症常以肺、心、肾之虚弱为多见。《杂病源流犀烛·少气》说:“少气,肺肾二经病也。……肾虚则气无所生,既不克壮气之原,肺虚则气无由藏,又不克充气之府。曰少者,犹言所剩无多,虚虚怯怯,非如短气之不相续也,知此,则少气可得而治矣。宜四君子汤、人参黄芪汤、益气丸。”

【治法】热伤气阴少气当以清肺胃,益气津,方选竹叶石膏汤加减;如因暑热为患,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选清暑益气汤。少气因于脾气虚弱,治当补益脾气,方选六神散或补中益气汤。心气虚弱少气者治以补益心气,宁心安神,方选安神定志丸或炙甘草汤。肺气虚之少气者,治以补益肺气。方选补肺汤、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以上治法方药仅供临床中参考,还须参照其他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中医闻诊之闻声--谵语


【闻诊】谵语是以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胡言乱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属实证,多由热入心包,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温热病或其他发热性疾病的高热阶段。《素问·热论》称其为“谵言” 。《诸病源候论》谓之:“谵语”《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其描写为:“谵妄”,但谵妄除有神志模糊,语无伦次之外,常有情绪恐惧、兴奋激动等表现。本症须与“错语”“狂语”“郑声”相鉴别。错语是神志清醒,而言语错乱或说后自知讲错;狂语是由于邪热亢盛,或痰火内扰,病人狂言叫骂,喜骂不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郑声是神志昏沉,言语无力,语声低微,不相接续,多见于心气内损,精神散乱的危重阶段。


【临床意义】谵语的异常表现,首先分辨其虚、实、寒、热,本症以实证、热证居多,寒证、虚证较少。一般而言,属实热者,每见于疾病极期,此时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故多易治;属虚寒证者,常见于疾病后期危重阶段,此时正气虚衰,抗邪无力,故多难治。《景岳全书·伤寒典下》说:“盖谵妄一症,最于虚损者,不宜有之,故凡身有微热,脉见洪滑者,生;心多烦躁,脉见微弱细急而逆冷者,死。所以证逢虚损而有谵妄者,即大危之兆,不可不加之意也。”临床上实热证多见有:热炽阳明谵语、阳明腑实谵语、热毒熏蒸谵语、湿热蒙蔽谵语、热入心营谵语、热在血分谵语、痰火上扰谵语、淤血冲心谵语等。虚寒证多见:阴盛格阳谵语、阴竭阳脱谵语。在临床中上述证型除谵语表现有类似之处外,还须参考其他诊断所得,四诊合参,然后综合四诊资料,辨证分析,做出合理的诊断方可用药治疗。


【治法】般谵语以实热多见,故治疗多以清热祛邪为主,兼见实热者以清热生津为主;热毒熏蒸者以清热解毒为主;湿热蒙蔽者以祛湿清热为主;热在营血而致者以清热凉血为大法;痰火上扰或瘀血冲心之谵语则以清热化痰或活血逐瘀为主。至于虚寒所致之谵语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在治疗当中若见阴盛格阳之谵语治当破阴回阳;阴竭阳脱之谵语治当回阳救逆。至千方药还需临床工作者按其他诊断综合分析,详辨而得,方可奏效。


中医闻诊之闻声--语謇


【闻诊】语謇即语言謇涩。其特征为语声含混不清,謇涩,甚至不能发出声音。《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说:“若肢体拘弯,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

【临床意义】见有舌强言謇,肢体麻木,脉象弦滑者,属风痰阻络;见有音暗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属肾虚精亏;见有语言謇涩,头晕,面红,心烦,急躁易怒者,属于肝阳上亢。

【治法】风痰阻络语謇,治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肾虚精亏语謇,治宜滋阴补肾利窍,方用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加杏仁、桔梗、木蝴蝶等;肝阳上亢语謇,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惊呼


【闻诊】惊呼的特征为:病人口中突然发出持续时间较短的、声调较高的声音。若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多表示身体骨节间有病变;阵发惊呼,发声尖锐,表情惊恐,多是惊风之证。

【临床意义】临床上见到惊呼,多表示病人病痛在骨或惊风所致。

【治法】扶正祛邪,根据具体病证,选用相应治法及方药。


真正让股骨头坏死起死回生,咨询13610604677微信


中医闻诊之闻声--号淘大哭


【闻诊】号淘大哭的特征为:放声大哭。

【临床意义】多由痛苦悲哀过度所引起。

【治法】悲痛可被喜悦所抑制,即“喜胜悲”可将喜悦之事告诉患者,用精神转移法进行治疗。


中医闻诊之闻声--矢气


【闻诊】矢气的特征为:肛门中有气体排出。

【临床意义】矢气味臭秽酸腐者,多由食积所引起;矢气频频,不甚臭秽者,多由腹部受寒所引起。

【治法】由食积引起的矢气,治宜和胃消食,方用保和丸;由腹部受寒引起的矢气,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丸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抽泣


【闻诊】抽泣的特征为:小声地哭。

【临床意义】抽泣一般是由肝气不舒,怀有悲伤、不愉快之事所引起。

【治法】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呜咽


【闻诊】呜咽的特征为:低声地哭泣。

【临床意义】呜咽一般表示心情不舒,肝气郁结。

【治法】宜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息高


【闻诊】息高的特征为:呼气多而吸气少,呈喘迫之象。

【临床意义】出现息高,表示肺气将绝,真阳涣散。《伤寒论》说:“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治法】宜温补肺肾,选用相应方药。


中医闻诊之闻声--口吃


【闻诊】口吃的特征为: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语句中断。

【临床意义】口吃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缺陷。

【治法】可采用语言训练法进行矫正。


中医闻诊之闻声--言迟


【闻诊】言迟的特征为:小儿语言功能发育迟缓,到了能用语言表达的年龄,但还不能用言语表达,甚至不能用单字来表达。

【临床意义】言迟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后天乳养不足所致。

【治法】先天不足或早产引起者,宜补肾,选用相应方剂;后天乳养不足引起者,宜补脾,选用相应方剂。


中医闻诊之闻声--嘶


【闻诊】嘶的特征为:发声嘶哑。

【临床意义】嘶可见于外感风热、燥热之邪,痰热壅肺,肺肾阴虚。一般来说,嘶发生时间短者属实,多由外感风热、燥热引起或痰热壅肺引起。久病嘶者属虚,多由肺肾阴虚所致。

【治法】补虚泻实。外感风热者,治宜散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外感燥热者,治宜清热润燥,方用桑杏汤加减;痰热壅肺引起者,治宜清热化痰宣肺,方用清金化痰丸加减;肺肾阴虚者,治宜补肾润肺,方用六味地黄丸合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嘎


【闻诊】嘎的特征为:嗓音嘶哑。

【临床意义】嘎多见于风热犯肺,津液受损。

【治法】风热犯肺引起者,治宜清热散风,方用桑菊饮;热邪犯肺,津液受损引起者,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哑


【闻诊】哑的特征为:病者口中完全不能发出声音。

临床意义】新病哑者,多属实证,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所致。久病哑者,多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另外,暴怒叫喊,伤及喉咙,也可导致声哑。

【治法】补虚泻实。由风寒或风热引起者,治宜祛风、散寒或清热;痰浊所致者,宜祛痰开窍;肺肾阴虚所致者,治宜滋补肺肾。


中医闻诊之闻声--呻吟


【闻诊】呻吟的特征为:患者因身体病痛口中发出呻吟之声。若呻吟不止,多是身体某部痛楚或有胀满不舒;若攒眉呻吟,多为头痛;若呻吟不止,身体局限于某一姿势,多为腰腿痛;若呻吟而们心或护腹,多为胸脘或腹部疼痛;呻吟时扪腮,多为牙齿痛。

【临床意义】呻吟之声意味着患者身体某部有痛感或胀满不舒之感。

【治法】扶正祛邪,根据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方药。


中医闻诊之闻声--失音


【闻诊】失音的临床特征为:舌能在口中转动,但喉中寂然无声。《灵枢》说:“帝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少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顽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出气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临床意义】失音一症,有实、有虚。实证有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火热袭肺、肝气犯肺等;虚证有肾虚、脾虚等。五脏之病都能导致失音。张景岳说:“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忧思积虑,久而致暗也,心病也,惊恐愤郁,卒然致喑者,肝病也。风寒外袭,火燥刑金,咳嗽而致喑者,肺病也。饥饱疲劳,致败中气,而喘促为喑者, 脾病也。酒色过伤,欲火燔灼,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肾水枯涸也。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此心为声音之主也。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肺为声音之户也。肾藏精,精化气,精虚则无气,此肾为声音之根也。经曰:言而微,终日而复言者,此金之夺也。而况无声者乎?是知声音之病,虽由五脏而实惟心之神、肺之气、肾之精三者为之主耳。”


【治法】外感风寒引起的失音,治宜疏风散寒,选用相应方药;外感风热引起的失音,治宜清热散风,选用相应方药;由五脏病变引起的失音,根据虚、实之证,采用补虚、泻实之法,选用相应方药。


中医闻诊之闻声--阴吹


【闻诊】阴吹的特征是:妇女阴道中出气簌簌有声,有如失气。如大便秘结不通,则气体从阴道中排出更为明显。《金匮要略》说:“胃气下泄,阴吹而下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临床意义】阴吹为胃中正气衰弱,致胃气下泄,不由大肠出,而由阴道而出所致。魏荔彤说:“胃气下泄,不由大肠而出浊道,乃由小肠而出清道,则气不足而无所收摄也,故令下阴作吹,而其声且喧闻于外。此虽为胃中谷气之实,而其实胃中正气之衰。”《会心录》说:“阴吹一证,古书不多,唯《金匮》云: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夫阴器厥阴部位,精窍通冲任之脉,尿窍通小肠之路,气道不从此出,安得有声而喧?盖由肝肾亏于下,肺气亏于上,致阳明胃气不能鼓舞上行,而亏于中,不走阴器,直入精窍而出,岂同大肠矢气,《经》谓浊阴出下窍者可比耶?常见虚损之辈,久咳经阻,胃气不升,往往多有此患。言乎肾,则气不摄可知;言乎肝,则气不平可知;言乎肺,则气不主可知。是以上咳下吹,气窍相通,阴器隐隐有声。足见精血之亏,元气之弱,根本摇摇矣。夫阳明为多气多血之海,与冲任血海之脉同声相应,下为经而上为乳,变化取汁,血气之实也。喧闻户外,胃气之虚也。”


【治法】扶正祛邪,《金匮要略》用猪膏发煎治疗,后世多结合其他兼症予以辨证处理。《会心录》说:“今胃气下走,岂寻常之药可以奏功?必须培补肝肾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气。若阳分多亏,补中、归脾之属可投;阴分多亏,六味、左归之属可用;阴阳两亏,八味、右归之属可服。耗气败血之药,非治也。倘不咳而窍有声者,较咳而窍有声者为稍轻,逍遥、六味皆合法也。”


中医闻诊之闻声--呵欠


【闻诊】呵欠的特征为:疲倦欲睡或乍醒时,张口舒气。一般属正常生理现象。若不拘时间,又不在困倦之时,频频呵欠,则属病理表现。呵欠在古代医籍称为“欠”。《灵枢·口问》说:“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阴阳相引,故数欠。”《张氏医通·欠噫》说:“经云:‘肾为欠为嚏。气郁于胃,则欠生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胃为二阳,肾为一阴,胃虚气郁于中则为噫,肾虚经郁于下则为欠。《内经》以欠隶属于胃,然必由少阴经气下郁,不能上走阳明,胃气因之不舒而频呼数欠,以泄其气舒其经。若少阴气不下应,胃气虽虚,郁上泄,则但呼而不欠也。”

【临床意义】见有时时欠伸,抑郁少欢,精神不振,胸闷胁痛,或咽中梗塞,或善悲喜哭,属肝气郁滞;见有频频呵欠,胸部憋闷,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情急躁,属气滞血瘀;见有精神疲惫,连连呵欠,伴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食少腹胀,大便溏泄,夜尿增多,属脾肾阳虚。


【治法】肝气郁滞呵欠,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散结,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气滞血瘀呵欠,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脾肾阳虚呵欠,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右归丸加减。

中医闻诊之闻声--喷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级干货:这才是真正的中医闻诊(闻声篇)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四章 闻诊
中医治证不治病5-8
中医诊断歌诀总结,一看就懂,初学者也能迅速掌握!
中医四诊之闻诊
【医学】医学笔记——中医诊断学总结(舌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