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谁来种地”不再是难题

???? =

  近来,随着我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收益在稳步提高,农业已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个新热点——

  曾经,在我省的大多数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中青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或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直接导致农村老人妇女儿童化、农村空壳空心化。“今后谁来种田”这个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凸显要素。


  近年来,随着我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收益在稳步提高,农业已成为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个新热点,外出农民工纷纷返乡种地,一些靠在外打工挣资金、学技术的“70后”、“80后”的新一代农民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令人担忧的“谁来种地”难题正在我省得到破解。


好政策让农民工纷纷返乡

  “今年的耕地可吃香了,外出的农民工回来种地的多了,租地价格翻番了。”神池县八角镇郭家村张二虎说。5月19日,记者在神池县采访时了解到,今年该县有1000多位外出农民工返乡种地。


  神池县全县耕地90多万亩,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去年以来,该县通过调整结构,推广优种,发放地膜,粮食直补,送政策、送资金、送科技等措施,使种植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涌现出大严备乡小羊泉村闻国英种地360亩,纯收入30多万元;长畛乡营盘村陈新元种谷子230亩,纯收入50多万元等许多种植大户。特别是去年谷子丰收,全县平均亩产超千斤,亩纯收入突破2000元,在全县引起很大轰动。


  神池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广泛宣传,今年更是及早部署,强力落实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往年每亩地租金50至100元,今年猛增到200至300元,而且出现了不少租地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龙泉镇山后村一关姓村民,今年回村租地300亩,种植莜麦。东湖乡大赵庄村一宫姓青年外出搞运输多年,今年以每亩200元的价格回村租地100亩,全部种植张杂6号谷子。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像他们一样返乡种地的农民工,全县至少有1000多户。


“农二代”成为农业“掌门人”

  今年耕种与往年不同的是,田野上增加了许多更自信、更年轻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加快成长,改写着传统农耕格局,也标志着我省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吕浩从河北科技大学毕业后,原定出国的他正在办签证时,父亲却喊他回家养鸡。


  30岁的吕浩是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总经理。大象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产业涉及畜禽养殖、饲料生产销售、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他半夜被父亲叫起来观测肉鸡的生长情况,每天都和养殖户打交道……现在,他已经逐渐进入角色。


  “别考虑了,回来种枣一年给你100万元,市里买套房,再配辆车。”北京吉利大学毕业后的李宁手机响起。父亲李长娃摆出诱人的条件。


  “开始搞种植技术,我是个外行。”李宁选择到山东、河北学习大棚建设和科学的管理种植技术。在分析利弊后,他果断地对暖棚更新换代。随即在自己的枣树上更换了冬枣二代品种,还成立了晋脆枣业公司,打造自己的品牌。接下来,他开始发展电子商务,让客户在家里就能看到枣的生产环节并收到鲜枣。站在大棚里,李宁娴熟地摆弄着枣枝枣叶,黝黑的皮肤配着一双黑布鞋,已经没有城市生活的影子了。


  看着李宁将枣产业做得有声有色,李长娃放心地让儿子接了班,悠然自得当起了技术顾问。李宁说:“当农民不容易,可当好了,成就感比打工大得多。”


  贾明进是一位有着农村支部副书记阅历、从事“三农”工作30多年的行政官员。他说,年轻人的“不安分”正是企业家精神在山西特色农业产业上的萌动,表明“农二代”的择业天平开始向现代农业倾斜。


城里人到农村“放飞梦想”

  在人们印象里,提起种地,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在太谷县的一片占地近1000亩的塑料大棚里,活跃着一批大学生创业者。他们把所学知识从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农村放飞自己的创业梦。


  今年刚30岁的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生黄超已经身价百万。刚上大三时,黄超在学校周边农村承包大棚种植食用菌创业。“我把书本上的知识在地里反复实验,几经失败摸索出核心技术,27岁时便挣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黄超现在经营着一家自己的农业合作社,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能手,经常到各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现在,山西农业大学的创业产业园里活跃着19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石扬令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返田间地头创业,这不仅有助于破解‘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能使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在我省的岢岚县,却是另一番情景,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也在黄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该县100多名退休干部涉足农业领域,从人才、理念和技术上给岢岚县的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也为县域农业与养老休闲产业结合趟出了一条可以复制的路。


  64岁的党建平从岢岚县农工部副部长兼扶贫办主任的位置退下时,就和他的老领导,县原农工部部长兼农委主任张文翰谋划着回老家的村里做些事。


  2011年,张文瀚、党建平和农口的9个退休干部一起扛起锄头,打起行装,走进荒山。2014年,一个开始挂果的油桃大棚收入了1万元。

  示范的力量无声却有力。大棚引起了周边村民的注意。“2013年,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第一把火就是到这里参观考察,并把我们的经验和故事推广宣传。”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见到了效果,张文翰这支退休干部队伍也在当地出了名,慕名而来学习的农民络绎不绝。如今,张文翰的团队也从11人发展到90多人,周边4个村村民的大棚也见了效益。


  昔日500亩的荒山已被绿化300多亩。“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一帮老鬼。”退休干部刘翠花打趣地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山西农谷,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对大棚种植哈密瓜的调查:海南发展设施农业大有可为
产业扶贫结出丰硕成果
河北发力提升农业供给质量:科技农业引领转型升级
农民搞大棚种植,农业专家却建议引来熊蜂传粉而不是蜜蜂
做大做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