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权力放大规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一句话,如何能影响到整个国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出自《孟子》一书,在《礼记》中也有相似的表述: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

意思是说,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意指上行下效,甚至走极端,影响深重。

在历史上,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秦二世在位时,赵高诛杀宗室,谋害李斯、蒙恬、蒙毅等重臣,大权独揽。反观始皇帝在位时,赵高懂法律,会书法,虽然出身低贱,却因勤勉干练得到破格提拔。并不是赵高变了,而是皇帝给他的角色变了。秦始皇作为开国君主,雄才大略,需要干才,而秦二世靠阴谋继位,又只知道享乐,需要的就是镇压异己的人了。

沙丘之变,胡亥得到赵高的帮助,才成功坐上皇帝宝座。

还有雍正皇帝的宠臣田文镜,抓贪官,追欠款,改赋税,雷厉风行。手下人稍有怠慢就会受罚,所以他留下了“酷吏”的名声。田文镜深知雍正对新政多么看重,在当时吏治废弛的情况下,如果他不这么严苛,新政难以推行,弊政难以消除。

然而,田文镜投雍正所好,并不总是产生积极影响。雍正喜欢祥瑞,于是田文镜变着花样献祥瑞。报喜报多了,最后变成了不敢报忧。河南水灾,田文镜隐瞒不报,耽误了赈灾,河南百姓不得不出省乞讨。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宠臣理论正好可以解释这一历史现象。

伯克认为,历史上的宠臣都是在尽力扮演君主赋予他的角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有需要,自然有全力去满足他的臣下。

在《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一书中,伯克认为:宠臣总是在道德上遭到批判,但是如果考察他们的社会角色,比如君主的朋友、私人谋士、对抗贵族或文官集团的盟友,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康西诺·孔奇尼,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奇的宠臣,也是帮助她对抗贵族的盟友。

交易担保 思想之最 盘点世界历史“十大阴谋论” Mini Program

那么为什么说宠臣是在扮演君主赋予的角色呢?

首先,在任何国家或组织内,管理者想实现有效治理,必须保证政令畅通。领导者的周围要有一个核心团队,政令出台后,由这群人交付他们的下属去执行,层层下达,最终覆盖整个国家,这是体制能够维系的原因,马克斯·韦伯专门强调过这种“科层制”的高效性。历史上那些傀儡皇帝、亡国之君,基本都做不到这一点。

其次,君主专制意味着事无巨细都取决于君主。臣下不执行君主的命令,轻则丢官,重则丢命。那些始终坚决实践君主意志的人,往往就能成为宠臣。

在执行的过程中,臣子为了确保达到君主想要的效果,层层加码,传递到底层,很有可能就走了极端。

另外,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主动去迎合君主的需要,以此获得宠信,攫取利益,这一部分人是宠臣,也是奸臣。他们为了私利,或者仅仅为保住当前的位置以维持生存,竭力讨好君主,常常是“下必甚焉”的典型。

从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评价不能是唯一的标准,不能只在人身上挑毛病,不好的制度会诱使大家去争做宠臣。组织内部的层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稳定,但权力如果不受制度限制,总会出现媚上者,破坏内部生态,最终危害的是整个系统。 

来源:文/全历史 胥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王原本不可爱
雍正的四大宠臣为什么只有李卫善终呢?
赵高的权力如何变大的?赵高是怎么变成秦始皇的宠臣的?、有趣
汉哀帝刘欣与董贤,他们之间的断背山在哪里?
王朝自有疥癣疾,谁能勘破觅良方
我是传奇 ——雍正皇帝的御用“大师”贾士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